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症状
- 格式:docx
- 大小:4.53 KB
- 文档页数:2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指南(第七届全国⼩⼉⾻科学术会议2009年4⽉15⽇-18⽇)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是髋关节在发育过程中以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稳定为特征的⼀组病变的总称,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发育不良。
DDH可造成患⼉的步态异常、相邻关节发育异常、脊柱继发畸形,导致成年后下腰痛和髋关节退⾏性变引起的疼痛。
由于该病与髋关节发育过程紧密相关,不同年龄组的表现和相应的治疗各不相同。
DDH治疗的⽬的是取得稳定的同⼼圆复位,避免股⾻头缺⾎性坏死(AVN)。
早诊断、早治疗是提⾼疗效的关键。
(⼀)出⽣~6个⽉此阶段为DDH治疗的黄⾦时段,⽅法简便易⾏,依从性好,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1、临床表现与体征:⼤腿⽪纹和臀纹不对称,关节弹响和下肢不等长等。
脱位侧髋关节外展试验阳性。
Ortolani/Balow征阳性。
肢体不等长,Allis(Galleazzi)征阳性等。
2、影像学检查: ≤4个⽉患⼉⾸选髋关节B超检查,Graf法;>4个⽉患⼉可拍X线双髋正位⽚,常⽤指标为Perkin⽅格、髋⾅指数(AL)、中⼼边缘⾓(CEA)、Shenton线、泪滴(Teradrop)征。
3、治疗:⾸选Pavlik吊带,维持髋关节屈曲100°~110°,外展20°~50°。
24⼩时维持。
禁脱位动作(包括检查和更换⾐服)。
定期B超检查,1次/1~2周 。
若3周后B超提⽰取得同⼼圆复位,则继续维持2~4个⽉。
然后使⽤外展⽀具直⾄髋⾅指数(AL)<25°,中⼼边缘⾓(CEA)>20°。
如果3周后B超及临床检查提⽰未取得复位,则停⽤ Pavik吊带,改⽤其他治疗⽅法。
否则后脱位的股⾻头持续压迫髋⾅壁可致吊带病(髋⾅后壁发育不良)。
ddh名词解释一、DDH定义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the Hip,DDH),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0fthe Hip,CDH),是指一系列髋臼和股骨近端畸形以及头臼相互关系异常的疾患,包含髋关节发育不良、半脱位及全脱位。
由于本病可于出生前及/或出生后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1992年由北美小儿矫形外科学会(POSNA)更名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of the hip, DDH)并由国内外小儿骨科医师普遍接受。
DDH可以是非常轻微的髋臼发育不良,也可以是导致严重髋关节功能异常的髋关节半脱位或髋关节脱位。
二、DDH流行病学特征DDH是小儿最常见的髋关节疾患,致残率高。
DDH发病率与地区、种族、季节等因素有关,不同人种发病差异巨大,白种人发病率高,黑种人低,黄种人介于二者间。
新生儿期(0-28天)DDH的发病率在1-7%。
非洲发病率0.06‰,美国本土人发病率76.1‰,香港0.87‰--南澳大利亚10.5‰,西欧、北欧7~22‰。
我国DDH的发病率为0.91‰-186‰。
在我国寒冷的北方发病率比南方高,高原地区远远高于平原地区,这可能与当地生活习惯相关,如出生后不正确的双下肢直腿捆绑等错误襁褓方式。
一般秋冬季节9月至翌年2月出生的发病高于其他季节,可能因为该季节天气寒冷,新生儿多被包裹,双下肢伸直内收,以至婴儿被动伸髋和活动受限,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三、DDH常见危险因素目前为止,DDH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比较明确,但是,DDH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楚。
有关DDH的发病原因目前仍存在争议,目前认为环境因素(胎次、胎位、生产方式、羊水过少、出生后襁褓方式等)和遗传因素(性别、家族史、其它伴发畸形)共同参与DDH发病。
DDH患儿多与以下因素相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髋关节发育不良,置换治疗应注意的问题作者:王燚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6期本文重点介绍了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定义、髋关节置换术的风险、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效果,希望可以帮助患者了解此类疾病以及髋关节置换术相关知识。
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一种多因素髋关节疾病,由于患者髋臼或股骨近端发育缺陷而引起生物力学异常,变异的髋臼无法完全覆盖股骨头,或股骨近端前倾角过大,使髋关节机械磨损率和磨损程度加快。
患者早期症状为髋关节易疲劳、酸胀以及隐痛,长此以往,容易出现患髋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半脱位、完全脱位和步态异常等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脊柱和膝关节,还会并发严重的髋关节骨关节炎,影响其生活质量。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可以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有效帮助无法保髋的DDH患者重建良好的生物力学功能。
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软组织损伤小。
