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日本庭园的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日本式庭园景观的历史变迁研究日本的庭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平安时代,贵族们就在自家庭院里开始修建简单的庭院。
一个完整的日式庭园主要包括一些固定的元素,如景墙、花坛、花丛、水池、小桥、石子铺、陪月桂、茶室等等。
这些元素共同构建起一个精致而美丽的庭园景观。
现代的日式庭园景观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日本式庭园景观历史的变迁。
1. 原始时代的庭院原始时代的日本还没有庭院文化,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没有人工景观的概念。
这个时期的建筑都是简单的木制建筑,一些古老的神社庭院仍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影子。
2. 平安时代的庭院在平安时代,日本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全盛时期,庭院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贵族的生活日趋富裕,他们开始修建高雅的别墅,庭院成为其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个时期的庭院多以山、河、湖、池、林等元素为主,以求自然之趣,强调“余味”,表现“无意之美”。
3. 鎌倉时代的庭院鎌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庭院文化也开始进入了另一个高峰。
鎌倉时代的庭园构思更加高超、细腻,注重组合元素的独特性和完美度。
它一般包含“石地”,即石板或砾石等铺设的地面,再往东方发展又添加了“流水”,指的是流水静态或动态地交错,形成波纹,反映出深入人心的意境。
4. 室町时代的庭院室町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显赫的时期,也是庭院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室町时代的庭园不再强调“无意”,它更加强调人工的痕迹和造型,讲究“人为之美”,人工池塘取代了自然湖泊,茶室成为庭园的中心。
5. 江户时代的庭院江户时代是日本庭院文化一个重要的时期。
上流社会仍喜欢以庭院作为疏闲娱心活动的场所,江户时代的庭院愈发更具艺术性和审美趣味,其规划、材料、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庭院的组合元素更为灵活多样化,如园林、枯山水、游园、赏石等,无不彰显着时代的特点和风貌。
6. 明治时代至今的庭院明治时代的庭院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影响,又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庭院内容更显多样、独特、前卫。
日本园林日本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一、园林发展史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日本国都经常搬迁,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一)、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在公元五世纪,建立大和国。
大和国亦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向中国学习文化,其中园林艺术就是一项。
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日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虽然细节不清,但亦可追到一丝踪迹,如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
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穿池起苑池内放养鲤鱼,苑内奔走禽兽,天皇在园内走狗试马,远足田猎。
(二)、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所有古园今已不存,但是,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时代的园林,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三)、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至794年)此期日本全面吸取中国文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而建,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如称德天皇(718-770年)在西大寺后院的离宫。
