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美专的美丽人体模特迟瑶(图)古史漫谈青年论坛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民国女子罕见泳装照,美得惊艳了时光!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民国无疑是个略显神秘,而又充满诱惑的时代,那里不仅有四大美女,有“校园皇后”陆小曼,有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噪子”之称的周璇,还有“电影皇后”阮玲玉。
但是她们的照片多半是穿着旗袍,盘着发髻的样子,极少出现在现代写真中频繁出镜的泳装照。
以下的民国淑媛泳装照出自中国现代著名的摄影师、国民政府及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傅秉常先生(1896-1965)之手。
来源:搜狐
本文作者:新锐军事。
海上名媛唐瑛作者:宋路霞徐景灿来源:《财富堂》2011年第07期今年5月20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2011世界舞美大师李名觉舞台设计回顾展”,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
整整10天,展厅里人头攒动,川流不息。
有两类人是昂着头往里挤的——类是美术界、艺术界的中青年,他们是冲着李名觉去的。
李是塞个领域的世界“三大亨”之一,曾荣获美国艺术人文类最高奖“美国国家艺术及人文奖”,他的作品影响了美国—代人。
还有一拨是老上海。
与其说他们是来看李名觉的作品的,还不如说是来寻找他妈妈的影子的,因为李名觉的妈妈,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享誉上海滩的唐瑛。
关心“南唐北陆”的人真不少,光是一个“南唐”,网上就有二十几万篇文章谈及。
但是很遗憾,文章抄来抄去,以讹传讹,单单唐瑛的出生年月,就生生被“砍”掉了7年。
她明明出生于1903年,但網上所有的文章都说是1910年。
唐家祖籍广东,后来有人北上做官,唐瑛的父亲唐乃安就生在金华,于是又称是浙江金华人。
唐乃安非常聪明,考上了庚款留学英国,在爱丁堡大学读医科,学成回国后先在北洋海军任职,后来南下上海行医,自家开了诊所,还办药厂和药房,常在名门望族间出诊、走动,收入颇为不菲。
唐瑛的母亲是昆山著名基督教大家族徐家的小姐,名徐箴。
徐家的祖上读书做官,曾出过三个状元,到了近代,好几代人都入了教会。
唐瑛的外公徐退三先生是浸礼会昆山分会的创办入,还是当地教堂的第一任牧师,教堂也是他募捐建造的。
唐乃安不仅行医,还热心学术和社会活动。
他与夫人的侄女婿牛惠生(夫人徐亦蓁是金陵女子大学的首届毕业生,与吴贻芳女士同学)及其兄牛惠霖,都是早期留学回国的著名西医。
朋友中有伍联德、刁信德、丁福宝、严福庆、肖智吉等,都是西医界的一时俊彦,他们共同发起创办了中华医学会,于1916年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大会上,唐乃安与牛惠生同时当选为书记,唐乃安还当选为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的第一任会长。
牛惠生、牛惠霖兄弟后来创办了著名的霖生医院,其中牛惠生是唐瑛的表姐夫。
回眸1980年代上海时装模特新时期中国时装模特的出现是在1980年代初。
二十几年过去了,中国顶级模特大赛从当初的不为世人知晓,到如今成为老百姓关心、谈论的话题。
抚今思昔,昨日曾经聚焦在镁光灯下、活跃在T型台上的时尚宠儿们,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如昨日般的五彩斑斓,还是淡出T台后的返璞归真?无限遐思之中,笔者走访了两位1980年代上海时装模特。
人物一:顾思思顾思思曾是活跃在时尚舞台上的佼佼者,她身高1.75米高挑美丽,良好的修养和气度使她的举止格外的优雅端庄举手投足间透出独特的韵味。
问及她当年如何人行的经历她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千里挑一的选拔1984年初,刚刚高中毕业的顾思思无意之中看到《新民晚报》上刊登的一则“步鑫生时装表演艺术团来沪招生”的招聘广告。
