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
- 格式:ppt
- 大小:5.62 MB
- 文档页数:75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髋关节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000个新生儿中的1个。
严重的DDH患者,在未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会导致全髋关节功能障碍,造成严重的疼痛和残疾。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导致的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用于改善疼痛和获得功能恢复。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重大手术,需要进行全麻。
手术开始时,外科医生会通过切开软组织,暴露髋臼和股骨头。
然后将患者的坏死股骨头切除,并粗略清理髋臼和盆腔中的软组织。
接下来,医生将股骨柄插入骨轴,确保骨轴与股骨尺寸相匹配,然后将假体插入髋臼中。
最后,医生将软组织缝合,并决定是否植入假体头部。
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固定型和可调型。
固定型假体是一种直径较大的假体,可以稳固地嵌入髋臼和股骨中,并且不可更换。
可调型假体允许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调整假体尺寸和位置,以确保最佳配合和功能恢复。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包括:1)DDH患者合并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强直或髋关节已经严重病变;2)保守治疗无效;3)骨质疏松或骨关节炎等合并疾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4)年龄在40-60岁之间,具有较长的术后寿命。
术前评估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的重要步骤。
通过X线、CT以及相关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髋关节的发育情况,并确定最合适的手术方案和假体选择。
术后恢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重要环节。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以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康复期间,患者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避免关节脱位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确保术后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总的来说,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导致的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通过适当的手术选择和恰当的术后康复,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髋臼发育不良ct诊断标准
髋臼发育不良CT诊断标准有:
1.髋臼角过大。
髋臼角指的是髋臼的倾斜角度,正常情况下应在一定范围内,但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髋臼角会增大。
2.Perkin方格脱位。
通常在正常情况下,股骨头应该在髋臼范围内,并保持良好的覆盖率。
然而,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情况下,股骨头可能会偏离正常位置,导致脱位。
3.股骨头覆盖率低。
在髋关节发育不良中,股骨头和髋臼之间的覆盖率较低,即无法覆盖到预期的1/4或距离髋臼较远直接脱出。
造成小孩患有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原因可能是胚胎发
育过程中姿势不正确,或者受到压迫和活动不足,导致股骨头和髋臼之间的磨合不良。
早期干预对于髋关节的恢复非常重要,及时干预可以帮助小孩的髋关节恢复到正常位置,而延迟干预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后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咨询医师。
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危害大吗
一、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这种病起病慢,病程长,常常是双侧发育不良,而股骨头发育多为正常,主要表现为髋臼的发育不良,表现为髋臼平浅,倾斜度大,对股骨头的包容不够,甚至呈半脱位伴有髋外翻,扭曲和牵拉周围血管加重股骨头的缺血,甚至坏死。