日本比起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虽然其历史只有差不多一千七百余年,但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文化影响。
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
日本园林便是其中一支,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
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一、日式庭园分类1、筑山庭园用池塘、溪流、小山、石头、植树、花卉、桥梁以及小径来创造一个模拟自然景观的庭园,通常是以中国及日本的有名景观作为范本。
而筑山之名意指用假山造景。
筑山庭园会依欣赏角度以及其大小而不同。
小巧的庭上多半会从单一地点欣赏,例如寺庙的走廊;而参观大型庭园时,沿着环型小径参观能得到最佳体验。
2、枯山水庭园枯山水庭园是以一种更抽象的方式,用石头、砂砾、细沙来塑造自然景观,有时候也会用青苔来代表山林、岛屿、船只、海洋和河流。
枯山水庭园受到禅宗佛教的强烈影响并应用于静坐冥想之中。
3、露地庭园露地庭园是为了茶道而建的。
它备有茶室,即真正举行正式仪式的地方;这是为配合茶道而以极简美学来设计的。
露地庭园的典型特征是有庭石引路至茶室,有石灯笼和石制洗手盆,这可以让客人们在进入仪式之前先净身。
二、日本庭园的历史变迁日本庭园是时代的写照。
统治阶级的贵族或僧侣或武士为维护和巩固政权,或者为休闲或繁荣宗教而修建庭园。
因此,当代文化及宗教特色往往如同印记一般镶嵌在庭园的草木建筑上。
尽管随着时光流逝,战乱对庭园建筑的损坏及和平时代的重建,让当年的庭园逝去一些当年的底蕴。
但庭园艺术仍如同巨大的史迹标本,倒映着已经成为往事的痕迹与辉煌。
日本早期(794年前)伊势神宫日本最早的庭园结构是借鉴了许多中国文化因素,加之对自然的崇拜。
有记载的最古老神社—伊势神宫的庭园设计中证实了这些。
中国园林构造及鹅卵石的运用是当时庭园美的代表。
早期庭园池塘奈良平城宫平安时期(794至1185)相对和平的平安时代、迁都至京都的贵族们有闲情逸致去精心营造他们的宫廷别墅,于是可以垂钓驾舟的「寝殿庭园」逐渐形成。
日本园林发展史(三)近世园林(2007-08-27 22:42:17)转载一、桃山时代园林(1573-1603年)在室町时代的后期,日本经过长期的战乱,成就了另一批武将,他们是织田信长(1534-1582年)、丰臣秀吉(1536-1598年)和德川家康(1542-1616年)在军事上的霸业。
织田信长在1573年破浅井长政、朝仓义景,流放室町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宣告室町幕府的结束。
虽然1593年他在支授部将丰臣秀吉的途中于京都被家臣明智光秀袭击而自杀,但他统一了京畿及周边地区,为丰臣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丰臣秀吉秉承他的遗志,在1592年消灭各地军阀,结束了百年战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其功绩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结束战国时代的功绩。
他开创了桃山时代(1573-1603年,又称安土桃山时代或织丰时代),虽历时不长,只有三十年三代将军,而且一直处于战争之中,但在社会改革中措施得当有力,废除庄园制,确立一地一作人原则,推进兵农分离,收缴武器,废除商业座,实行东市乐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鼓励对外贸易,实行朱印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发动侵朝战争等。
这一时期在中国相当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万历31年(1603年)。
在文化方面,茶道的发展,从精神落实到实践,那就是草庵风茶室和朴素简洁的茶庭,以园林意境的简约朴素、和寂清静及宾主真诚与大将军的壮观辉煌、绚丽多彩和飞扬跋扈相抗衡。
从建筑的发展期上看,日本建筑有四大转期。
第一个转期是引进中国隋唐建筑的飞鸟时代,第二个转期是引进南宋建筑的镰仓时代,第三个是自身发展的桃山时代,第四个是引进西方文明的明治时代。
桃山时代的建筑与前朝室町时代的"潇洒飘逸之风"相比,显出喜欢强烈刺激和豪放辉煌。
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而不是以宗教为中心的时代。
于是,人情味进入了建筑和园林。
在建筑上完成了前代形成的书院造,在园林上进一步完善书院造园林。
首先是武家园林表现得最强烈,然后影响到皇家园林。
日本古典园林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分析1 日本古典园林发展历程日本园林源于巾国,从汉末开始,日本不断向中同派出汉使,到了隋唐,日本更是大量派遣留学生进人中国围子监学习,可以说这一历史时期是对汉文化的全盘吸收。
平安时代后期,日本逐渐摆脱了对巾国园林的直接模仿,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过渡,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池庭在平安时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从镰仓时代开始,传统的贵族文化开始衰退,13本开始了武士执政历史,这一历史时期的造园活动大多有禅僧参与,园林呈现新的文化面貌,具有苍凉美的枯山水禅庭和追求秩序美的茶庭,成为时代审美精神的标志。
