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儿童髋臼发育不良
- 格式:pptx
- 大小:22.41 MB
- 文档页数:83
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Graf法分型Graf法将婴儿髋关节声像结果定性、定量描述分为Ⅰ~Ⅳ型。
Ⅰ型(α>60°、β<77°);髋关节在临床和声像上都是成熟的。
臼顶骨轮廓优良,骨顶外缘锐利成角(Ⅰα,β<55°)或轻度变钝(Ⅰb,55°<β<77°)。
臼顶软骨狭窄呈三角形,对股骨头有良好覆盖。
Ⅱ型:该型髋的骨性髋臼外上缘缺少钙化,骨顶轮廓发育缺陷的部分由软骨顶增宽充填,覆盖在股骨头上.分为4种类型。
(1)Ⅱa:指出生12周以内婴儿(α角为50°~59°)。
根据Graf 标尺规定,如α角在50°~59°,但大于周龄标尺所示最小值,则为Ⅱa(+),否则为Ⅱa(—)。
例如,生后3周婴儿α角55°,大于标尺的53.5°刻度时,该髋为Ⅱa(+),如为52°,则为Ⅱa(—)。
(2)Ⅱb:指12周以上婴儿髋(α角50°~59°,β角<55°),称骨化延迟型。
(3)Ⅱc(α角43°~49°,β角<77°):与Ⅱb相比,反映骨性髋臼发育的口角减小,而软骨顶角度增大,股骨头主要由软骨顶覆盖,很不稳定,称为临界髋。
(4)Ⅱd:Ⅱc髋中的日角继续增大(>77°)。
股骨头将偏离由软骨顶和骨顶共同组成的髋臼弧心轨迹,软骨顶和盂唇向上外侧移位,声像上称为偏轨髋。
Ⅲ型(α<43°,β>77°):Graf将此型分为Ⅲa和Ⅲb。
两类髋中股骨头均向上外方脱位,但Ⅲa软骨顶为无回声结构,是透明软骨成分,INb的软骨顶可见有程度不同回声。
说明透明软骨可能发生了纤维化或变性改变。
Ⅳ型:该型髋的声学特点是股骨头脱位,表面只有薄层关节囊覆盖,髋臼唇盂和软骨顶也向原始髋臼的内下方移位。
通常在单一冠状声像上,脱位的股骨头和髋臼不能同时完整显现,参考测量点难以辨认,所以,对Ⅳ髋不进行角度定量测量。
髋臼周围截骨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Modif ied Per iacetabulum Osteotomy for Older Childr en with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 王青 金景平作者单位:113008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王青 金景平)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采用髋臼周围不全旋转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髋脱位8例9髋关节,并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 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关节位置同心圆复位良好,无脱位及半脱位发生,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髋臼周围不全旋转截骨术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 先天性髋脱位;髋臼周围旋转截骨;植骨 【中图分类法】 R72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1358(2007)03-213-02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方法繁多,术后效果莨莠不齐,其中最常用的是Salter和Chiari截骨术,大部分取得了满意疗效,但仍有部分病例再脱位或半脱位。
尤其对于大龄儿童(大于8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由于髋臼发育差,股骨头上移距离大,更难以取得疗效。
因此我院自1994年以来,对大龄儿童严重髋臼发育不良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采用髋臼周围不全旋转截骨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中,男3例,女5例;左侧髋脱位6例,右侧髋关节脱位3例。
年龄8~13岁,平均9.5岁。
股骨头均变形,股骨颈变短。
股骨头脱位均在Ⅱ°以上。
1.2 手术方法1. 2.1 股骨髁上牵引2~3周。
同时行内收肌和(或)髂腰肌切断,于股骨头下降至髋臼上缘时实施手术。
1. 2.2 氯胺酮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显效后,取仰卧位,患侧臀部略垫高,采用髋关节前外侧至大腿外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分离保护股外侧皮神经,作肌间隙分离,松解髋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推开关节囊周围的软组织,沿髂嵴切开髂嵴软骨,骨膜下剥离,显露髂骨内外板至坐骨大切迹,髋臼后柱,包括内外侧壁。
儿童髋关节异常6月龄前治疗最好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一般在家保守治疗3~6个月就能治愈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是婴幼儿骨骼肌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包含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甚至髋关节全脱位。
统计发现,我国婴幼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各地数据有较大差别,在0.1%~2%不等,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在0.1%左右。
及早发现髋关节异常现象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臀纹不对称;大腿皮肤纹路不对称;分开大腿较困难;给宝宝把尿、换尿布或者活动下肢时,经常会听到“咯噔”—下;其他下肢不对称或长短腿的情况。
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一般通过简单的体检就能诊断,6个月以内的宝宝还可以通过B超检查进一步确诊。
警惕髋关节异常高危因素尽管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病因尚在研究和讨论过程中,但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下列现象提示孩子患有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可能性比较大,如:女婴、臀位分娩或胎位不正、关节松弛、有发育性髋关节异常家族史、第一胎、羊水过少等。
此外,其他一些畸形的出现也会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发生率升高,如:肌性斜颈、新生儿足过度背伸、前足内收及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