当时,“时装模特”这个词汇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然而对于从小就爱好文艺表演活动的顾思思来说,却是她向往的职业,于是她欣然应聘。
模特的挑选是相当严格的,时装模特则更甚。
顾思思介绍说“由于时装模特是赋予服装灵性的活动衣架,为达到服装设计最理想的穿着效果,在各类模特中,时装模特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是最严的。
当时做时装模特的身高要求在1.68米以上,相比今天对于身高的要求是宽多了,但除此以外,对于身体比例的要求却同今日一样的异常严格。
如对肩宽、三围、手长、脚长、颈长等都有严格限定的标准,达不到此标准的都无缘成为职业的装模特,所以那种简单地认为只要长得高、相貌端正就能当上时装模特的想法是片面的。
1984年初应聘步鑫生时装表演艺术团的共有四千多人,最终经过上海戏剧学院老师的层层选拔,只录取了四人,我也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
”如此千里挑一的选拔,机会何其珍贵!然而遗憾的是,当顾思思把这一喜讯告诉父母时,却没能得到父母的支持。
善良本分的父母只希望女儿像其他普通女孩那样选择一份稳定的职业,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然而难得可贵的是,虽然那时的顾思思还相当年轻,却颇有主见,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坚定不移。
模特圈潜规则揭秘不堪入目的内幕因为工作的原因和朋友圈子的关系,对模特行业、摄影师和中间的广告公司有过了解和交流,耳闻目睹过模特圈不堪入目的事情和规则,但犹豫几年下来,始终没有动过笔。
自从兽兽事件和闫凤娇事件发生后,更多的的人开始关注了模特行业的背后。
我的一个干模特的好朋友,前天半夜突然问我怎么死去最安静,想要自杀……,目前还不肯说因为什么事情,让我感到担心无比。
也是更加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
我也相信模特圈里腐臭不堪的东西,终究会有被赤裸裸曝光的一天。
磨蹭多年,挣扎到今日,我终于写下此文。
想写的东西很多,说到哪算哪吧!其中也包括最近闫凤娇照片背后被人误解和忽略的秘密。
所以我把它分为几个部分来写吧!自从兽兽事件和闫凤娇事件发生后,更多的的人开始关注了模特行业的背后。
我的一个干模特的好朋友,前天半夜突然问我怎么死去最安静,想要自杀……,目前还不肯说因为什么事情,让我感到担心无比。
也是更加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
我也相信模特圈里腐臭不堪的东西,终究会有被赤裸裸曝光的一天。
磨蹭多年,挣扎到今日,我终于写下此文。
模特圈的蛊惑很多10多岁的女孩都非常向往有朝一日成为模特。
特别是面容较好、社会经验不多,没有特别谋生能力、某方面受到过伤害的女孩子,我的经验感觉她们更容易走入这个圈子。
其中大多不知情的女孩是渴望通过模特工作,使其美丽光鲜得到世人认可,更重要的是误认为模特工作轻松并有丰厚的酬劳。
似乎你只要成功了,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大牌模特,美好生活也就随之到来。
许多没有社会经验犹如羔羊的女孩子,就抱着这样的初衷开始了她们的梦想。
到后来,才发现模特圈其实根本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相反到处都是生活压力,以及布好的陷阱。
被剥削、被控制、被出卖和被潜规则,甚至被QJ,MJ却不敢也不能声张。
更加悲惨的是,模特通常在圈里真正的好友寥寥无几,有些人看似想帮助你,其实是某些势力安排的眼线,也可能是想要玩弄你的肉体。
他们假装帮助你,其实却安排你走入陷阱,默默收集你的把柄,然后待以利用。
范允曲的散曲及生平考略【满庭芳。
阴六一病】剩雪苔痕冷,狂雨挽愁初定。
新蟀服服印波明,音育到也,报道故人病。
春夙醉我浑欺醒,入萝芳魂静。
芳魂静,更那堪衣半萧瑟,一庭瘦摄梅花影。
上述锗曲,【桂枝香】、【不是路】、【畏拍】、【短拍】、【尾馨】五曲焉一套曲,属【南仙吕宫】,除焉小令。
其中【桂枝香】、【江兄水]各二支,除各一支。
[满庭芳】曲中的“六一”篇一歌妓,《翰寥馆集》卷一有《重退西圃再晤六一恨念前教感而赋此效李羲山嫂》、《曹座客豁以歌妓六一相赠喜而代其作留别锗姊妹爵六首》可橙。
其除本事不祥。
