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格式:pptx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18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贾宝雷;李虎城;顼倩茹【期刊名称】《肝胆胰外科杂志》【年(卷),期】2014(026)004【总页数】2页(P350-351)【关键词】肝脏;肌纤维母细胞瘤【作者】贾宝雷;李虎城;顼倩茹【作者单位】解放军307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71;解放军307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71;解放军307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病例患者,女,42岁,因“间断性发热伴头痛2周”收入我院呼吸科,初诊为“感染性发热”,给予抗感染、清热解毒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有间断性发热。
查头颅核磁:左侧额顶叶少许脑缺血灶;左侧筛窦良性改变,排除头部疾病。
腹部超声:肝内异常回声(肝右叶3.7 cm×4.0 cm低回声肿物),肝实性结节(血管瘤?),余未见异常。
遂转至普外科继续诊治。
查体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
腹部CT增强扫描提示:肝右叶占位(直径约为4.5 cm),考虑肝癌可能性大;其前缘小圆形病灶,考虑为血管瘤或子灶?双肾片状低强化灶(图1)。
B超造影显示:肝右前叶动脉富血供结节并坏死,造影符合恶性病变。
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肝脏肿瘤切除术。
术中观察到肝脏色红,边缘锐利,无硬化表现,右前叶下段体积增大,脏面见肿物突出肝脏表面生长,颜色黄白,大小约6 cm×5 cm,与周围组织稍粘连。
胆囊大小约7 cm×4 cm×3 cm,无充血及水肿表现,胆总管无增粗,胃、脾、结肠及小肠等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沿肿瘤边界1 cm行不规则肝切除,完整切除肿瘤。
解剖标本见肿瘤直径约6 cm,剖面呈黄白色鱼肉状。
术中冰冻切片提示:(肝)未见癌细胞,可见淋巴细胞增生及散在大细胞,待石蜡切片检查除外淋巴瘤及间叶来源的肿瘤。
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肝脏肿瘤大小为4.5 cm×4.3 cm×3.5 cm,多见增生的胶原纤维,致密的炎细胞浸润,以T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散在较多神经节样细胞(图2)。
三基培训考试病理科学软组织肿瘤(总分:110.00,做题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0,分数:100.00)1.下列各项病理特征中,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无关的是:()(分数:1.00)A.病变位于真皮和皮下B.梭形的肿瘤细胞呈明显席纹状排列C.瘤组织周边浸润性生长,呈条索状向周围脂肪组织伸展D.瘤细胞高度异型性,多量病理性核分裂√解析:2.发生于腹壁,纤维细胞分化良好,呈浸润性生长,易复发,不转移的是:()(分数:1.00)A.增生性筋膜炎B.增生性肌炎C.结节性筋膜炎D.韧带样瘤√解析:3.病变位于肌肉,病变组织出现嗜碱性巨细胞,肌肉呈棋盘状的是:()(分数:1.00)A.增生性筋膜炎B.增生性肌炎C.结节性筋膜炎√D.韧带样瘤解析:4.皮肤结节,梭形细胞席纹状排列,少量杜顿巨细胞,瘤周无明显浸润的是:()(分数:1.00)A.增生性筋膜炎B.增生性肌炎√C.结节性筋膜炎D.韧带样瘤解析:5.皮肤肿块,梭形细胞呈明显席纹状排列,瘤周高度浸润性生长的是:()(分数:1.00)A.增生性筋膜炎B.增生性肌炎C.结节性筋膜炎D.韧带样瘤√解析:6.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变特点中,不包括:()(分数:1.00)A.病变呈漩涡状排列B.常见杜顿巨细胞C.病变多位于真皮和皮下D.瘤周呈高度浸润性生长,呈长条索状向周围脂肪伸展√解析:7.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特点是:()(分数:1.00)A.病变位于膀胱,组织学似结节性筋膜炎√B.病变位于皮下,出现神经节细胞样嗜碱性巨细胞C.瘤细胞核有明显异型性和多量病理性核分裂D.病变位于皮下,形态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解析:8.增生性肌炎的特点是:()(分数:1.00)A.病变位于膀胱,组织学似结节性筋膜炎B.病变位于皮下,出现神经节细胞样嗜碱性巨细胞√C.瘤细胞核有明显异型性和多量病理性核分裂D.病变位于皮下,形态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解析:9.纤维肉瘤的特点是:()(分数:1.00)A.病变位于膀胱,组织学似结节性筋膜炎B.病变位于皮下,出现神经节细胞样嗜碱性巨细胞C.瘤细胞核有明显异型性和多量病理性核分裂√D.病变位于皮下,形态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解析:10.结节性筋膜炎的特点是:()(分数:1.00)A.病变位于膀胱,组织学似结节性筋膜炎B.病变位于皮下,出现神经节细胞样嗜碱性巨细胞C.瘤细胞核有明显异型性和多量病理性核分裂D.病变位于皮下,形态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解析:11.下列临床病理特征中,与幼年性毛细血管瘤无关的一项是:()(分数:1.00)A.肿瘤富于细胞B.血管腔小甚至完全闭塞C.常见实性区形成D.瘤体主要由大量蜂窝状血管所组成√解析:12.下列选项中,不是肉芽组织型血管瘤的特点的是:()(分数:1.00)A.是发生于皮肤和黏膜的一种息肉状毛细血管瘤B.血管腔相互连接,相互吻合,构成分支成网的血管脉络√C.底部与正常组织形成衣领状改变D.表面常有溃病形成,且继发感染解析:13.血管肉瘤免疫组化染色时,对于该病变最有诊断参考价值的是:()(分数:1.00)A.CD34 √B.DesminC.EMAD.Vimentin解析:14.如果是高分化型血管肉瘤,其诊断取决于:()(分数:1.00)B.发病部位C.肿瘤血管相互连接吻合,构成分支成网的脉络√D.肿瘤大小解析:15.肉芽组织型血管瘤的特点是:()(分数:1.00)A.颈部巨大囊状肿瘤,镜下多个大囊腔,内衬内皮,囊内清亮液体B.海绵状管腔,内为清亮液体C.均匀一致分布的鹿角型血管D.血管呈分叶状聚集,表面溃疡形成,伴感染√解析:16.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是:()(分数:1.00)A.颈部巨大囊状肿瘤,镜下多个大囊腔,内衬内皮,囊内清亮液体B.海绵状管腔,内为清亮液体√C.均匀一致分布的鹿角型血管D.血管呈分叶状聚集,表面溃疡形成,伴感染解析:17.囊状淋巴管瘤的特点是:()(分数:1.00)A.颈部巨大囊状肿瘤,镜下多个大囊腔,内衬内皮,囊内清亮液体√B.海绵状管腔,内为清亮液体C.均匀一致分布的鹿角型血管D.血管呈分叶状聚集,表面溃疡形成,伴感染解析:18.血管外皮瘤的特点是:()(分数:1.00)A.