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3.94 KB
- 文档页数:2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陈亚男;杨智明;王甜;焦玉新;滑炎卿【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8(33)3【摘要】Objectives:To study the CT/MRI characteristics of inflammatory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 and correlated with pathology. Methods: The imaging materials of 16 cases with surgery and pathology proven IM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16 cases underwent CT scanning, and 5 cases had MRI without and with contrast enhancement. The clinical materials pathology and imaging findings were recorded and the differences of imaging features between different pathology type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location of IMT was intra-pulmonary (n=7), liver (n=3), gallbladder and stomach for one case each, intra-abdominal and retroperitoneal region (n= 4). Most of the lesions showed uneven either in density or signal intensity. Punctate calcifications could be revealed in 5 cases, hemorrhage and necrosis were not oftenly seen. Pulmonary IMT showed obvious homogenous enhancement on CT scan, while abdominal IMT showed slight fluffy enhancement or garland-like marked enhancement on arterial phase, and consistent enlargement of enhancement on venous phase as well as delayed phase with no obvious declination. The enhanced pattern was related with the intra-tu-moral components, while the grade of malignancy and prognosis depended onthe degree of nuclear atypia. Conclusions: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IMT showed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CT provided precise information of blood supply and accurate anatomic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while MRI is helpful to evaluate the composition of tumor and to anticipate the pathology classification. CT in combination with MRI provide helpful information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to judge the benign and malignancy tendency of IMT.%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理分型与CT、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IM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理表现及基本影像学特征,比较不同病理分型的 IMT影像形态学差异.结果:肺内、肝脏、胆囊、胃、腹腔及腹膜后区IMT各7例、3例、1例、1例、4例.病灶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5例伴少量点状钙化,出血及坏死少见.增强扫描胸部肿瘤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腹部肿瘤多表现为动脉期瘤内轻度片絮状强化,或边缘花环样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持续扩大,强化程度无明显衰退.强化方式与瘤内组织成分比例有关,而恶性程度及预后转归与瘤细胞的核异型性有关.结论:IMT 的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CT能精准显示病灶的血供及解剖结构特征; MRI有助于评价病灶组成成分及预判病理分型.CT和MRI结合有利于提高IMT良恶性倾向诊断的符合率.【总页数】5页(P294-298)【作者】陈亚男;杨智明;王甜;焦玉新;滑炎卿【作者单位】200040 上海,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CT室;200040 上海,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CT室;200040 上海,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CT室;200040 上海,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CT室;200040 上海,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CT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R445.2【相关文献】1.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J], 王丽;余梦菊;向之明;李晶;陈汉威;2.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J], 王丽;余梦菊;向之明;李晶;陈汉威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J], 廖江;陈加优;郑祥;方燕红;许淑桂;饶艳莺;陈英4.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J], 史瑞雪; 王丽; 余梦菊; 向之明; 李晶; 陈汉威5.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J], 曲方园; 程润芬; 刘颖; 黄金超; 叶兆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张哲;孙淼淼;许跃;罗婷;于丽莹;余兰燕;陈奎生【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24(37)1【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例子宫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发病年龄30~60岁。
肿瘤均位于子宫体黏膜下,质地中等或稍软、有黏液感。
其中2例组织形态学以黏液型为主,黏液样变的基质中见梭形细胞稀疏排列,区域密集的梭形细胞呈束状,类似平滑肌瘤,间质炎细胞浸润,局灶肿瘤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相少见。
另外1例伴有妊娠,组织形态学以富于细胞型为主,具有提示侵袭性生物学的特点:浸润性生长、核分裂相多见、血管内生长。
局灶可见蜕膜样变的肿瘤细胞。
免疫组化显示3例肿瘤均不同程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证实2例肿瘤存在ALK 基因重排,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转移和复发。