范允娘的道一支套曲和七支小令,不谨《全明散曲》未予著绿,其他箭及明代散曲及曲家的惠阴著作也未曾提及,如任钠《散曲概箭》.、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D }M景深、强增元《方志著绿元明清曲家傅略》⑤、驻一拂《明清散曲作家蒙考》。
、李昌集《中团古代散曲史》(D }A森苹等主编《中圃,曲攀大辞典》⑧、王星琦《元明散曲史箭》⑨等都复字未提。
不是因篇范允晚及其散曲不重要而忽略,而是因局般育不知道范允璐散曲的存在。
因篇范允晦妻徐媛是明代两位著名女散曲家之一(另一位是杨慎妻黄峨),如果知道范允鸽是曲家且有散曲留存,人们在论述徐媛及其散曲时,封其散曲连带而及是十分容易的事。
可惜上述著作均没有论及。
可见,人开叫既知范允略是含法家,与董其昌齐名,而不知他也是散曲作家。
其散曲的发现,不谨可以为明代增加一散曲作家和八支散曲,启示我们为《全明散曲》做更多的辑佚工作,还可退一步尊引我们对徐媛的生卒年进行新的考订.如前所述,人们对允略妻徐媛在曲史上的地位比较重视。
徐媛与允临结婚俊,随宦北京、南京、云南,时有诗词之和。
允晚罢官俊,筑室天平山下,二人极唱随之乐。
徐媛还与赵宦光妻寒山陆卿子相唱和,吴中士夫望风景从,交口称赞,流传海内,称“吴门二大家”。
著有《络绰吟》46《络绰吟》,十二卷,散曲见卷十。
冯梦龙《太霞新奏》卷九选有其小令【绵搭絮·春日书怀】四支47张楚叔、张旭初《吴骚合编)越调卷三亦选此四曲,题曰(春日闺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旧中国最大选美《一步之遥》改写妓女命运导语:上世纪初的上海滩,十里洋场,繁华所在,灯红酒绿,霓虹璀璨,发生过许多世风沦丧的故事。
其中,“阎瑞生案”是北洋时期上海最著名的案件,上世纪初的上海滩,十里洋场,繁华所在,灯红酒绿,霓虹璀璨,发生过许多世风沦丧的故事。
其中,“阎瑞生案”是北洋时期上海最著名的案件,当年舞女选美的花国大选轰动一时,而更富戏剧性的是,获胜者之一的王莲英次日被害,抛尸荒野,此事更激起全城热议。
而骈居的阎瑞生被认定是杀人凶手并被缉拿归案,公审后遭枪毙。
姜文导演新作《一步之遥》也是以该事件为原型而创作。
旧时所谓的花国选举总统,往往都是一场“活色生香”的闹剧而已。
花国选举,其实就是旧时妓女的选美活动。
所谓“花国总统”,无非是其中最美妓女之“雅称”。
对于参加评选的青楼女子来说,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大好时机,因为一旦走红,便如女明星一般,不但身价上涨,财源滚滚,而且找到了踏入上流社会的捷径。
《一步之遥》中舒淇原型王莲英因花国大选跻身名流,也因此断送性命,不禁令人唏嘘。
那么花国大选以及王莲英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清军入关后花榜一度沉寂民国青楼选美死灰复燃北宋熙宁年间,汴京就有了品评妓女的“花榜”,而且赛会组织、评选标准、评委档次、社会影响诸方面都相当考究。
娼妓界“选美”也有才艺比拼、修养比拼的环节,专门测试参选妓女琴棋书画,歌舞茶酒等功夫。
明代中叶以后,品艳风气盛行,一时金陵、苏杭为其中翘楚。
明嘉靖年间,金坛人、嘉靖进士曹大章创立“莲台仙会”与当时社会名流吴伯高、梁伯龙等品评名妓,一时称为盛况。
当时甚至有人评选出了十二个金陵青楼名妓,称为“金陵十二钗”。
生活常识分享。
读·闻·观1431936年,拉康提出了“镜像理论”,认为主体受到镜像的奴役,其对镜像的认同是一种自我的误认与“无意识的自欺”,主体的自我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异化、迷失。
这一观点在文学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以解读文学作品。
如《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一生都在真实与虚幻的镜像之中逡巡徘徊,镜像影响着她对自我的认同与身份的建构。
一、镜像的自欺:自我的误认在故事最初,王琦瑶只是上海城中一个平凡的弄堂女儿,和她一样“小女儿情态”的女孩随处可见,王琦瑶淹没其中,并不出众。
这是王琦瑶的“前镜像阶段”,她过着平淡的闺阁生活,天然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弄堂女儿。
当被吴佩珍带去片厂看电影的拍摄时,她开始接触弄堂外的世界。
