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分配数额表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视听2020.09|新闻与传播2020年,第3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关于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三十四届中国产经新闻奖推荐参评作品的通知》将调查性报道归为深度报道作品。
2014年,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才将调查性报道从深度报道中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评选项目①。
然而这种“待遇”只持续了5年,2019年的中国新闻奖又重新将调查性报道纳入“通讯与深度报道”这一评选项目中。
笔者通过整理中国记协网公布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找到23篇调查性报道,自2014年到2019年,每年获奖作品数量分别为1、2、4、7、3、6,这6年间,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情况有一定的波动,影响获奖的因素是什么?在目前的新闻业态下,优秀的调查性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中国新闻奖对调查性报道的价值取向如何?笔者对这6年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试图探讨以上问题。
一、调查性报道分析与发现(一)获奖数量和趋势在2014年到2019年的6年间,2017年第27届中国新闻奖有7篇新闻获得调查性报道奖项,占中国新闻奖获奖总数的2.43%,达到这6年的顶峰;2019年虽然也有6篇之多,但是获奖占比不大,只占1.71%;近两年的势头有下降的趋势,成绩并没有2017年灿烂。
表12014—2019年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数量和趋势表由表1看出,2017年是一个拐点。
2014—2017年,获奖的调查性报道数量逐年增加,占比也是持续增长,但是2018年调查性报道获奖数量下幅度下降。
中国新闻奖的获奖总数逐年增加,而造成2017—2018年调查性报道获奖数量断崖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媒体的发展。
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增设了“媒体融合奖项”,当年就有50件融媒体作品获奖,占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总数的17.6%,主流新闻奖重心也随之向新媒体和融媒体偏移。
虽然新闻奖获奖名额逐年增长,但是媒体融合作品参评数量的“暴增”给传统媒体新闻作品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电视问政”实践中的几点思考顾亦兵“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继2011年首度连续四场的“电视问政”活动之后,2012年6月底至7月初,武汉市治庸问责办与武汉广播电视总台又联合主办了五场“电视问政”直播,包括市委常委、副市长、区长、职能部门一把手在内的29名官员接受了现场问政,300位市民直接参与,2000多个电话诉求得到回应,数十件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武汉“电视问政”活动成为治庸问责与改善民生紧密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工作平台。
作为活动组织者,心情有喜有忧。
喜的是二度“电视问政”均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忧的是半年政务聚而问之,是否有我们的“问政”节目所不能承受之重?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然而,“问政”毕竟与观花不同,花可以一日看尽,政却是每日常新。
常态的政务需要常态问之,只有常态问之才能建立长效的政务监督机制,推动民生问题的及时解决。
因此,下一步的考虑是,坚守“治庸问责与改善民生紧密相结合的工作平台”这个定位不变,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回应百姓的生存关切,解决百姓的生存诉求,把武汉“电视问政”办成一个周播性的常态栏目,真正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同时,建构市民的约会意识,让市民在每周的固定时间锁定栏目,参与收看,参与问政。
“电视问政”活动国内许多城市台都在开展,有的已经实现从单个活动到常态栏目的转换,只是这种转换除了播出时间和播出次数的改变之外,问政的主体、内容、方式是否也应因变而变?下面想基于武汉“电视问政”的实践,对此作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以求教于同仁。
思考之一:需要明晰“谁在问”?社会的和谐需要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三角关系。
有人将这种关系形象地比喻成“三条腿的凳子”。
凳子的每一条腿在相互关系中各自守住自己的角色、位置和应该有的度,凳子才能稳稳立住。
在演播厅里,在活动现场,面对面地将政府、媒体和公众聚合到一起,“电视问政”便成为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大社会的小缩影,“三条腿的凳子”这一形象的比喻同样适用于它。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印发《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日期】2021.04.01•【文号】记协发〔2021〕4号•【施行日期】2021.04.01•【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关于印发《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通知记协发〔202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各专项初评报送单位,有关专业新闻工作者协会、试点报送单位:根据2020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实践,围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精神,我会对《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作了修订完善。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2021年4月1日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