结论子宫IM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有重叠,建议诊断时应结合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总页数】5页(P37-41)【作者】张哲;孙淼淼;许跃;罗婷;于丽莹;余兰燕;陈奎生【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食管巨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2.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3.子宫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4.青少年胃肠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5.子宫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5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5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JUL. 2023, Vol.21, No.07 Total No.165【第一作者】王晓艳,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胸部与乳腺疾病诊断。
E-mail:***********************【通讯作者】张 焱,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胸部与乳腺疾病的磁共振诊断。
E-mail:**************Clinical and MRI Analysis of Inflammatory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5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7月 第21卷 第07期 总第165期径×左右径×上下径)-77mm×84mm×154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
2.2 MRI表现 表2中本组MRI表现,子宫、盆腔内病变较大,其内有坏死,信号较混杂,T 1WI等/低信号,T 2WI混杂信号,DWI高信号;盆腔内病变周围有渗出性T 2WI高信号;增强后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其内有相对低信号。
膀胱内、前列腺病变,T 1WI低信号,T 2WI及DWI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2.3 病理结果 表3中本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其中ALK阳性率为40%(4/10),经FISH检测后2例有ALK基因断裂。
SMA阳性率为80%(8/10)。
Desmin阳性率为37.5%(3/8),CD34阳性率为图1A~图1E 女,43岁,子宫后壁团块状病变,图1A:T 2WI稍高信号(黑箭)。
图1B:DWI高信号。
图1C:延迟增强病变强化,信号高于肌层(黑箭)。
图1D: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排列紧密(HE×100)。
图1E:FLSH检测ALK基因断裂。
图2A~图2E 女,56岁,子宫弥漫性团片状病变,图2A:T 2WI高信号(黑箭)。
结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1例报道发表时间:2014-04-10T09:30:02.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作者:沈嵛津朱俊崔明[导读]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由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核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构成的间叶性肿瘤。
沈嵛津朱俊崔明(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普通外科云南昆明 650032)【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264-01 1.病例资料患者,男,36岁,因右下腹疼痛伴便秘20日入院。
患者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为阵发性刺痛,无放射痛,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解少量棕黑色大便。
无发热、寒颤,无腹泻、腹胀、恶心、呕吐、腰痛,无头晕、乏力、胸闷、气促,无便血、里急后重。
近5日来患者偶有排气,无排便。
于当地医院就诊,结肠镜病检示:(升结肠)粘膜慢性炎呈急性活动,其中一粒粘膜间质中见较多淋巴细胞弥漫浸润。
传染科会诊,结合患者既往病史考虑1.结肠癌肝转移可能,2.腹腔及肺部结核病灶可能,建议性PET-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PET-CT示:1.升结肠包块,考虑恶性肿瘤;2.右侧腹腔及腹膜后多发结节,考虑淋巴结转移。
术前诊断为:1.结肠肿瘤(性质待查),2.陈旧性肺结核。
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术中探查见肿瘤位于回盲部,约3.0× 3.0×2.0cm大小,质地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可推动,肠系膜根部见肿大淋巴结;肝、脾、胆囊、胰腺、十二指肠、小肠未见异常。
空肠粘连于右下腹,回盲部粘连于侧腹壁。
清扫右半结肠肠系膜根部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肉眼示:1.右半结肠切除标本带部分小肠,结肠长14.5cm,小肠长13.5cm,近侧切缘周径4.5cm,远侧切缘周径7.0cm,在距近侧切缘15.5cm处结肠浆膜面可见一隆起型肿块,大小3.0x2.5x2.0cm,切面灰黄灰红色、实性、质中,小肠系膜内扪及肿大结节4枚,直径1.0-1.5cm,结肠系膜内扪及肿大结节7枚,直径0.8-1.2cm。
临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学、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复发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上呈中间型(低度恶性),远处转移罕见。
病理学上IMT主要由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浆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
IMT以往又称浆细胞肉芽肿、纤维黄色肉芽肿、肌纤维母细胞瘤、黏液样错构瘤、炎性纤维肉瘤及炎性假瘤等。
IMT,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并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型、少数可转移类)。
病因不明,可能与2p23染色体的ALK基因的重组有关,也可能与手术、创伤、炎症、异常修复、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有关。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任何部位,以儿童和青年多见,发病部位最多见于肺部和软组织。
临床表现与发病部位有关,文献报道约20%的IMT患者可表现为发热、消瘦、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少数还会出现贫血等。
IMT常为单发病变,少数位于腹腔者可呈多灶性生长。
发生在胸腹部的IMT病灶明显大于其他发病部位的病灶,这可能与发生在这两个部位的病灶周围有较大的生长空间有关。
病理特点Ⅰ型:粘液/血管密集型,成束状分布的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置于大量不成熟新生血管及粘液变性的间质组织中,伴有不等量炎性细胞;Ⅱ型:梭形细胞丰富型,视野内以紧密成团的梭形细胞为主,散在少量炎性细胞;Ⅲ型:少细胞纤维型,好发于四肢软组织内,呈大片板形胶原纤维夹杂少许瘤细胞改变,局部可存在钙化或骨化。
IMT的侵袭转移能力及复发率与瘤内梭形细胞核分裂相及异型性密切相关,与瘤细胞数目比例(即病理亚型)无关。
分裂异型的瘤细胞越少,则临床更多表现为良性生物学行为。
