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17论证
- 格式:ppt
- 大小:174.00 KB
- 文档页数:49
依据逻辑学证明论证的一般策略论证的一般策略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推断来支持或证明一些陈述或观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论证的一般策略,并提供一些示例。
首先,一个好的论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前提、推理、结论。
前提是为了支持结论而提出的事实、数据、观点等信息;推理是基于前提进行的逻辑推断;结论是根据推理得出的结论或观点。
论证的一般策略可分为以下几种:归纳法、演绎法、拒绝反驳法和统计法。
1.归纳法: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来证明结论是普遍适用的。
归纳法可以通过提供一系列相关例子来支持论点。
例如,要证明"所有鸟都会飞"这个结论,可以列举出许多鸟类的例子,如鹰、鹦鹉、乌鸦等。
2.演绎法:通过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来证明结论是正确的。
演绎法的论证过程是从普遍原则出发,应用逻辑规律进行推理得出特殊情况。
例如,要证明"电影院里的人都喜欢看电影"这个结论,可以通过推理得知人在电影院里,因此可以推断他喜欢看电影。
3.拒绝反驳法:通过排除其他可能性来支持结论的可信度。
拒绝反驳法的论证过程是通过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或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要证明"人是凶手"这个结论,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嫌疑人,提供证据证明只有该人才符合凶手的特征。
4.统计法:通过数据和统计结果来支持结论。
统计法的论证过程是通过提供相关数据和统计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要证明"学习音乐有助于提高智力"这个结论,可以引用相关研究报告或调查结果来支持。
除了以上四种策略,还有其他一些辅助的论证策略,如对比法、类比法、假设法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应用,选取合适的策略对于有效的论证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论证时,还需要注意论证的缺陷和漏洞。
常见的论证缺陷有:未提供足够的证据、利用无效或不可靠的证据、逻辑错误等。
要避免这些缺陷,需要确保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使用正确的逻辑推理,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反驳进行充分回应。
论证逻辑的知识点总结一、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主要研究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规则。
命题是陈述某种观点或主张,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在命题逻辑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如合取、析取、蕴含、等价等,这些概念和原理构成了命题逻辑的基本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不同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命题逻辑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推理规则,通过推理规则我们可以从已知的真命题推导出新的真命题,这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推理规则主要包括假言推理、假前提、构造假设法、假设的拒绝等,这些规则在命题逻辑中被广泛地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
二、谬误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它可能导致结论错误或者无法得出结论。
在逻辑学中,我们学习了各种常见的谬误,如陈词滥调、动机论谬误、关联谬误等,通过学习这些谬误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避免在思考和表达中出现的逻辑错误。
谬误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论证和推理过程。
通过识别谬误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三、推理规则推理规则是逻辑学中命题逻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已知的真命题推导出新的真命题。
在推理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推理规则,如假言推理、假前提、构造假设法、假设的拒绝等,通过这些推理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得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推理规则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推理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推理规则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使我们在思考和表达中更加周密和严谨。
四、范畴逻辑范畴逻辑是逻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各种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规则。
范畴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它包括各种概念、性质和关系,通过范畴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逻辑学中的论证是什么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的。
论据: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它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
可作为论据的判断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另一类论据是表述科学原理的判断(包括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有些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其中一判断(论题)的真实性过程中,如果引用的论据(第一层论据)本身还不是很明显真实性的判断,就要引用其他判断(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论证。