颈部巨大囊状肿瘤,镜下多个大囊腔,内衬内皮,囊内清亮液体B.海绵状管腔,内为清亮液体C.均匀一致分布的鹿角型血管√D.血管呈分叶状聚集,表面溃疡形成,伴感染解析:19.见于皮肤和黏膜,小血管呈分叶状聚集,表面溃疡形成,伴感染的是:()(分数:1.00)A.血管球瘤B.血管外皮瘤C.上皮样血管内皮瘤D.肉芽组织型血管瘤√解析:20.见于甲床,直径1 cm的紫蓝色结节是:()(分数:1.00)A.血管球瘤√B.血管外皮瘤C.上皮样血管内皮瘤D.肉芽组织型血管瘤解析:21.瘤组织各处均见鹿角形血管的是:()(分数:1.00)B.血管外皮瘤√C.上皮样血管内皮瘤D.肉芽组织型血管瘤解析:22.瘤细胞上皮样,细胞内原始微血管腔,似印戒细胞癌的是:()(分数:1.00)A.血管球瘤B.血管外皮瘤C.上皮样血管内皮瘤√D.肉芽组织型血管瘤解析:23.下列临床—病理特征中,与肌内黏液瘤无关的是:()(分数:1.00)A.瘤体位于肌内B.肉眼多为胶冻样C.瘤组织含大量黏液样物质D.肿瘤极易复发√解析:24.下列选项中,不是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特征的是:()(分数:1.00)A.好发于女性盆腔B.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C.瘤细胞核分裂很多见√D.瘤组织富含黏液,散在梭形、星形的间叶细胞解析:25.下列选项中,不是滑膜肉瘤的特征的是:()(分数:1.00)A.并非真正滑膜起源B.多位于大关节附近C.可有双相分化D.很少位于四肢√解析:26.透明细胞肉瘤的织起源是:()(分数:1.00)A.滑膜B.神经外胚叶√C.纤维组织D.横纹肌解析:27. 上皮样肉瘤的组织起源是:()(分数:1.00)A.上皮组织B.滑膜C.间皮D.起源未定√解析:28.透明细胞肉瘤病变特点中,不包括:()(分数:1.00)A.又称为软组织恶性恶黑色素瘤B.多见于青年人C.瘤细胞梭形为主,巢状D.瘤细胞双相分化√解析:29.透明细胞肉瘤免疫组化示:()(分数:1.00)A.角蛋白(+)B.S-100蛋白质(+)√C.EMA(+)D.Desmin(+)解析:30.透明细胞肉瘤好发部位为:()(分数:1.00)A.内脏B.深部软组织C.四肢远端√D.头颈解析:31.恶性间叶肿瘤是:()(分数:1.00)A.女性外阴肿瘤,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且与血管关系密切B.大腿肿瘤,腺泡状结构,窦隙样血管丰富C.软组织黏液样肿瘤,软骨母细胞排列呈花边样排列D.由横纹肌和软骨两种肉瘤所组成的肿瘤√解析:32.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分数:1.00)A.女性外阴肿瘤,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且与血管关系密切√B.大腿肿瘤,腺泡状结构,窦隙样血管丰富C.软组织黏液样肿瘤,软骨母细胞排列呈花边样排列D.由横纹肌和软骨两种肉瘤所组成的肿瘤解析:33.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分数:1.00)A.女性外阴肿瘤,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且与血管关系密切B.大腿肿瘤,腺泡状结构,窦隙样血管丰富√C.软组织黏液样肿瘤,软骨母细胞排列呈花边样排列D.由横纹肌和软骨两种肉瘤所组成的肿瘤解析:34.软组织黏液性软骨肉瘤是:()(分数:1.00)A.女性外阴肿瘤,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且与血管关系密切B.大腿肿瘤,腺泡状结构,窦隙样血管丰富C.软组织黏液样肿瘤,软骨母细胞排列呈花边样排列√D.由横纹肌和软骨两种肉瘤所组成的肿瘤解析:35.膝关节旁肿块,双向分化的是:()(分数:1.00)A.颗粒细胞瘤B.腺泡状软组织肉瘤C.上皮样肉瘤D.滑膜肉瘤√解析:36. 前臂肿瘤,肉芽肿样结构,地图状坏死的是:()(分数:1.00)A.颗粒细胞瘤B.腺泡状软组织肉瘤C.上皮样肉瘤√D.滑膜肉瘤解析:37.舌底部肿瘤,胞浆富含嗜酸性颗粒的是:()(分数:1.00)A.颗粒细胞瘤√B.腺泡状软组织肉瘤C.上皮样肉瘤D.滑膜肉瘤解析:38.大腿肿瘤,腺泡状结构,富含窦隙样血管的是:()(分数:1.00)A.颗粒细胞瘤B.腺泡状软组织肉瘤√C.上皮样肉瘤D.滑膜肉瘤解析:39.脂肪瘤最常见于:()(分数:1.00)A.皮下√B.腹膜后C.肠系膜D.网膜解析:40.脂肪瘤不易切除干净而容易复发的是:()(分数:1.00)A.梭形细胞脂肪瘤B.多形性脂肪瘤C.肌内脂肪瘤√D.髓性脂肪瘤解析:41.最易与脂肪肉瘤混淆的良性脂肪瘤是:()(分数:1.00)A.良性脂肪母细胞瘤B.梭形性脂肪瘤C.髓性脂肪瘤D.多形性脂肪瘤√解析:42. 好发于婴幼儿的脂肪组织肿瘤是:()(分数:1.00)A.髓性脂肪瘤B.黏液样脂肪肉瘤C.梭形细胞脂肪瘤D.良性脂肪母细胞瘤√解析:43.下列是脂肪肉瘤病理诊断决定性依据的是:()(分数:1.00)A.瘤细胞的多形性B.病理性核分裂相C.丰富的黏液样基质D.不同分化程度的脂肪母细胞√解析:4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脂肪肉瘤特点的是:()(分数:1.00)A.多见于青少年√B.瘤体大,呈结节分叶状C.肿瘤切面胶冻样,鱼肉状D.油红O染色阳性解析:45.下述选项中,不符合粘液样脂肪肉瘤的特点的是:()(分数:1.00)A.以幼稚型脂肪母细胞为主√B.丰富的黏液样基质C.纤细的从状毛细血管网D.异型性不显著解析:46.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脂肪肉瘤的特征的是:()(分数:1.00)A.好发年龄为中老年B.多见部位为下肢C.主要经血道转移D.见异型的脂肪母细胞√解析:47.脂肪瘤和脂肪肉瘤的根本区分在于:()(分数:1.00)A.肿瘤的大小B.肿瘤的巨检特征C.见异型的脂肪母细胞√D.瘤细胞的多形性解析:48. 下列选项中,对黏液样脂肪肉瘤的描述不够确切的是:()(分数:1.00)A.瘤组织似胎儿脂肪组织B.以幼稚型脂肪母细胞为主C.瘤内富含黏液样基质D.组织学图像与未分化肉瘤相似√解析:49.下列关于髓性脂肪瘤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1.00)A.肿瘤由脂肪组织和骨髓造血组织所构成B.常见于肾上腺C.常无明显临床症状D.常伴肝脾的髓外造血√解析:50.男,58岁,右臀部肿块,直径8 cm,与深部固定,大体肿物为不规则结节状,质软,无明显包膜,切面灰黄-灰白色,鱼肉状。
84·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2月 第20卷 第02期 总第148期【通讯作者】路彦宾,男,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消化系统肿瘤病理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
E-mail:***************Pa t h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85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FEB. 2022, Vol.20, No.02 Total No.148全肝扫描。
1.2.2 MRI检查 仪器:西门子1.5T磁共振,选用腹部8通道线圈,采用常规自旋回波(SE)序列。