若瘤内梭形细胞核异型性多,易误诊为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若瘤内炎性细胞数目异常增多,则易与淋巴瘤混淆。
影像学表现腹盆腔肿瘤边缘局部脂肪间隙密度增高,邻近腹膜及肠壁有增厚、粘连;胸膜下者表现为幕状或刀切状与胸膜相贴。
西藏医药2021年第42卷第2期(总155期)20●基础医学●免疫组化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价值分析秦文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 目的 分析免疫组化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价值。
方法 以2017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患者35例,将其病理组织为对象进行研究。
所有组织均经免疫组化处理,并由两位病理医师进行检查分析。
结果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分叶状21例(60.00%),结节状14例(40.00%);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肿瘤直径2~7 cm,平均(4.13±0.48)cm。
其中存在波形蛋白呈强阳性表达35例(100%);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32例(91.4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Ki67指数升高35例(100.00%),以正常标准为基准发现升高幅度约在10~25%。
结论 免疫组化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准确性较好,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关键词 免疫组化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临床价值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是一种间叶性肿瘤,由具有分化性的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细胞组成[1,2]。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发病率通常较低,好发于腹膜、肠系膜及肺等组织,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形态较为多样[3-5]。
目前,临床无法利用CT、彩超等方法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仅能依靠病理学检查对其进行确诊[6,7]。
因此对临床病理医师的要求较高,需对疾病病理学检查的手段进行深入学习,以保证在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快速、准确的对肿瘤定性,进而指导医生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免疫组化为病理诊断常用的方法,其对多种肿瘤的诊断、定性均具有较高的准确度[8,9],因此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进行诊断。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患者35例,将其病理组织为对象进行研究。
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张竞;王云喜;初向阳;刘毅【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clinic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 of the ches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 patients with IM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cluding 9 male and 3 female patients aged 36 to 81 years (mean 60.08 years). Five patients underwent pulmonary lobectomy and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1 had partial lobectomy, 1 had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and costectomy, and 2 receive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Results All the surgical patients recovered after surgery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is detect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In the follow-up lasting for 2 months to 5 years, no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occurred in these cases. In the 2 cases having conservative treatment, the tumor remained unchanged in one case at 3 month of follow-up and disappeared in the other case. Conclusion IMT in the chest is a rare benign tumor with a low incidence rate and malignanc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s reliable for definite diagnosis. Surgical operation is the primary the rapeutic approach. All IMT patients should be closely followed up after the treatment.%目的探讨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因、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60.08岁.5例行肺叶切除+纵膈淋巴结清扫术,2例行肺叶切除术,肺叶局部切除术、纵隔肿物切除术及肋骨切除术各1例,行保守治疗2例.结果手术患者术后均平稳恢复,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2月~5年,无肿瘤复发或转移征象.保守治疗患者1例随访3月肿瘤无明显变化,另l例患者病变基本消失.结论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但少数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结果.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可辅以其它治疗.所有IMT患者治疗后应密切随访.【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2)001【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胸部肿瘤;外科手术【作者】张竞;王云喜;初向阳;刘毅【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医院胸外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医院胸外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医院胸外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医院胸外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炎性肌纤维母细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
