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背景资料一
- 格式:docx
- 大小:16.47 KB
- 文档页数:3
《春笋》说课一、教材分析《春笋》是一篇抒情,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的赞美之情。
文章开头以“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直抒胸臆。
接着重点描写了春笋在春雨的滋润下,拔地而起,破土而出的过程。
春雨中,烟雨迷蒙的竹林中正孕育着一种生命,“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婴儿吮着母亲的乳汁,吸呀吸,积聚着力量”,等待着生命力勃发的那一刻。
忽有一夜,春雷“唤醒”了的春笋,它以一往无前、不可阻遏的气势破土而出,“冲破地皮蹦出来,顶开沙砾冒出来,穿过石缝钻出来……” 在充满顽强生命力的春笋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因为春笋“浑身充满力量,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
”沐浴着春风,沐浴着春雨,春笋你追我赶,竞争着向上。
在这烂漫春天,山泉叮咚,鸟雀欢鸣,山花舒瓣,松柏婆娑,一切生物如同这春笋一般充满生机,活力无限,他们似乎也在为春笋加油、喝彩……整篇文章语言清新,抒情性强。
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非常适合朗读训练。
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读课文展开想像。
这篇文质俱佳的散文不仅十分适合学生的朗读训练,同时教材的本身还留有一定的语境,为学生的想象留下了一片空间。
教师可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充分地读文后,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大胆想像,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又培养想像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识字方面,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字词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自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来记忆字形。
但这并比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字词教学,将此任务全部推给学生。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
尤其这一课的音形易混淆的字词较多,教师可运用归类、辨析、比较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在阅读方面,一般状况下,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语文《春笋》说课稿语文《春笋》说课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春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说教学内容:《春笋》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写春笋出土以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和后面四篇课文共同描绘出一幅春景图,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
2、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学会4个偏旁部首;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春笋的热爱,对春天和大自然的赞美。
3、教学重点: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感受春天之美。
二、说教法:1、情境教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让学生想象春笋在春天里生长的样子,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读书有感而发。
《春笋》说课稿整理《春笋》说课稿《春笋》是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其次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忱赞美春笋不怕困难,坚韧向上的生命力。
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
其中,“唤醒冲破掀翻,冒出”等动词特殊精确生动,可以借此培育孩子的语言想象力。
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这种叠词加排比的表达方式,布满童真童趣,特殊适合用来训练朗读,培育语感。
另外,文章支配9个一类字,8个二类字,学习4个部首。
依据我的教学阅历,一年级孩子对这类课文比较感爱好,对春笋也不生疏,春笋可爱的形象是能通过阅读感受的。
基于以上教材简析与学情的把握,并依据课标对本年段的详细要求,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指导朗读,使能同学能读正确、流利,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7个。
熟悉1个多音字和4个偏旁。
正确端正地书写生字。
3、指导朗读感悟,想象和感悟春笋形象,学习春笋冲破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精神。
其中1、2两个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其中,指导同学学习正确、端正书写将是训练的难点。
以上目标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训练朗读,指导同学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初步感知内容。
正确认读熟悉16个生字,并练习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揭示课题,引导同学由课题质疑。
其次环节,初读指导、整体感知:先放手让同学带着问题充分自读。
接着,结合反馈检查,引导同学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笋、声、迎、长”这四个字进行正音,对于“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这句长句,我将重点指导他们读好停顿。
在初步读正确、流利读基础上,我引导同学选择各自喜爱读内容,美读课文,让同学通过这样选择性的朗读,再次走进文本,梳理文本。
第三环节,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本课时我将指导同学书写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冲、破、块、外”,1个半包围结构的“迎”和独体字“再”。
《春笋》教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一直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希望通过适时的教学设计与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领略语文的魅力。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春笋》这篇课文的教案。
一、课文品读1.课文背景:简单介绍春笋的孕育和采摘过程,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食用和象征意义。
