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散步背景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
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二、故事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
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
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一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五、问题解疑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3.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散步》背景资源一、作者简介莫怀戚,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重庆。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重庆人。
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于四川内江农村,1972年参加工作,1978年以“老三届”身份考入四川大中文系学,1982年毕业. 后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但不善于写诗。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此外其作品还有贴近生活、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等特点。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长篇小说《透支时代》等.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各地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
二、《散步》写作契机(莫怀戚)《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散步》批注《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被选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六课的课文和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四课的课文。
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批注。
1.背景介绍《散步》是一篇描写家庭生活的散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事件,展现了浓浓的亲情和生命的感慨。
莫怀戚选取这个事件作为写作素材,表现了他对家庭、亲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2.主题与意义《散步》的主题可以归纳为“生命的感慨”和“亲情之美”。
作者通过散步这一日常行为,抒发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亲情的感激。
文章的意义在于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家庭关系和生命的真谛。
3.写作手法分析文章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一个简单的散步事件,展现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情感纠葛和生命的哲思。
莫怀戚运用优美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他的思考世界,使人们不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还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4.具体段落分析文章开头,作者简单介绍了散步的背景和目的,为后续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中间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散步的过程,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生命的珍贵。
结尾部分,作者对整个散步事件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亲情的感激。
这一部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对生命和家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5.个人观点与感受我认为,《散步》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散文。
莫怀戚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家庭中的亲情和生命中的哲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深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散步》课文背景知识
1、背景知识:
《散步》写于1985年。
作者曾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莫怀戚)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
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2、文学常识:
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体裁精粹警辟,形式自由,能够较迅速地反映生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中心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
在揭示中心意思方面散文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一般来说,不像小说、戏剧那样,通过完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中心意思,而是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这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借以揭示中心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作者简介导读:人物生平莫怀戚,1951年出生,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重庆人。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曾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重要作品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月》。
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集》。
其作品《散步》还被选入国家苏教版初中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课,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以及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
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艺术特色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情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跳跃而有节奏,节制,举重若轻,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让人愉悦、很舒服、很满足。
莫怀戚的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籍丰,如《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人物评价莫怀戚曾是《当代》杂志最看重的重庆作家,在2008年2月刊载其长篇小说《白沙码头》时,推荐词曾这样写道:看中国这位特立独行作家特立独行的才华,看重庆这座长江码头最麻辣的人生……"读他的作品,好像和一个有趣的朋友摆龙门阵,你听他唠叨着,胡乱地说东道西的时候,忽然就看见他弹了一下烟灰,啜了口茶,或者是偷偷向你坏笑着挤了一下眼睛。
"《星星》诗刊主编、诗人梁平说,莫怀戚的作品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
《散步》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花样年月》等。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
略有改动。
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
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而且看似已没有什么价值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知识积累1.熬.(áo):忍受,艰苦支持。
2.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3.粼粼..(lín):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4.悠闲:闲适自得。
5.信服:相信并佩服。
6.分歧.(qí):(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7.霎.时(shà):极短时间。
8.拆散..(chāisàn):使家庭、集体等分散。
9.各得其所:每个人或者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10.咕咕..(ɡū)考题例析(2012 湖北随州)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B.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共享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D.看到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的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
《散步》莫怀戚课件•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归纳与讲解•拓展阅读与对比分析目录•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课堂总结与延伸学习建议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6月3日~2014年7月27日),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其中一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其作品《散步》被选入苏教版初二语文第二十二课,也被选入了人教版初一语文第一课和部编版初一语文第八课。
莫怀戚生前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莫怀戚生平及成就《散步》创作背景在当代文坛上,《散步》被誉为一篇经典之作。
它不仅被选入多种教材和读本中供广大学生阅读学习,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传播。
同时,《散步》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以“真”为创作追求的作家,他们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对真实情感和生活的追求。
莫怀戚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以真实、细腻、感人著称,尤其擅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散步》正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散步》是一篇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散文,它以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的散步为主线,通过描绘初春南方原野的美丽景色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互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亲情的珍视。
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叙述了散步的整个过程,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情境。
巧妙的场景设置作者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世界,为散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文章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景色与情感相互映衬,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散步》背景资源
一、作者简介
莫怀戚,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重庆。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重庆人。
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于四川内江农村,1972年参加工作,1978年以“老三届”身份考入四川大中文系学,1982年毕业。
后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
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但不善于写诗。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此外其作品还有贴近生活、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等特点。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长篇小说《透支时代》等。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各地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
二、《散步》写作契机(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
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
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像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
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
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
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
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走。
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
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选自《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