如此类推,还可以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
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论题,论据一般有多个。
举例论证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
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
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
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理论论证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
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
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
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比较论证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逻辑论证知识点总结逻辑论证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论证,达到证明观点或结论的目的。
逻辑论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思维,澄清观点,避免谬误,提高沟通效果等。
下面将对逻辑论证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论证的形式1. 演绎论证:演绎论证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即从普遍规律推及特殊情况。
它的基本形式是“所有A都是B,C是A,所以C是B”。
2. 归纳论证:归纳论证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即从特殊情况归纳出普遍规律。
它的基本形式是“C1是A,C2是A,C3是A,所以所有的C都是A”。
二、论证的结构1. 前提:论证的前提是构成推理的基础,它应该是真实的、已知的、合理的。
前提分为明示前提和暗示前提。
2. 结论:论证的结论是推理的目标,它应该是根据前提得出的,并且应该合乎逻辑,避免谬误。
3. 观点:论证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它应该在逻辑上与结论一致,并能从前提中推导出来。
三、论证的有效性1. 充分性:论证的充分性是指论证中的前提能否完全支撑结论,如果前提不够充分,可能无法推出结论,这就会造成论证的无效性。
2. 必然性:论证的必然性是指结论是否能必然地从前提中推导出来,如果结论并非必然,可能是由于前提并非所有情况下都成立,这也会导致论证的无效性。
3. 合理性:论证的合理性是指整个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规律,是否合乎常理,是否存在谬误。
如果推理过程中存在逻辑错误,就会导致论证的无效性。
四、逻辑谬误1. 形式错误:形式错误是指论证的结构不符合逻辑规则的错误类型,比如“陷阱式论证”、“无中生有”等。
2. 实质错误:实质错误是指论证中的前提或结论本身存在问题的错误类型,比如“未经证实”的观点、“众声喧哗”等。
3. 论证错漏:论证错漏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有些关键的前提没有被提及或者在推理过程中发生了严重遗漏的错误类型。
五、逻辑关系1. 联言关系:联言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命题通过逻辑连接词(如“与”、“或”、“非”等)连接起来的关系。
逻辑学:推理和论证的规则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的哲学分支学科。
推理和论证是人们日常思考和交流所必需的基本技巧。
逻辑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技巧的原理和应用来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推理是从已知的一些命题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的过程。
推理的过程有时候是明显的,有时候是模糊的。
因此,逻辑学家研究推理的规则和原则,以确定一个推理是否是有效的。
通常,有效的推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规则:第一,推理必须是真实的。
这意味着推理的过程必须依据真实的事实和命题,而不是虚假的假设或谬误。
推理没有正确的基础就无法有效。
第二,推理必须是连贯的。
这意味着其中的命题必须是彼此相关的,不应该出现矛盾或自相矛盾的情况。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推理就失去了可靠性。
第三,推理必须是完整的。
这意味着它必须在所有情形中都适用,不论是常规情形还是特殊情形。
任何时候推理都必须是完整的,否则将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或者可能得出不准确的结论,这样一来推理就是无效的。
在推理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引用方法和目的,将推理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两种常见的推理方法,它们也有不同的规则和原则。
归纳推理通常是基于多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实来推断某个总体的特征。
而演绎推理通常是基于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
论证是试图通过一些论据来支持或证明一个观点或结论的过程。
论证可以基于实际证据或者基于理论分析。
论证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所提供的论据,还要取决于使用论证的方式是否正确。
如果论证的方式不正确,那么论证得出的结论就不可靠。
通过研究逻辑学的规则和原则,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推理和论证能力。
我们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并评估其他人的论证,提出批评性的评论并自我纠正自己的错误。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逻辑学的规则和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理解信息,更加理智地做决策。
论证逻辑知识点总结一、命题逻辑1. 命题命题是陈述句,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命题逻辑是研究命题之间逻辑关系的学科。
