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6.16 MB
- 文档页数:27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简称IMT)是一种罕见的炎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偶见于成人。
该病多发生于腹腔、肺和胸膜等部位,其CT表现有一定特点,本文将对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详细分析。
1.病灶位置和形态: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常发生于肝、胰、胃、肠等内脏器官,也可侵犯腹膜后、肾上腺等部位。
肿瘤多为单发,偶可多发。
其形态多为肿块状,边界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
2.病灶大小: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灶大小不一,可从几毫米到数十厘米。
通常病灶越大,邻近结构受压、移位的可能性就越大。
3.密度表现:CT值可因组织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以软组织密度为主。
病灶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点状高密度影,代表钙化。
4.强化特点:对于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强化特点,其增强扫描常表现为早期轻、晚期明显,且呈中度均匀强化。
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明显分界。
5.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当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较大时,常可见邻近器官或结构受压、移位。
病灶位于胃或肠道旁边时,可造成胃或肠道的受压移位。
腹腔内肿瘤还可能侵犯腹膜后,导致腹水的形成。
6.病灶的侵犯和扩散情况: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具有侵犯性生长和局部浸润性生长的倾向,有时可侵犯腹壁、腹腔间隔,甚至侵犯膈肌。
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
7.复发和转移: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但复发和转移也并非没有发生的可能,因此需密切随访。
通过CT检查可以详细评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变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强化特点等,对于术前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FIPT)是一种罕见的炎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腹部肌肉区域,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本文将对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
一、常见临床症状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和不适,有时会伴随着疼痛。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在进行CT检查之前,医生一般会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初步诊断。
二、CT表现特点1. 肿瘤部位: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通常位于腹部肌肉区域,如腹直肌、腹外斜肌等处。
在CT扫描中,可见肿瘤呈不规则形状,多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分界。
2. 肿瘤密度:在CT平扫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密度多呈不均匀性,其内部可能含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和囊变等。
在增强扫描中,肿瘤呈轻至中等程度的强化,部分病例可呈环状或斑点状强化。
3. 淋巴结肿大:在少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中,CT检查可显示局部淋巴结肿大的表现,这提示肿瘤可能已经累及淋巴系统。
4. 邻近器官受压: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生长可能会对邻近的器官产生压迫,导致受压器官受到挤压移位。
在CT扫描中,可见到受压器官的位置发生改变。
5. 肿瘤侵犯:部分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可能会侵犯邻近的脏器和血管,导致局部器官受压、受损等表现。
在CT检查中,这些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的表现。
三、诊断注意事项在进行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临床症状:CT检查只是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在进行检查之前,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综合分析。
2. 动态增强扫描:针对疑似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建议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以观察肿瘤的强化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与其他疾病鉴别:在CT检查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表现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如腹壁肌肉瘤、腹直肌腱鞘囊肿等,需要与之进行鉴别诊断。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F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类型,起源于腹部肌肉或肌腱附着点,常见于小肠系膜和腹股沟区域。
IFMT通常具有局部复发和转移的倾向,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CT是诊断IFMT的重要成像手段之一,本文将从CT表现的角度对IFMT 进行分析。
1. 腹部CT常见表现IFMT的CT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和病理类型。
一般来说,IFMT 表现为腹部肌肉或腹膜后肌肉的软组织肿块,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和不规则性。
在腹部CT扫描中,IFMT常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模糊或不规则,部分病例中可见到肿块内的坏死区、囊变、出血等改变。
肿瘤周围软组织和腹膜表面可见粘连、浸润和压迫等征象。
2. 腹部CT增强扫描表现IFMT在增强扫描中常呈现为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
由于肿瘤内部血供和纤维组织的分布不均,肿瘤强化的程度和模式也较为复杂。
部分病例中,肿瘤呈现为中心坏死或囊变区,强化程度较低;而另一些病例中,肿瘤可能呈现为明显的周边环状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增强CT还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边界、肿瘤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的变化情况,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周围器官的受累程度。
