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终端芯片瓶颈期待突破
- 格式:pdf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6
TD-LTE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者:暂无来源:《饮食科学》 2015年第3期文,邬贺铨邬贺铨1943年生,广东番禺人,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多次参与了国家通信发展的决策。
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要探讨TD-LTE的意义,就必须回顾TD产业的发展历程。
1998年,中国向ITU提交了TD-SC,DMA标准,当时在许多外国人看来,这无非就是一个标准而已。
到现在,TD在国内正式商用已经一年多了,在与其他两大3G标准的较量中毫不逊色,TD用户数是国内3G标准中用户最多的。
我国支持TD的力度大,在3G发展之初,就优先考虑它的频谱安排,支持TD的试验,投入专项研发资金,并且安排运营商中实力最强的中国移动来承接建网和运营。
TD的成功,不仅培育了中国的民族通信技术,支撑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使中国通信业改变了以往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落后局面,证明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是英明和正确的。
成为国际标准,仅仅是产业进程的第一步,并不等于在市场上一定就能成功。
现在来看,在我国政府自主创新的决心和信心推动下,再加上“官产学研用”等几方面的协调发展,促成了TD商用的成功。
但是从另一意义上看,技术的进步也在加速。
无论TD、WCDMA,还是CDMA2000都是基于CDMA技术的,而LTE是基于OFDM技术的,所以很多外国公司认为,中国TD的优势一旦演进到LTE,就将不复存在,因为OFDM是美国早就领先的技术。
对中国电信业而言,此时的策略选择应当注重两个方面。
第一,不能在产业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就演进到LTE。
我们应继续大力建设TD网络,更多地积累市场经验和提升用户体验。
第二,在产业准备方面,不能放松TD-LTE的研发,在TD-LTE的标准化进程中,还应采用“产学研用”结合的方式,以运营商为主导,同时联合设备制造商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在标准上化被动为主动。
C ommun icatio ns World Weekly1.5亿当前L T E 在全球已覆盖1.5亿人群,其中爱立信L T E 网络覆盖人群超过1亿。
无线通信对话嘉宾:TD 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市场与战略部高级经理李敏Ixia 公司市场拓展经理Dave Schne ide r 赛灵思亚太区市场及应用总监张宇清新技术、终端、测试齐头并进T D -L T E 国际商用加速T D -L T E 进程明显加快了,最有力的证明是近日的M W C 大会上,国际运营商们对于T D -L TE 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
约有20家运营商明确表示将会采用或者试验TD -L T E ,这与过去T D -SC DM A 起步阶段缺乏国际运营商支持的情况相比,已截然不同。
这也直接刺激了产业链在T D -L T E 上的进一步投入。
《通信世界周刊》:T D -L TE 产业链借近期的M W C机会展出了TD -L TE 最新成果,众多厂商也集中推出了TD -LTE 新技术和新方案,这是否意味着2011年TD -L TE 全球化和商用进展都迈入到一个新高度?杨骅:是的,全球通信业对于TD-LTE 认同和关注,与前两年相比极大提高。
此前,中国代表团参加MWC 大会时宣传TD-LTE ,得到的更多反馈是“听”、“看”,而实际关注程度相对低,但今年有一批运营商明确表示将会采用或者试验TD-LT E ,这对于TD-L TE 产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拉动作用。
同时,TD-LTE 设备、业务的展示和研讨交流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次展会上的TD-LTE 系统和终端,已不再是原理样机,都是可以满足实际工程的产品。
在终端方面,以前是模拟终端展示为主,今年涌现出大量的数据卡和部分PAD ,业务演示内容也更为丰富。
从整体来看,TD-L TE 的气势比前两年有了显著不同。
李敏:尽管从系统产品的成熟度来看TD-LTE 要比L TEFDD 晚6~9个月,但除中国移动推进的试商用测试以外,印度、日本、欧洲等区域的运营商也都对TD-LTE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相关的测试都会在2011年陆续展开。
TD-LTE:打破瓶颈预谋发展作者:暂无来源:《上海信息化》 2014年第4期随着主打“高速率、低时延、永远在线”的4G时代拉开帷幕,4G网络使用的TD-LTE技术和产业链也正逐步迈向成熟,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但是,无论从技术层面、产业格局抑或用户体验来看,TD-LTE的持续发展仍存在诸多局限性。
