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税制度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890.0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史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税收主要是以徭役和物品形式存在。
夏代开始实行“田租”,即农民按照土地面积上缴税粮。
商代则实行“贡租”,即以贡品的形式纳税。
周代则逐渐形成了“九州制”,将国土划分为九个州,实行地方分权,税收也逐渐分散到各州。
同时,周代实行了“井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个人承包耕作,这也为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秦始皇时期,实行“均田制”和“三公九卿制”,同时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和统一度量衡标准,税收也进一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制度。
汉代时期,税收主要有田租和商税两种形式。
其中商税包括关税、市税、银税等。
同时,汉代还实行了“钱谷法”,即农民可以用钱替代部分纳税粮食。
第三阶段:唐宋时期唐代时期,税收主要有田租、地税和兵役三种形式。
地税是对土地的直接征收,兵役则是军役和徭役的形式。
宋代时期,税收形式逐渐多样化。
除了田租、地税和兵役外,还有“坊税”、“户税”、“关税”、“市舶税”等形式。
特别是“坊税”和“户税”,使税收更加精准,便于监管和征收。
第四阶段: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税收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田赋”、“户税”、“商税”、“工税”、“烟酒税”等。
其中,“户税”和“田赋”是主要税种,同时还有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征税对象的“商税”。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在历史的演变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
这些税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重要体现。
论中国海关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强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海关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其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海关管理制度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朱元璋时代,当时根据清朝的财政政策,制定出以“收税、门徒”作为依据的税收管理制度。
这一管理制度把收税管理作为清朝财政调控的重要手段。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了最初的海关法规,当时针对政治和经济恢复的需要,实行了减免海关关税和减收税收的政策,以及对商品进出口限制性管理。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同时也加快了海关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010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海关法规系统从此形成,它不仅丰富和规范了海关行政管理范围,还加强了海关的法律监督。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海关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已构建起了以“安全、高效、便捷”为指导思想的先进管理体系,形成了综合性、分级性、执行性、标准化的中国海关管理制度。
未来,中国海关管理制度将继续完善,加强对出入口商品、设备、服务及劳务等
进行综合管理,在全球化贸易背景下,进一步改善海关服务功能,确保海关管理的安全性,提高税收的效率,并加强消费者保障。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赋税种类的变化:在先秦时期,赋税主要包括秩禄和关税,后来逐渐增加了货币税、人头税、土地税等种类。
2. 税率的变化:在不同朝代,税率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的税率比较简单,根据不同的职务和土地等级设置不同的税率。
汉朝时期,对土地、户籍等属性进行了明确划分,提高了税率。
3. 征收方式的变化:在古代,征收方式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主要是采取征收现金的方式,后来逐渐改为征收实物、货币和役徒等。
4. 财政管理的变化:在古代,政府对财政的管理也进行了多次改革。
秦朝时期实行“徭役制”,政府通过强制征召民夫修建各种工程来获取财政收入;汉朝时期实行“丝绸之路”,通过贸易获得财政收入;唐朝时期,实行“银两税制”,政府将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白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朝着更加复杂、多样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摘要:进出口关税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关市之赋"的西周时代开始已持续3000多年。
在这3000多年中,中国关税从产生到发展,从发展到成熟,最后到如今与世界接轨的状态,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本文研究侧重新中国成立之后关税政策的沿革和变化,通过对中国进出口政策演变的研究,结合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环境,对进出口关税的具体实施的原因和最终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进出口关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一、对于中国进出口关税制度变迁的不同划分学术界对中国进出口关税制度变迁的划分主要有如下两种分法:孙文学(2003年)将中国关税分为中国先秦至清前期的关税、清后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关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华民国关税、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根据地关税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五个阶段,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以1979和1991年为界限分为三个阶段。
曹泉(2005年)等人则以1984年、1991年和2001年为分界点将新中国关税政策分为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加入WTO 后的承诺降税期四个时期系统分析我国关税政策的变迁。
对此本文主要综合参考两者划分进出口关税的划分方法。
二、自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关税政策演变历程(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关税政策1、中国现代进出口关税雏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后,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制订了《关税条例》和《关税税率表》,并发布了《关税征收细则》和《关于建立关税制度》等文件。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建立了进出境管理制度,制订了关税政策,奖励必需品的输入和内部多于物资的输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开始实行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关税政策。
1945年8月,山东解放区建立起人民海关,并公布了20多份有关进出境管理和征收处入口税及税率的文件,由海关负责管理进出口船只、贸易、稽征关税以及查禁走私。
第二节我国的关税制度一、我国关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取締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建立了完全独立自主的关税制度和海关管理制度。
1949年10月设立了海关总署,统一领导全国海关机构和业务。
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以下简称《海关税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暂行实施条例》)。
这两个最基本的文件一直执行到1985年3月。
由于改革开放,1951年颁布的《海关税则》和《暂行实施条例》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为此,1985年对关税制度进行了全面修改,制定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关税条例》(以下简称《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以下简称《进出口税则》)。
1987年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而后在2000年和2014年进行了修订。
此后,在2011年和2013年先后两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关税条例》。
自2002年起,海关总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进行了多次修订。
2003年10月29日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进口税税率表》,规定关税的税目、税则号列和税率,作为本条例的组成部分。
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2012年海关总署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归类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完税价格表》,保证了我国关税制度的动态、规范调整。
二、关税政策关税政策是国家为了在一定时期根据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贸易状况而运用关税手段达到一定目的所制定的基本方针和行为准则。
国家的关税政策具体体现在各项关税制度上。
一般来说,关税政策可以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财政关税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征收的关税。
高中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知识点总结【单元课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行、使用情况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进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知识梳理】第六单元货币与财税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开始活跃起来,这是各国历史的共同现象。
