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典故:谭嗣同绝命诗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血荐据说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一首绝命诗,还据说这首诗被梁启超“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证据不足,难以采信。
“望门投止思张俭”,这句说的张俭这个人的典故。
根据《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记载,张俭是东汉末期的高平人,初为山阳东部督邮,严劾宦官侯览及其家属为非作歹,为太学生所敬仰。
后来党锢之祸又起,他被迫逃亡,人们敬重他的人品,都冒着破家灭族的危险接待他。
“望门投止”指的是找上门请人留宿,张俭在逃亡时害得很多人因为收留他而满门抄斩,甚至“郡县为之残破”,其于心何忍!“忍死须臾待杜根”,这句说的是杜根这个人的典故。
根据《后汉书·杜根传》的记载,杜根性格耿直,东汉安帝时任郎中,当时邓太后摄政,权在外戚。
安帝年长,杜根上书要求太后归政,太后大怒,命人把他装在麻袋里摔死。
执法官示意施刑人手下留情,载出城外待其苏醒。
太后派人查看,杜根装死三日,目中生蛆,侥幸逃脱,躲了15年。
邓太后死后,杜根复出,官拜侍御史。
谭嗣同在诗中提到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而不选择他们的避难方式,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他不愿意选择逃亡而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可能凭借执法者手下留情而暂时躲过一死,他要以“横刀向天笑”的方式大义凛然地去刑场就义。
“我自横刀向天笑”,表现慷慨赴死的气节。
其实谭嗣同是被关在囚车里拉到北京菜市口开刀问斩的,由不得他横刀向天,虽然壮怀激烈,但是身不由己。
至于“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历来解释颇多。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两昆仑”一个是指康有为,另一个是指大刀王五;后来有人把康有为换成唐才常,认为唐才常是谭嗣同肝胆相照的朋友,像昆仑山一样坚毅;有人认为是指当时跟谭嗣同私交深厚的两个侠士胡七和王五,因为他们两人的武艺属于昆仑门派;有人把“昆仑”理解为“昆仑奴”,认为是谭嗣同的两个仆人;有人说其实就指的是谭嗣同自己一个人,“去留”可以作死生讲,嵇康的《琴赋》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曷不委心任去留”,无论生还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是偏正结构,是要留下什么的意思;……面对要斩尽杀绝的敌人,需要有的人牺牲,用流血牺牲的方式昭告同胞大众,鼓舞未死者和后来者继续做长期的奋斗。
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愿以颈血刷污政方将愚民,变法则民智;方将贫民,变法则民富;方将弱民,变法则民强;方将死民,变法则民生。
——《仁学》谭嗣同,字复士,又号壮飞,又号东海赛冥氏,廖天一阁主,华相众生,通眉生,湖南浏阳人。
性任侠,善文章,甲午战后,力倡西学,捐为江苏知府,戊戌变法时为四品军机章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六人称为六君子,清朝戊戌变法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通过撰写《仁学》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中国社会挣脱旧传统的束缚吹响了号角。
1897年春,谭嗣同著成《仁学》一书。
以大无畏的精神,阐明微言大义,以期挽世运而救众生,该书共两卷五十篇。
在书中,他思想尖锐,以批判的眼光检讨历史,审视现实,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和伦理纲常的阴暗和残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力主顺时应人,改革时弊,荡涤污政,实行维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两天之后,时任江苏候补知府的谭嗣同被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荐。
在长沙动身进京前,谭嗣同致函夫人表示,自己“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
到了北京后谭嗣同抱病入觐光绪帝,奏对称旨,被擢为四品钦衔军机章京,与刘光第等人同参新政。
在这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人士处境极为险恶。
谭嗣同怀着以颈血洗刷污政的必死决心,谢绝了友人请他暂往日本避难的劝告,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22日,谭嗣同被捕入狱。
在狱中,谭嗣同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8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被清政府杀害时年仅33岁,闻者莫不痛惜落泪。
谭嗣同全集读后感谭嗣同这人啊,那可真是个十足的猛人。
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知道他戊戌变法,然后英勇就义那点事儿。
但当真正去读他的全集时,才发现他的思想就像一团燃烧得无比旺盛的火焰,想要把旧世界那一堆腐朽的东西统统烧个精光。
他的文字里充满了一种打破常规的力量。
你能感受到他对传统封建礼教的那些不合理之处是多么的深恶痛绝。
就好像一个拿着大锤子的勇士,对着那些禁锢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旧框框一顿猛砸。
他说的那些话,在当时肯定是惊世骇俗的,估计不少守旧的人听了都得气得跳脚。
他的变法理念也特别酷。
他就像是看到了当时中国处在黑暗中,急需一道亮光来照亮前行的路,而他就决心做那个点灯的人。
可惜啊,变法之路艰难重重,就像在荆棘丛里开汽车一样,到处都是阻碍。
谭嗣同最后英勇就义的场景,在我读完全集后更加的震撼。
一般人要是知道自己大难临头,早就想尽办法开溜了。
可他倒好,就那么坦然地面对死亡,还说什么“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得多大气魄啊!感觉他就像一颗流星,在黑暗的天空中划过一道无比耀眼的光芒,虽然短暂,却足以震撼人心。
从他的全集里,我还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他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出名或者捞好处,纯粹就是想让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重新站起来,变得强大起来。
他不只是在纸上写写画画,而是真的想把那些想法付诸实践,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读完这全集,我就觉得自己像是被他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现在这个有时候有点浮躁的社会里,谭嗣同这种为了理想、为了正义勇往直前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我们不用像他那样去面对生死抉择,但我们可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像他一样坚定,不轻易退缩。
总之呢,谭嗣同就是个大写的英雄,他的全集就像一本充满力量的宝典,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
历史上谭嗣同是谁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著名的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
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谭嗣同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谭嗣同的简介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故居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谭嗣同的生平简介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
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揭秘:谭嗣同被杀当日,看过行刑的老人说:怀疑刽子手用的
是锯子,惨不忍睹!