日本园林在汀户时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茶庭和寺庙继续发展的同时,大民园林和庶民园林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
表l为日本园林演变表。
从表l可以看}{I 13本园林的演变过程,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是中国式自然山水园的引进期,平安时期是日本化园林的形成时期和i大同林(皇家、私家和寺院同林)的个性分道扬镳时期.中世的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是寺社园林的发展期,近代的桃山时代是茶庭露地的发展期,近世的江户时代是茶庭、石庭与池泉园的综合期。
2 日本古典园林风格特征日本现代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说过:“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园林”。
日本园林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丁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下面就日木园林的不同风格分类阐述。
2.1 池泉园池泉园是以池泉为巾心的同林构成,无论是皇家园林、寺院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体现了这种根植的海岛性。
池泉式园林源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闶巾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它反映于5点: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因此,池泉园中“池”是海洋的影子,“泉”是岩岛的结果。
池泉嗣里面比较典型是寝殿造系与净土式庭院。
寝殿造的建筑形式是13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引进的一种建筑样式,在平安时代逐渐成熟并流行开来,成为宫廷贵族所喜欢的主要建筑类型。
浅谈日式园林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发展历程: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深厚文化的影响。
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
园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
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
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飞鸟时代(538年)从百济传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也从中国输入到日本列岛而兴盛起来。
在庭园方面,首推古天皇时代(593~618年),因受佛教影响,在宫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内,布置石造、须弥山,作为庭园主体。
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日本文化主要是贵族文化,他们憧憬中国的文化,喜作汉诗和汉文,汉代的“三山一池”仙境也影响日本的文学和庭园。
这个时期受海洋景观的刺激,池中之岛兴起,还有瀑布、溪流的创作。
庭园建筑也有了发展。
平安时代(794~1192年),京都山水优美,都城里多天然的池塘、涌泉、丘陵,土质肥沃,树草丰富,岩石质良,为庭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图2 24)。
据载恒武天皇时期主要建筑都仿唐制,苑园多利用天然的湖池和起伏地形,并模仿汉上林苑营造了“神泉苑”。
这一时代前期对庭园山水草木经营十分重视,而且要求表现自然,并逐渐形成以池和岛为主题的“水石庭”风格,且诞生了日本最早的造庭法秘传书,名叫《前庭秘抄》(一名《作庭记》)。
后期又有《山水并野形图》一卷。
封建时代12世纪末,日本社会进入封建时代,武士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形成朴素实用的宅园;同时宋朝禅宗传入日本,并以天台宗为基础,建立了法华宗。
禅宗思想对吉野时代及以后的庭园新样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此时已逐渐形成“缩景园”和佛教方丈庭的园林形式。
室町时代(14~15世纪)是日本庭园的黄金时代,造园技术发达,造园意匠最具特色,庭园名师辈出。
・建筑理论与历史・浅淡日本传统庭园的源与流杨 鸣 一、日本庭园发展的概况日本自公元前一、二百年起,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中、日两国交往开始日益增多,两国文化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