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在新生儿或婴儿期,由于没有下地行走,症状多不明显,若怀疑病变,需做相应体检,如髋外展受限,蛙式试验阳性,完全脱位时,Ortolani征阳性可确诊。
至幼儿时期,患儿开始走路时间较正常孩子晚,单侧脱位者,双侧臀位皱褶不对称,患肢短缩,臀部变宽,步态蹒跚或鸭步行走,到儿童时期畸形步态更严重。
三、先天性髋内翻先天性髋内翻是发育畸形疾病,出生数月即可发现,女性多于男性。
在患儿开始行走后,出现跛行摇摆步态,形似鸭步,多由于畸形导致臀肌肌力减弱形成。
患者颈干角变小,股骨颈变短,可在股骨头下缘形成股骨颈假关节。
逐渐形成髋关节不稳,最后导致股骨头坏死。
通过对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危害大吗的了解,我们也意识到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重要性,尤其是新生儿出生后一定要定期的进行体检,在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治疗,尽量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以免对宝宝以后成长道路上带来更大的伤害。
ddh名词解释一、DDH定义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the Hip,DDH),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0fthe Hip,CDH),是指一系列髋臼和股骨近端畸形以及头臼相互关系异常的疾患,包含髋关节发育不良、半脱位及全脱位。
由于本病可于出生前及/或出生后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1992年由北美小儿矫形外科学会(POSNA)更名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of the hip, DDH)并由国内外小儿骨科医师普遍接受。
DDH可以是非常轻微的髋臼发育不良,也可以是导致严重髋关节功能异常的髋关节半脱位或髋关节脱位。
二、DDH流行病学特征DDH是小儿最常见的髋关节疾患,致残率高。
DDH发病率与地区、种族、季节等因素有关,不同人种发病差异巨大,白种人发病率高,黑种人低,黄种人介于二者间。
新生儿期(0-28天)DDH的发病率在1-7%。
非洲发病率0.06‰,美国本土人发病率76.1‰,香港0.87‰--南澳大利亚10.5‰,西欧、北欧7~22‰。
我国DDH的发病率为0.91‰-186‰。
在我国寒冷的北方发病率比南方高,高原地区远远高于平原地区,这可能与当地生活习惯相关,如出生后不正确的双下肢直腿捆绑等错误襁褓方式。
一般秋冬季节9月至翌年2月出生的发病高于其他季节,可能因为该季节天气寒冷,新生儿多被包裹,双下肢伸直内收,以至婴儿被动伸髋和活动受限,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三、DDH常见危险因素目前为止,DDH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比较明确,但是,DDH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楚。
有关DDH的发病原因目前仍存在争议,目前认为环境因素(胎次、胎位、生产方式、羊水过少、出生后襁褓方式等)和遗传因素(性别、家族史、其它伴发畸形)共同参与DDH发病。
DDH患儿多与以下因素相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dr诊断标准
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指婴幼儿期髋关节发育异常或不完全,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髋
关节疾病。
早期诊断对预防并治疗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及时准确的诊断,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以下
是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
1. 体格检查,包括进行髋关节的外观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Barlow试验和Ortolani试验。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潜在的
髋关节问题。
2. 影像学检查,X光片、超声波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髋关节的发育情况,包括髋臼的形态、髋臼的深度和髋关节的位置等。
3. 临床症状,包括髋关节不对称、步态异常、髋部疼痛等症状,这些症状也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标准。
4. 家族史,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的病例,也可以作为诊断的
参考依据。
以上是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一般诊断标准,但具体诊断还需
