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 格式:ppt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39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开疆拓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对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这些活动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具体内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深化。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影响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开疆拓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对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因果关系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于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因果关系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
3.参考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流。
然后引入本课的标题《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在古代,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些活动,一个国家可以扩大自己的领土,增加资源,提高国家实力,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增进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观点及其意义。
2. 掌握中国古代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方面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3. 能够分析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三、进修重点1. 开疆拓土的含义和意义。
2. 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3. 中国古代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方面的成就。
四、进修内容1. 开疆拓土的含义和意义开疆拓土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战争或其他手段,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增加资源,提高国家实力的行为。
在古代,开疆拓土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疆拓土,一个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从而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2. 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对外交流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的行为。
通过对外交流,一个国家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制度,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进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对外交流也可以带来经济和技术上的合作,增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3. 中国古代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的统一局面,将中国的领土范围扩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武帝开拓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唐玄宗时期,中国的疆土达到了一个极致,对外交流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影响了周边国家,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
五、进修方法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观点和意义。
2. 分析中国古代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方面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3. 讨论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六、进修评判1. 请同砚们用自己的话简单诠释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含义。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课标: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2—3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闻名相互影响的历史。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秦汉时期与匈奴、西域的关系,把握汉初与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和战政策演变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思考、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增强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人文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汉匈关系演变的历程难点:汉匈关系演变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虽解决了内忧,但外忧又至,引出匈奴这一外忧。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1、秦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起:运用地图让学生了解匈奴的地理位置,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知道匈奴的兴起过程。
(2)秦与匈奴的关系:北击匈奴修长城。
运用地图让学生了解长城的东西端点;结合图3-18和课本,分析修建长城的目的;提供对于秦修建长城作用的观点,让学生学会对秦修长城做出全面评价。
观点1:秦长城的修建,对防备、阻止匈奴侵扰,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保障内地人民安定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观点2:长城是秦始皇权力的象征,为修长城,秦朝连年投入数十万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国的国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2、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时: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
汉初:战争(白登之围)、和亲。
结合图3-19和3-2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和亲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目的、性质、作用汉武帝:战争。
通过阅读书本P59第一段和阅读卡,回答以下问题:①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何不同?为什么?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汉武帝之后: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