因此,将TD-LTE尽快转化成商业机遇、提升其影响力和普及率,从而占据产业制高点成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文/赵晋伟早在2012年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中国主导制定的TD-LTE- Advanced就被认定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国际标准。
至2013年12月,工信部向三家运营商发放4G牌照,标志着中国的4G时代正式开启。
业界认为,TD-LTE技术和产业已实现了与欧洲主导的另一个4G国际标准FDD- LTE的成功融合,并成为全球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演进方向。
同时,在全球对称频段已相当匮乏的今天,TD-LTE能使用非对称频率,正好弥补了FDD-LTE的技术缺陷,极大提升了频谱使用效率。
并且,TD-LTE实现了TDD产业链从小众化到全球化的突破,从实验室走向规模试验和应用,多厂家供货和多样化产品形态的有效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实现了国际市场的突破。
但是,TD-LTE若要持续发展仍存在不少局限,如何突破瓶颈、谋求发展值得探讨。
制约TD-LTE发展因素首先,从技术层面而言,我国在LTE产业价值链的核心领域仍处于劣势。
例如,构成LTE标准核心元素的OFDM/FDMA(正交频分复用/频分多址)技术、芯片技术等,有相当一部分掌握在美国和欧洲的通信企业手中。
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对外依赖性过强,使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同时,TD-LTE技术在信号移交方面仍然存在技术问题,加之4G网络的架构相当复杂,使终端很容易在转换基站区域时与网络失去联系。
并且,中国移动4G基站普遍使用2000MHz以上的频段,而这一频段信号穿透力较弱,这就直接导致目前4G信号在楼宇内部经常出现中断。
华为:引入TD-LTE提升用户感知并解决网络瓶颈0 条评论)??我要评论网易科技讯4月21日消息,2010无线通信应用(国际)研讨会今天在北京召开,网易科技在现场为大家进行直播报道。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Marketing部副总工王东辉在发言中表示:目前用户对于网络的需求在不断提升,而扩容和加厚网络会造成整体的成本增加,干扰会有所提升。
引入TD-LTE,LTE会凭借其OFDMA、MEMO的技术,提供更大的带宽、更低的时延、更多的用户接入数和更少的成本,去解决这样的网络性能的提升,满足了持续提升的要求,使网络真正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同时,他还提出,实际上不同的业务对于上行带宽的总体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性。
而这种对于上行带宽的要求来说,可能会对用户感知产生一个直接的影响,这时就需要进行业务识别,通过业务识别使网络根据不同的业务去按需分配空口资源,节约并合理的利用资源。
以下为发言实录:王东辉:我今天要演讲的是创新方案持续提升用户感知,在谈到用户感知的时候,我想先谈一下,到底网络和最终用户之间的连接纽带是什么?可能对于绝大部分的用户而言,网络是不可见的存在,它到底承载在哪张网络上,网络是怎样工作的大家并不知道。
用户评价一张网络性能的好坏,就是用户认为自己感知的好坏,实际上是通过网络承载的终端业务能力去呈现的。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提升用户感知关键的因素,就是如何让网络侧更加满足业务提出的需求。
那么,业务到底对于网络侧提出了怎样的需求呢?首先,业务要求无时无处要接入网络,实际上这也是泛在网的延伸。
我要求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都要应用我的业务,随着网络的演进,从2G到3G,一直到未来的4G的网络,业务对于网络容量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对于网络要求接入的业务的数量,还是单业务的带宽,都有着很大的提升。
最后一点,就是用户对于业务的时延要求在不断地降低。
大家可以想像,没有任何一个用户希望我打开一个网页要几分钟的时间,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希望我在视频通话的过程当中出现大量的马赛克。
中移动遭受全方位竞争压力TD-LTE并非惟一纾解良方陈亮【期刊名称】《通信世界》【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页(P26)【作者】陈亮【作者单位】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揭阳分公司集团客户部【正文语种】中文自三大运营商获得3G业务牌照至今,3G业务的发展已经两年有余。