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临床经验。
一旦确诊为小儿髋关节发
育不良,及时的治疗和干预将对患儿的康复和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进行
诊断和治疗。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_百度百科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好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一种对儿童健康影响较大的病变,如能作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临床效果是满意的。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其发生率世界各地区有较明显差别,我国并没有完全整的统计资料,就上海某些产院调查的约为0.91‰,北京地区为3.8‰,沈阳某院为1.75‰,香港为0.07‰,这些资料都不够全面,也不能反映我国的发生率,估计我国的发生率大概为1‰。
约20%的先髋脱位有家族史;80%的先髋脱位是第一胎;沈阳某院新生儿普查家族遗传为1/14,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226例中只有4例有遗传史;遗传因素并非为先髋脱位发病的重要因素。
先髋脱位发病率以女孩占绝对优势,我国统计男女之比为1:4.75. 地区与种族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别,这与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和生活习惯有关;习惯背背婴儿的民族发生率低,如南非、中非一些地区,爱斯基摩人,朝鲜族人和广东、香港地区;喜欢用捆绑方法的民族,使新生儿髋关节固定于伸展、内收位,其发生率明显增高,如北意大利,北美印地安人,德国和北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以及我国汉族的习惯。
冬季出生的婴儿,其发生率明显增高。
臀位产发病率较高,国外约23%,上海26%,沈阳28.5%,正常生产中只占5%;臀位产发生先髋脱位较头位产高10倍;剖腹产发生先髋脱位较阴道产高,上海统计占30%,有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剖腹产中体重重的婴儿发病率高。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主要病理特点是:①髂腰肌紧张、挛缩,压迫髋臼的入口;②关节囊变形呈葫芦样;③股骨头颈变形,主要有股骨头呈椭圆形,股骨颈短,股骨颈前倾角增大;④髋臼变形,主要有髋臼窝浅小,呈三角形,髋臼指数增大,关节盂唇内卷;⑤股圆韧带增粗变长,关节软骨变性等。
髋臼发育不良怎么锻炼
出现髋臼发育不全这类病症,会给活动造成困难,走路也会感觉疼痛,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加强锻练,缓解疼痛症状。
1、慢跑。
假如出现了髋臼发育不全,病人应当每日醒来之后慢跑20分钟,假如一直坚持到底,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减轻症状引起的痛苦。
2、练习瑜伽。
练习瑜伽是非常好的有氧减肥运动,练习瑜伽可以锻炼身体柔韧度,减轻髋臼发育不全的症状。
3、做健身操。
减肥操可以锻练身体关节,增强人体的柔韧度。
4、游泳。
游泳可以提高人体的血液循环,提升人体免疫力。
5、骑单车。
骑单车是简单便捷环保节能的一种运动方式,骑单车可以让大腿肌肉得锻练,减轻髋臼发育不全引起的不适。
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标准
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双腿内侧的腿纹:如果发现双腿内侧的腿纹不对称,这可能
是一个警告信号。
2.检查臀部两侧大小:正常情况下,臀部两侧大小一致。
如果发现
臀部两侧大小不一,可能存在髋关节发育不良。
3.观察外展实验:将双髋、双膝均屈曲90°,双侧膝盖不等高,然
后扶着双侧膝盖逐渐外展、外旋。
正常者双膝可以接触床面,患侧大腿外展则受限(可能髋关节半脱位或者脱位)。
4.听髋关节是否有“弹响声”:外展时髋关节是否有“弹响声”。
脱
位的一侧不能外展到90°且有“弹响声”。
5.观察会阴部:双侧脱位者会阴部变宽。
6.家族史与羊水过少:如果有家族史,羊水过少、胎位不正需要高
度警惕。
7.B超或X光检查:医生建议4个月内可以通过B超,4个月以上的
患儿需要通过X光进行诊断。
8.异常步态:少数情况下,在宝宝走路时观察其步态。
如果有发育
型髋关节不良,宝宝走路时可能有些瘸。
如果发现婴儿可能存在髋关节发育不良,应及时就医。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并非专业医疗建议。
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四肢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患儿出生前及出生后也包括出生过程中发生股骨头和髋臼在发育和(或)解剖关系中出现异常的一系列髋关节病症。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我国小儿跛行、双下肢致残的常见原因。