扫描参数:SE序列T 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170ms,回波时间(TE)2.46ms,矩阵288×192,层厚6mm,间距1mm。
脂肪抑制T 2WI序列参数,TR/TE为6000ms/90ms,矩阵288×192,层厚6mm,间距1mm。
DWI序列参数:TR/TE为1600ms/65ms,矩阵128×128,层厚8mm,间距2.0mm,b值=600s/mm 2。
常规平扫+Gd-DTPA试剂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进行阅片并获取一致意见,重点观察肿瘤发生的部位、形态、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 )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手术病理结果 13例HIMT患者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3例。
肿瘤位置:肝左叶4例,肝右叶9例,肿瘤直径1.28cm~5.67cm,平均肿瘤直径3.61cm。
病理表现:大体:实质性、无明显包膜,组织切面呈灰白色或黄色,13例患者中2例可见假包膜;7例组织切面呈黄色,6例呈灰白色,可见脓液流出。
参考文献:[1]胡杉ꎬ胡道予ꎬ朱文珍ꎬ等.Tuberoussclerosiscomplex:ima ̄gingcharacteristicsin11case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ꎬ2016ꎬ36(4):601 ̄606. [2]VonRankeFMꎬFariaIMꎬZanettiGꎬetal.Imagingoftuberoussclerosiscomplex:apictorialreview[J].RadiologiaBrasileiraꎬ2017ꎬ50(1):48 ̄54.[3]夏成德.结节性硬化的影像诊断[J].放射学实践ꎬ2006ꎬ21(7):59 ̄59[4]KingswoodJCꎬBruzziPꎬCuratoloPꎬetal.TOSCA–firstin ̄ternationalregistrytoaddressknowledgegapsinthenaturalhisto ̄ryandmanagementoftuberoussclerosiscomplex[J].OrphanetJournalofRareDiseasesꎬ2014ꎬ9(1):182.[5]ScheldemanCꎬMillsJDꎬSiekierskaAꎬetal.mTOR ̄relatedneuropathologyinmutanttsczebrafish:phenotypicꎬtranscrip ̄tomicandpharmacologicalanalysis[J].NeurobiologyofDis ̄easeꎬ2017ꎬ108(3):225 ̄237.[6]FerlazzoMLꎬMkeBTꎬDjeradAꎬetal.Radiobiologicalcharac ̄terizationoftuberoussclerosis:adelayinthenucleo ̄shuttlingofATMMayberesponsibleforradiosensitivity[J].MolecularNeu ̄robiologyꎬ2017ꎬ30(9):1 ̄11.[7]BhoyarNꎬGuptaSꎬGhoshS.Odontogenicmyxofibromaofgingi ̄vainapediatricpatientwithtuberoussclerosis:ararecasereport[J].ContemporaryClinicalDentistryꎬ2016ꎬ7(4):558. [8]FranzDNꎬCapalJK.mTORinhibitorsinthepharmacologicmanagementoftuberoussclerosiscomplexandtheirpotentialroleinotherrareneurodevelopmentaldisorders[J].OrphanetJour ̄nalofRareDiseasesꎬ2017ꎬ12(1):51.[9]李思婵ꎬ汪洋ꎬ陈渝军ꎬ等.mTOR抑制剂治疗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ꎬ2016ꎬ19(7):453 ̄457.[10]阮志兵ꎬ焦俊ꎬ闵定玉ꎬ等.结节性硬化综合症的CT与MR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5ꎬ34(10):1560 ̄1565. [11]张跃ꎬ胡颖ꎬ张蔚.多排螺旋CT平扫结合临床表现在多系统损害结节性硬化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ꎬ2015ꎬ30(12):57 ̄59.(收稿日期:2018 ̄09 ̄23)(本文编辑:崔国明)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分析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oftheliver:onecasereportandliteraturereview吴春华1ꎬ张湘敏1ꎬ陈建福1ꎬ马㊀蓉1ꎬ霍善棋2(1.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㊀云南㊀大理㊀671000ꎻ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㊀云南㊀昆明㊀65000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ꎬ以便提高鉴别诊断水平ꎮ方法㊀对肝脏IMT患者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经手术切除及病理确诊ꎮ结果㊀影像学特征表现CT平扫低密度ꎬ可见中央液化坏死区ꎬ增强由边缘至中央扩展呈渐进性强化ꎬ最终与肝脏呈等密度强化ꎮ肝脏IMT病理学切片为梭细胞密集型ꎮ结论㊀肝脏IMT分界清ꎬ增强可呈 慢进慢出 特征性变化ꎮ根据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对诊断此病有一定价值ꎮʌ关键词ɔ㊀肝脏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5.7ꎻR814.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19)05 ̄0873 ̄03㊀㊀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 ̄blastictumorꎬIMT)是一个新型的组织病理学概念ꎬ亦称炎性假瘤ꎬ它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性间叶性肿瘤ꎮ在2002年ꎬWHO组织对IMT实行确切定义ꎬ将IMT归类于纤维母细胞瘤/肌纤维母细胞肿瘤ꎬ其主要由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构成㊁常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浸润[1]ꎮ在人体各个脏器都可发生IMTꎬ而肝脏IMT在临床中极为罕见且IMT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上无明显特征性ꎮ现收集1例经手术切除及病理确诊为肝脏IM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ꎬ分析对比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ꎬ旨在提高对本作者简介:吴春华(1987 ̄)ꎬ男ꎬ云南楚雄人ꎬ毕业于大理大学ꎬ医学硕士ꎬ主治医师ꎬ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病的认识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患者男性ꎬ34岁ꎬ无明显临床特征ꎬ在超声体检中意外发现肝脏低回声占位性肿块ꎬ后经CT检查并手术切除及病理确诊为IMTꎮ1.2㊀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扫描ꎮ患者取仰卧位于检查床上行全腹横断位扫描ꎬ扫描范围从肝脏上缘至髂骨上棘ꎬ分别进行平扫㊁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20~30s)㊁静脉期(延迟时间40~65s)㊁延迟期(180~300s)扫描ꎮ使用高压注射器ꎬ经肘静脉注入378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年第29卷第5期㊀JMedImagingVol.29No.52019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ꎬ总量约80~100mlꎬ注射速率3.0~3.5ml/sꎮ扫描参数120kVꎬ200mAꎬ层厚5mmꎬ层间距5mmꎮ2㊀结果2.1㊀CT表现CT平扫:肝脏右侧叶中央部分可见一单发占位性病灶ꎬ病变的密度比周围肝组织低ꎬ边缘齐ꎬ分界清ꎬ其内可见点状极低密度区(图1)ꎮ动脉期边缘不规则强化(图2)ꎬ门静脉期肿瘤进一步强化ꎬ集中在中央区域ꎬ密度略高于肝脏(图3)ꎬ延迟期整个肿瘤强化ꎬ密度接近肝脏组织ꎬ中心低密度液化坏死区不强化(图4)ꎮ2.2㊀病理学表现IMT切面呈灰黄色ꎬ与周围正常肝脏实质之间分界较为清晰ꎮ显微镜下ꎬ正常肝组织破坏消失ꎬ纤维组织明显增生ꎬ梭形细胞弥漫增生ꎬ排列成流水状ꎬ其细胞核呈杆状ꎬ具有一定异型性ꎬ富含大量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ꎮ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CD34( ̄)ꎬCD117( ̄)ꎬ肌动蛋白(Actin)(+)ꎬ结蛋白(Desmin)(+)ꎬ与文献报道一致(图5)ꎮ图1㊀平扫肝脏肿瘤呈类圆形相对低密度影ꎬ其内可见点状极低密度区ꎬ边界清㊀图2㊀增强期肝实质密度稍增高ꎬ肿瘤边缘明显强化ꎬ密度显著高于肝实质ꎬ与同层血管相似㊀图3㊀门脉期ꎬ肝实质密度持续增高ꎬIMT增强向内部蔓延呈 花环状 ꎬ肿瘤密度仍显著高于肝脏组织图4㊀平衡期ꎬIMT密度与周围肝脏组织相似ꎬ中心不显影的极低密度区域为肿瘤发生的液化坏死部分图5㊀病理学切片(HEX40)ꎮ镜下ꎬ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ꎬ伴不同程度的显著胶原性基质3㊀讨论3.1㊀IMT的病因㊁病理及临床表现IMT的发病机制不明ꎬ可由手术㊁病毒感染(如EB病毒㊁HIV病毒)㊁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2]ꎮ该细胞同时具备平滑肌细胞与纤维母细胞的个别特点ꎬ故划分为独立于两种细胞间的一类特殊细胞ꎮ肝脏IMT临床症状不明显ꎬ多为上腹疼痛伴低热ꎬAFP多为阴性[3]ꎮ据相关文献分析[4]ꎬIMT可分为三种类型:1)黏液/血管型:梭形肌成纤维细胞散布于黏液基质中ꎬ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ꎻ2)梭形细胞密集型:梭形细胞紧凑ꎬ其分化为黏液和胶原两个区域ꎬ基质细胞和炎性细胞均活跃于此区域ꎻ3)纤维型:IMT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ꎬ不同于1)型和2)型ꎬ炎性细胞数量较少ꎬ少部分显示钙化ꎻ其具体表现类型主要依据于细胞成分与基质比例而定ꎮ本例为梭细胞密集型ꎮ3.2㊀肝脏IMT的CT表现肝脏IMT的CT表现主要为:CT平扫肝脏IMT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ꎬ密度不均的局限性实性ꎬ囊性团块影ꎬ以肝右叶多见ꎮ较大病灶中央可出现坏死ꎬ但坏死㊁囊变部分张力不大ꎬ边界清晰ꎬ伴有占位效应ꎮ造影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占位病变表现为轻㊁中度强化ꎬ部分病例可出现灶周水肿ꎻ延迟强化特征性相对明显ꎬ病灶强化可减退或向中央扩展ꎬ表现为双环征㊁靶征㊁周边环状强化㊁分隔状强化㊁三环征㊁花瓣状强化ꎬ尤以花瓣状强化较为常见ꎬ常伴胆管扩张㊁结石ꎬ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强化方式[5 ̄6]ꎮ杨春[7]等学者认为ꎬ增强的原因与纤维组织和细胞成分散布相关ꎬ由于肿瘤中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炎性肉芽肿等因素ꎬ增强更为明显ꎬ表现为逐渐478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年第29卷第5期㊀JMedImagingVol.29No.52019增强ꎬ呈 慢进慢出 特征ꎬ而炎性渗出或坏死成分则表现为无强化区域ꎮ肝脏IMT的临床表现不典型ꎬCT虽有其自身的特点ꎬ但仍需病理检查确诊ꎮCT检查可用于辅助诊断ꎬ明确肿瘤部位㊁大小㊁与周围组织压迫或浸润关系对于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ꎮ3.3㊀鉴别诊断肝脓肿: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ꎬ厚壁空洞ꎬ内壁光整ꎬ常伴感染㊁高热㊁WBS升高ꎮCT增强常表现为 靶 征ꎬ一过性肝段强化征㊁分隔状强化征㊁边缘强化征及持续强化征[8]ꎮ肝细胞癌:CT平扫呈大小㊁数目不等的肿块影ꎬ液化坏死形态不规则ꎬ內缘凹凸不平ꎬ常在肝硬化基础上产生ꎬ伴肝区疼痛ꎬ黄疸ꎮ强化时间较短ꎬ表现为 快显快出 ꎬ常伴AFP升高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ꎮ肝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为境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灶ꎬ在动脉增强期见肿瘤边缘花斑样不规则强化ꎬ门脉期强化蔓延至肿瘤中心ꎬ延迟期整个肿瘤强化ꎬ病灶与正常肝脏组织呈等密度改变ꎬ典型的 早出晚归 征[9]ꎮ肝转移瘤:CT平扫显示肝脏内有多个低密度影ꎬ或伴有原发灶查出ꎮ增强后表现为环形强化ꎬ可见 牛眼征 ꎬ约一半以上原发于消化系统ꎬ如结㊁直肠癌ꎬ胃癌和胰腺癌ꎬAFP升高者较少ꎮ参考文献:[1]FletherCDMꎬUnniKKꎬMertensF.WorldHealth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oftumors.Pathologyandgeneticsoftumorsofsofttissueandbone[M].Lyon:IARCpressꎬ2002ꎬ48 ̄106. [2]肖喜艳ꎬ巴云鹏ꎬ张玉杰.上颌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ꎬ2012ꎬ26(2):67 ̄70.[3]吴红珍ꎬ江新青ꎬ魏新华ꎬ等.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㊁MR表现及误诊学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ꎬ2012ꎬ6(17):5278 ̄5280.