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715.50 KB
- 文档页数:27
等腰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利用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进行推理证明。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熟悉所学知识;通过例题讲解及适当练习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2.难点: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
(三)、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点:角平分线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及判定二、易错题型总结1、在△ABC中,AB=AC,AB中垂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角50O,则底角B的大小2、在△ABC中,,∠A=60O,CD、BE分别是AB、AC边上高且直线CD、BE交于点O,则∠BOC=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高与腰长比为1:2,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4、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腰上中线将它的周长分为9和12两部分,则腰长为5、已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10、14、8若以其中两条对角线,另一条为边,可画出所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个数为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底边长为x,则腰长y= x的取值范围三、典型题分析1、已知△ABC(1)如图1,若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与∠A的关系?(2)如图2,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与∠A的关系?(3)如图3,若P 点是∠ABC 和外角∠ACE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 与∠A 的关系?2、已知,如图,在△ABC 中,BD=CD, ∠BDC=90O ,BF 平分∠DBC,C E ⊥BF 交BF 延长线于E(1)求证:CE=21BF(2)连结DE ,求∠DEB 的度数3、已知,如图1,BD,CE 分别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 作AF ⊥BD, AG ⊥CE,垂足分别为F,G ,联结FG(延长AF,AG 与直线BC 相交)(1)证明:FG=21(AB+BC+AC)(2)如图2,BD,CE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3)如图3,BF 为△ABC 的内角平分线,CG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在这两种情况下,线段FG 与△ABC 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一种情况给与证明。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导学案
等腰三角形复习
备课人:韩娇娇审核人:余国霞张金锋陈军营备课时间:10、22上课时间:
一、巩固知识点
1、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另一边叫做,两腰的夹角叫做,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a:两腰;b:两底角;c:,,三线重合(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5cm和9cm,周长为______________;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4cm和9cm时,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40cm,一边长为14cm,其他两边长为__________________。
3.等腰三角形中一个角为40°,则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角为100°,则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
4、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a: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且每个角都等于度;b:等边三角形每一条边上都是;
(5)等边三角形的判定:a: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有一个角是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当堂检测。
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垂线的性质及轴对称图形,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判别.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下节学习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
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传授:实验-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教学思想也是今后学生研究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发现真理的方法(探究-猜想-归纳-论证).情感目标:(1)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别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创设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突出重点。
难点:难点是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别的论证体系建立.可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来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