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_新教材_历史与社会八上_第三单元_第四课_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 格式:ppt
- 大小:10.42 MB
- 文档页数:23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1教学目标1、以“秦始皇能吃到葡萄吗?”为话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相关史料信息,有理有据地加以求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科思维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描述历史现象、解释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情分析葡萄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水果,秦始皇是众人皆知的帝王,以“秦始皇能吃到葡萄吗?”为切入口,一方面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另一方面,在求证过程中,学生既运用诸多历史知识,如葡萄的产地、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等加以求证,又考虑到路途、当时的保鲜技术以及葡萄不易保存等因素。
3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理由阐述,有理有据地得出结论,这是重点。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科思维能力,从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史地结合这是难点。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以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大型互动求证节目为平台,创设情境:秦始皇宴请群臣,举杯欢庆,宫女们献上美味佳肴。
引出问题:秦始皇能吃到葡萄吗?活动2【活动】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一)1.提供相关素材2.传达合作指令3.巡视、指导求证1.各小组确定观点2.查找资料,获取信息3.讨论、记录师生互动(二)1.传达成果展示指令2.简略板书小组观点及理由3.适时提问、启发思考、点评小组成果展示,代表发言师生互动(三)1.归纳学生理由阐述的角度及考虑的因素2.描述历史现象、解释历史问题时,应该怎么做或要注意什么?思考、回答活动3【讲授】课堂小结1.展示:描述历史现象、解释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全面客观,开放多元。
2.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实际中。
齐读(领悟并掌握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描述历史现象、解释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活动4【测试】学教测评某反映《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只见张飞猛喝一声,其手下士兵手举“火药包”炸开曹军城墙。
3.4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选择题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是()A. 台湾府的设置B. 驻藏大臣的设置C. 伊犁将军的设置D.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2.汉朝时,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的交往日益密切。
下列属于传入朝鲜的技术有()①铸铜②铸铁③凿井④制漆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3.西汉时期,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下列地点与丝绸之路无关是( )A. 阳关遗址B. 河西走廊C. 四川成都青城山D. 河南洛阳白马寺4.“穿越跑”是许多马拉松比赛上的亮丽风景线。
若你是其中一员.穿越到西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而归②诸子百家就推恩令的利弊各抒己见③皇帝与吐蕃赞普在木兰围场围猎④太学儒生董某因学习成绩优秀直接为官A. ①②B. ①④C. ②④D. ③④5.对“新疆”相关历史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开始将该地区纳入中国版图B. 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密切了中央与该地区的联系C.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D.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建立起对新疆的正式管辖6.汉武帝时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政策,改汉初“和亲”为军事打击的原因包括()①经济繁荣,国力增强②西汉政权稳固③匈奴地区水草肥美④匈奴威胁北疆安宁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7.某班同学聚焦中国古代开疆拓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下列可参考的史实是( )①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②西汉:新疆归属中央管辖③唐朝:鉴真东渡传播佛教④元朝:马可波罗游览中华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8.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
牵猪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
张骞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的两次出使西域 (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③为西汉与西亚、非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④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9.《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选择题2. 有关西域都护表述不正确的是()3. 下列各项中,属于班超事迹4. 他对手下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5.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①派X骞出使西域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④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7. 《汉书·食货志》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该项法规反映当时89. 两汉时期,阿拉伯商人前来中某某购商品,他能购买到的是①丝绸品②纸X ③棉布④铁制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11.下列相对应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A.文帝、景帝──“文景之治”B.秦始皇──反击匈奴C.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X邦、项羽──楚汉之争12.在西汉武帝时期,汉帝二、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材料二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
《一千零一夜》以第六世纪波斯文的《一千故事集》为蓝本,吸收印度、阿拉伯、埃及、希腊等地的童话、传说、传奇以插叙的手段连缀成书。
651年,阿拉伯使者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长安,以后交往频繁。
在一个半世纪内,阿拉伯使者进入长安达30多次。
在长安这座国际性大都市里,大量的阿拉伯人、其他外国商人和侨民,同中国民成共同生活。
——《世界古代史》材料三13世纪,一位意大利商人在中国生活多年,他把在中国的见闻述成一本书,叫做《马可·波罗行纪》,该书向西方社会展现了瑰丽迷人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中国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元代。
蒙古军队在大举争战的过程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及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第4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二课时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初步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感悟张骞的凿空精神。
【自主学习】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2.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3.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哪些影响?【新课导入】(情境式导入)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跟着图片的景物,想象我们在这满目的黄沙中行走,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绕的峥嵘岁月。
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伟大的冒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张骞出使西域1.阅读教材P60第1、2段,思考:两汉时,西域指的是哪里?答案提示: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
2.阅读教材P60的内容,思考:(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提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为了完成任务,他经历了什么路线?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提示:路线:长安——玉门关——龟兹——大宛——大月氏——葱岭——于阗——阳关——祁连山——陇西——长安。
影响: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他深入了解了西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的愿望。
3.阅读教材P61的内容,思考:(1)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答案提示:目的: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影响: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张骞开凿的这条道路被称为什么?答案提示:丝绸之路。
4.汉朝为了保护这条商路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提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秦汉时期与匈奴、西域的关系,知道汉朝对匈奴和战政策演变的原因。
②了解匈奴的兴起和秦汉统治者稳固边疆的措施。
③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初步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根本技能。
②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明确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开展的主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匈关系的转变教学难点:分析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原因,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四、[新课导入]P:视频?大汉天子?出征匈奴T:在秦朝时,活泼在蒙古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是什么民族? S:匈奴T:匈奴是怎样兴起的?S: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T:匈奴兴起南犯,秦始皇如何应对?S:派大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防御P:秦长城示意图T: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在哪?S:西起临洮,东到辽东T:教师给你明天提供两段材料,阅读相关资料,说一说修建秦长城的历史作用?P:观点1:秦长城的修建,对防范、阻止匈奴侵扰,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开展,保障内地人民安定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观点2:长城是秦始皇权力的象征,为修长城,秦朝连年投入数十万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国的国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S:积极:阻止匈奴侵扰,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利于弘扬中华文明。
S:消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秦朝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等暴政的具体表达,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
T:秦长城帮助秦国抵御了匈奴的入侵,但是到了秦末汉初,中原混乱,匈奴再次南犯。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开拓疆土与对外交流》教案《开拓疆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所属学科:历史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重要的介绍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的课文,主要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
在本单元中,这节课是在继对秦汉政治制度加以介绍后,从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秦汉两朝的内容作了补充。
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汉两朝的历史。
学情分析学生在对秦汉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学习后,对此时期的民族交往、经济发展的学习易于接受。
另外,初二学生感性认识是较强烈的,授课过程中应把更多理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易接受的、明白的知识来教授。
可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大量的路线图、示意图和人物肖像图,帮助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
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域的概念。
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通西域史实的学习培养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认识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要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要发展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研讨关系。
本节课采用图片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力求提高学生们的学史读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习中较强的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准备: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