商品交换的活跃和发达,催生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
中国货币有一个从海贝、金属到纸币的演进过程,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币体系也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国家政权逐步建立和实施了各项税收政策,在中国古代体现为赋役制度的逐步完善,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秦汉时期:1、秦汉时代的赋税,大致包括了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取泰半之赋”。
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秦朝向人民征索极重的口赋。
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赋钱很重,农民创造的财富最终还是流入统治阶级的手中。
3、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3种。
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1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2年。
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1年。
(二)隋唐时期: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变成“租庸调”制,针对21 — 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
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称为“庸”。
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本节重点关税的起源与演变本节难点古代赋税结构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知识概要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 秦汉时期,赋税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取泰半之赋”,即收取产量的三分之二。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景帝时降到三十税一。
(2)秦朝口赋极重。
汉朝人头税分口赋(7-14岁每人每年20钱)、算赋(15-56岁每人每年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还征收财产税。
(3)秦汉徭役有更卒(本地服务一个月,承担修建和运输等任务)、正卒(服兵役,一般两年)与戍卒(到边塞屯戍,一般一年)3种。
2. 隋朝废除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征收租调役。
唐朝继承,成为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
租,指实物地租。
调,指绢、布等。
庸,指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
基础(前提):均田制的推行。
3.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出现危机。
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两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4.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多且重。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由官府募人代役。
5. 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实行于北方与南方,在北方征收丁税、地税,在南方征收夏税、秋粮;另外还有科差,按照民户等级征收丝和银两。
6.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主要征收米麦实物。
7. 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部分丁役也纳入田亩,统一征收白银。
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背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8. 1712年,康熙帝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以前一年的丁银为定额,不再增加,开始征收固定丁银。
我国的关税制度变迁关税(tariff)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
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按历史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世贸组织后。
一.新中国成立前,可以分为两个小段,一是清前期中国的关税制度,清朝在1685年设立关税,1753年分为进口税、出口税、附加税、船钞、赠品等。
二是鸦片战争后关税制度形成和发展,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使进出口税率比过去实征税率有很大降低,1857年《天津条约》使得税率进一步降低。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关税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独立自主的封建性的关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协定关税”,从完全为本国封建统治服务的关税变为主要为外国侵略者服务的关税。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税制度,1950年-1984年,实行全面保护关税政策。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税则》和《中华人民在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条例》,并与同月16号实行。
根据新的税则和实施条例,自1951年5月6日起,凡经准许进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货物,除我国有规定外,均应按照我国海关法即海关进出口税则。
由海关机关征收进口税和出口税。
该税法一直实施到1958年,是税法税制的革命性变革。
1985年-1991年,有“全面保护”向“有区别地保护”转变。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对外经济联系,强调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很总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发挥关税在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进出口、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以及平衡国际收支等作用,我国对原有的关税制度进行了恢复和修改:1.恢复海关总署,实行单独计征关税并取消了出口税2.对进出口税率惊醒了修改3.制定各种关税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4.制定各种关税优惠政策发展我国区域经济5.加强了关税对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6.加强了对关税制度的法制建设1992年以后,适度开放与适度保护结合进口关税:1.降低关税水平2.进过这一时期我国对井口关税的下调,我过关税的算术平均水平已经从1992年的43.2%降至目前的17%,累积降幅达60.6%,1992年至今的关税制度改革在关税率方面是中国历年来下调幅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是我国经济开放、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一个里程碑。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作者:虞和平文章来源:《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陈诗启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厦门大学2005年版更新时间:2006年03月16日从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到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相应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过程可以以1929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因为这一年既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开始加大经济建设力度的一年,也是西方世界开始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的一年,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制度条件和经济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贸易的总体状况来说,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关税自主权的进一步侵夺,使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条件上和性质上更加恶化。
但是从具体表现来说,随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程度的变化、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改善、国际和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动,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并非处于不断而绝对恶化的状态。
对此,现有的研究虽已有所涉及,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在对外贸易的经济因素、进口和出口状况比较方面,更值得探讨。
本文着重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对现有研究提出一些不同的和补充的意见。
一、1895-1928年进出口贸易态势的转变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与中国关税主权状况密切相关的。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开始侵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规定了中国改变税则须经各国同意的“协定关税”原则。
1853年列强又乘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至1858年更迫使清政府将全国各海关的管理权交由外国税务司执掌。
与此同时,列强还强迫清政府不断降低海关进出口税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出口货为其价值的1.5-10.75%,进口货为4-13%,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一些主要进口品的税率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