3. 腹部CT联合影像学诊断在进行IFMT的腹部CT诊断时,还常常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腹部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组织结构和局部浸润情况,有助于明确肿瘤的确切范围和周围器官的受累情况。
PET-CT可以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局部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4. 腹部CT鉴别诊断在进行IFMT的腹部CT诊断时,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肿瘤类型的鉴别。
由于IFMT的发生部位常常在小肠系膜或腹股沟区域,因此需注意与肠系膜纤维肉瘤、腹股沟疝或其他软组织肿瘤的鉴别。
腹部CT还需要与淋巴瘤、胰腺占位、转移瘤等进行鉴别,避免漏诊或误诊。
腹部CT在IFM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F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混杂肿瘤,起源于肌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组织细胞。
这种瘤可以发生在全身不同部位,其中腹部是最常见的部位。
CT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IFP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因为CT展现较为精准的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本文旨在分析IFP的CT表现。
1. IFP的表现形式IFP在腹部的发现率较高,在临床上,腹痛和腹部包块是IFP的两个常见症状。
IFP通常为单个良性肿瘤,呈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大小不等,最大可超过20cm。
然而,IFP也可能呈现为多个小的肿块,或者表现为散布在腹腔中的多发性病变。
2. IFP的位置IFP主要分布于腹膜后和腹腔内的不同位置,包括肝、胰腺、胃肠道、肾脏、横膈、腹膜后、腹腔壁和盆腔等。
IFP在不同位置的CT表现可能各不相同。
3. IFP的CT特点(1)肿瘤形态IFP通常表现为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
一些较大的病例可能有分叶状或鸟巢状的结构。
(2)密度特征IFP通常是低密度,但是在病变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密度变化。
一些部位的IFP可能呈现为均匀致密的区域,而在其他部位可能呈现为低密度区域和高密度区域的混合表现。
均质性的IFP与脂肪密度、水密度相似,而异质性的IFP可能与炎症、肿瘤和出血相似。
(3)强化特点IFP在强化后显示较好的强化特点,但在不同的病变部位表现不同。
一些IFP在增强后表现为均匀强化,而在其他位置可能呈现为斑块状的强化。
强化程度常依肿瘤的组成和病变部位而异。
(4)周围结构的关系IFP通常是边界清晰的,其周围结构受肿瘤大小、位置和生长方向的影响而不同。
当IFP位于器官表面时,常常与器官的边缘之间仅有一层薄薄的纤维组织隔离,而当其位于腹腔或腹膜后时,通常与周围脏器有一定的分界。
IFP常常附着或压迫周围结构,依据其囊变性或出血和肿瘤的分化程度,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可不明显。
4.小结IFP的CT表现可以通过其形态、密度、强化和周围结构的关系来进一步划分和诊断。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往往在临床上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例
如腹膜转移性肿瘤、腹腔炎性假瘤、阑尾炎、结肠炎等等。
对于其CT表现的认识十分重要,有助于准确诊断。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CT上的表现相对特征性,通常表现为腹壁肿块,大小不等,形态多变。
肿块可位于腹壁浅层或深层。
在CT扫描上,通常可见于腹外肌层或浅层腹壁的局限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呈椭圆形或圆形。
肿块常有低密度区,代表肿瘤坏死或囊变。
增强扫描可见肿块边缘明显强化,中心部分呈稍低或不强化。
肿块与邻近结构无粘连,一般无淋巴结增大。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CT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可累及多个腹壁部位,有时可见多发病灶。
病变可局限于腹壁的一小部分区域,也可广泛累及整个腹壁。
肿瘤可单侧或双侧发生,也可跨越中线,波及对侧腹壁。
有时还可累及内脏器官、盆腔和腹膜后区域。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还可以出现其他CT表现,例如钙化,肿块内可见点状或弥散性钙化。
肿瘤亦可显示出邻近器官的受压改变,例如肠曲被推挤或受压变形等。
偶尔还可
有小肠受阻的表现。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起源于肌纤维母细胞,通常发生在软组织中,也可发生在腹部。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时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影像学特点1. 肿块表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CT上呈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通常呈不规则形状,边界清晰。
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实性改变,甚至钙化、坏死等。
肿瘤可紧邻腹部脏器,甚至侵犯腹膜后组织。
2. 血管瘤样表现:部分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可呈现出血管瘤样表现,即肿瘤内可见不规则强化的血管影。
这种表现有时会使人误认为是恶性肿瘤。
3. 相邻器官受压受侵表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生长较大后,可压迫相邻腹腔器官,如胃肠道、胰腺等,导致这些器官的受压受侵表现。
在CT上可见相邻器官受压移位,有时还可见器官受侵浸润。
4. 弥漫性浸润表现:部分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可能呈现出弥漫性浸润表现,即肿瘤不仅紧贴腹膜后组织,还可沿着腹腔器官表面浸润、弥漫性生长。
这种表现往往使肿瘤的边界模糊,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1. 囊实性病灶: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CT上常表现为囊实性病灶,即肿瘤内可见液化变性区域。
这种表现在CT上呈现为低密度区,与周围实质组织对比明显,易于观察。
2. 钙化表现:在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影像学中,约有25%的病例可出现肿瘤内钙化表现。
这种表现在CT上呈现为高密度区,常呈点状、斑块状分布,有时还可见不规则条状成形的钙化,是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一种特征性表现。
3. 强化特点: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强化特点较为多样,部分病例可呈现出明显的均匀强化,而另一部分病例则可能呈现出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