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普遍较长,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多年的临床统计和院外跟踪调查发现,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假体稳定性在术后普遍较好,中远期疗效佳。
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较好地恢复患者的生物力学功能,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术前,患者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测量肢体的绝对长度、外观长度以评估软组织挛缩的程度。
影像学检查应包括骨盆(包含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患侧股骨近侧半的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方便医生了解以下情况:①股骨头前倾角是否较大,否则传统的髋关节假体置换会导致脱位;②股骨髓腔是否狭窄,避免临时找不到合适的股骨假体或出现术中骨髓腔劈裂;③明确髋臼假体的旋转中心处于解剖位置还是处于高髋关节中心,有助于确定股骨假体的轴向位置及假体类型,以便恢复肢体长度和偏心距。
目前,主流的髋关节假体材料构成主要有金属髋臼杯、金属股骨柄和不同材质的摩擦界面。
按摩擦界面构成不同分为金属聚乙烯、金属-金属、陶瓷-陶瓷、陶瓷聚乙烯以及陶瓷金属等,其中前三者是主流。
金属聚乙烯界面应用最广泛,一度成为衡量其他关节置换手术的金标准。
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dr诊断标准
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指婴幼儿期髋关节发育异常或不完全,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髋
关节疾病。
早期诊断对预防并治疗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及时准确的诊断,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以下
是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
1. 体格检查,包括进行髋关节的外观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Barlow试验和Ortolani试验。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潜在的
髋关节问题。
2. 影像学检查,X光片、超声波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髋关节的发育情况,包括髋臼的形态、髋臼的深度和髋关节的位置等。
3. 临床症状,包括髋关节不对称、步态异常、髋部疼痛等症状,这些症状也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标准。
4. 家族史,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的病例,也可以作为诊断的
参考依据。
以上是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一般诊断标准,但具体诊断还需
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临床经验。
一旦确诊为小儿髋关节发
育不良,及时的治疗和干预将对患儿的康复和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进行
诊断和治疗。
儿童髋关节异常6月龄前治疗最好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一般在家保守治疗3~6个月就能治愈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是婴幼儿骨骼肌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包含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甚至髋关节全脱位。
统计发现,我国婴幼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各地数据有较大差别,在0.1%~2%不等,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在0.1%左右。
及早发现髋关节异常现象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臀纹不对称;大腿皮肤纹路不对称;分开大腿较困难;给宝宝把尿、换尿布或者活动下肢时,经常会听到“咯噔”—下;其他下肢不对称或长短腿的情况。
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一般通过简单的体检就能诊断,6个月以内的宝宝还可以通过B超检查进一步确诊。
警惕髋关节异常高危因素尽管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病因尚在研究和讨论过程中,但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下列现象提示孩子患有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可能性比较大,如:女婴、臀位分娩或胎位不正、关节松弛、有发育性髋关节异常家族史、第一胎、羊水过少等。
此外,其他一些畸形的出现也会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发生率升高,如:肌性斜颈、新生儿足过度背伸、前足内收及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
我们将以上现象统称为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高危因素。