一、评奖宗旨开展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旨在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展示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走转改”活动成果,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群众呼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努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凝聚强大舆论力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四向四做”,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守正创新,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不断作出更大贡献。
二、参评范围1.参评媒体参评范围为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报社(报业集团)、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主办的具有登载新闻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新媒体中心(传媒中心)等新闻单位。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寻找回家的路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窗》节目,这次节目由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
一百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用生命铺就民族独立的血色长路;一百年后,他们的后代循着先驱的足迹,跨越台湾海峡,聚会首义之地,共话风雨沧桑,守望精神之根。
请听报道《寻找回家的路》。
【出音响】“这是共进会办公的地,也是跟先辈能够挂上钩的地方……”【音乐渐起】武汉市汉口宝善里号,一座朴素的两层小楼,隐藏在车水马龙、大厦林立的闹市深处,沉静而安详。
一百年前,这里是革命团体共进会的机关,一度损毁,后在原址依原貌重建。
首义前夜,革命者就是在这里试制炸药不慎引起爆炸,催生了武昌首义乃至辛亥革命。
现在,这里是“武汉市寻访辛亥志士后裔办公室”,原共进会会长刘公的孙女刘重喜正在接待一群重要的客人。
【音乐渐隐】辛亥后裔王伶杰为了寻找祖父杨春亭的家谱,特地从上海赶来:【出音响】“有必要把家谱搞清楚,就要查过去的家谱。
小家和大家有时候就联系得这么紧。
”武昌起义后任军政府军务部长的孙武当年在这里被炸伤,他的孙子孙吉珩带着儿女从重庆赶来了,他们计划沿着孙武革命的足迹一一寻访,然后去武昌伏虎山拜谒孙武的陵墓。
【出音响】“这次借一百周年纪念,我带着儿子我哥哥也带着他儿子,我们把下一代带着一起上一下祖坟。
让他们认一下以后可以知道孙武的坟在哪里。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的纪念点让他们也了解一下历史。
”向海潜之子、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理事长向榕铮一行二十多人从台北赶来了。
他说,故土是每一位身处海峡对岸的游子魂牵梦系的地方。
对于父亲和他来说,湖北才是真正的家乡:【出音响】“四十年时间才能回到自己家乡,这虽然是一小步,但这一步走了四十年才踏上这块土地,好想跪下来亲吻一下土地,回湖北参观了很多辛亥革命首义的地方。
离开湖北时,我特别拿个杯子装了一杯泥土放在我父亲的灵位前,因为我父亲在台湾过世,一直很想回大陆,我说我回去把土带来了,了却了你没有能够回去的心愿。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作品标题聚焦刘汉刘维涉黑案公审参评项目国际传播奖项系列报道语种中文作者(主创人员)集体(陈剑文张晓峰周立新周呈思彭小萍张泉张磊张欧亚杨康汪明张朋李溪)编辑刊播单位湖北日报首发日期2014年4月1日至8月8日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今日视点05版、要闻01版作品字数(时长)2250字、1937字、1612字︵采作编品过简程介︶刘汉刘维涉黑案是建国以来公开审理的最大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
自2013年4月1日案件公审,至2014年8月7日二审宣判,《湖北日报》作为此案独家全程报道的纸媒,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报道专班,赴成都、广汉、绵阳多地采访,并同步庭审进程,对案件进行了全流程、立体化报道。
共刊发消息、通讯、专访等各体裁报道74篇,11万多字。
一审到二审的每个环节,既有动态报道,又有人物、场景特写。
先后推出《解析刘汉刘维黑道》、《庭审直击》、《法学专家系列访谈》等栏目。
庭审结束之际,集中火力,推出《雷霆捣黑》、《正义指控》、《庄严审判》3篇纪实类综合报道。
这组报道通过创新司法报道的路径,实现了“多维平衡”:同步庭审进程,有序揭露罪恶,既维护公众知情权,又避免“舆论审判”;站稳法律立场,精选事实与观点,既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又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创新报道思维,图文并茂展示复杂的人性,打动人心;坚持精准法律语言与生动新闻表达的有机统一,讲好故事,让文章生动精彩且准确无误。
社会效果报道成为较长时段内的焦点新闻。
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网易、新浪等众多网站转载,单篇稿件最高转发量超200余次,最高跟帖数逾万。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新闻战线》2014年第7期、第8期专文刊发总结文章《“多维平衡”:司法报道的创新路径》、《把握时度效,打好主动仗》,推广湖北日报对案件报道的创新做法。
据不完全统计,报道相关内容被路透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欧洲时报、联合早报、侨报、南华早报等数十家境外媒体转载或引用,尤其在欧洲、美洲和东南亚地区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餐馆“获权”谢绝顾客自带酒水“霸王条款”成为武汉餐饮业“行业规范”金报讯记者李秋芳、柯锐报道:昨日,一份刚出炉的《武汉餐饮行业经营规范》成了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