【护理常规】1.术前(1)了解患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类型及严重情况,评估患儿步态及自理情况。
指导步态异常患儿勿跑、跳,注意防止跌倒。
(2)行皮牵引患儿抬高床尾10~15cm,保持力线一致及有效的牵引力与反牵引力,预防压疮及便秘、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3)术前应清洁患儿石膏固定范围内的皮肤,训练患儿学会床上使用便器排尿、排便。
2.术后(1)按石膏固定的护理常规,教会其家长正确的给患儿接尿、便,防止尿、便污染石膏,刺激皮肤和污染伤口。
(2)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污染敷料。
(3)饮食与营养:手术当天饮食宜清淡,术后第1天患儿可恢复普食,可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嘱患儿多饮水,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4)体位:术后去枕平卧双下肢抬高,醒后枕枕头,术后3d可摇高床头,直至可以坐。
(5)功能锻炼:术后初期主要为足趾背伸,趾曲活动;术后3d 进行坐卧练习;进行侧卧翻身练习;术后1~2个月去石膏后不能负重活动;术后3个月取克氏针后可负重活动。
【健康教育】1.休息与活动术后患儿应长期避免以双下肢剧烈活动为主的运动。
2.饮食指导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促进骨骼愈合。
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防止尿、便污染。
3.用药指导遵医嘱按时给药。
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4.心理指导告知患儿及其家长疾病情况,减轻其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指导开放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应继续坚持功能锻炼,注意避免患肢内收和内旋。
6.复诊须知定期门诊复查,闭合复位后应根据复位情况决定继续更换石膏或外固定支架。
儿童髋关节治疗方法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即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常用方法:固定(如Pavlik吊带,外展支具固定等);闭合复位、切开复位;股骨、盆骨截骨术(如Salter 骨盆截骨术等);姑息治疗。
其治疗与年龄相关,随年龄增大,病理改变越严重,治疗效果越差。
1.固定:新生儿期只需采用固定方法使其处于外展屈曲位,有较好的疗效。
首选Pavlik 吊带,24 小时持续使用,使用2-4个月后,换为外展支具维持固定。
2.闭合、切开复位:婴儿期需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
首选麻醉下闭合复位,石膏或支具固定髋关节,3个月后更换外展位支具或石膏固定3~6个月。
幼儿期,多数学者主张1. 5岁后行切开复位,并行骨盆或股骨截骨术。
3.截骨术:儿童期及以上(3岁以上)一般手术切开复位骨盆截骨、股骨近端截骨术等方法,如Salter 骨盆截骨术、Pembeton环髋白截骨术、Steel 三联截骨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等。
4.姑息治疗:大于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术后关节功能差,只能采取有争议的姑息性及补救性手术。
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需要尽快就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原则是减少关节的负重,避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可采取手术治疗增加髋臼覆盖、防止关节半脱位,手术首选的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一般股骨头出现问题或者髋关节发育不良到晚期的时候才会进行,主要目的是恢复髋臼和股骨头的对应关系,从而达到消除关节疼痛、尽量恢复正常活动度。
一旦确诊为髋关节发育不良,病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只会逐渐加重,不会自己好转。
确诊后就要及时治疗,孩子年龄越小,治疗的时间越短,花费越少,创伤也越小。
新生儿(出生至6个月龄)治疗原则:3~6个月龄以内的孩子,可以采用Pavilk吊带治疗,是一种软的布制吊带,穿在孩子身上,帮助矫正髋关节,不需要住院和手术。