[4]KovachSJꎬFischerACꎬKatzmanPJꎬetal.Inflammatorymyofi ̄broblastictumors[J]ꎬJSurgOncolꎬ2006ꎬ94(2):385 ̄391. [5]陈镜ꎬ康厚艺ꎬ李增鹏ꎬ等.CT诊断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ꎬ2011ꎬ5(17):5246 ̄5247.[6]刘海凌ꎬ马红霞ꎬ欧陕兴ꎬ等.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0ꎬ29(8):1069 ̄1072. [7]杨春ꎬ姚倩东ꎬ郑敏文.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3ꎬ23(5):723 ̄726. [8]林昌能ꎬ陈杜芳ꎬ陈珊红.肝脓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ꎬ2013ꎬ22(1):18 ̄20.[9]丁长伟ꎬ王天君ꎬ王静.肝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及其难点[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ꎬ2000ꎬ11(1):38 ̄40.(收稿日期:2018 ̄09 ̄03)(本文编辑:郭道芳)联合ADC值与最大强化百分比提高卵巢交界性囊腺瘤的诊断效能CombinationofADCvalueandmaximumenhancementpercentageimprovesthediagnosticefficiencyofovarianbor ̄derlinecystadenoma杜㊀文1ꎬ2ꎬ何永胜2ꎬ冯晓强1ꎬ杨宏楷2(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精神卫生中心影像科㊀江苏㊀无锡㊀214000ꎻ2.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影像科㊀安徽㊀马鞍山㊀24300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增强序列病灶信号最大强化百分比(MEP)联合应用在提高卵巢交界性囊腺瘤诊断效能方面的价值ꎮ方法㊀回顾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具有实性成分或囊壁/囊隔增厚的23例卵巢良性囊腺瘤(A组)㊁17例卵巢交界性囊腺瘤(B组)和25例卵巢囊腺癌(C组)患者的MRI资料ꎮ观察病灶DWI及增强序列信号特征ꎮ测量病灶实性部分或囊壁/囊隔的ADC值和MEPꎬ比较组间的差异ꎮ使用二项Logistic回归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值㊁MEP以及两者联合(ADC+MEP)在组间的诊断效能并使用MedCalc软件进行统计学比较ꎮ结果㊀病灶实性部分或囊壁/囊隔ADC值从A组至C组逐渐减低ꎬ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ꎮMEP从A组至C组逐渐增高ꎬ然而仅在A ̄C㊁B ̄C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ꎮADC值鉴别A ̄B两组病灶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ꎮADC值㊁MEP以及ADC+MEP鉴别B ̄C两组病灶的AUC分别为0.861㊁0.860以及0.941ꎬAUCADC+MEP与AUCADC㊁AUCMEP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ꎮ结论㊀结合MRI增强MEP和量化的ADC值有利于提高交界性囊腺瘤的诊断效能ꎬ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ꎮ作者简介:杜文(1981 ̄)ꎬ男ꎬ江苏徐州人ꎬ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ꎬ本科学历ꎬ主治医师ꎬ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通信作者:何永胜㊀主任医师㊀E ̄mail:duwenjack@163.com578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年第29卷第5期㊀JMedImagingVol.29No.52019。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 IM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肝脏的IMT更为少见。
IMT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组织病理学概念,先前称之为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组织细胞瘤、假淋巴瘤、纤维黄瘤、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浆细胞瘤、炎症性纤维肉瘤、粘液样错构瘤等[1-3],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成人软组织的假肉瘤性病变。
其首先在肺内发现,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在胃肠、腹腔、纵隔、生殖道等其他部位也有类似病变。
IMT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感染、免疫及过敏等因素有关。
通常认为是良性肿瘤且预后较好,但也有IMT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4]。
近来在大量临床和病理学观察的基础下,通过免疫组化和细胞的遗传学的协同研究, IMT 已被证明是一种真性肿瘤[5]。
WHO软组织肿瘤新分类中建议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正式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并将其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 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二、影像学特点目前针对肝脏IMT的报道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方面[8],对其影像学研究报道更少[7]。
本组病例观察到的肝脏IMT的形态为实性、囊实性肿块或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
4例囊实性病灶均较大,最大直径达11.2cm,边界清晰,周边可见囊壁,内可见坏死区及间隔,坏死区CT值<10 HU,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强化,坏死区无强化;实性病灶CT值为20~30 HU,增强扫描4例呈不均匀强化,2例呈均匀强化;2例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边界不清,平扫为沿门脉血管走行的条状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晚期可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强化程度相等。