在片厂,王琦瑶被导演邀请参与了电影的试镜,虽然试镜以失败告终,但导演的朋友程先生拍摄的照片“沪上淑媛”却让她成了女校里的名人。
只是无论是在试镜时,还是在相片中,王琦瑶都流露出了对镜头的不适应,就如同刚刚开始照镜子的婴儿一样,幼小的婴儿第一次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而王琦瑶也在镜头中初次接触到不同于以往的自己。
随后在程先生的提议与蒋丽莉的推动下,王琦瑶报名参选了“上海小姐”,在一轮轮的胜出中,在一套套礼服的加持下,她逐渐在脑海中构筑出一个梦想中的“上海小姐”的形象,并不断向之靠拢。
最终,王琦瑶当选季军,出身市井的平凡女孩成了名动沪上的“上海三小姐”,在欣然接纳这一身份的同时,一个虚假的“自我”逐渐形成。
作为王琦瑶心中的一重镜像,“上海三小姐”的上流地位与她最本质的弄堂女儿的出身构成了一种“自欺”的关系,在镜像的自欺之下,王琦瑶完成了对自我的第一次误认,同时也奏响了自己命运悲歌的第一个音符。
二、他者的侵凌:自我的异化在拉康的学说中,“他者”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者”与“自我”如影随形,即使从婴儿步入成年,“他者”仍然在人建构主体、寻求自我的过程中施以影响。
为了在充满他者的世界中获得更多的认同,主体不断地向他者靠拢,其自我逐渐为他者所侵凌,最终走向了变形与异化。
民国第一欲女:用一生诠释爱情作者:安小稳来源:《百家讲坛》2012年第11期1927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广州已经天寒地冻了,但是亚洲酒店楼下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却执著地仰望天空,原来人们在等着捡钱。
不过,从天上扔钱的不是观音座前的散财童子,而是民国奇女子余美颜。
这是上个世纪20年代热播电影《奇女子》中的经典片段,也是女主角余美颜经历的真实回放。
余美颜出生在广东开平一个典当商人家庭,像她的名字一样拥有美丽的容颜。
她的父母希望她美貌与智慧并存,将她送进西式学校,接受西方文化熏陶。
几年后,余美颜说英语,穿洋装,烫卷发,看英文书,追求物质享受和恋爱自由,成为中国第一批“香蕉人”。
毕业后,余美颜立下宏伟志愿:“吾今生致力于追求爱情之自由。
”这在现在看来顺理成章,但在当时还真有点难度。
那个年代,婚姻大事得听爹妈的。
为了摆脱旧式女人的命运,余美颜本想约自己相中的恋人私奔,可惜男主角临时怯场,初恋还没有开始就以悲剧收尾。
初恋失败的余美颜只得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开平富商谭公子。
新婚之夜,余美颜惊奇地发现谭公子不丑不聋不哑,而且由于长年出国经商,思想比较进步和开放,与自己有许多共同语言。
余美颜觉得,原来门当户对的婚姻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正当夫妻两人甜蜜恩爱的时候,谭家在欧洲的产业出现了问题,谭公子只得抛下娇妻前去处理。
三个女人一台戏,余美颜、婆婆和小姑整日吵得天翻地覆。
既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得不到丈夫的关爱的余美颜,不想一辈子等下去,干脆来了个离家出走。
到广州的第二天,余美颜就被抓进了监狱。
原来在她到达广州的前夜,海军总长程壁光被刺身亡。
警察署找不到线索,只能扩大抓捕范围,而一身非主流打扮的余美颜正好撞在枪口上。
虽然余美颜很快就被亲戚保释出来,但谭家还是觉得有辱门庭,就与她解除了婚姻。
颜面大失的余爸爸一怒之下将女儿送进习艺所(即监狱)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是习艺所除了开展思想政治“讲座”之外,还经常与学员玩SM等“刺激游戏”。
I26|纪实够《海派油画史论稿》龚云表著上海美专“模特儿事件"始末发生在1917年至1926年长达十年的上海美专“模特儿事件”,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当事人刘海粟成为具有叛逆精神的现代艺术家的代表,成为他近一个世纪漫长个人史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事件的发端是在1917年暑期,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的前身)举办的一次学生习作展览。
