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13.62 KB
- 文档页数:4
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第1篇: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新)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了解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探险的基本情况、基本路线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学习,理解航海家的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
理解新航路开辟与掠夺、殖民等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1课时)新课导入出示14世纪下半期的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与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提问与现在的世界地图的相似度是否很高,从而提出当时“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因此,当时人们不知道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是根据仅有的知识画出了世界地图。
出示16世纪中期的世界地图,从而提出相似度很高的原因是15世纪到16世纪发生了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新航路开辟,人类认识了世界的大概样子。
讲授新课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人类为什么在15世纪到16世纪开辟新航路呢?下面我们就来学学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请同学阅读77页到78页第四自然段,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寻金热。
教师提问:“黄金梦”成为驱使西欧的商人、航海家和探险家远航的动力,那这些人能在哪里能实现他们的黄金梦呢?请同学阅读77页第二、三自然段得出:中国、印度。
他们怎样知道中国与印度可以实现他们的黄金梦呢?《马可·波罗行记》的刺激出示13-14世纪东西方交通示意图,解释当时的东西方交通形势。
从中世纪开始,印度的香料、宝石、稀有药材以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商品就经过这些渠道出现在欧洲市场。
但是在15世纪中叶以后他们获取这些东西容易吗?请同学阅读77页第三自然段得出:不容易。
为什么呢?商路受阻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提问“面对如此状况,该怎么办?”得出“开辟新的通往东方的商路”出示13-14世纪东西方交通的示意图,提问“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一位商人,你要开辟怎样的新商路?”得出“离土耳其远一点的海路”。
新航路开辟教案XXX《新航路开辟》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经过,通过东西方航海壮举的比较,学会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3、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过程与方法:1、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扮演航海家角色,感知历史,从而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2、利用地图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3、通过对比分析进行问题探究,进一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对世界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中西航海史上的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正确认识本民族存在的问题,培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人文精神;感受和研究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体会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进步性,以及该过程与结果的非正义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难点:XXX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三、教学思路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汇合的世界(即影响)。
其中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是重点,经过比较简单,学生可自主研究,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动态航程地图,给学生以直观印象,按时间顺序打出四次航海的人物、时间、路线,并指出其航行方向。
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可再现历史情境,在课前找四位同学搜集资料,分别描述四次航海的经历;影响方面主要通过阅读课本和补充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教师加以指导并进行总结。
三部分内容讲授完毕,可设计一个探究问题,对XXX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进行比较并作出评价。
教师可制作表格辅助学生理解,从广度、深度上进行挖掘,开拓学生思维,加深对新航路开辟原因和影响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实现历史的人文主义教育功能。
4、课时放置1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5、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当代世界地图比较提问:从地图上可以看出,15世纪时欧洲人只认识到欧洲、亚洲、非洲一些地方,对整个世界认识还十分模糊。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课开辟新航路(高一历史必修第二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如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客观条件等),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3)引导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地图进行动态情景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情景再现感受历史,通过讨论探究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
(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4)通过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通过比较中西航海史上的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体会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进步性,该过程与结果的非正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难点: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的比较。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
教师口授并展示幻灯片,与学生互动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讲授法、探究教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有难而易,步步推进。
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共30分钟)【导入新课】(2分钟)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设问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导入本课。
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教学教案3篇2020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教学教案一概述《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
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课安排1·5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行讨论式教学。
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
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
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活动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于本节课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分析还缺乏深度和广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
2.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问: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的联系是如何的?(2)学生回答:相对孤立,联系较少。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教师讲解:15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萌芽,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