我们将以上现象统称为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高危因素。
如果您的宝宝具有以上高危因素,那么建议您尽早带宝宝到小儿骨科专科门诊进行诊治。
治疗越早越好由于婴幼儿的骨关节具有很强的自我塑形能力,因此,一旦发现髋关节异常,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既不需要打针吃药,也不需要牵引和住院手术,只要给患儿穿上Pavik吊带(蛙式吊带)在家保守治疗3~6个月,一般就能完全治愈。
此方法简单有效,没有痛苦。
如果仅仅是轻度的髋关节发育不良,而没有髋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那么连吊带也不需要,只需要做做髋关节外展操,同时换上宽大的尿布使双髋保持生理性的外展位或蛙式位,即可让髋关节自行发育完善。
但是,以上治疗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在婴儿6个月以内,而且越早越好。
髋臼发育不良怎么锻炼
出现髋臼发育不全这类病症,会给活动造成困难,走路也会感觉疼痛,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加强锻练,缓解疼痛症状。
1、慢跑。
假如出现了髋臼发育不全,病人应当每日醒来之后慢跑20分钟,假如一直坚持到底,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减轻症状引起的痛苦。
2、练习瑜伽。
练习瑜伽是非常好的有氧减肥运动,练习瑜伽可以锻炼身体柔韧度,减轻髋臼发育不全的症状。
3、做健身操。
减肥操可以锻练身体关节,增强人体的柔韧度。
4、游泳。
游泳可以提高人体的血液循环,提升人体免疫力。
5、骑单车。
骑单车是简单便捷环保节能的一种运动方式,骑单车可以让大腿肌肉得锻练,减轻髋臼发育不全引起的不适。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临床诊疗指南发布机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COA, Chi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小儿创伤矫形学组指南的设计和制定步骤依据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
指南的使用者和应用的目标人群:本指南供临床医生特别是小儿骨科医生、新生儿医生及护理工作者、妇幼保健医生、超声科医生使用及参考。
本指南仅作为治疗参考,具体治疗需个性化分析。
临床问题的遴选和推荐意见的形成:本指南通过系统检索及专家调查,确定了0~2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治的争议问题共22项,制定专家问卷。
于第二届DDH高峰论坛暨指南启动会期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别于第三届DDH高峰论坛和2016年COA小儿创伤矫形学组会议中进行了问卷反馈和再收集,通过德尔菲法,获得了专家共识,最终形成了本指南。
一、概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包括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及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使DDH的定义涵盖了更大的范围:未成熟的髋关节、轻度髋臼发育不良的髋关节、不稳定(可脱位或可半脱位)的髋关节、半脱位的髋关节和完全脱位的髋关节。
DDH诊断敏感性提高的同时,也给诊疗带来了困惑。
本指南集中讨论2岁以下DDH患儿的诊断和治疗。
1992年北美骨科年会将先天性髋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更名为DDH,更准确地表明了该病的特点。
一方面,出生时发现的髋关节发育轻微“异常”可能在出生后几周内逐渐趋于正常;另一方面,出生时“正常”的髋关节也可能逐渐发展为DDH。
这种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使DDH的诊断更加复杂。
出生后髋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为1%,髋关节脱位为1‰-2‰,地域之间略有差异。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四肢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患儿出生前及出生后也包括出生过程中发生股骨头和髋臼在发育和(或)解剖关系中出现异常的一系列髋关节病症。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我国小儿跛行、双下肢致残的常见原因。
【护理常规】1.术前(1)了解患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类型及严重情况,评估患儿步态及自理情况。
指导步态异常患儿勿跑、跳,注意防止跌倒。
(2)行皮牵引患儿抬高床尾10~15cm,保持力线一致及有效的牵引力与反牵引力,预防压疮及便秘、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3)术前应清洁患儿石膏固定范围内的皮肤,训练患儿学会床上使用便器排尿、排便。
2.术后(1)按石膏固定的护理常规,教会其家长正确的给患儿接尿、便,防止尿、便污染石膏,刺激皮肤和污染伤口。
(2)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污染敷料。
(3)饮食与营养:手术当天饮食宜清淡,术后第1天患儿可恢复普食,可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嘱患儿多饮水,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4)体位:术后去枕平卧双下肢抬高,醒后枕枕头,术后3d可摇高床头,直至可以坐。
(5)功能锻炼:术后初期主要为足趾背伸,趾曲活动;术后3d 进行坐卧练习;进行侧卧翻身练习;术后1~2个月去石膏后不能负重活动;术后3个月取克氏针后可负重活动。
【健康教育】1.休息与活动术后患儿应长期避免以双下肢剧烈活动为主的运动。
2.饮食指导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促进骨骼愈合。
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防止尿、便污染。
3.用药指导遵医嘱按时给药。
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4.心理指导告知患儿及其家长疾病情况,减轻其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指导开放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应继续坚持功能锻炼,注意避免患肢内收和内旋。
6.复诊须知定期门诊复查,闭合复位后应根据复位情况决定继续更换石膏或外固定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