2例行MRI的病例中SE T1WI序列为低信号,T2WI为轻度高信号。
本组病例动态增强扫描有一定的规律性,肝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仍见强化。
肝脏IMT的强化特点可由其组织学特征来解释。
1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吴圣明;陈军;李春君;骆成飘;陈肖瑜;陈璞琳;韦常宏【摘要】目的:研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与诊断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1例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3~66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等检测相关免疫标记物,分析和总结其主要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1例IMT患者肿瘤发生于肺脏、纵隔、肝脏、腹腔、膀胱等部位.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肿瘤细胞增生构成,伴有数量不等的慢性炎细胞,个别病例见脓肿形成.间质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背景或胶原化.预后不良病例肿瘤细胞有异型性,见圆形或上皮样细胞形态及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ALK、SMA、S-100、CD117、CD34的阳性率依次为:91%(10/11)、55%(6/11)、100%(11/11)、27%(3/11)、18%(2/11)、9%(1/11),Ki-67阳性率为3%~40%,CK、H-caldesmon、DOG1均为阴性.随访11例患者4~22个月,7例无瘤生存,4例带瘤生存,其中3例表现出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结论:IMT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潜在或低度恶性肿瘤,预后不良患者肿瘤细胞有异形性,可见圆形或上皮样细胞及核仁,增殖指数增高,免疫组织化学ALK,SMA,H-caldesmon可以帮助诊断.%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phenotype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MT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Methods:A total of 11 IMT cases with follow-up were analyzed morpho-logicall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ly. Results:The patients included 6 men and 5 women aged 13-66 years. The tumors were found in various anatomical sites,including lung, mediastinum, liver, intra-abdominal, and bladder. Histologically, the majority of the cases com-prised spindled fibroblastic and myofibrobalstic cells accompanied by chronic inflammatory cells in a myxoid or hyalinized stroma;the rest were individual cases of abscess formation. Prognosis mala was indicated for cases with features including atypia tumor cells with two cases demonstrating epithelioid morphology and nucleoli.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showed that vimentin, ALK, SMA, S-100, CD117, and CD34 were expressed in 91%(10/11), 55%(6/11), 100%(11/11), 27%(3/11), 18%(2/11), and 9%(1/11) of IMT, respective-ly. Ki-67 was expressed from 3%-40%respectively. CK, H-caldesmon, and DOG1 were negative in all cases. Follow-up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11 patients and ranged from 4 to 22 months. Data showed that 7 patients were alive with no evidence of disease;4 patients were alive with tumor, whereas 3 showed aggressive biological behavior. Conclusion:IMTs had intermediate behavior or malignant po-tential. Most IM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showed a minority of tumor cells with atypia, epithelioid morphology, and nucleoli. High proliferation index expression, ALK, SMA, and H-caldesmon can aid in IMT diagnosis.【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7(044)015【总页数】4页(P760-763)【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ALK;临床病理;诊断;预后【作者】吴圣明;陈军;李春君;骆成飘;陈肖瑜;陈璞琳;韦常宏【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正文语种】中文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主要由分化性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构成的中间型肿瘤。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唐威;周纯武
【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