命题逻辑的核心概念有:合取、析取、蕴含、等价、否定等。
合取是指“且”的关系,例如命题p且q,表示p为真且q为真;析取是指“或”的关系,例如命题p或q,表示p为真或q为真;蕴含是指“如果…那么…”的关系,例如命题如果p,那么q,表示当p为真时,q为真;等价是指两个命题具有相同的真值,例如p等价于q,表示p和q同时为真或者同时为假;否定是指与原命题相反的命题,例如非p,表示p的否定。
2. 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是连接命题的词语,包括合取联结词、析取联结词、蕴含联结词、等价联结词和否定联结词。
合取联结词有∧、或、与等符号;析取联结词有∨、或、或者等符号;蕴含联结词有→、如果…那么…等符号;等价联结词有↔、当且仅当等符号;否定联结词有¬、非等符号。
命题逻辑重要的理论有第三排中论、蕴含与推理规则、等值演算、真值表等。
其中,第三排中论指的是对任意命题p,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蕴含与推理规则指的是根据蕴含的真值表和推理规则对命题进行推理;等值演算指的是根据命题的等价关系进行演算;真值表指的是列举命题各种可能真值的表格。
二、谬误谬误是指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谬误分为形式谬误和实质谬误。
形式谬误是推理规则上的错误,例如偷梁换柱、以小概大、以偏概全等;实质谬误是推理前提或结论本身的错误,例如论证不充分、论证不正确、概念混淆等。
3.1 归纳谬误归纳谬误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例如,通过大量个别案例得出错误的一般性结论,或者从部分找零发现一般结论等。
3.2 漏斗谬误漏斗谬误是指在论证中忽略了一方面的因素,而给另一方面的因素不当的强调,导致结论出现偏差的错误。
3.3 带有外界因素的谬误带有外界因素的谬误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带有其他因素的不合理介入所导致的错误。
三、推理推理是以某些命题为前提来得出结论。
第七章论证(证明与反驳)·“论证”一词的含义。
在日常运用中,“论证”一词有两种含义:——狭义的“论证”与“证明”一词是同义语;广义的“论证”,则是“证明与反驳”的统称。
第一节论证(证明)的概述一、论证(证明)的定义与结构1、论证(证明)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2、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论题、论据、论证方式。
证明的模式:(1)论题--指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
在论证中它回答“论证什么”的问题。
①已证命题--如“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等数学定理--传播真理②未证命题--如“哥德巴赫猜想”(每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即所谓“1+1”;素数,指的就是任何一个正整数,除了可以被1与它自己除尽外,如果不能被其他整数除尽,即不能分解因子的数,如3、7、11等等;“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说:10=3+7,18=7+11;1966年,我国年轻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都不超过两个的”数,即所谓“1+2”)--探求真理(2)论据--指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
在论证中它回答“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
①事实命题--“蝙蝠能飞”等等。
②理论命题(科学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等。
(3)论证方式--指论据和论题之间的逻辑联系。
也就是运用什么推理形式从论据推出论题。
在论证中,它回答“怎样论证”的问题。
例如,上述两例都是演绎论证。
3、论证与推理的关系●论证与推理具有对应性:论题前提论据推理形式论证方式结论因此,推理的一些相关知识可适用于论证的分析。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思维进程不同:论证是先有论题后找论据,推理是先有前提后得结论。
第二,结构简繁不同:论证通常比推理复杂。
第三,逻辑要求不同:论证要求论据真,推理形式并不要求前提真。
●任何论证都要用推理,但并非任何推理都是论证。
二、论证(证明)的种类1、根据所用推理形式的不同,可把论证分为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
逻辑学中判定论证的方法规则及简写逻辑学这门学科,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
你知道吧,很多人一听到“逻辑学”两个字,脑袋里立刻就冒出一堆枯燥的公式,或者那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命题,听起来有点让人挠头。
不过,说真的,如果你用对方法,逻辑其实是挺有趣的。
我们平时其实在生活中也会用到很多逻辑推理,只是可能没那么意识到罢了。
今天我们来聊聊“判定论证的方法规则”吧,这可是逻辑学里的重点内容,搞清楚了它,你会发现,其实它一点也不复杂,反而可以帮我们更清晰地思考问题,甚至能在争论中占上风。
什么是“论证”?其实也不难理解,简单来说,论证就是用一些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来支持一个观点,最终让别人相信你说的对。
比如说,你可能会对朋友说:“明天肯定会下雨。
”然后给出一个理由:“因为天气预报说会下雨。
”这个“天气预报”就是你的论证依据。
明白了吗?所以,判断一个论证是否有效,得看它的理由和结论是不是搭得上。
如果理由不成立,结论就站不住脚,这不就是“空口无凭”嘛。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论证的有效性并不完全取决于论点有多么宏伟,而是要看它的逻辑链条是不是通顺。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推理”。
推理,是逻辑学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你从一些已知的事实出发,得出一个新的结论。
如果推理是靠谱的,那么这个结论也就靠谱了。
举个例子:假设你已经知道“所有人都喜欢吃巧克力”,再加上你知道“张三是人”,那么你就可以推理出“张三喜欢吃巧克力”。
这就是简单的演绎推理。
很简单吧?对,就是这样。
不过,光有推理还不够。
我们还要看推理是不是合乎规则,或者说是不是合乎“推理的法则”。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逻辑规则了。
比如,“合取规则”就是其中之一。
它的意思就是,如果“甲”和“乙”这两个命题都成立,那么“甲且乙”也一定成立。
简单来说,就是你同时承认了两个事实,那它们一起出现时也得承认。
再比如,“假言推理”规则,意思就是,如果“甲”蕴含“乙”,而“甲”是真的,那么你就可以得出“乙”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