谭嗣同是晚清时期革新派核心人物,在举世皆愚昧的年代里,能开眼看世界,还能付诸行动的人都是当世俊杰,戊戌变法虽然是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同时维新变法还有启蒙思想的作用,对社会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慈禧早就对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恨之入骨,戊戌六公子也难逃一死。
当谭嗣同等人被压上刑场时,一圈都围满了人,当囚车穿过人群的时候,甚至还有人向谭嗣同丢菜叶丢鸡蛋,大骂谭嗣同等人是暴徒,在老百姓眼里,只要是压上刑场的人都是该死的人,他们不会思考为何这群读书人被判处死刑,这群人读书人又为了谁才走上了刑场的,这些深处的东西,没有人关心,老百姓只会想着又能看杀人了,单调乏味的日子,终于有点彩色了,北京的百姓最喜欢看行刑,不仅刺激,日后还能向没看过的人吹嘘。
慈禧早早就交待下来,砍杀谭嗣同的时候要换刀,果不其然,当谭嗣同受刑的时候,刽子手换了一把刀,这把刀是特意选的钝刀,不要说砍人,就连切菜都费劲,刽子手行刑的时候砍了谭嗣同三十多刀才将谭嗣同砍死,有看过行刑的老人说:我都怀疑刽子手用的是锯子。
如此血腥的场面让场下围观的百姓都惊吓不已,但谭嗣同却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最惨淡的结果,谭嗣同的血没有白流,先生的忠肝义胆,千古流芳。
如果谭嗣同就义的时候,围观的群众能喊出一两句支持他的话,
想必谭嗣同也能含笑九泉了。
先生就义百年后,还有人纪念他,传颂他的事迹,先生千古,每一位为了中华民族事业而牺牲流血的人,都不能忘记。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1、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狱中题壁【年代】:清【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谭诗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
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
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
古文止作趾。
”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谭诗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
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
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
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谭诗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
《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
”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
”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
”剑亦可称为刀。
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
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
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谭诗第四句:“去留肝胆两昆仑”。
光绪赐杨锐密诏,本嘱咐新党不可违太后意旨。
新党不顺从光绪意旨,而拟调军围颐和园,谭氏认为此系为了保种保教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谭诗“公罪”二字绝非“功罪”二字之讹。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谋围颐和园系公罪,其是非得失,留待后人去讨论。
【介绍】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历史评价
千古罕见真贵族
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超前见识羞今人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
”——也就是说,二千年来,无非上面是强盗,下。
浅析谭嗣同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
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充分展现了他的哲学理念。
关键词:谭嗣同,人生历程,思想,《仁学》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学剑习武,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
壮游期间,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还意外地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们提及谭嗣同时,总是怀着一种无比钦佩的心情。
不仅仅为他的不屈,也为他苦心经营的《仁学》——一部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人权宣言。
在《仁学自叙》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据此可见,谭嗣同思想来源复杂。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
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革命先驱谭嗣同的简介谭嗣同知识广博,好今文经学,曾在康有为带领之下参入了戊戌变法,虽失败惨遭灭亡,可却是一次很好的变法,下面小编搜集整理的革命先驱谭嗣同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革命先驱谭嗣同的简介故居:湖南省浏阳市大夫第出生: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父亲: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母亲:徐五缘其他: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
北京半截胡同41号的浏阳会馆(莽苍苍斋)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
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
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
袁佯为应允。
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政变遂起。
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
时年33岁。
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壮志报国的心谭嗣同(1865~1898)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
愿以颈血刷污政
方将愚民,变法则民智;方将贫民,变法则民富;方将弱民,变法则民强;方将死民,变法则民生。
——《仁学》
谭嗣同,字复士,又号壮飞,又号东海赛冥氏,廖天一阁主,华相众生,通眉生,湖南浏阳人。
性任侠,善文章,甲午战后,力倡西学,捐为江苏知府,戊戌变法时为四品军机章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六人称为六君子,清朝戊戌变法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通过撰写《仁学》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中国社会挣脱旧传统的束缚吹响了号角。
1897年春,谭嗣同著成《仁学》一书。
以大无畏的精神,阐明微言大义,以期挽世运而救众生,该书共两卷五十篇。
在书中,他思想尖锐,以批判的眼光检讨历史,审视现实,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和伦理纲常的阴暗和残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力主顺时应人,改革时弊,荡涤污政,实行维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两天之后,时任江苏候补知府的谭嗣同被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荐。
在长沙动身进京前,谭嗣同致函夫人表示,自己“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
到了北京后谭嗣同抱病入觐光绪帝,奏对称旨,被擢为四品钦衔军机章京,与刘光第等人同参新政。
在这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人士处境极为险恶。