这个展览并没有在学校举办,而是选择在位于市区静安寺路的一个公共场所张园内的“安毘第”向社会公众展出,由此酿成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轰动一时的“模特儿事件”。
事件的诱因是此次展出的五十余件学生习作中的人体素描习作,引起了观众强烈反响。
首先出来攻击的是上海城东女校校长杨白民,他见到人体习作后大为惊骇,几不能自持,大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是教育界的蠡贼!公然陈列裸体画.此乃大伤风化”。
第二天,《时报》上即发表了他的文章,题为《丧心病狂崇拜生殖器之展览会》,造成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几天后,杨白民又到江苏省教育会上诉,要求省厅下令禁止。
但由于当时的江苏省教育会并未受理,此事遂不了了之。
据称,这是因为刘海粟当即就给提倡美育、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写信,请求支持。
蔡元培很快给他们复了信,并附有他给江苏教育会沈恩孚先生的一封信,招呼他关照上海美专。
这场风波才暂时平息下去了。
这是有关“模特儿事件”的第一个回合交锋。
1919年8月,刘海粟与汪亚尘、王济远、丁悚、陈国良、江新等几位画家在静安寺路寰球中国学生会举办画展,陈列作品近百件。
其中也陈列着几张裸体模特儿油画,于是同样引起舆论群起攻击指摘。
最后一名海关监督来观,亦以为有伤风化,行文工部局请禁,工部局派碧眼儿来观,未加责言,盖已知其所以然也。
这是因模特儿引起的又一次骚动,但最后仍是不了了之,未做任何处置。
第二年,上海美专即开始聘用女模特儿写生。
不久以后,其他一些美术学校以及美术研究机构,也陆续采用人体写生,模特儿在社会上似乎已经开始被人们接受了。
民国上海美专的美丽人体模特迟瑶(图)古史漫谈青年论坛民国上海美专的美丽人体模特迟瑶(图)下载(36.34 KB)2010-4-8 13:34这就是那张有名的老照片(照片中间戴眼镜跷脚而坐的人,是校长刘海粟)这是一张老照片。
照片上的人们神情轻松,衣着入时,可站在照片第三排的一位女子,却全身赤裸。
这位青年女子和她身旁的这些人,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
照片的拍摄地点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
照片中的这些人,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17届西画系的师生和模特儿。
时间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照片所传达出的内容,仍然给人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下载(36.15 KB)2010-4-8 13:33早期上海美专的校门下载(30.45 KB)2010-4-8 13:32 美专学生在人体写生上海美专当时的“模特儿风波” 上海美专早已不存在了,如果能够找到这所学校早年遗留下来的档案,或许就能发现一些有用的东西。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大鸿教授对这张照片当中的人和事发生了兴趣,他想搞清楚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的编导闻讯,也加入了这个探寻的行列…… 刘大鸿首先来到了上海市档案馆。
在翻阅美专的案卷时,他意外地看到美专第17届毕业班有专门的纪念刊,翻到这本纪念刊第45页的时候,这张照片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张照片的旁边一页,是美专的教职员工和第17届毕业同学的合影。
这张才是正规的毕业照。
刘大鸿认出,照片中间戴眼镜跷脚而坐的人,是校长刘海粟。
纪念刊的后半部分,是17届同学个人的照片、赠言以及各自的代表作品,很像今天的同学录。
这张美专第17届西画系毕业班的“课中留影”,让人们想起在当时引起整个社会轰动,同时又影响深远的“模特儿风波”。
当年刘海粟痛感“绘画里最要紧的就是人体”,因此,他坚持在课堂教学上使用人体模特儿。
就在教学刚刚步上正轨,社会上就掀起了反对声浪,而且,这股声浪愈来愈大。