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一例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类型,多发生在女性生殖道。
本文通过观察一例病例,对该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病例描述本例患者为一名37岁的女性,主诉阴道不规则出血3个月。
经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经常感到盆腔不适,并且在性生活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
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妇科检查时宫颈局部可见肿物。
进一步进行病理检查,发现肿瘤位于宫颈阴道交界处,大小约3cm×2cm。
外观呈椭圆形,质地坚实,表面光滑。
镜下观察,肿瘤由不规则形状的细胞组成,细胞浸润较深,有明显的核分裂象。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该病例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指数(IHC)阳性。
综合临床病理表现,诊断为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
病理特征分析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肌纤维母细胞组成。
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与激素水平、遗传及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
临床上常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盆腔疼痛等症状。
从病理特征来看,该病例的肿瘤形态与典型的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相似。
肿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核分裂象明显,这可能与该病的恶性变异有关。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该病例表达vimentin,其阳性表达提示肌纤维母细胞起源,并有助于与其他肿瘤类型鉴别。
治疗和预后对于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
对于恶性变异较大的病例,还可辅以放疗或化疗。
手术后定期随访对于预防复发和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
预后方面,大部分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为良性肿瘤,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然而,有部分恶性变异明显,预后较差的病例,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
结语通过对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一例观察,我们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了深入了解。
这一研究有助于拓宽我们对该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断能力。
1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吴圣明;陈军;李春君;骆成飘;陈肖瑜;陈璞琳;韦常宏【摘要】目的:研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与诊断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1例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3~66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等检测相关免疫标记物,分析和总结其主要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1例IMT患者肿瘤发生于肺脏、纵隔、肝脏、腹腔、膀胱等部位.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肿瘤细胞增生构成,伴有数量不等的慢性炎细胞,个别病例见脓肿形成.间质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背景或胶原化.预后不良病例肿瘤细胞有异型性,见圆形或上皮样细胞形态及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ALK、SMA、S-100、CD117、CD34的阳性率依次为:91%(10/11)、55%(6/11)、100%(11/11)、27%(3/11)、18%(2/11)、9%(1/11),Ki-67阳性率为3%~40%,CK、H-caldesmon、DOG1均为阴性.随访11例患者4~22个月,7例无瘤生存,4例带瘤生存,其中3例表现出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结论:IMT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潜在或低度恶性肿瘤,预后不良患者肿瘤细胞有异形性,可见圆形或上皮样细胞及核仁,增殖指数增高,免疫组织化学ALK,SMA,H-caldesmon可以帮助诊断.%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phenotype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MT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Methods:A total of 11 IMT cases with follow-up were analyzed morpho-logicall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ly. Results:The patients included 6 men and 5 women aged 13-66 years. The tumors were found in various anatomical sites,including lung, mediastinum, liver, intra-abdominal, and bladder. Histologically, the majority of the cases com-prised spindled fibroblastic and myofibrobalstic cells accompanied by chronic inflammatory cells in a myxoid or hyalinized stroma;the rest were individual cases of abscess formation. Prognosis mala was indicated for cases with features including atypia tumor cells with two cases demonstrating epithelioid morphology and nucleoli.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showed that vimentin, ALK, SMA, S-100, CD117, and CD34 were expressed in 91%(10/11), 55%(6/11), 100%(11/11), 27%(3/11), 18%(2/11), and 9%(1/11) of IMT, respective-ly. Ki-67 was expressed from 3%-40%respectively. CK, H-caldesmon, and DOG1 were negative in all cases. Follow-up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11 patients and ranged from 4 to 22 months. Data showed that 7 patients were alive with no evidence of disease;4 patients were alive with tumor, whereas 3 showed aggressive biological behavior. Conclusion:IMTs had intermediate behavior or malignant po-tential. Most IM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showed a minority of tumor cells with atypia, epithelioid morphology, and nucleoli. High proliferation index expression, ALK, SMA, and H-caldesmon can aid in IMT diagnosis.