婴儿(6-18个月龄)治疗原则:6~18个月龄的孩子,以前建议闭合复位,但是现在有的研究发现大于12个月龄的孩子闭合复位的成功率低,以后可能还是要做手术,所以对闭合复位成功率低的孩子建议积极做切开复位手术。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表现有哪些小儿的先天性疾病有很多,这些先天性疾病都是从母体中带来的,如果有一天突然看到髋关节发育有些不好的状况,那么父母们就比较吃惊,还有一些大意的父母根本没有观察到孩子的髋关节已经开始在出现发育不良的现象了,而这个先天性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有很多表现症状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观音竹合格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表现症状有哪些?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个逐渐进展的疾病,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解剖和病理学改变,多数在早期是可以逆转的。
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股骨头向近端及外侧移位,这种不稳定性将导致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到青壮年期即变得明显,而且进展迅速,几年内即变成严重的退变,最终的病理性改变包括髋臼和股骨头的软骨下硬化和囊性变、骨赘形成、关节软骨丢失。
如在早期进行治疗或者手术改变髋臼方向,改变关节力线,则能够延缓退变的进展。
而一旦出现严重退变,在早期没有给予有效的治疗,病情将无法逆转,如到学龄期才发现或者才给予正确的治疗,尽管可以采取包括骨盆截骨、股骨截骨等在内的复杂手术治疗,亦不可能获得基本正常的髋关节。
这将严重影响小儿下肢的外观、步态、运动功能、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如不进行治疗或者治疗效果欠佳,最后将会在很年轻时即出现骨性关节炎而不得不行髋关节置换。
有一些因素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诱因:比如臀位产、第一胎孕期羊水过少、斜颈患儿、跖内收、左髋受累多于右侧、产后将新生儿在伸髋位绑扎者(蜡烛包)。
约30%的患儿有家族史。
在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1、新生儿期:大腿内侧或臀部皮肢皱褶增多;髋关节外展受限;关节弹响;双腿不等长或双臀不对称。
2、婴儿期:如果髋关节不再可复位,将出现相应的特殊体征:髋关节外展受限,大腿短缩,大粗隆上移,大腿皮纹不对称以及活塞髋,Galeazzi征阳性。
3、行走期儿童:单侧脱位者,临床征象明显:患侧肢体短缩、跛行,患侧负重时骨盆下降,身体向患侧倾斜,即外展肌跛行或Trendelenburg阳性。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development dysplasia or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分类(1)根据股⾻头与髋⾅的关系分类(⼀般可将其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先天性发育不良:股⾻头仅略向外移,Shenton线基本正常,但CE⾓可减⼩,髋⾅变浅,Dunn称此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Ⅰ级。
②先天性半脱位:股⾻头向外上⽅移位,但仍与髋⾅的外侧部分形成关节,Shenton线不连续,CE⾓⼩于20°,髋⾅变浅属Dunn分类Ⅱ级。
③先天性完全脱位:股⾻头完全在真性髋⾅以外,与髂⾻的外侧⾯形成关节,逐渐形成假髋⾅,原关节囊则嵌夹于股⾻头与髂⾻之间属Dunn分类Ⅲ级。
(2)根据脱位的程度分类:按照T?nnis&Zionts标准分为以下4度:①Ⅰ度脱位:股⾻头骺核位于Y线以下、髋⾅外上缘垂线之外。
②Ⅱ度脱位:股⾻头骺核位于Y线与Y线的⾅上缘平⾏线之间。
③Ⅲ度脱位:股⾻头骺核位于⾅上缘平⾏线⾼度。
④Ⅳ度脱位:股⾻头骺核位于⾅上缘平⾏线以上,并有假⾅形成。
临床表现(1)新⽣⼉和婴⼉期的表现:①症状:A.关节活动障碍:患肢常呈屈曲状,活动较健侧差,蹬踩⼒量弱于另⼀侧,髋关节外展受限。
B.患肢短缩:患侧股⾻头向后上⽅脱位,常见相应的下肢短缩。
C.⽪纹及会阴部的变化:臀部及⼤腿内侧⽪肤皱褶不对称,患侧⽪纹较健侧深陷,数⽬增加,⼥婴⼤阴唇不对称,会阴部加宽。
D.患⼉洗澡或换尿布时,髋关节部位可闻及弹响声。
②检查:A.Ortolani试验和Barlow试验:适⽤于⾃出⽣⾄3个⽉之间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由Ortolani于1935年⾸先提出,由Barlow加以改良。
Ortolani的⽅法是将患⼉两膝和两髋屈⾄90°,检查者将拇指放在患⼉⼤腿内侧,⾷指、中指则放在⼤转⼦处,将⼤腿逐渐外展、外旋。
如有脱位,可感到股⾻头嵌于髋⾅缘,⽽产⽣轻微的外展阻⼒,然后以⾷指中指往上抬起⼤转⼦,拇指可感到股⾻头滑⼊髋⾅内时的弹动,即为Ortolani试验阳性。
髋关节发育不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 )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髋关节在发育过程中,以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稳定为特征的一组病变的总称,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