但刘海粟没有被强大的压力吓倒,他和美专的老师和学生们,依然我行我素,人体模特儿照画不误。
到1926年5月初,这场因模特儿而起的风波达到了顶点。
5月13日,《申报》登载了上海县知事危道丰严令禁止美专人体写生的报道。
号称“苏、浙、闽、赣、皖”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孙传芳写信给刘海粟,婉言相劝他停止使用模特儿。
然而刘海粟并不买帐。
6月10日,刘海粟在《申报》上再次发表公开信,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孙传芳的要求。
孙传芳恼羞成怒,下令上海县公署,查禁美专人体模特儿。
那么刘海粟是不是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停止使用人体模特儿了呢?没有。
第一个根据,查当时美专的教案,上面明白地写着:第三学年用油画画人体写生。
第二个根据,有人曾问刘海粟这事的结局,他说:我什么时候停?那个报纸上登了这个声明,我当时不同意,我发火,但是要顾全整个的形势和大局,其实一天也没有停过。
游学法国的刘大鸿,见多识广,但看到那张老照片时,仍有一种春天西湖的感受。
照片何时拍摄第17届西画系毕业班的这张合影,是迄今保存下来的一张美专最著名的照片。
照片的最初来源无人知晓,可这张照片又是什么时候拍摄的呢?一位叫凌琳如的女同学,在她题名为《偶而》的诗的下面,留下了一个日期:1935年12月6日。
另一位叫叶飘生的男同学留下的一段毕业赠言,落款的日期是1935年12月11日。
而其他同学的毕业赠言上,落款的日期也都是1935年冬,或民国24年的11月、12月。
而第17届同学的毕业时间,是在他们写下毕业留言后的第二个月。
这也就是说,17届同学的毕业时间,是1936年1月。
美专的学生,学制为三年,如果是1936年毕业的,第17届西画系学生的在校时间就应该是1933-1936年。
因此这张照片可能是他们在1933-1935年之间的某一个冬天拍下的。
拍摄这张照片时,距离那场因使用人体模特儿而起的风波,已快10年了。
我们虽然还不清楚这张“课中留影”是他们早已有的安排,还是临时兴之所至的产物。
但透过这张照片,我们似乎可以感到,美专的老师和学生好像是在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即那场风波虽然已少有人提起,社会的环境也有了一些变化,但他们仍然在向世俗和传统挑战。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看作他们是在宣告自己的胜利。
他们在哪里然而让人们更为关切的,是照片中那些人的命运,尤其是那个全身赤裸的女子。
上个世纪50年代,上海美专和另外两所艺术学校合并,迁往南京,成立了南京艺术学院。
后来刘大鸿得到消息,当年美专的许多学生和教务长谢海燕还都生活在那里。
到了南京,刘大鸿才得知,谢海燕已经去世了,但他的夫人张嘉言还在。
而张嘉言本人就是美专第16届的毕业生。
16届和17届的学生应该有两年的同校时间。
张嘉言首先在照片上认出来的,是三位老师。
照片第一排的一位叫张弦,曾经留学巴黎,油画教授。
照片第二排中间的一位男子叫王远勃,也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西洋画系主任。
照片第三排坐在裸体模特儿身边的,是美专最年轻的教授,他叫刘抗。
刘抗十几岁时就到巴黎学画,26岁就在美专做教授了。
照片上的女同学中,有好几个张嘉言也都认识。
第一排紧挨着张弦的女同学,叫史人宇,江苏吴县人,毕业的时候是23岁。
第三排左起第二位的女同学,叫陈菊芬,别名馨远,浙江上虞人,毕业的时候是20岁。
照片第三排左起第四位的女同学,叫潘再黎,浙江宁波人,毕业的时候是21岁。
这张照片,勾起了张嘉言的许多回忆,她说谢海燕曾对这张照片进行过辨认,提供了两个有用的信息:第一,他亲笔写出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35年;第二,认出里面既有西画系同学,也有艺术教育系同学。
这就更加证实了这张照片的确只是一次很偶然很随意的“课中留影”。
张嘉言却想起来照片中有一位叫凌琳如的女同学,就是她同事凌环如的姐姐。
于是刘大鸿立即坐车到汤山去找他们。
见面后得知,凌琳如已经在湖南去世了。
刚刚出现的希望,转瞬间化为乌有。
刘大鸿脑子里依旧是一团乱麻。
凌琳如虽然不在了,但她的丈夫和女儿都还在,现在他们一家人就居住在长沙。