2.课文结构:第一段为开门见山,介绍春笋的生长周期;第二段至第四段分别介绍采摘、剥皮、清洗与烹饪等环节;第五段通过描写“酸、甜、脆、嫩”的口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笋的独特魅力;第六段提到春笋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3. 课文特点:语言简练、流畅优美,适合年轻人阅读,形象生动,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可以通过这篇小品文,向学生传递爱生活、爱自然的情怀。
4. 课文理解:考虑到学生对这类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普遍较弱,需要适当调整难度。
典型的理解问题包括:春笋的生长环境和成长条件是什么?春笋为什么要在“含苞待放”的状态下被采摘?春笋在烹饪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春笋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二、教学目的1. 通过《春笋》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到春季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食品文化的兴趣,了解和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 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增强口头表达的自信和技巧。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形成对春笋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春季花海中的春笋(1) 用图片或PPT展示春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学生的兴趣(2) 引入春笋这个话题,出示几张春笋的图片,并让学生猜测出这是什么。
2. 分组探究:春笋的采摘与制作(1) 把学生分组,每组3-4人(2) 分组探究:采摘春笋的最佳时期、方法及注意事项;春笋的烹饪方法和技巧;春笋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春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春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春笋在春天里破土而出、蓬勃生长的情景,展现了春笋顽强的生命力。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童趣。
课文以拟人的手法,通过“冲破”“掀翻”“冒出来”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春笋破土而出的动态,让人感受到春笋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课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春笋的样子和生长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春笋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认知水平有限,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基础,但对于春笋这种植物的了解可能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春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8 个字只识不写,认识 4 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观察、想象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笋的特点和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春笋的喜爱之情,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感受春笋的特点和生长过程,体会春笋顽强的生命力。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春笋的特点和生长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春笋》背景资料一
春笋,大自然的馈赠
江南三月,春雨绵绵,正是春笋破土茁壮的好时节。
竹笋,也称竹肉、竹胎、竹芽,是竹的芽胞发育而成。
冬季藏在土中的叫冬笋,肉质细嫩,鲜美无比,有“笋中皇后”之誉。
春天破土而出的叫春笋,笋体肥大,美味爽口。
夏秋时采的叫夏笋,又称竹鞭笋。
在一片片的竹林中,冬去春来,夏逝秋至,都有当令的竹笋可以尝鲜。
我国以笋入馔,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在《诗经》里就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诗句。
晋代的戴凯在《笋谱》一书中介绍了竹子的70多种不同的风味。
宋代的赞宁还编著了一部《笋谱》,总结了历代流传的采笋、煮笋的经验。
春笋脆嫩鲜美,早在古代就脍炙人口,为人们所喜爱,素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叹。
据说,唐太宗很喜欢吃笋,每逢春笋上市,总要召集群臣吃笋,谓之“笋宴”。
他用笋来象征国事昌盛,也用笋来比喻大唐天下人材辈出,犹如“雨后春笋”。
春笋,人们称它为春天的“菜王”。
它的食用方法很多,炒、烧、煮、煨、炖等均可,皆成佳肴。
可荤可素,可汤可菜,做法不同,风味各异。
即使是一支大的竹笋,因其各个部位鲜嫩程度不同,可分档食用,各具特色。
如嫩头可用来炒食,或作为肉圆、馅心的配料;中部可切成笋片,炒、烧或作为菜肴的配料;根部质地较老,可供煮、煨、以及与肉类、禽类一起烹汤,还可放在坛
中经发酵制成霉笋,炖食别有风味。
笋在地方菜肴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江苏的“如意春笋”、浙江的“南肉春笋”、四川的“干烧笋”、上海的“笋腌鲜”、“拌双笋”、福建的“鸡茸金丝笋”等,都是鲜美无比的佳肴。
北方各地也有不少用笋做成的名菜,但鲜笋长途运输后,质地老化,比南方刚出土的笋做成的菜要略为逊色些。
民间一些用笋做成的小菜,像湖南的凉拌鸡毛笋,江西的甜酸小笋,浙江的腌菜拌小笋等,都具有不同的乡土风味。
近年来,我国著名的竹乡浙江安吉,用竹笋可以做出的各种名菜已不下百来种,称之为“百笋宴”。
四川宜宾有关宾馆挖掘民间笋食遗产,推出了“全笋席”,笋菜品种多达200多种。
其中冷菜有火腿笋片、发菜笋卷、玉笋脆肚、酱烧笋丁、卤炸冬笋、虾仁笋花等;热菜有金钱竹笋、锅贴冬笋、笋燕鲜贝、吉庆鱼花、冬笋凤翅、糖醋冬笋、玉笋鸭卷、五彩笋丝和脆笋果羹等,色香味形各异,风格清新,受到欢迎。
春笋,真不愧是大自然赠送给人们的美味佳肴!儿童不宜多吃春笋
冬笋和春笋有什麽区别?
竹笋是竹的幼芽,有竹肉、竹胎、竹芽之称。
它的品种繁多,一年四季都有出产,按时节分,春天破土而出的称“春笋”;夏秋时节收获的称“夏笋”;冬季收藏在土中的称“冬笋”,但以春笋和冬笋较为珍贵,尤其春笋笋体肥大,美味爽口。
冬笋是立春前还没有出土的南竹的幼笋,春笋是立春后已经在泥土面上冒尖或者全部出土的南竹的笋。
冬笋通身没有一点绿颜色,特别是笋尖是没有一丁儿绿色,只要一露尖,就是春笋了。
冬笋是直接从土里面挖出来的;早春笋在民间又叫‘顶土花笋’,就是笋子快从土中冒出来的时候,这种笋子无论是营养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接近冬笋,所以价钱也差不多;春笋是已经破土而出的,比较好采摘,所以价钱不贵。
那么到底如何分辨春笋、冬笋呢?
一是看:春笋毛多,而且外面包着的皮有黑色条纹,整体颜色发黑,而冬笋外面的笋皮是金黄色的,没有黑色条纹。
即使菜贩子故意把毛清理了,肉眼也能分辨;二是摸:冬笋的外皮都是紧紧包在一起的,摸上去很实在,而春笋外皮有点松动。
此外,冬笋的个头也偏小一点,大部分都在三两左右,而春笋多在半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