“餐饮企业有权谢绝消费者自带酒水、有权对自带酒水收取服务费……”在由武汉餐饮业协会、武汉市消协和武汉市个私协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看到上述条款,参加发布会的十多名媒体记者面面相觑,有媒体记者当即发问:“这是中消协多次炮轰过的霸王条款,为何能成为武汉餐饮行业的规范?”被媒体记者质疑的条款,在《武汉餐饮行业经营规范》(简称《规范》)中还有:“餐饮企业提供的菜点发生质量和卫生问题,消费者投诉后最多可获菜点的倍赔偿”,有记者指出:“现行《食品安全法》规定,消费者可要求倍赔偿,《规范》的赔偿额为何远低于国家法律规定标准?”对此,武汉餐饮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禁止自带酒水主要是为防范食品安全隐患;制定“倍赔偿”主要参照了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双倍赔偿的规定。
从年起,中消协曾多次炮轰过餐饮业“谢绝自带酒水”等霸王条款。
年月,中消协副秘书长武高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地方的餐饮行业协会制订规定,将酒店“禁止自带酒水”合理化,成为商家态度强硬的后台。
年月,武汉江岸工商部门还在全市率先叫停“谢绝自带酒水”。
消费者黄小珊获悉这一条款后反应强烈:“餐馆里的酒水价格太高,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带?”而据记者了解,目前,武汉市餐饮业的酒水价格,最高可达市场价的四倍。
《武汉餐饮行业经营规范》由武汉餐饮业协会、武汉市消协和武汉市个私协联合制定,将在下月日试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规范》之所以引起争议,作为制定者之一的餐饮业协会上,有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之嫌。
而且,全国有些地方出现的所谓“谢绝自带酒水联盟”正在瓦解。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编者按:第21届中国新闻奖已经于今年8月评出(目录详见中国记协网)。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这里发表一篇赏析性文章,旨在引起新闻从业人员对中国新闻奖的学习、研究兴趣。
报纸的版面是版面编辑传达信息的手段,如何让受众优先接受自己要传播的信息,是我们组版编辑时刻要研究的问题。
据统计,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占74%~80%。
作为读图时代的产物,目前流行的报纸版式就是“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条块纵横)大窗户(图片)”的版式。
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以下几组概念,可以使我们报纸在报摊上的众多报纸中首先“抓”住读者的眼球。
视觉整体和视觉中心读者阅读报纸时,首先会在视觉上对版面有一个整体感受。
视觉整体化就是要求整张报纸的风格要有统一的设计,各版编辑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要保持风格一致,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
追求“简约美”是整体化的一个大趋势,即尽可能地简化报纸版面的整体构成。
从近年来流行的版面设计风格看,追求简约化、注重整体性已成为目前版面美学的追求。
从版面编排的规律看,各种元素的简化和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
例如,2008年5月20日《河南日报》一版(图1),反映的是2008年5月19日~21日期间,全国为汶川大地震中数万遇难者哀悼。
该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了举国哀伤的气氛,一张照片发了一个整版,整个版面形成了一个视觉整体。
该版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追求规整和统一并不是要放弃对版面视觉中心的强化处理。
视觉中心就是具有突出特征,能够左右读者对报纸版面认识的核心元素。
实践证明,视觉中心越明显,越有利于实现整体效果,对视觉中心的优化其实就是要协调版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据研究,视觉中心并不一定固定在报纸的头条或报眼处。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人的视觉中心常常位于版面自下而上5/8的区域。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会的四点,就是视觉中心)来帮助确定视觉中心。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是中国新闻奖下设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媒体融合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媒体机构和个人。
该奖项关注媒体融合的实践和创新,鼓励媒体机构在融合发展、内容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的评选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性:作品在媒体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表现形式,
能够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2.实用性:作品在媒体融合方面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能够为其他媒体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3.技术性:作品在技术应用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能够运用现代信
息技术手段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率。
4.社会影响力: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能够
引起社会公众的共鸣和反响。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的参评作品包括各种形式的媒体作品,如新闻报道、纪录片、新媒体产品等。
评选过程中,评委将综合考虑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性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以评选出优秀的媒体融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