【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7(044)015【总页数】4页(P760-763)【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ALK;临床病理;诊断;预后【作者】吴圣明;陈军;李春君;骆成飘;陈肖瑜;陈璞琳;韦常宏【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正文语种】中文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主要由分化性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构成的中间型肿瘤。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张春荣;樊怿辉;谢鹏飞;施民新【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 of the lung. Methods:Three patients with IMT of the lung have been enrolled. Chest radiograph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chest revealed two masses in the left upper lobe and one mass in the right upper lobe. All the 3 cases underwent pulmonary lobectomy and local lymph nodes dissection. Results; All masses have been resected successfully. No intraop-erative or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Smooth muscle actin (SMA) were positive in all cases. Conclusions: Complete surgical resection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lung is usually curative, but local recurrence may occur years after the surgery, therefore clinical follow-up is necessary.%目的:探讨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例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及咳痰,其中1例出现痰中带血,经胸部影像学诊断为左上肺占位2例,右上肺占位1例;3例患者均行肺叶切除.结果:3例患者均经手术完整切除肿块,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均符合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均为部分阳性.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的有效手段,因部分病例会出现复发及转移,故有必要进行长期随访.【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2(019)004【总页数】2页(P360-361)【关键词】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手术;免疫组化【作者】张春荣;樊怿辉;谢鹏飞;施民新【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苏南通226361;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苏南通226361;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苏南通226361;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苏南通2263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肿瘤。
纤维母细胞性和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来源:网络一、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1结节性筋膜炎(假肉瘤性筋膜炎)1、概述:反应性、自限性浅筋膜的结节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好发部位:身体任何部位,上肢(前臂屈侧)最多见,其次是头颈部、躯干的胸壁和后背。
2、大体:无包膜;灰白、灰红或黄褐色;结节状,无包膜,体积小,圆形、卵圆形,实质性;切面可见胶冻状或粘液样区域,可含脂肪组织或硬纤维索样条纹多;与浅筋膜或深筋膜相连。
3-1、病理特点:①分型:皮下型,肌内型,筋膜型;②病理发展过程:粘液样→增生期(细胞丰富)→晚期(胶原增多/瘢痕疙瘩样,偶见灶性钙化或骨化)。
3-2、组织形态:①疏密不一(多稀疏)、排列无一定方向;②部分细胞丰富,交织成条索状;③席纹状、漩涡状或结节状;④破骨样巨细胞。
3-3、边缘:①浸润性+薄壁血管增生(似肉芽组织);②常有粘液样基质与水肿区和多少不定的呈波浪状宽的胶原带。
3-4、细胞形态:(轻度异形)①多边形、圆形或卵圆形,以后多变为长梭形;②细胞境界不甚清晰,胞浆淡红,有时可见细颗粒;③核较肥胖,呈卵圆形,深染;可核仁清楚;④核分裂象多,无病理性核分裂象。
4、免疫组化:Vimentin、SMA、MSA、CD68(破骨样巨细胞)阳性;Desmin、CD34、AE1/AE3、S-100阴性。
5、鉴别:①粘液纤维肉瘤:老年人,假脂母细胞、多形细胞/多核细胞、梭形细胞多SMA-/灶+;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0的中老年人,深部、较大、细胞明显多形性和异型性、病理性核分裂;③纤维肉瘤:体积大,位置深,显着异型性、核分裂象、病理性核分裂,细胞密,鱼骨样或人字形;无炎细胞和肉芽组织,罕见粘液样基质,毛细血管也不增生;④粘液型脂肪肉瘤:体积大,常有假包膜,肿瘤全为粘液瘤样,与周围组织无过渡形态,肿瘤由幼稚的脂肪组织(呈星形或梭型,细胞内有脂滴小空泡,间质内含有丰富的丛状或分支状毛细血管网,无炎细胞及异形的成纤维细胞;⑤纤维瘤病:是一种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由胶原纤维和成熟纤维细胞组成,此病组织形态良性,但呈浸润性生长,极易复发。
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何春燕;朴颖实;田澄;董格红;刘红刚【摘要】目的通过对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和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随访进行综合分析,探讨IMT与IPT是否为同一肿瘤实体.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IMT/I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根据组织学分组标准筛选出36例IMT,72例IPT.IMT组织病理学特点:梭形细胞肿瘤性增生,炎细胞以浆细胞浸润为主,SMA大部分染色阳性,可见双轨征;IPT组织病理学特点: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细胞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SMA染色阴性或小灶阳性.36例IMT中男性13例(36.1%),女性23例(63.4%),平均年龄39.4岁,好发于鼻腔鼻窦,20例复发(55.6%),1例颈部淋巴结转移,6例死亡.72例IPT中男性42例(58.3%),女性30例(41.7%),平均年龄50.1岁.IPT好发于眼眶,12例复发(16.7%),2例死亡.统计结果显示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复发率、病死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头颈部IMT是不同于IPT的肿瘤实体.