如果您的宝宝具有以上高危因素,那么建议您尽早带宝宝到小儿骨科专科门诊进行诊治。
治疗越早越好由于婴幼儿的骨关节具有很强的自我塑形能力,因此,一旦发现髋关节异常,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既不需要打针吃药,也不需要牵引和住院手术,只要给患儿穿上Pavik吊带(蛙式吊带)在家保守治疗3~6个月,一般就能完全治愈。
此方法简单有效,没有痛苦。
如果仅仅是轻度的髋关节发育不良,而没有髋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那么连吊带也不需要,只需要做做髋关节外展操,同时换上宽大的尿布使双髋保持生理性的外展位或蛙式位,即可让髋关节自行发育完善。
但是,以上治疗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在婴儿6个月以内,而且越早越好。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_百度百科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好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一种对儿童健康影响较大的病变,如能作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临床效果是满意的。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其发生率世界各地区有较明显差别,我国并没有完全整的统计资料,就上海某些产院调查的约为0.91‰,北京地区为3.8‰,沈阳某院为1.75‰,香港为0.07‰,这些资料都不够全面,也不能反映我国的发生率,估计我国的发生率大概为1‰。
约20%的先髋脱位有家族史;80%的先髋脱位是第一胎;沈阳某院新生儿普查家族遗传为1/14,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226例中只有4例有遗传史;遗传因素并非为先髋脱位发病的重要因素。
先髋脱位发病率以女孩占绝对优势,我国统计男女之比为1:4.75. 地区与种族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别,这与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和生活习惯有关;习惯背背婴儿的民族发生率低,如南非、中非一些地区,爱斯基摩人,朝鲜族人和广东、香港地区;喜欢用捆绑方法的民族,使新生儿髋关节固定于伸展、内收位,其发生率明显增高,如北意大利,北美印地安人,德国和北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以及我国汉族的习惯。
冬季出生的婴儿,其发生率明显增高。
臀位产发病率较高,国外约23%,上海26%,沈阳28.5%,正常生产中只占5%;臀位产发生先髋脱位较头位产高10倍;剖腹产发生先髋脱位较阴道产高,上海统计占30%,有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剖腹产中体重重的婴儿发病率高。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主要病理特点是:①髂腰肌紧张、挛缩,压迫髋臼的入口;②关节囊变形呈葫芦样;③股骨头颈变形,主要有股骨头呈椭圆形,股骨颈短,股骨颈前倾角增大;④髋臼变形,主要有髋臼窝浅小,呈三角形,髋臼指数增大,关节盂唇内卷;⑤股圆韧带增粗变长,关节软骨变性等。
学术研讨CHINA RURAL HEALTH46中国农村卫生 . 2021年第07期2021.04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又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儿童最常见的髋关节疾病[1]。
目前,DDH主要通过B超检查,Graf法诊断分型并给予Pavlik吊带治疗。
本文将用Graf法测量α角大小,即骨性髋臼的角度,动态观察DDH患儿的髋关节发育情况,了解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产儿在成长过程中α角的发育规律,适时为DDH早产儿提供Pavlik吊带治疗,改善其髋关节发育状况。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观察对象根据Barlow试验及Ortlani试验阳性、皮纹不对称、髋关节发育不良等条件筛分,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髋骨发育不良早产儿为观察对象[2]。
Graf超声法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髋关节超声检查法,具有动态观察,敏感性高等特点,本研究按照Graf法,经B超检查测量患儿髋关节α角,了解其发髋关节发育不良状况[3]。
共153例患儿,306个发育不良髋关节部位,检查时平均周龄36周,其中男婴54例,女婴99例,髋关节α角最大63.2度,最小36.7度,平均53.1度。
其中将α角小于43度18髋出现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早产儿定位DDH组,直接给予Pavlik吊带治疗,跟踪观察;其余早产儿将继续观察,包括①组髋关节α角43度到49度之间58髋;②组50度到59度之间198髋;③组60度以上32髋,髋关节α角度为60度以上为髋骨正常发育[4]。
1.2 方法为了解153例早产儿的髋关节α角与周龄的关系,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以周龄为x轴,髋关节α角度为y轴绘制散点图,并使用直线回归统计法分析周龄与α角的关系。
4周后患儿足月,经B超复查,再次绘制散点图并直线回归分析,观察周龄增大与髋关节α角大小变化的趋势,探讨分析髋关节α角大小是否随周龄变化而变化[5]。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诊疗及护理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主要原因为髋臼和股骨头先天性发育不良,或胎儿在子宫内髋关节过度屈曲所致。
【主要表现】