3G的热乎劲儿还没过去,4G的发展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尽管TD-LTE的标准还处于“准4G”的阶段,但中国移动发展TD-LTE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在世博会、亚运会陆续取得成功之后,中国移动已经着手布置全国范围内的TD-LTE试点城市建设,计划在今年逐步将TD-LTE业务转向试商用。
在3G还未夯实基础的时候,中国移动却计划抢先启动4G业务,究竟是意欲何为?受到挑战的“领先”中国移动的“一枝独秀”从2G时代就已经是不可撼动。
当年为了打破中国移动在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垄断经营,中国联通被寄予厚望、隆重登场。
但在与中国移动长达十年的“一对一单挑”中,中国联通并未能取得和中国移动实质上分庭抗礼的地位。
这应该“归功”于中国移动的“网络服务双领先”策略。
在GSM时代,移动数据业务由于受到网络制式的制约而未能长足发展,短信、彩信成为主流的增值业务。
网络覆盖、网络优化都强于竞争对手,客户服务上更是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尽管中国联通的资费政策更加灵活,但依旧未能获得大部分用户的认可。
三大运营商的3G制式明确之后,中国电信加入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中国移动的领先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数据显示,中国电信在进入移动通信市场之后,陆续在个人客户市场和集团客户市场推出了力度较大的优惠政策,虽然出现了连续两年利润率的直接下滑,但在移动通信用户增长方面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天翼”品牌在市场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中国联通手握WCDMA成熟产业链的优势,业务发展难度自然是比两位“老大哥”要小得多,数次月新增用户突破百万就是最好的证明。
TD-SCDMA作为3G后来者,在产业链成熟度方面显然不如竞争对手。
TD-LTE芯片设计技术面临挑战技术试验获多厂商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李文字TD-LTE终端芯片特征和技术要求自从移动通信终端出现之后,移动终端芯片的发展趋势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第一个字是“潮”,即潮流,通过一些形态的创新,利用新颖的外形和高科技材质把移动终端做得越来越时尚;第二个字是“善”,即通过完善的功能和良好的性能支持广大用户的使用;第三个字是“广”,即通过丰富的应用以及多网络的支持,使终端能够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入网络。
这三个字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一直都是移动通信终端发展的主要趋势。
移动通信终端发展到今天,业界对终端芯片的技术发展逐渐总结出十大特点:首先是由摩尔定律带来的芯片工艺小尺度化;第二是高带宽和调制高阶化;第三是处理器多核化;第四是数模混合化;第五是多媒体应用丰富化;第六是随着将来支持物联网和泛在网的实现,多传感器化也成为必然的趋势;第七是随着高处理能力的出现,芯片当中的硬件加速器的设计工作会变得越来越主流;第八是多模和多频段化;第九是随着终端功能的逐渐增强,业务的逐渐丰富,多电源域化应运而生;第十是显示高清化。
这十大特征对于TD-LTE芯片来说,也是需要着重考虑和研发的主要方向。
综上所述,未来的芯片将会是一种通信、多媒体应用和传感器相结合的综合芯片,从而实现综合泛在的信息处理终端。
在这样一种趋势下,移动终端芯片设计技术面临着多种挑战,具体表现在片上系统设计技术(SOC)上,这一技术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两个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一是软硬件的联合设计和系统验证,二是随着工艺的提升,带来的深亚微米设计的挑战,这些也都是后续TD-LTE芯片开发在面向商用过程当中需要逐渐解决的。
基于上述通信芯片发展的大背景,我们对TD-LTE终端芯片提出如下技术要求,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第一是终端形态,初期以数据卡为主、CPE为辅,后期随着功能逐渐增强,应用需求逐渐明确,手持终端会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第二是UE能力,应至少支持Category 3,鼓励支持更高类型,具备相应类别的吞吐量和时延上的要求;第三是移动性和互操作,支持TD-LTE同频、异频切换,与LTE-FDD之间的切换和国际漫游,根据不同的多模选择,支持与2G和3C系统间的小区重选和切换;第四是业务要求,初期LTE的应用以高速数据业务为主,后期要求针对VoIP进行优化,并提供MBMS业务;第五是多模支持,包括TD -LTE/EDGE/TD -SCDMA,TD -LTE/EDCE/LTE FDD/TD-SCDMA等多种多模支持能力;第六是多频段及多带宽,应根据终端支持模式提供多种频段和带宽支持能力。
如何应对TD-LTE网络规划的新挑战王强2012-9-27 14:41:37 来源:《人民邮电报》2012年09月06日截至2012年7月,全球已开通了9个TD-LTE商用网络。