随着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使日本在社会的各个不同方面不断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日本的庭园艺术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从产生、发展、并且最终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园林体系的过程中,无不以中国灿烂的汉文化作为其汲取养分的渊源,并成为其发展、演变的原动力。
在《日本书纪》等史料记载,日本早在公元3—4世纪时就出现了以池岛为骨干的庭园。
到公元6世纪中叶的飞鸟时代(公元593—709年),中国的“汉地佛教”经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传入日本后,使日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新的发展。
据记载推古天皇时期,从百济国漂流而来的造园匠人“路子工”在皇居内的南庭营造了被称为“吴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桥梁。
随着近代考古研究发现,在飞鸟时期的日本皇室和贵族邸宅庭园中,普遍运用了中国造园艺术中的“曲水流觞”的手法和内容。
这种“曲水造园”的手法,形成了日本传统庭园的主要形式之一“池泉庭园”的雏形。
从奈良时代(公元710—793年)至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是日本本土文化的极盛时期,日本传统的庭园艺术因此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此时的文化表现为贵族文化,那些达官贵族们憧憬着中国的文化,喜欢中国的诗文,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也影响着日本的庭园。
而早先由中国传入的“曲水造园”的手法此时已逐步发展成为“池泉舟游”的庭园形式,谓之“池泉庭园”,即置身于碧波清水之上,静听丝竹,吟诗作赋。
在奈良时代后期,一些符合日本人情趣的庭园细部处理手法开始出现,例如在水景处理上以表现海景为主,而在洲浜、汀线、岸边等方面的处理上也渐渐地体现出日本人所特有的喜好。
到了平安时代被称为“寝殿造”式的皇室和贵族的宅院建筑体系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寝殿造系庭园呼之欲出。
日本园林发展史的研究摘要:日本的园林艺术又称“和式园林”,以幽雅、静谧、深邃、曲折的艺术风格闻名。
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在论述了日本园林发展历程及其类型特征的基础上,还简单概括了中日园林的差异性。
一、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日本园林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见于文字记载的日本庭园是公园620年飞鸟时代苏我马子庭园。
它是日本早期的庭园发展到初期庭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日本园林源于中国,从汉末开始,日本就开始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
到了隋唐,日本更是派出大量留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中国园林。
日本园林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奈良、平安时代(公元646~1185年)。
它的形式是有大面积水面的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
这个时期日本园林从直接模仿到逐渐摆脱对中国园林的模仿,开始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汉风文化向和风分化过度,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庭园在平安时代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代表作有平等院凤凰堂、金阁寺;第二时期镰仓、室町时代(公元1185~1573年)。
具有武家式样和书院式样的宅院。
宗教园林中枯山水园林比较流行。
从镰仓时代开始,传统的贵族文化开始衰退,日本开始了武士执政,这一历史时期的造园活动大多由禅诗参与。
园林开始呈现新的文化面貌。
具有苍凉美的枯山水禅庭和追求秩序美的茶庭,成为时代审美的精神标志。
代表作有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第三时期是桃山、江户时代(公元1573~1867年)。
主要形式有比较大尺度的庭园以及茶庭。
日本园林在江户时代得到飞速的发展,在茶庭和寺庙得以继续发展的同时,大民园林和庶民园林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
写作文介绍日本旧古河庭园
日本旧古河庭园位于京都御苑的西部,是日本最古老的庭园之一。
它在镰仓时代(1084—1281)即已建成,由藤原时家主持修建,当时称为“古河园”,又称“河滨园”。
到了镰仓时代末期(1192—1294),古河园被改为“古河御花园”,由藤原时家和藤原秀乡主持修建。
