论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33.31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首先在于缺乏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以保障宪法上的国家权力 来源于公民权利的基本理念得以贯彻执行,其次则在于权力机关 本能的拒绝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的基本理念,借助各种手段 逆转了权力产生途径。国家权力并不来源于公民权利这一现实 也成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 根本原因。
(二)运行过程中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笔者设想的理论模式以及《宪法》等法律体现出的基本 理念,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应为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为国家权力以国家强制力量为后盾,有膨胀和侵犯公民权利的 风险,公民权利出于维护自身权利的需要也必须对其进行制约。 而国家权力得以产生本身即说明了公民在行使私人权利的过程 中存在诸多凭借其本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难题,因此需要国家权力 作为秩序维护者而存在,所以制约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本职 能之一。这种双向制约关系在社会现实中的体现是怎样的呢? 1.当前我国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 既然公民由于特定需要才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组成公权力 机关,由后者代为行使这部分权利,则国家权力履行职责的状况 以及效果必须接受公民的监督,以确保公权力机关没有滥用权力 或者失职。这个理念也体现在我国当前的一些宪法性法律之中, 如《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公民监督权、第六十二条以及六十五 条规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以及 罢免权等。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权力在运行过程中 也必须置于公民权利的监督制约之下。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上述法律在执行方面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公民的监督权无法得到保障。监督权是公民基于国家主权 者地位而享有的一项权利,其一方面意味着一旦公民行使了监督 权,就能够对公权力机关的行为产生有法律效力的影响;他方面 则意味着公民可以对国家权力行使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但是现 阶段我国公民显然未能行使这种意义上的监督权,一方面,《宪 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 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 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 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 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该条文涉及的批评、建 议、申诉、控告以及检举等公民权利并不具有决定公权力得失的 实际效力;同时,就现有的法律体系来看,亦没有法律专门规定在 公权力机关侵犯公民上述权利的情形下,侵权者所应当承担的法 律上的不利后果。因此,从整个社会运作的情况看,公民享有的 宪法上的监督权实际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公民无法 对国家权力行使的全过程进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的有力措施 之一是让其在阳光中运作,这样可以让公民进行充分的监督。但 是我国政府目前显然没有这个自信;更重要的是没有完善的法律 法规强制公权力机关公开行政。这种状况使得公民监督的阶段 和程度完全取决于“被监督者”的意愿。因此,缺乏有效的监督机 制,是造成公民监督权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 第二,公民的私权利亦无法有效制约国家权力。公民的私权
◆法学研究
2011 · 11(中)
论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
曾胜男
摘 要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之
Baidu Nhomakorabea
一。本文着眼于公民权利的保障,首先给出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论模式;然后将其应用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
试分析当前我国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力图矫正已被
一、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理论模式 (一)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概念阐释 权利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自由,即法律允许的自由——有限制 但受到法律保护的自由,每一个真正的权利就是一种自由,包括 主体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主体在行使权利时不受法律上的干 涉,主体做或不做一定行为不受他人的强使 。“在权利方面,人 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按照公民权利的作用和影 响范围,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个人层面的权利和集体层面的权 利,前者指公民不受政府干涉从事自己私人事务的权利,后者则 指公民直接参与政府权力运作的权利。国家权力则是指依法由 公共机关及其附属组织掌握和运用的那部分社会权利。在法律 上,国家权力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与以公民为代表的个体对称的一 切集合体依法享有的权力,其中主要是指国家机构拥有的职权, 但也有一部分是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依法拥有的与公民权 利向对应的那些权力,如这些组织在内部管理方面的职权等,它 们实为国家机构职权的延伸 。 (二)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相互关系阐述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在源头上为源与流的关系,即国 家权力本质上来源于公民权利;在运行过程中则为相互制约的关 系,即公民权利能够有效制约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也能合理的制 约公民权利;双方关系的最终归宿则仍在于保障公民权利。一方 面,在源头上,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洛克假设说,人的自 然状态乃是一种完全自由和平等的状态,这种自然状态乃是受这 样一种自然法支配的,即为了促进人类的和平和延续,该自然法 教导人们:人人都是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 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只要自然状态存在,那么人人就有权执