在国内,经过规模网络技术验证两个阶段的测试,TD-LTE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系统、芯片、终端等各方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规模不断增大。
当前,以运营企业为主体的TD-LTE 扩大规模试验稳步推进。
从流程上来看,TD-LTE网络规划与3G系统相似。
但由于物理层技术、网络结构、调度算法、干扰控制等基础技术的变化,使得TD-LTE网络规划在需求分析、频率规划、覆盖与容量规模估算、网络平滑升级等领域与以往的3G规划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TD-LTE产业的成熟以及规模扩大部署,在网络规划过程中需要在如下问题上重点关注、妥善解决并加强推进。
解决覆盖问题不能仅靠室分室内分布系统(简称室分,下同)作为室内深度覆盖的重要手段,各家运营商在投资上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有运营商在室分方面的工程投资甚至超过移动网总投资的30%。
但事实上,室分对室内深度覆盖方面的贡献并不如它的投资比例那么高,各运营商室分对室内话务的吸收比例最高也没有超过10%,室内网络覆盖最终还是依靠室外宏基站、室外小基站以及室内分布系统等多种手段来共同完成的。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室分在室内网络覆盖中的作用:第一,室分是一个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第二,室分所完成的任务是室外宏基站、小基站等其他手段所无法完成的。
其次我们来确定室分建设的原则:投资的经济性和投资的有效性。
鉴于这个原则,我们讨论一下LTE室分建设的两个问题:第一,现有室分针对LTE的兼容性改造;第二,LTE网在室内MIMO技术的运用。
——现有室分的兼容性改造。
现有室分对LTE的兼容性很大程度取决于LTE 最终能够获取的工作频率,目前中国各运营商的室分均经过多次的室分改造,90%以上的系统能够完全兼容800~2500MHz工作频率,而天线的部署密度至少能够满足2.4GHzWi-Fi网络的苛刻要求。
中国电子报/2012年/12月/4日/第009版移动互联TD-LTE:终端芯片测试仍是难点本报记者陈炳欣测试仪表和测试系统作为TD-LTE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产品的性能、研发和产业化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助推作用。
随着TD-LTE扩大规模网络试验的不断深入,TD-LTE芯片和终端环节测试手段相对薄弱的问题正在日渐凸显,如何更好地解决芯片和终端的多模多频测试、安全测试等,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日前,在电信研究院和TD技术论坛联合举办的“2012 TD-LTE 测试技术研讨会”上,业界就如何紧跟产业发展脚步,推出解决方案,加强芯片和终端测试能力,抢占市场先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展望未来,TD-LTE发展空间巨大,测试仪表和测试系统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
加快标准制定完善测试环境要加快完善TD-LTE产业配套,强化国内实验室建设和国际认证的终端测试能力。
从被确立为国际标准之后,TD-LTE已经走过7个春秋。
7年中,TD-LTE在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等方面均取得巨大的进展,测试作为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关键技术验证以及系统设备、终端芯片等产品成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阚润田在研讨会上就特别指出,测试是为质量服务的,从研发阶段到产品生产,再到产品上市,都需要测试进行把关,因此要把测试工作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通过提高测试的质量来提高产品的质量。
TD-LTE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技术,在网络建设和产品推出过程中,都需要测试来保障。
因此,相关单位要加快完善TD-LTE 的产业配套,强化国内TD-LTE实验室的建设和国际认证的终端测试能力,提升全球TD-LTE终端的一致性、国际漫游能力和产业的规模效应。
中国通信学会秘书长张新生也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通信的概念与以往已大不一样,网络架构在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IPv6、物联网等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测试环节在TD-LTE产业链中所起到的保障作用正在不断提升。
