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关注中等生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摒弃“有色”心理关注中游生鄞州区古林镇中心小学朱柯吉[提示]一个班级,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是少数,中间的比例最大,可挖的潜力也最大。
由于学业处于中游,且行为规范也较好,造成他们未能从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发展,甚至失去了许多在老师指导下发展、成长的机会,从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心理。
慢慢地,个别可能滑入后进生的行列。
[案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生的习作批阅我都是那样细心,因为我再也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而戴上“有色镜”了。
那是因为——一次,我批改着一篇篇《十年后的我》的学生周记,正为双休日作业的低质量牢骚满腹。
这时一篇《两个“郑凯”》吸引了我:“我在台灯下思索,朦胧间一个西装笔挺的名叫‘郑凯’的人向我走来……;一转眼他不见了,这时又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名叫‘郑凯’的人对我说……”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暗暗乐道:构思真不错,总算有一个好学生写出好文章来。
可是又一想:这不是班里平时默默无闻、不惹人眼的“郑凯”写的吗?他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才怪?于是,我不假思索地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构思很好,想必不是自己写得吧,重写!”放学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严肃地说道:“做人一定要诚实。
写作文也一样,一定要是自己的东西,才有价值,你说对吗?回去重写。
”说完,我把他的作文递给他。
他欲言又止,低着头回到了教室。
第二天放学后,他把重写的文章交给了我的手上,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我的眼帘中。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打那以后,我渐渐发现他的神情变得恍恍惚惚,成绩一落千丈,而且一直想躲开我的眼神,交给他的事情总不能很好地完成。
我惊呆了,“一个平时不用我操心的学生竟然会发展到今天?难道他的心里有问题?”我带着这些问题翻阅了许多书籍,可还是找不到答案;把他叫到办公室来问他,还是一无所知。
于是我决定家访。
那是我第一次去他家。
他的父母热情地接待了我,而他还是一言不发。
当我在客厅里看到那书架上全是琳琅满目的书籍时,我想这肯定是父母爱看是。
老师,请你关注平凡的中等生当老师的总有一种体会,就是很容易记住优生与差生的情况,但对一些中等生往往是名字与人总是对不上号;班主任在给他们写评语时也是措辞模棱两可,甲和乙差不多,缺少一些具体的有特色的评语。
很显然,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往往在班上好坏无名,常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
他们的学习平平,思想品质一般,缺乏信心,甚至有些自卑感。
他们的确是在教育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多数教育者认为工作的重点总是转化差生,推进尖子生,也有不少学校计划就只有“培优”与“补差”,在毕业班尤为严重。
而对中等生缺少关注,认为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过得去了,任其自由发展吧,他们再怎么差也差不到哪去!于是乎就造成了中等生不被重视的不良局面。
“抓两头,促中间”是教育者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一种工作方法。
其实,班级里的优生和差生占得比例不大,而中等生占班级的比例不小。
他们的状况可以从总体上比较客观的反映一个班级的教学水平,忽略了中等生,就难以把班级的教学真正搞好。
所以,教师在“抓两头”工作的同时,必须认真去关注一下那些为数不少的中等生。
若这一批学生得不到公平的关注和及时的表扬,会使其内心感到孤独无助于失落惆怅,在学习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长此以往,这一个群体中会有不少成员成绩下滑成为新的“补差”对象。
其实,中等生有很独特的优势:他们的成绩虽然不是优秀的,但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具有较好的心智和基础知识,学得较轻松,兴趣广泛。
教师不大注意到他们,因此其学习的独立性较强,有很大的潜力,能大面积高效率辅导提高成绩,他们的转化效果是最明显的,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另外。
这些学生没有保持“前多少名”的心理压力,这使他们能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的“后劲”,进步与转化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他们成绩的提高不仅带动了差生的学习,更能使优生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倘若后来者居上,那岂不是地位不保?于是对优生就能进一步的促进提高,是带动班级整体成绩提高的关键。
浅谈关注中等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误区,就是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对优等生及后进生的教育中。
由于优等生品学兼优,所以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偏爱;而后进生存在的毛病和问题比较多,教师也更为关注他们的细微变化。
教师的精力有限,一旦对这两方面的学生投入较大,很难再抽时间和精力来关心中等学生。
而我认为,如果能够关注一下中等学生的话,无论对整个班级的教育还是教学工作来看,都是大有益处的。
一、从中等生在班中所占比例来看如果一个班有五十个学生的话,那么优生和差生在班中大约各占十个左右,所占比例基本上在百分之二十,甚至有些班的比例可能会更少一些。
这样的话中等生则占百分之六十左右,在班中占起码一半以上。
这部分同学是否稳定,学习成绩是否理想,对整个班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从中等生的精神状态来看有许多中等生在班级中之所以成绩不突出,其原因并不单纯是因为能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原因。
一般来说,很多中等生对学习所持的态度是保持中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只要老师不批评自己,表不表扬无所谓;考试成绩理不理想不要紧,只要还有比自己差的学生在自己后面垫底。
学习上也是不求甚解,只要大体知道就行,可以应付过老师的检查。
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如蜻蜓点水,很难沉下心,做到精益求精。
上课时稍微听懂点东西便满足了,不愿再继续深究下去。
课后仅仅满足于写完作业,能够应付老师就行了,不愿意再做进一步的巩固和复习。
久而久之,他们的这种学习态度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使得他们的成绩总是悬在半空中,不上不下。
三、从中等生的潜力来看中等生虽然不像优生那样全面发展,但他们也是各有所长。
而作为优等生来说,潜力基本已经发掘出来,不会再有更大的突破。
另外,优等生的自觉性较高,即便没有老师的督促,他们也能自觉学习。
至于后进生,一贯是老师工作的重点,虽然老师下的功夫很多,投入也很大,但这部分学生或是由于先天条件不行或是由于基础太差,想要把成绩提上去,往往是事倍功半。
如何关注和教育中等生范文(2篇精选)如何关注和教育中等生范文(篇1)一、定义中等生特点中等生通常指的是在学业成绩、课堂表现、社交能力等方面处于班级中等水平的学生。
他们可能不是最出色的,也不是最差的,但往往因为成绩和表现的中庸,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
中等生的特点包括:学业成绩稳定但缺乏突破,课堂参与度一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待提高,社交能力中等,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缺乏自信和动力。
二、识别中等生需求中等生的需求通常包括被关注、被理解、被激励和被支持。
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以提升学业成绩;他们也希望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以增强自信和表达能力。
此外,中等生还需要一个安全、积极的学习环境,以及一个可以提供有效反馈和指导的教育者。
三、制定关注策略针对中等生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者需要制定一套具体的关注策略。