藤原时家时任大宰府长官,其后裔藤原长实在江户(今东京)建都后,为纪念古河庭园的建造,于1888年(明治32年)将其改名为“古河庭园”。
二战期间,古河庭园曾被盟军飞机炸毁。
战后,古河庭园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
20世纪70年代起,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末,京都御苑都会举办以“河滨园”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
它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古河庭园位于京都御苑西侧,是由三条河流所形成的天然湖泊所包围着的庭园。
它包括了古河御花园、藤原万叶庭、藤原丰叶庭和藤原吉野庭四个部分。
—— 1 —1 —。
谈日本庭园的发展历史
日本文化是日本本民族文化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的一种融合,也是一种以非常独特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文化。
据538年的《上宫圣德法王帝主》及552年的《日本书记》中记载,当时佛教从中国传入,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追求华丽、富贵的建筑法或被日本所接受,日本人开始大规模兴建佛教建筑。
其后,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入,使得当初的日本庭园在很多方面受到中国的影响。
平安时代(784年-1185年),日本的造庭法式受佛教传入的影响形成了寝殿式庭院,随后在镰仓时代(1185年-1373年),由于中国禅宗思想的广泛传播,作为寺庙庭园的一种类型出现了枯山水园,另外还出现了书院庭园和回游式的山水庭园。
室町时代(1373年-1573年),山水庭园最为兴旺。
到了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人们又开始追求豪华、气派的庭园,那个时候大约是在公元15-16世纪,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
这一风尚流行了大约200年,建造了大量优秀的庭园,著名的桂离宫庭园就是这个时代的作品。
京都的名园有很多是这个时代建造的。
从17世纪的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开始,虽然营造了大量的庭园,但是真正被称为名园的作品并不多。
更详尽一点说,日本传统庭园从奈良至江户时代可分为3个时期。
第1时期:奈良、平安时代(646年~1185年)
日本的传统庭园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庭园中挖湖、堆山,以湖表示大海的景色。
在奈良时代(646年一784年),因为与中国有水上交通,船只在大海中行驶时,感受到很多陆地上无法欣赏到的景色,为了在自己花园中再现这种景色,多采用这种挖湖的方式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到了平安时代(784年-1185年),作为一种住宅形式,发展成为寝殿式庭园。
一般寝殿的南侧是大面积的花园。
被称为“寝殿”的建筑一般多放在庭园的中央,坐南朝北。
其左右或者是后方的附属建筑被称为"对屋"。
寝殿是一家之主的寝室,对屋是供家族中其它成员使用的寝室。
寝殿的南方是主要庭园,有用石子铺设的园路。
再往南是人工挖的湖和用挖湖的土堆成的山。
一般在湖中设置中之岛,并用小桥进行连接。
另外,从对屋通过回廊可以到达南侧的湖岸,在那里有被称为“泉殿”或“钓殿”的庭园建筑,其建筑形式多为一半伸出水面,作为夏季纳凉或是钓鱼、欣赏庭园景色的场所。
人们在湖中荡漾着小舟,有音乐的伴奏,吟诗作歌或举行酒宴等活动。
不过这只是一种规范的描述,因地形的变化,湖的形状、建筑的配置等都随之自由地变化。
平安时代,几乎所有的建筑,不管是住宅还是寺庙等大都面向南而建造,背后有山作依靠,并被视为最理想的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庭园建筑都是面向正南而建造。
在其北部或者东北部设有流水,水流从对屋间穿过流入南面的湖中。
湖中的水一般是采用从东部流进、西部流出的手法。
湖岸作成自然曲折的形状,并且点置着大小不一的庭石,其间种植着野生的花草和灌木,表现自然界的景色。
在湖周围的山、岛上到处可看到自然式的石组和种植,还有叠水、小溪等,均是追求创造和再现一种自然景色的情趣。
作为佛教寺院庭园的“净士庭园”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因为是直接把佛教净土曼陀罗中描写的庭园建造在佛寺的境内,所以从南门进入后,首先有一个很大的湖。
湖的中央有岛并用桥与对岸相连,通过桥可以到达本堂。
在湖中种植着莲花。
净土曼陀罗主要是表现佛教的极乐净土,而莲花又是极乐净土的象征,所以在净土庭园中一定种植着莲花。
平安时代,作为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其偶然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水面。
第2时期:镰仓、室町时代(1185年-1573年)
这时的寝殿式庭园,建筑渐渐地与武士家的生活不相适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单、素朴的武家或造庭的手法。