于是,他们又来到了凌琳如女儿张小莉的家。
凌琳如的丈夫张继正,由于年老多病,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
张小莉的家里,也保留着一本上海美专第17届毕业班的纪念刊和凌琳如美专的毕业证书。
然而刘大鸿与摄制组的追踪依然没有结果,照片中的其他人,尤其是那个女模特儿的下落还没有找到。
正在这个时候,张嘉言打来电话,告诉刘大鸿,曾担任过中国美协党组书记的王琦,也是美专毕业的,他知道很多情况。
看到照片的王琦很是兴奋,上面的许多人他都认识:照片里有他三个老师,一个是张弦,1936年回家的时候淹死了。
另外一个是刘抗,还有一个王远勃,是教务主任……刘抗现在还在新加坡,92岁了。
1994年在北京开过画展。
张弦跟刘抗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两个老师比较开放,当时的美专是比较开放的。
据王琦介绍,张弦的素描功底相当深厚。
在当时的巴黎,他的素描是仅次于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的水平。
王远勃1949年以后去了天津,周恩来总理曾一度亲自安排过他的工作,后来也去世了。
三位老师中,就刘抗还在。
照片上的同学,王琦也认识不少。
蹲坐在张弦右边,一脸活泼的同学,叫张接华,是马来西亚的华人。
张接华性格活跃,是美专篮球队的成员。
这张照片最后一排左起第二位的同学,叫徐子诚。
上海本地人,毕业的时候,是20岁。
徐子诚左边的这位女同学,叫朱秀峰,别名松岩,山东临沂人,毕业的时候,是23岁。
照片第二排右起第二位的那位同学,叫宋绍武,别名昔非,广西融县人,毕业的时候25岁。
王琦也认出了宁波来的女同学潘再黎。
王琦说,1949年以后,他在香港碰到过潘再黎。
那时的潘再黎,已经是一个阔太太了。
女模特儿的归宿令刘大鸿惊喜的是,王琦竟然认出了照片中的女模特儿:“这个模特儿也是我画过的……我们叫她‘小模特儿',当时有3个模特儿,她最受欢迎……这个模特儿张弦也喜欢。
张弦对人体教学的要求很高,而美专这位‘小模特儿'能得到张弦的赞许,说明她本身的素质是不错的。
”王琦介绍说:“由于大家相处得不错,‘小模特儿'才愿意拍这么一张照片,可还是不愿让人们看到她的脸。
‘小模特儿'是个正派的女孩,记得当时讲上海话,据一个同学讲,后来她就考学校去了,当时的年龄大概有十七八岁。
” “小模特儿”到底是读什么学校去了?又是学的什么专业呢?据王琦讲,他只知道“小模特儿”是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念书去了,再就没有消息了。
从上海、南京、长沙再到北京,摄制组终于从王琦这里,得到了这个模特儿的一点线索。
在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名单里,仍然找不到“小模特儿”。
那么到哪里才能找到她呢?应该去找找刘抗,他虽然已经92岁,又远在新加坡,但他是目前为止那张照片上唯一还活着的人!刘大鸿抱着极大的希望,拨通了刘抗新加坡家中的电话。
据刘抗回忆,当时人体课下课的时候,他觉得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很有意义,又很好玩,就把大家聚在了一起。
当时拍照的地点就在刘抗的教室里,刘抗又约了张弦他们一起过来。
在课堂上,刘抗对“小模特儿”说,大家终有一天要离开,照一个相作纪念吧。
“小模特儿”当时很害羞很腼腆,可还是答应了,只是稍微遮掩了一下。
至于“小模特儿”的名字,刘抗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小模特儿”是上海的乡下人,20岁上下,在自己的教室做模特儿一年左右。
至此,有关这个模特儿的线索就全部中断了。
就在摄制组近乎绝望的时候,突然从成都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去年9月15日,《成都商报》打来电话说,照片中的一名成都籍男同学已被他们找到。
那张照片最后一排中间一位披着大衣的学生,就是那位成都籍的同学,他的名字叫钟德福。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钟德福22岁。
钟德福现在应该已是88岁的高龄老人。
记者问老人:你知不知道模特儿叫什么名字?姓什么?老人: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