Co mmunications Wo rld We ekly无线通信爱立信:T D -L T E 国内国际同步推进“未来T D -L TE 的商用可能先从主要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大中城市。
”本刊记者|舒文琼自从今年3月份TD -LTE “6+1”试验启动以来,相关的规模技术试验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以试点城市深圳为例,记者近日从参与该试点的爱立信了解到,该公司已经完成了核心网和大多数无线基站的安装,按计划将于6月底完成所有的建设安装调测工作,该公司在深圳的网络建设总体规模为100个左右的室外站和10个左右的室内分布系统。
由于TD-LTE 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产业链环节并不十分完善,因此在试点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及早发现和纠正问题、促进产品成熟完善、强化和提高产业链整体实力也是规模技术试验的目标所在。
推动产业链走向成熟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市场与战略部高级经理王世琪告诉记者,从测试结果来看,总体上当前TD-LTE 产业生态链和商用准备发展态势良好,系统设备、终端设备、应用等各方面齐头并进,与L TE FDD 相比,TD -LTE 在标准上基本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
在两个月左右的试验中,试点城市不断有好消息传出。
在深圳,爱立信早在4月6日就实现了TD-LTE 数据呼叫,深圳由此成为第一个开通TD-L TE 业务的试点城市;5月16日,爱立信联手ST-Erics son 、高通、创毅视讯、广达(Q uant a )等展示了一系列基于TD-L TE 试验网的高端视频应用。
在测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终端的成熟度不足。
王世琪向记者坦言,当前测试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终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测试的进度。
据了解,当前已经有数款TD-L TE 芯片问世,但是与系统设备的配合尚未达到理想的契合点。
TD-LTE 终端芯片落后有其原因所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分析,在技术发展初期,系统设备可以采用模拟终端测试,但芯片在功耗、体积、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则很高,加大了技术实现的难度。
TD—LTE芯片及终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作者:吴慧敏王鹏周立刚来源:《移动通信》2014年第01期【摘要】阐述了目前国际国内TD-LTE芯片及终端的发展现状,结合移动互联网与消费电子的融合态势,对TD-LTE芯片及终端的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就TD-LTE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TD-LTE 芯片终端多模多频知识产权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1-0028-051 引言在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电信监管部门、运营商与设备制造企业的共同推动下,LTE的产业化和商用化发展迅猛[1]。
截至2013年12月,全球已部署LTE商用网络251个,143个国家的499个运营商参与投资LTE产业。
到2013年底,全球预计有260张LTE网络实现商用[2]。
同时,伴随着无线频谱资源的日益紧缺,TDD技术的优势与价值逐步凸显。
目前,全球共有25张商用TD-LTE网络投入建设,中国也已发放TD-LTE运营牌照。
而作为至关重要的产业环节,TD-LTE芯片及终端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产业链的商用成熟度。
2 TD-LTE芯片及终端发展现状2.1 TD-LTE芯片发展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20家芯片厂商投入TD-LTE核心芯片的设计与研发。
作为移动通信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高通推出支持3GPP R10的LTE-Advanced/LTE FDD/TD-LTE/TD-SCDMA/WCDMA/CDMA 1X/CDMA EV-DO/GSM/GRPS/EDGE多模多频芯片。
同时,采用28nm HPm(High Performance mobile,移动高性能)工艺制程的四核SoC系列芯片Snapdragon 800,增加了对Windows RT系统的支持,这一与微软的合作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LTE终端的多样性。
其他技术较领先的国际芯片企业同样也在多模多频、工艺制程等方面不断进行产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