【年(卷),期】2009(24)2
【摘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独特的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大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形成境界清楚的局灶性良性肿瘤样病变,它具有恶性肿瘤的外观,但都呈良性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和临床生物学行为,因其在大体病理观察时类似肿瘤团块而得名。
长期以来人们在命名上非常混乱,诸如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组织细胞瘤、假淋巴瘤、纤维黄瘤等[1],甚至还有粘液样错构瘤、炎症性纤维肉瘤、浆细胞瘤、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等等。
【总页数】4页(P217-220)
【作者】唐威;周纯武
【作者单位】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R735.7
【相关文献】
1.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J], 孙志强;罗莉漫;陈信坚;阳昱恒;赵林;宋佳;沈桂萍;曾晓华
2.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J], 张克宇
3.胆囊炎合并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误诊1例 [J], 于姣姣;徐鹏飞;查莉
4.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特点及CT、MRI影像征象分析 [J], 刘晓伟;王婷婷;温辉;路彦宾
5.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肝内胆管结石一例 [J], 李松;陆轶杰;吴建武;蒋新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案报告文章编号:1005-2208(2012)02-0176-02肝巨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出血1例报告姜大同1,项和平1,李永生1,李贺1,洪磊1,耿小平2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肝脏Keywords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liver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肿瘤,我科收治1例。
报告如下。
病人女性,53岁。
因上腹部胀痛1d 于2011-01-16急诊来我院。
入院查体:神情、贫血貌,上腹部膨隆,全腹部压痛阳性,尤以剑突下压痛明显,上腹部可触及一质硬包块,移动度差,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
既往健康,无肝炎病史。
入院CT 检查示上腹部巨大占位性病变,腹盆腔内大量积液(图1a )。
遂于当晚在急诊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左叶,约20cm×15cm×10cm,肿瘤破裂出血,术中行破裂肿瘤修补及肝肿瘤活检术。
术后甲胎蛋白(AFP )2.05μg/L。
肝脏增强CT 示动脉期肿瘤强化明显(图1b ),门脉期继续强化(图1c ),实质部分趋化均匀,延迟期强化程度消退(图1d ),病灶中心可见大片坏死区,考虑恶性可能。
病理回报:镜下大片坏死组织、出血,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伴纤维组织增生,未见癌细胞。
因肿瘤巨大,内有大片坏死,有再次出血的危险,同时结合第1次术中所见及增强CT 表现考虑肝恶性肿瘤,遂于1月26日行肝肿瘤切除术。
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图2):CK (-)、EMA (少数+)、ALK (+/-)、CD117(-)、HMB45(+/-)、Bcl-2(部分+)、CD99(-)、Des (-)、SMA (部分)、S100(-)、CD34(-)、CD68(+),病理诊断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假瘤)。
讨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 )又称炎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可见于肺、头颈部、腹部盆腔器官、胸腔纵隔、后腹膜等人体的任何部位,发生于肝脏者比较罕见。
2022-2023年卫生招聘考试《卫生招聘(病理学汇总)》考前冲刺卷I(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I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心室壁瘤指的是( )A.以上都不是B.心壁陈旧性梗死C.心壁原发性肿瘤D.心壁全层梗死E.心壁转移瘤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 CD34阳性见于:()A.梭形细胞恶性黑色素瘤B.间质肉瘤C.单相型滑膜肉瘤D.梭形细胞血管肉瘤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子宫颈柱状上皮鳞化后发生的恶性肿瘤称A.腺棘皮癌B.腺癌C.腺鳞癌D.鳞癌E.癌肉瘤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关于肺气肿的后果,下述哪一种是错误的( )A.肺萎缩B.肺心病C.全心衰竭D.自发性气胸E.呼吸衰竭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患儿6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穿刺活检见肾小球无明显变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脂质沉积。
此肾炎属( )A.轻微病变性肾炎B.新月体性肾炎C.IgA肾病D.系膜增生性肾炎E.膜性增生性肾炎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肝细胞点状坏死的特点是A.肝细胞核碎裂为小点状的坏死B.破坏界板的坏死C.形成嗜酸性小体D.坏死灶仅累及几个肝细胞E.伴有严重脂肪变性的坏死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肝细胞点状坏死是指累及几个肝细胞的坏死灶。
7.除哪一项外APUD细胞与下列肿瘤的发生有关( )A.胰岛细胞腺瘤B.肾上腺髓质肿瘤C.甲状腺髓样癌D.肺燕麦细胞癌E.乳腺髓样癌正确答案:E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滤泡树突状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物为:()A.D10B.CD23C.CD138D.CD21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湿性坏疽常发生在A.肺、肾、脑B.脑、肠、子宫C.肺、肠、肝D.脑、脾、肝E.肺、肠、子宫正确答案:E本题解析: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体表相通的内脏,常继发于肠管、胆囊、子宫、肺等。
