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23愚公移山始一反焉(通“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方七百里(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寒暑易节(古义:交换今义:容易)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面山而居(名词做动词,面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做名词,险峻的大山)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
(状语后置,应为“于帝告之”) 被动句:帝感其诚。
(“帝”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杂然相许。
(承前省略主语“家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课 刖 预 习「隐土g 北(助词,的)*跳往曲敢代词.指愚公) 且{.甚矣,矗之不惠(助词■无义) [有子存茸'(语气助词,表停顿)(且等置丄石(代词•哪里) 慶念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任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讪残年余力(介词,凭•靠){命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年耳九十(副词”将近) 且壽置土石(副词■况且)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示例二: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
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工具 简陋,只有锄头、箕畚之类;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
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恐怕难以长久。
从现代科学来讲,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事物, 它也有增高的可能, 而这种地质上的变化, 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示例三: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愚公移山不能成功。
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的。
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 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述一个道理:虽然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只 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 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9、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也说明了()的道理。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龀()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许()荷担者()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汝之不惠()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亡以应()帝感其诚()(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其惧其不已()且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以君之力()之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魁父之丘()焉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2、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难点(1)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两人的观点和态度。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故事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故事的寓意和重点知识。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山区修路的视频,引出“困难”这个话题,然后提问学生:当面对巨大的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导入寓言《愚公移山》。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三)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2)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3)愚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四)深入探究1、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思考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有什么不同。
2、讨论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否愚蠢,为什么?3、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做。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进一步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六)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字词、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寓意等。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读,读出故事内容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三、读出故事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精卫填海”导入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
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焉: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杂然:杂然相许(纷纷)且焉置土石(哪里)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固:汝心之固(顽固)且:年且九十(将近)吾义固不杀人(本来)且焉置土石(况且)(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三、读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听范读录音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5、全班齐读6、全班背诵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其作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能够把握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义。
(3)能够运用文中的寓言故事,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学会从故事中提炼道理,联系实际生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共同解决问题。
(3)增强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失败。
二、教学重点1. 愚公移山故事的内容及其寓意。
2. 愚公形象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解释。
2. 从故事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愚公的精神。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以及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寓意。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愚公移山》。
2.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3. 进行一次家庭访问,了解家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并结合自身谈启示。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能否流畅地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有效地运用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表现出的毅力和坚韧精神,以及他们对团队协作和个人自信心的态度。
愚公移山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内涵;2. 掌握愚公移山的主要故事情节;3. 分析愚公移山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移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是我国古代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古代,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去路,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愚公决定动手移山,为了给子孙后代打开一条宽阔的道路。
愚公的邻居纷纷嘲笑他的愚蠢,并告诉他这个任务根本无法完成。
然而,愚公并没有被打击住,他坚信只要坚持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于是,他每天辛勤劳作,用他的铁锤砸石头,拼凑石头,一点一滴地移走了山上的岩石和土壤。
岁月流转,愚公年事已高,儿孙们陆续长大。
这时,一位孚北山和南山的神仙被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决定帮助他。
于是,在神仙的帮助下,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了。
三、愚公移山故事的智慧和意义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够办成一件事。
愚公一直坚信,虽然任务看似艰巨,但只要行动起来,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同时,愚公移山故事也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要被他人的嘲笑和否定所动摇,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
正如愚公一样,虽然别人认为他是愚蠢的,但他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
此外,愚公移山故事还教会我们要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虽然愚公坚韧不拔,但正是神仙的援助,使得愚公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向他人寻求帮助,共同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
四、拓展思考1. 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可以启发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想法?2. 你认为愚公移山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可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这样的品质?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分析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意义。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难点: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展示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三)作者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自学互动一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仞()箕畚()孀()龀()匮()荷()2、我能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3.齐读课文。
4.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自学互动二我能行,我最棒!1、一词多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2、翻译句子。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文体简介(寓言)2.作者简介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3.文体知识《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寓言1.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太行.(hánɡ) 高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ɡ) 山北之塞.(sè) 迂.(yū)豫.南(yù) 曾.不能(zēnɡ)魁.父(kuí)投诸.(zhū)荷.担者(hè)叩.石(kòu)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雍.南(yōnɡ)(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活动二:译读故事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愚公移山》的内容,把握愚公的形象。
(2)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树立自己的目标。
(2)学会面对困难,勇敢挑战,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愚公移山》的内容理解。
2. 愚公形象的分析。
3. 课文所传达的寓意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如何将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愚公移山》的文本。
2. 相关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故事。
(2)引发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思考,导入新课《愚公移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思考,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寓意感悟(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课文中寓意的道理。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精神的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愚公精神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七、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愚公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演讲能力和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成功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历和对愚公精神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