这包括定期与中等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为中等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如课外辅导、学习小组等;鼓励中等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四、提供个性化支持由于中等生的学业和社交需求各不相同,教育者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例如,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中等生,可以提供一对一的辅导或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对于缺乏自信的中等生,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团队活动或社交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激励与鼓励机制激励与鼓励是提升中等生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教育者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举办竞赛活动、提供展示平台等方式,激发中等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及时给予中等生正面的反馈和评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六、定期反馈与沟通定期反馈与沟通是保持教育者与中等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关键。
教育者需要定期与中等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与中等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中等生的成长和发展。
七、跟踪进展与调整关注中等生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者需要不断跟踪中等生的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关注策略。
1.充分的给予关注。
中等学生获得的关注在平时相对要少,很多教师对于这部分相对“乖巧”的学生也会忽视。
但他们其实很希望获得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关注和重视,给予他们同等的关注。
比如今年我们班一位姓杨的女学生在班级中成绩处于中下的位置,一次她讲话被我发现,我还没有怎么批评她就在那狠哭。
后来在交谈中我发现她透露出说:“我不喜欢班级的氛围”。
我问她原因,她说我不重视她,不关注她。
这给我很大的触动,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希望我们班主任老师去关心和关注他们。
我们很小的一点关注在他们那里就会被放的很大,对他们的鼓励和促进就会令我们意象不到。
关注的形式很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纳入到课上、课间及学生的方方面面。
如上课前,和那些不善发言的同学随便的聊一聊,上课时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
提问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
作为班主任老师在这方面尤其要发挥作用,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私下表扬就。
比如学生作业有一点点进步,我就会在作业本上批注“作业完成的很棒,继续加油!”,并且及时的在全班给予表扬加星。
当学生遭受挫折、失去信心妄自菲薄时,需要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曾拥有的成功的喜悦感,鼓励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比如我会经常找同学来表扬,坚持做到每天表扬5位学生。
平时也鼓励大家“找优点”。
2.进行有针对性的家访,培养师生感情。
“中等生”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关注,以至于和老师之间有距离,师生的感情也很生疏。
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
班主任通过家访可以深入学生的家庭环境中,对家长及相关人员询问、调查和座谈等,全面了解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
也可以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有效的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有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基础,师生的交流也就会增多,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阴影,促进他们发展和学习的进步。
多关注一下“中等生”
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在提倡培优补差。
对“优生”的关注,“差生”的特别照顾,而“中等生”呢!课堂纪律好,成绩还可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直是‘乖宝宝’的形象,老师们对他们很放心,却往往会因为‘放心’而忽略他们。
今天,读到李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第四辑,题目是《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
文章介绍到怎样培养“优生”,转换“后进生”的指导思想,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用心灵赢得心灵等……
前几天,在博文里写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系列,选了几名后进生代表,写了一些自己和孩子们的故事。
紧接着又写了《我们班的“小迷糊”》、《班里的“小书迷”》两篇。
这两篇选取了两名优等在班级里的学习片段。
几年前,也曾写过一些中等生的学习故事,可能是主题不太明确。
好多老师和家长的眼中,所谓的“优生”就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尖子生”。
“中等生”是成绩平平,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
“后进生”是学习能力弱,接收知识差。
其实,真正的“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就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
我们班级的“三好学生”评选,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也是为了照顾到每个层次段的孩子而定的。
1、品行端正、乐于助人、成绩突出、集体荣誉感强、为班级服务的。
(班主任推荐)
2、品行端正、乐于助人、成绩中等、集体荣誉感强、为班级服务的。
(全体学生推荐)
3、品行端正、乐于助人、学习进步突出,为班级争光的。
(任课老师推荐。
)
直到今天,我对培养“优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素质教育”并非是“一刀切”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
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
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优生”。
我给“中等生”分了几类,如:“有心无力型”、“与世无争型”、“性格使然型”、“难以自控型”等,也有特殊的。
成为“中等生”的原因很多,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体因素,也有主观和客观因素。
这也是教师对这一群体学生的忽视原因之一。
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当认真地分析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样才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在我们工作的环境中,有时会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身上。
往往会忽略我们眼中的“中等生”,只要我们多花点时间,花点精力在他们身上。
关注他们的形式很多,如:一个温暖眼神、一句赞美的话、一个鼓励的动作等。
教学中,上课前,可以摸摸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的头,上课时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提问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用微笑、用目光做短暂的交流,给与学生以真诚和鼓励。
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能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作业中私下表扬;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做得好”;点点滴滴,育人先育心,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心灵上得到温暖的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依恋与信赖,孩子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
只要多加关注“中等生”,善于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多加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每个孩子对能对自己说:“我能行!”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班级的温暖,学习的乐趣,他们的进步是我们不可估量的!亲爱的同仁们,在关注“尖子生”和“差生”的同时,可别忽略了“中等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