谭嗣同怀着以颈血洗刷污政的必死决心,谢绝了友人请他暂往日本避难的劝告,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22日,谭嗣同被捕入狱。
在狱中,谭嗣同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8日,谭嗣同等六君子
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被清政府杀害时年仅33岁,闻者莫不痛惜落泪。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 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
我中华也有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汉族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娇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华夏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自有其卓越之处。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遍查历史,象谭嗣同(1865~1898)这样有才有胆有识有格、义薄云天的“太子党”(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出生入死、肝脑涂地,可谓绝无仅有。
“嗣同少倜傥有大志,文为奇肆。
其学以日新为主,视伦常旧说若无足措意者。
”1873年,才气纵横、不可一世的谭嗣同年仅18岁,即有“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的诗词,刚烈、血气可见一斑。
洋务派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令谭嗣同痛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器物的革新不足以振兴华夏,遂联合维新派人士发起创办浏阳算学社、长沙时务学堂、南学会、《湘学报》、《湘报》,开全国维新风气之先。
1897年1月,谭嗣同完成了冲决利禄、君主、伦常等一切网罗之学的《仁学》,鼓吹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
民也”,“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对君主专制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深恶痛绝,君为臣纲“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暴君不仅不应愚忠,还要“人人得而戮之,无所谓叛逆”。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清政府,大兴文字狱、横征暴敛、屠杀人民,对准噶尔人施行种族灭绝尤其令人发指:1757年,在乾隆“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此等贼人,断不宜稍示姑息”的再三严令之下,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大军对准噶尔与辉特两部的人展开大屠杀,“尽唤男丁而出,屠戮有声”,“数千里内,遂无一人”。
准噶尔人从此成为历史,空留一个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
谭嗣同痛斥清政府惨绝人寰之暴行,有如怒马惊涛:“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故东西各国之压制中国,天实使之。
”
暴政越强大,对内对外的危害性也就越大;幸亏“中国之兵”实力不强,否则,人类都将受“君主之祸”,与准噶尔人的下场一样;各国压制中国,乃老天有眼----此番石破天惊的“卖国”言论,于今读之,犹觉痛快淋漓,一百多年前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
”谭嗣同《仁学》对中国政治、学术之积弊洞若观火,堪为盖棺之论,千百年来,一人而已。
1898年6月11日,28岁的光绪皇帝诏告天下,宣布变法;8月21日,谭嗣同应召抵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议新政;9月21日那拉氏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抓捕维新领袖,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嗣同闻变,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并力劝梁启超出亡日本:“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有招后起。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日本使馆愿提供“保护”,被谭嗣同慨然回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9月28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与林旭等其他5位维新志士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
悲痛是最可靠最强大的力量。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表明清政府缺乏真正改良的意愿和能力,一些改良派人士开始倾向革命。
唐才常与谭嗣同义气相投二十载,为刎颈之交;噩耗传来,无以为报的唐才常失声痛哭:“剩好头颅酬死友!”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被谭嗣同誉为“造世之雄”的林圭,立誓“中国流血自谭君始,我承其后”,参加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起义,任中军统领。
1900年9月27日,起义失败,29日,唐才常、林圭等20余人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清军杀害,林圭年仅25岁;谭嗣同的学生蔡艮寅在起义失败后亡命日本,入成城士官学校习陆军,改名蔡锷(寓砥砺锋锷之意),立志“流血救国”。
1903年,章太炎发表著名檄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将康有为梦想的明君斥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1906年,保皇派重镇梁启超承认清政府是“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现政府与革命党》)。
在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不断打击之下,专制王朝摇摇欲坠。
1911年,谭嗣同殉国13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终于完成了对满清268年黑暗统治的最后一击。
在中国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寿终正寝。
1904年6月,谭嗣同棺木辗转运回湖南原籍,归葬于浏阳市城南约8公里处嗣同村石山下,墓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前华表写有一副对联: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作为华夏最优秀的代表,谭嗣同的责任、勇气和牺牲精神,以及他对强国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批判,于今天的人们亦不无启迪和教益。
谭嗣同的勇气、人格,更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灯塔
1897年1月,谭嗣同完成了冲决利禄、君主、伦常等一切网罗之学的《仁学》,鼓吹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对君主专制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深恶痛绝,君为臣纲“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诏告天下,宣布变法;8月21日,谭嗣同应召抵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议新政;9月21日那拉氏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抓捕维新领袖,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嗣同闻变,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并力劝梁启超出亡日本:“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有招后起。
”日本使馆愿提供“保护”,被谭嗣同慨然回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9月28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与林旭等其他5位维新志士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