行自然法,并可亲手惩罚违反自然法的犯罪行为。然而这种状态 也充满着种种缺陷、不满和危险。为了终止伴随自然状态而存在 的混乱与无序,人们缔结了一项契约,根据这项契约,人们彼此同 意组成一个共同体并建立一个政治国家” 。因此,国家权力的运 用就是要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能够保障人们 的自由、平等的权利。而这种权力的来源即为人民通过契约的让 渡。但是“人们在建立政权时仍然保留着他们在前政治阶段的自 然状态中所拥有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 。因此,国家 权力的确来源于公民权利。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中,国家权力 与公民权利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 力。这种制约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既然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 利,则公民可以以主权者身份通过行使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 复决权的方式监督制约国家权力的行使。其二,公民订立社会契 约时让渡的仅为需要以集体方式行使的权利,而保留了公民以个 体方式行使即可获得最大化效益的权利以及对于公民的个性自 由以及人格尊严极为重要的那部分权利,这部分权利亦可以用来 制约国家权力。后一种制约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公 民享有的私权利意味着国家权力负有不得侵犯公民权利的消极 义务。这也是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最理想状态。特殊情况 下,当公权力机关凭借自己的强势地位侵犯了公民的权利时,公 民即可利用法律规定的种种救济机制来保障自己的权利。此时, 公民权利得以与国家权力正面对抗,并借助第三方——通常亦为 公权力机关——的力量,制约公权力机关的行为。之所以要借助 公权力的力量,是因为“国家权力是个人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 因为,国家权力不仅具有扩张的性质,而且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 人权利实现的,在国家的侵权面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 必须依靠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来实现公民权利的保障。其 次,国家权力亦制约公民权利。公民之所以会通过订立社会契约 的方式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是因为“人类曾经达到过这样一种 境地,当时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 经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于 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并且人类如果不改变其生存 方式,就会消灭。” 公民个人的权利是依其自由意志行使的,而每 个个体皆倾向于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而很容易为了自己更大 的利益而侵犯其他公民的自由。因此,需要有第三方主体来为公 民之间的权利划定必要的界限,当公民逾越这个界限侵犯其他公
2011 · 11(中)
◆法学研究
民的权益或者侵犯了整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时,可以使 被扭曲的权利分配格局回归正途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回复正常 状态。“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是对公民权利 受制约状态的最好诠释。
需要说明的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关系虽 然可以用“相互制约”一词来概括,但是这两个“制约”的本质并不 相同。国家权力之所以需要被制约,是因为权力意味着命令与服 从,命令与服从就是不对等,就是剥夺他人的自由,因此,权力是 一种“恶”;然而,人类社会要建立和维持秩序,又离不开权力,因 此,权力是必要的“恶”。必须规约权力使用者的行为,否则,权力 就有可能变成绝对的“恶”。 公民权利需要被制约则并不是由于 其本质上的善恶之分,而是权力主体需要一种和平的环境以确保 各个主体能更好的行使其享有的权利。亦即,国家权力制约公民 权利的根本目的仍然在于保障公民权利,这与探讨公民权利与国 家权力的关系的最终目的相一致。
二、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关系实证分析 (一)本源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 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公民通过行使选举权,选出代议机关——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再由代议机关通过选举等方式产 生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权力机关直接 对代议机关负责,向其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间接的对公民负 责;代议机关则直接对原选举单位及选民负责,间接的对所有公 民负责。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国家权力本质上来源于公民权利, 尤其是选举权和罢免权,只是由于我国实行了代议制,使得公民 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多了一个代言人,从而使得公民与国家机关 之间的距离看似有些遥远,但这并不能改变二者在来源上的源流 关系这一事实。 虽然从宪法的明文规定可以反映出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 利的基本理念,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有没有 配套的法律就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做出更为具体明确的 规定,从而使国家权力在源头上能实际的接受公民权利的控制? 就目前的立法状况看,虽然立法者一直在努力,但仍有不尽如人 意之处。现行《选举法》已历经修订,基本上贯彻了公民——代议 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国 家机关的模式,但是由于当前公民个人与国家机关的交流机制不 健全,交流渠道也不畅通,这使得关于选举制度的很多规定由于 权力机关的暗箱操作而无法实施,进而使得公民的选举权极易流 于形式。因此,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成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在源 头上即发生错位的根本原因。其二,现有的法律的实施情况如何 呢?仍然是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法律对公民有效行使选举权 所必需的信息公开机制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对违反法律规定侵 害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没有相应的制裁机制,使得在实际操作中 公权力机关借助各种手段操纵选举,变相限制甚至剥夺公民的选 举权,最终使得选举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公民自愿让渡权利给公 权力机关这一权力产生机制。 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前在源头上 国家权力实际上并非来自于公民权利。造成这种错位现象的原
扭曲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关键词 公民权利 国家权力 相互制约 监督机制
作者简介:曾胜男,安徽省广德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书记员。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016-04
探讨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公 民权利,权利相对于权力来说具有优先性。从源头上看,国家权 力来源于公民权利;从运行过程中看,二者相互制约,其最终归宿 在于公民权利的保障。通过对我国当前立法以及社会现状的分 析可以看出,在源头上国家权力并非来源于公民权利,因此,在运 行过程中公民权利不能有效制约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亦没有合理 制约公民权利,这种状况使得公民权利最终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欲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必须在源头上保证国家权力真正来源于 公民权利,另一方面则要确保运行过程中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能相互制约,以最终保障公民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