84·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2月 第20卷 第02期 总第148期【通讯作者】路彦宾,男,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消化系统肿瘤病理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
E-mail:***************Pa t h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85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FEB. 2022, Vol.20, No.02 Total No.148全肝扫描。
1.2.2 MRI检查 仪器:西门子1.5T磁共振,选用腹部8通道线圈,采用常规自旋回波(SE)序列。
扫描参数:SE序列T 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170ms,回波时间(TE)2.46ms,矩阵288×192,层厚6mm,间距1mm。
脂肪抑制T 2WI序列参数,TR/TE为6000ms/90ms,矩阵288×192,层厚6mm,间距1mm。
DWI序列参数:TR/TE为1600ms/65ms,矩阵128×128,层厚8mm,间距2.0mm,b值=600s/mm 2。
常规平扫+Gd-DTPA试剂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进行阅片并获取一致意见,重点观察肿瘤发生的部位、形态、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 )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手术病理结果 13例HIMT患者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3例。
肿瘤位置:肝左叶4例,肝右叶9例,肿瘤直径1.28cm~5.67cm,平均肿瘤直径3.61cm。
病理表现:大体:实质性、无明显包膜,组织切面呈灰白色或黄色,13例患者中2例可见假包膜;7例组织切面呈黄色,6例呈灰白色,可见脓液流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 IM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肝脏的IMT更为少见。
IMT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组织病理学概念,先前称之为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组织细胞瘤、假淋巴瘤、纤维黄瘤、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浆细胞瘤、炎症性纤维肉瘤、粘液样错构瘤等[1-3],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成人软组织的假肉瘤性病变。
其首先在肺内发现,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在胃肠、腹腔、纵隔、生殖道等其他部位也有类似病变。
IMT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感染、免疫及过敏等因素有关。
通常认为是良性肿瘤且预后较好,但也有IMT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4]。
近来在大量临床和病理学观察的基础下,通过免疫组化和细胞的遗传学的协同研究, IMT 已被证明是一种真性肿瘤[5]。
WHO软组织肿瘤新分类中建议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正式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并将其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 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二、影像学特点目前针对肝脏IMT的报道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方面[8],对其影像学研究报道更少[7]。
本组病例观察到的肝脏IMT的形态为实性、囊实性肿块或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
4例囊实性病灶均较大,最大直径达11.2cm,边界清晰,周边可见囊壁,内可见坏死区及间隔,坏死区CT值<10 HU,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强化,坏死区无强化;实性病灶CT值为20~30 HU,增强扫描4例呈不均匀强化,2例呈均匀强化;2例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边界不清,平扫为沿门脉血管走行的条状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晚期可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强化程度相等。
2例行MRI的病例中SE T1WI序列为低信号,T2WI为轻度高信号。
本组病例动态增强扫描有一定的规律性,肝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仍见强化。
肝脏IMT的强化特点可由其组织学特征来解释。
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摘要】目的分析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报道2例经CT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分析其临床特征及CT表现。
结果 2例均位于回盲部肠管外侧,CT呈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密度均匀,边界相对清楚,增强后不均匀轻度强化,与周围肠管关系密切,1例见到周围侵犯,1例无周围侵犯表现。
结论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非常少见,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诊断。
【关键词】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CT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tumor,IM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变,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更罕见,本文报道2例回盲部IMT病例,结合文献对IMT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探讨。
1 病例报道1.1 病例1:患者,男,43岁,右上腹隐痛不适一月余,时有腹胀,同时亦感右下腹不适,大小便正常,腹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
腹部B超提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
CT检查:右下腹髂窝处见53mm×67mm大小软组织肿块影,平扫密度尚均匀,CT值23Hu,境界清晰,增强后其内见不均匀结节状强化,CT值42-56Hu不等(图1)。
手术发现肿块位于盲肠外侧、腹膜后,约80mm×80mm×60mm,起于盲肠外侧浆膜层,无腹水。
大体病理:见肿块一枚,70mm×55mm×40mm,切面灰白、灰黄、质嫩,外有包膜,灶区出血,灶区坏死。
HE染色镜下显示:瘤细胞呈梭形,有异型,核分裂可见,束状排列,灶区见坏死,间质内见较多炎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提示CD34(++)、SMA(++)、CD68(+)、Calponin(+++)、bcl-2(+)、Vim(+++);CK广、CD117、S-100、Desmin均为(-)。
病理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