【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5(031)012【总页数】5页(P1356-1360)【关键词】头颈部肿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假瘤;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作者】何春燕;朴颖实;田澄;董格红;刘红刚【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头颈部分子病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头颈部分子病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头颈部分子病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头颈部分子病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头颈部分子病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91;R738.6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软组织病变,曾称为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或浆细胞肉芽肿,后来发现其可复发转移,而认为是一种真性肿瘤。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
方法分析4例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
结果肿瘤由梭形细胞、大量慢性炎性细胞及黏液血管样背景构成。
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msa、desmin。
随访5~5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imt是以炎症为背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少数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
确诊依靠病理,应注意与一些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鉴别。
【关键词】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特征;鉴别诊断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 是近年来被命名的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的少见间叶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复杂,诊断较为困难。
本文结合文献对4例imt进行临床行为、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2年4月~2006年5月间病理诊断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例4例。
例1,女,50岁,右上腹不适,胃内发现肿物2年入院,行胃大部切除术。
例2,女,48岁,右肺上叶占位,疑为肺癌入院,行右肺上叶切除术。
例3,男,40岁,因肠梗阻入院,行一段小肠切除术。
例4,女,55岁,左上肺占位,低热10天入院,行单纯肿瘤切除术。
4例均自手术日期随访至2006年10月。
1.2 方法手术切除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制片,he染色,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化采用sp法,试剂购自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选用的抗体为vimentin、sma、msa、desmin、cd68、s-100、cd34、cd117、myoglobin、ck、ema。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4例imt中患者年龄为40~55岁,平均47.5岁。
发于肺部者2例、腹腔脏器2例;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疼痛者1例,肠梗阻1例;术前1例误诊为胃癌,1例误诊为肺癌。
4例病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5~54个月,无1例复发和转移。
2.2 病理特点大体:例1,胃下部大部分切除标本中,胃后壁黏膜见一2.5cm×2.1cm×1.2cm 肿物,界不清,质硬、均等,固定,未突破浆膜层,肿瘤上方黏膜缺损灶0.8cm×0.7cm;例2,右上肺叶14cm×13cm×3cm,距支气管切缘2.0cm处肺被膜下见一3cm×2cm×2cm肿物,质中等,灰白色、灰褐色,界尚清,未浸润肺胸膜;例3,肠管一段长18cm,距一侧切缘8cm 处见肿物4cm×3cm×2.5cm,肿物椭圆形,表面附有肠黏膜,切面灰红,质韧,黏液感;例4,左上肺肿物3cm×1.5cm×1.5cm,见假包膜,切面灰白,褐色,质软。
镜检:4例镜下组织形态大致相似,主要病变包括:(1)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增生,多呈席纹状排列。
梭形细胞
大,形态不太一致,胞浆淡嗜酸性,可见核仁,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
少数细胞肥大似神经节细胞,核肥大;(2)疏松黏液水肿样间质伴大量小血管增生;(3)病变部位散在分布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
2.3 免疫组织化学 4例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瘤细胞均呈vimentin、sma、desmin强阳性表达,msa阳性表达,cd68少量泡沫样组织细胞阳性表达;s-100、cd34、cd117、myoglobin、ck、ema 4例肿瘤细胞均呈阴性结果。
免疫表型提示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瘤细胞为肌纤维母细胞性瘤细胞。
3 讨论
3.2 病理特征(1)imt大体表现为孤立或多结节的肿块,大小:2.4~20cm,平均9.6cm;肿瘤界限清楚,无包膜,可形成假包膜,质地坚实,部分区域稍软。
切面灰白或黄褐色,编织状或黏液样,局部可见坏死。
(2)imt镜下表现多样,coffin等[3]提出3 种组织学类型:①黏液型:以黏液、血管、炎症细胞为主,类似结节性筋膜炎;②梭形细胞密集型:以梭形细胞为主,夹杂炎症细胞,类似纤维组织细胞瘤;③纤维型:以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为主,类似瘢痕组织。
本文4例符合①、②型的混合。
(3)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msa、desmin,其中泡沫样组织细胞表达cd68,瘤细胞不表达 s-100、cd34、cd117、myoglobin、ck、ema。
近年有文献报道肌纤维母细胞表达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 [1,4,5 ]。
肌纤维母细胞是由gabbiani等[6]通过电镜首次提出,它既有纤维母细胞的特点,又有平滑肌细胞的某些特点。
之后许多学者通过免疫标记发现imt中的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瘤细胞表达sma及msa等平滑肌源性标记物,因此认为sma及msa阳性反应是诊断imt的重要标记。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imt临床和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确诊依靠病理。
笔者通过本组病例的研究和复习文献认为imt的病理诊断可根据:(1)组织学形态:肿瘤主要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构成,排列成树状或席纹状,其中可见胶原化及黏液水肿;(2)以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为背景;(3)免疫组化:纤维母细胞样瘤细胞呈vimentin、sma、msa、desmin阳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