(1)症状体征:会阴部增宽,双侧脱位者更明显,患侧髋关节活动受限,常处于屈曲位,不愿伸直,牵拉时可伸直,松手后又呈屈曲状,牵动患肢时病儿哭闹。
检查患侧下肢短缩,股骨大转子上移,臀部、大腿内侧皮肤皱褶加深,牵动患侧下肢有弹响声或弹响感;患儿开始行走时间较晚,单侧脱位者,步态跛行;双侧脱位者站立时骨盆前倾,臀部后耸,腰部前凸。
(2)辅助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能早期发现,可进行普查。
X线双髋关节正位片可见髋白发育不良、半脱位或脱位。
【治疗与护理】
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治疗方法应随年龄的增长而不同。
1岁以内的治疗原则为将两髋长期保持在外展位,保证股骨头复位,使髋白后上缘和股骨头正常发育,达到关节稳定。
此期治疗简单,只穿连衣袜套即可,穿用时间需4个月以上。
1~3岁患儿多已站立负重行走,脱位较明显,但病理改变尚未固定,一般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复位前可先双下肢持续皮牵引,复位后采用蛙形石膏固定,每3个月更换1次,6个月后改用双侧外展内旋髋伸直位长腿石膏固定,时间为3~6个月。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及髋发育不全本病简称CDH(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又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或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isplasia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是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股骨头在关节囊内丧失其与髋臼的正常关系,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发育。
Hipkocsates早在公元前就描述了本病,之后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
流行病学本病的发病率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域、生活习惯、民族等,其发病率相关很大,在意大利北部、法国和德国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Mckeown等1960年报道英国伯明翰发病率为0.7%,而瑞典为1%,在日本和美洲印第安部落发病率也较高。
而Hodgson认为我们中国的发病率很低,他主要是指中国南方地区,因为带小孩的习惯是二髋分开;膝关节屈曲,因这种婴儿体位能纠正髋关节脱位,而实际上在我国不同地区发病率也不一致,但缺乏完整统计资料。
但发病率也不会太低。
而在非洲地区,发病率为世界上最低地区。
我国资料大致是:存活儿童发病率为1%。
左侧多于右侧约为10∶1,双侧脱位者以右侧为重。
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5~6。
头胎特别是臀位产儿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约有16%的臀位产儿并发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不同,中国北方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华北地区的发病率为3.8%,华东地区为1.1%,华南地区为0.7%。
病因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当然,多发性畸形附有髋关节脱位应属于先天性畸形。
总的说来,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病因并不是单一的。
这说是说有许多因素参加才会引起此症的产生。
(一)遗传因素无可否认的事实说明此症有明显的家族史,尤其在双胎婴儿中更为明显,有此症之患者家族中其发病率可以高达20~30%,而且姐妹中更为多见。
同样的疾病在姐妹中可以出现髋脱位半脱位与发育不良三种类型,倘若不进行详细的,早期的检查与X线片诊断,除第一类之外,后两类往往可以遗漏而到达7、8岁时髋关节已完全正常。
3-8岁髋关节发育不良锻炼方法1.背景介绍髋关节是连接大腿骨和髋骨的重要关节,对于儿童来说,良好的髋关节发育对整个身体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针对3-8岁儿童的髋关节发育不良问题,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和运动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2.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症状3-8岁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髋部不对称、腰部僵硬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而正确的锻炼和运动对于改善髋关节发育不良症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正确的锻炼方法针对3-8岁儿童的髋关节发育不良问题,有一些科学的锻炼方法可以帮助改善症状,包括:4.俯卧撑俯卧撑是一种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儿童来说非常有效的锻炼方法。
这种运动可以加强腰部和髋部的力量,改善髋关节的稳定性,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5.游泳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对于改善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儿童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游泳的动作,可以锻炼腰部和髋部的肌肉,提高髋关节的稳定性,促进髋关节的发育。