(2)学生思考:为什么欧洲国家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3)学生回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本积累。
3.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教师讲解: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包括:地理知识的积累、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技术的发展等。
(2)学生举例:如葡萄牙人亨利王子对航海的赞助、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等。
4.新航路开辟的过程(1)教师讲解: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印度。
(2)学生绘制航线图: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航线图。
(3)学生分享:各小组展示航线图,讲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5.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教师讲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学生讨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3)学生回答: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生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作业布置(1)让学生绘制一幅新航路开辟的航线图。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短文,分析其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绘图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影响。
第5课开辟新航路考点同步解读1.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面的原因探析葡萄牙和西班牙充当新航路开辟的急先锋,并不是偶然的。
比起其它西欧国家,它们具备更好的条件和优势,也对新航路的开辟具有更迫切地要求。
15世纪末它们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过程,专制王朝和社会各阶层都渴望开辟新航路。
专制体制在航海行动上具有很大的政治、经济优势。
(1)从政府统治上看,政府为了发展贸易、改善经济状况和扩大版图,大力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自中世纪晚期以来,西欧封建制度内部矛盾重重。
封建经济日趋衰败,很多贵族大多陷进进不敷出的窘境。
随着宫廷开支的上升和官僚体系的膨胀,各国政府在财政上也经常是捉襟见肘,迫切需要新的财源,以增加收进,缓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各国君主先后支持开辟新航路,大力向海外扩张,不少封建贵族和骑士则成为第一批殖民者。
同时,也只有强大的中心集权政府才能够满足开辟新航路所必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条件,所以,开辟新航路基本上都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活动。
(2)从社会阶层的愿望来看,军事贵族和骑士视海洋冒险为一种新的职业,渴望以此获得丰富的战利品;市民和商人不满足大利人、阿拉伯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期望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的财源。
(3)从地理位置上看,伊比利亚半岛位于地中海的最西端,深入大西洋。
沿欧亚大陆向东,与东方距离最远,得到东方商品的机会最少,价格也最昂贵。
因此与别的国家相比,他们对东方香料和其他商品的需要更为迫切。
特别是奥斯曼帝国兴起之后,旧商路受到干扰,这一状况也就更加恶化。
而在相信地圆学说的前提下,如果从大西洋往东,越过太平洋,他们距离东方的海路又最近,最具有航海的地理优势。
(4)从航海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上看,两国则完全具备远洋探险航行的所有条件,并且在这方面要远远优越于其他国家。
他们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有适于远洋航行的大船;有标明海岸线和港口的航海图;有用来指引方向的罗盘针;有必要的用于自卫的武器装备;等等。
教师姓名王秀斌单位名称南宁市第十中学填写时间2020.6.13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难点名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填写示例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2.XX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引起商业革命。
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2、引起了“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
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小结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册五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七单元 21《长相思》难点名称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句。
人教版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教案模板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包括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宗教根源和客观条件)和经过(包括四位航海家和四条航线);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包括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宗教根源和客观条件)和经过(包括四位航海家和四条航线);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的壮举以及新航路开辟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从而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历史比较、问题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通过与郑和航行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用史料、讨论(或辩论)、问题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能正确评价该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重点难点: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步性与灾难性)。
三、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原因: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发展,出现需大量金银社会根源:《》流传,人们希望到东方实现黄金商业根源:15中叶,奥斯曼帝国阻断西方与商路。
宗教根源:狂热的宗教情节条件:王室支持:与王室支持海外探险技术条件:地理知识、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指南针)2、阅读课本第二子目内容,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完成下表航行方向时间支持王室航海家航行成果东1487年葡萄牙1497年西1492年西班牙(意)1522年(萄)3、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子目内容,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以分范围、分领域整理要点)对欧洲① 与成为欧最富有国家②揭开序幕,③引起革命,加速西欧解体,促进发展对亚非面临灾难对世界①世界结束孤立,连成一体。
教师姓名张美铖单位名称扶绥县柳桥镇第二
初级中学
填写时间2020.6.9
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难点名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③地处欧洲西南部濒临大西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因较早开始了海外冒险和殖民活动,掌握了较先进
的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拥有了一定的财力,成为开辟新航路的起航地。
总的来说,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追求财富获得利益;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册五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第七单元 21《长相思》
难点名称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 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
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
难怪作者长相思。
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
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
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
难怪他会思念。
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
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
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全班配乐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