发展到室町时代(1373年-1573年),又演变成书院式住宅样式。
这是日本近代住宅建筑的萌芽,其最终源于镰仓时代(1185年-1373年)的武家样式。
庭园也是一样,在镰仓时代的初期,可以看到受寝殿式庭园的影响,多为较大面积的水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面也渐渐地变小,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内庭,湖的形状也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可以沿湖欣赏四周的景色,又可以从某个建筑中眺望远方的景色。
与寝殿式庭园相比,镰仓时代的庭园在规模上要小一些,多是在狭小的内庭中创造一种变化丰富的庭园空间。
随后,禅宗思想从中国传入,武家很多是皈依于禅宗的,为此,禅宗寺院被十分广泛地建造。
当时的禅僧追求一种高尚的教养境界,而在衣食方面却十分简朴,庭园中有与北宗画中相同的石组、白砂铺地等在以前很少见到的一种山水式庭园,其中立石表现着群山,石间有叠水和小溪,并流过山谷间汇入大海这样一种情景的描写。
也有通过一片白砂来表现宽广的大海,其间散置着几处石组来反映海岛等象征的表现。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在于每位观赏到此景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想、体验和理解。
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就是这种庭园的代表作品。
因为这些庭园中不用水来表现山水的状态,而被称为"枯山水"。
枯山水从平安时代就已出现,但是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引人了北宗画的手法,以禅宗的自然观为基调,是一种象征性十分丰富的庭园形式。
如果拿大仙院和龙安寺进行比较,前者非常具象,后者则十分抽象,同样被称之为"枯山水",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不能说从大仙院到龙安寺是一种飞跃,但是龙安寺是采用当时从中国传入的盆石的手法,综合了北宗画的构想而完成的作品。
第3时期:桃山时代(1573年一1603年)
桃山时代,秀吉统一了全国,在伏见、桃山营建了城堡,这些城堡在京都十分豪华。
为了与其相协调,庭园也都采用体量较大的庭石和有颜色的石组,作法十分豪放。
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的初期。
京都的三宝院、桂离宫、二条城庭园等都是这个时期营建的代表性名园。
与此同时,茶道出现于室町时代的中期,到了桃山时代逐渐盛行。
茶的精神是一种对自然的尊敬,轻视华丽,在自然宁静的环境中,宾主相和,以饮茶为极乐的一种茶文化社交活动。
因为这种精神是由禅的教理而产生出来的,所以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适合这种特殊环境的茶室,它们很多被独立建造在庭园中。
茶庭非常注重自然的姿态,在茶道上配置了各种设施,除了普通的园路外,还有匕石、丁布,另外也设置了起照明作用的石灯笼,洗手用的蹲踞,种植上也避开花灌木而选择常绿树为主的植栽。
第4时期:江户时代(1603年一1867年)
到了江户时代,社会逐渐安定,再一次形成了作庭的高潮。
由于当时十分盛行旅行,所以大部分的庭园都具备各地名胜的特点。
那个时期的庭园面积一般都比较宽大,园中的水面也作成回游形式,堆山、叠水、小溪、流水及大面积的草坪,另外还开设花园、花菖蒲,造园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茶道的日益盛行,在庭园中开始出现茶室,营造茶庭已经变得十分普遍,有时还会出现在一个庭园中营造几个茶庭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利用绿篱和植栽进行分隔,人们不知不觉地从一个庭园进入下一个庭园。
这个时代,此类样式的庭园被称为"大名庭"。
江户时代,社会不断安定和繁荣,有钱人多在郊外购地建花园。
这些庭园没有大名庭那样宽阔,多是以筑山流水的处理手法营造庭园,在湖中设置蓬莱岛象征着长命百岁。
庭石也是按七、五、三的形式进行配置,表示一种祝愿的寓意,而且还十分流行用佛名来命名庭石。
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的庭园,已经失去了室町时代的禅味,也没有桃山时代的豪华,有的是独创性和新鲜感。
而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
第5时期:明治以后(1867年-1988年)
明治以后,营建了很多自然写景式的大庭园,写意式的小庭园,石庭和茶庭,其中出现了代表明治大正年代庭园特征的草庭。
进人昭和时代,出现了一种以新的自然观为基础的景
趣个性化创造的自然风格庭园,被称为杂木庭。
这种形式的庭园一改传统的修剪形式的造园手法,追求一种不加人工的修剪,庭内的植被、花灌木、乔木等植栽都是以其自然的生长状态进行展示的庭园。
可以肯定,今后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许还会出现新的自然观,"日本庭园"也肯定会如前面所讲到的一样,会有更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自然式的庭园,也可以说是传统的,象征手法的,以修剪的植栽形式为中心的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