超声检查是 DDH 早期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DDH 治疗的目的是取得稳定的同心圆复位,避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DDH 最主要的发病高危因素之一是女婴且出生时单臀先露,其二是家族病史,即婴儿的父母中一方和( 或) 婴儿的兄弟姐妹患有 DDH。
适应证: ( 1) 体格检查发现髋关节稳定性有异常或有可疑阳性发现; ( 2) 有 DDH 家族史; ( 3) 出生时臀先露; ( 4) 神经肌肉病变; ( 5) DDH 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相对适应症:( 1) 出生前羊水过少; ( 2) 其他如产前体位等引起的宫内因素。
临床表现与体征:大腿皮纹、臀纹不对称、关节弹响、下肢不等长和大转子高位,年长儿可见跛行、鸭步,脱位侧髋关节外展试验阳性。
外展外旋髋关节(Ortolani)/Balow征阳性,Allis(Galleazzi) 征阳性。
望远镜征(telescope 征)、腰椎前凸增大、髋外展受限、Trendelenburg征阳性等。
检查:≤4个月患儿首选髋关节B超检查,Graf法;>4个月患儿可拍双髋正位X线片。
不建议采用超声检查年龄 < 6 周婴儿的髋关节,除非体格检查发现髋关节异常。
治疗:出生~6个月,此阶段为DDH治疗的黄金时段。
首选 Pavlik吊带,维持髋关节屈曲100°~110°,外展20°~50°,维持24h。
禁脱位动作(包括检查和更换衣服)。
定期 B超检查,1次/12周。
若3周后B超提示取得同心圆复位,则继续维持24个月。
如果3周后B超及临床检查提示未取得复位,则停用Pavlik吊带,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7~18个月,首选麻醉下闭合复位、人字位石膏管型固定。
18月~8岁:2岁以内仍有可能试行闭合复位,但多数患儿需切开复位及截骨术。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因、病理与诊断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又称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是一种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X线片常以髋臼指数增大为特点,多数采用髋关节外展位而随之自愈,约1/10将来发展为先天性髋脱位,还有少数病例持续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年长后出现症状[1]。
如大腿、小腿与对侧不对称及患肢股动脉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有许多理论阐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如机械因素、内分泌诱导的关节松弛、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遗传因素等。
臀位产时有异常屈髋的机械应力,可导致股骨头后脱位。
韧带松弛曾被认为是重要发病因素,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分泌增多会使骨盆松弛,有利于分娩,也使子宫内胎儿韧带产生相应松弛,在新生儿期较易发生股骨头脱位。
但很难以单一的因素来解释本病的原因,一般认为遗传和原发性胚质缺陷对发病可能起重要作用[2]。
胎儿的髋关节开始是间质性软骨形成的裂隙,先呈深凹圆形,然后逐渐变浅,呈半圆形。
出生时,髂骨、坐骨及耻骨仅部分融合,髋臼窝极浅,所以分娩时胎儿髋关节有很大的活动幅度,以使胎儿容易通过产道。
因此,胎儿在出生前后这段时间内,最容易发生髋关节脱位。
若胎儿下肢置于伸直内收位,则股骨头不易置于髋臼的深处,极易脱位。
本文就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因、病理与诊断进行综述如下。
1.病因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病因并不是单一的。
是基于许多因素参加才会引起此症的产生。
1.1 遗传因素无可否认的事实说明此症有明显的家族史,尤其在双胎婴儿中更为明显,有此症之患者家族中其发病率可以高达20~30%[4],而且姐妹中更为多见。
同样的疾病在姐妹中可以出现髋脱位半脱位与发育不良三种类型,倘若不进行详细的,早期的检查与X线片诊断,除第一类之外,后两类往往可以遗漏而到达7、8岁时髋关节已完全正常[5]。
1.2 韧带松弛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告证明关节韧带松弛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动物实验中Smith将小狗的关节囊,圆韧带切除后,产生髋脱位现象的百分比很高,临床上Andren指出X线片中耻骨联合的分离在髋脱位病例中为正常婴儿的两倍,他认为这是母体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内分泌使韧带松弛,超量的内分泌变化是引起髋脱位一个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