6.瑜伽瑜伽是一种注重身体平衡和柔韧性的运动方式,对于3-8岁儿童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锻炼方法。
通过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可以有效地改善儿童的髋关节发育问题,提高髋部的灵活性。
7.定期康复训练对于严重的髋关节发育不良问题,建议儿童接受定期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疗法、功能锻炼等。
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髋关节的发育问题,让儿童的髋关节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8.总结在3-8岁儿童的髋关节发育不良问题中,正确的锻炼方法对于改善症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俯卧撑、游泳、瑜伽以及定期康复训练都是有效的锻炼方法,对儿童的髋关节发育不良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然而,在进行锻炼时,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避免过度的运动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锻炼,共同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帮助他们度过健康快乐的童年。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development dysplasia or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分类(1)根据股⾻头与髋⾅的关系分类(⼀般可将其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先天性发育不良:股⾻头仅略向外移,Shenton线基本正常,但CE⾓可减⼩,髋⾅变浅,Dunn称此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Ⅰ级。
②先天性半脱位:股⾻头向外上⽅移位,但仍与髋⾅的外侧部分形成关节,Shenton线不连续,CE⾓⼩于20°,髋⾅变浅属Dunn分类Ⅱ级。
③先天性完全脱位:股⾻头完全在真性髋⾅以外,与髂⾻的外侧⾯形成关节,逐渐形成假髋⾅,原关节囊则嵌夹于股⾻头与髂⾻之间属Dunn分类Ⅲ级。
(2)根据脱位的程度分类:按照T?nnis&Zionts标准分为以下4度:①Ⅰ度脱位:股⾻头骺核位于Y线以下、髋⾅外上缘垂线之外。
②Ⅱ度脱位:股⾻头骺核位于Y线与Y线的⾅上缘平⾏线之间。
③Ⅲ度脱位:股⾻头骺核位于⾅上缘平⾏线⾼度。
④Ⅳ度脱位:股⾻头骺核位于⾅上缘平⾏线以上,并有假⾅形成。
临床表现(1)新⽣⼉和婴⼉期的表现:①症状:A.关节活动障碍:患肢常呈屈曲状,活动较健侧差,蹬踩⼒量弱于另⼀侧,髋关节外展受限。
B.患肢短缩:患侧股⾻头向后上⽅脱位,常见相应的下肢短缩。
C.⽪纹及会阴部的变化:臀部及⼤腿内侧⽪肤皱褶不对称,患侧⽪纹较健侧深陷,数⽬增加,⼥婴⼤阴唇不对称,会阴部加宽。
D.患⼉洗澡或换尿布时,髋关节部位可闻及弹响声。
②检查:A.Ortolani试验和Barlow试验:适⽤于⾃出⽣⾄3个⽉之间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由Ortolani于1935年⾸先提出,由Barlow加以改良。
Ortolani的⽅法是将患⼉两膝和两髋屈⾄90°,检查者将拇指放在患⼉⼤腿内侧,⾷指、中指则放在⼤转⼦处,将⼤腿逐渐外展、外旋。
如有脱位,可感到股⾻头嵌于髋⾅缘,⽽产⽣轻微的外展阻⼒,然后以⾷指中指往上抬起⼤转⼦,拇指可感到股⾻头滑⼊髋⾅内时的弹动,即为Ortolani试验阳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先天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症状
导语: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健康的成长,但是在宝宝的成长道路总是会伴随一些疾病,我的是先天性疾病,是我我们在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髋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健康的成长,但是在宝宝的成长道路总是会伴随一些疾病,我的是先天性疾病,是我我们在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髋关节作为人体中最大的关节是特别容易出现问题的,先天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出现这样的疾病一定要趁早治疗,以免影响到以后的生活,下面一起了解下先天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症状。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因尚未确定,可能与遗传因素(髋臼和股骨头先天发育不良),胎位不正、髋关节过度屈曲有关,也有认为与臀位分娩有关。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症状
1.脱位前期
患儿在学站立之前症状不明显。
2.脱位期
(1)半脱位者,患肢不愿伸直、下肢不太活动、外展受限;患儿学走路较晚。
(2)脱位者,走路容易跌倒,单侧脱位破行,双侧脱位“鸭步”,走路易疲劳;双侧脱位,臀后突,腰前凸;单侧脱位者,臀后突,腰椎侧弯。
(3)脱位的臀部外上方突出(此为上移的大粗隆);大胆内侧及臀下皱折变深,数目增多;腹股沟深长,股三角空虚,股动脉搏动不易触到。
(4)患肢外展受限,内收肌紧张。
(5)蛙式试验阳性,表现为患破外展、外旋受限。
适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