一般为动静脉同时受阻导致。
本题选E。
10.下列关于恶病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全身衰竭的状态B.癌症晚期患者的表现C.机体严重消瘦D.是良性肿瘤恶变时的主要表现E.肿瘤恶性增殖所致的严重消耗状态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1.阿米巴滋养体所引起的组织坏死为( )A.液化性坏死B.干酪样坏死C.纤维素样坏死D.果浆样坏死E.凝固性坏死正确答案:A、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2.下列不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是A.乳腺纤维腺瘤B.垂体腺瘤C.肾上腺皮质瘤D.卵巢颗粒细胞瘤E.胰岛细胞瘤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3.慢性肾盂肾炎是A.一种以纤维化为主的炎症B.一种肾小球免疫复合物性肾炎C.一种以增生为主的炎症D.一种以变质为主的炎症E.肾小管和肾间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正确答案:E本题解析:慢性肾盂肾炎是肾小管和肾间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大网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腹水1例治疗分析曹汝耀;于艳霞【摘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独特的间叶性肿瘤,好发于肺、肠系膜、大网膜和后腹膜,目前病因仍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肿物富含血管,并常粘连、压迫及破坏局部组织,常似恶性肿瘤.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是一种非转移性肿瘤并具有局部生长、复发倾向的特点.首选手术治疗,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完全切除预后较好.本例患者原发瘤在腹腔大网膜,伴有大量腹水,先化疗消除腹水及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效果较好.【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1(001)012【总页数】2页(P125,127)【关键词】大网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腹水;化疗;手术【作者】曹汝耀;于艳霞【作者单位】河北省肃宁县人民医院,河北肃宁,062350;河北省肃宁县人民医院,河北肃宁,062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5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独特的间叶性肿瘤,笔者所在医院曾收治1例发生于大网膜伴腹水的病例,经综合治疗治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于入院前半年因宫外孕行腹腔镜手术,以后反复出现腹胀,无腹泻、腹痛、黑便等,未予重视,入院前20天腹胀进一步加重,在外院行B超检查示大量腹水,行腹腔置管腹水引流等治疗未见明显缓解而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查体:神情,精神差,腹膨隆,腹软,全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
B超示腹盆腔大量积液,左侧中下腹及中腹部多个实性肿物,大者分别为7.9cm×8.6cm和7.7cm×4.4cm。
患者入院后予引流腹水、补充蛋白、利尿、营养支持等治疗,效果不佳,期间化验腹水示:糖8.6mmol/L,氯105mmol/L,总蛋白33g/L,李凡他试验阳性,总细胞满视野,有核细胞3.68×109/L,多核细胞70%,单核细胞30%。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实体肿瘤,1939 年由Brunn首次报道在肺部,曾被认为是机体创伤或炎性后形成的一种良性假性肿瘤,也被称为浆细胞肉芽肿、纤维黄色肉芽肿、炎性假瘤和炎性纤维肉瘤等。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软组织肿瘤的分类将其定义为IMT。
最近研究发现其具有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等特征,现被认为是一种真性中间软组织肿瘤,可发生肺、膀胱、脾、乳房、胰腺、肝脏、结肠、前列腺、周围神经、软组织和眼眶等人体的各个部位,其中肺部最为常见,罕见于肝脏。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HIMT)首次于1953年由Pack和Baker报道,据统计,国内近20年HIMT发病率约为1/118.56万,关于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的报道较少。
本研究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理确诊的15例HIMT病例资料,以提高对其的临床认识。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2011年1月到2022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经病理诊断为HIMT的患者15例。
从医院电子数据库和患者病例记录中收集性别、年龄、肝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初始症状、肝炎和既往史等临床信息。
1.2 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增强CT或核磁共振检查,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 治疗方法15例患者中8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开腹或腹腔镜下切除7例,包括肝S6肿瘤切除2例,肝左外叶、肝S4段、肝右前叶、肝右后叶、肝中叶肿瘤切除各1例;1例病灶缓慢缩小并稳定后行消融治疗。
7例经肝穿明确诊断后的患者均只进行随访观察,同时每6~12个月进行复查。
1.4 随访手术后第1~2个月行第1次复查,之后每6~12个月复查1次,以腹部超声或增强CT为主,采用电话、门诊复查或住院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12月,生存时间是指从确诊至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或研究结束的时间,以月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