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披风示意图
- 格式:docx
- 大小:349.02 KB
- 文档页数:6
汉服披风制作示意图
作者:小门同志
通裁类汉服我已研究多时,参考了实物以及其他朋友的经验,为了让大家穿上正宗的衣服,特把剪裁方法发出来给大家参考;
传统布料因为只有60厘米左右的布幅,所以除了必要的中缝线,还要接袖红线;在日本朝鲜以及其他民族,为了遵循传统,他们会把布料专门剪裁成60厘米左右宽,然后再做成衣服;
用50~60厘米宽的布料做衣,所用布料为衣长X2对折X33副布图中A和D为同一幅; 2楼
100~120厘米用布为衣长X3对折+接袖
开领的大小约为脖子左右两侧之间的距离;要注意的是,开领只是开出一条直线,不能挖到衣料后片,否则会造成领子不够贴,严重的往外翻的厉害影响美观;图中开领大小为领缘宽的2倍
个人建议,裁剪是,下摆形成一定的弧度,这样可以避免穿披风时,下摆交叠,同时,披风也不可做的过窄;
个人建议:
1、裁剪是,下摆形成一定的弧度,这样可以避免穿披风时,下摆交叠,同时,披风也不可做的过窄;
2、披风几乎是直袖和广袖的
下面是传世实物,清代戏衣,可做参考;还有,披风几乎是直袖和广袖的
3
楼
男披风
孔府旧藏桃红纱地彩绣花鸟纹褙子。
漢服简介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
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展品簡介:第一部分:深衣之曲裾曲裾释义: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記載:见《礼记深衣》“续衽钩边” 唐孔颖达疏。
《汉书·江充传》:“ 充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到汉代时,服饰制度虽还不够完备,但对宫中的后妃们的衣饰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汉代妇女礼服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后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饰,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都是深衣制(即单衣)。
深衣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礼记》的《玉藻》、《深衣》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在“明礼”。
《礼记集解》、《礼记集说》、《深衣考》等文献了解,深衣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的规定,比如“缘”的颜色的规定,则有:若父母、祖父母皆健在,缘用彩色;若父母全、祖父母不全,缘用青色;父存母亡,缘用青色;若父亲亡,缘用素色,衣料颜色则避免用素色。
汉服制作---披风和褙子
披风:
从宋代褙子发展而来,是明代男女都可穿用的外套款式,对襟,直领,大袖,衣身两侧开衩,衣襟用系带或玉花扣固定。
女性通常在披风里穿竖领长袄和马面裙,男子则多穿道袍。
在秋冬季节里,也用各种动物皮毛制成披风,可以御寒保暖。
现在戏曲中仍保留披风的形制,简称为“披”,一般讹写为“帔”。
氅衣:
又称鹤氅,晋代已有记载,多为道家所用,宋代文人好服鹤氅,明代士人多作为便服外套使用,天冷时也穿以遮风御寒(与披风一样内衬毛皮)。
形制与披风相似,对襟,直领,大袖,衣襟用长带一对系结,衣身多为浅色,领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缘边,两侧一般不开衩(也有做成开衩的)。
因为氅衣、披风外形接近,故有时两者也互相混称(如一些小说中同件衣服可能既被叫做披风又被叫做氅衣)。
制作剪裁教程:
罩衫-披风
袖子样式
领子样式
甘领的裁剪图
古籍上的披风
古代披风实物
古代披风画作
明代男女披风做法是一样的。
最后:在对襟、衣摆、袖口镶边的是氅衣,做法也差不多,不过氅衣是直袖。
褙子:
大氅、披风、褙子区别:大氅广袖,衣服边缘都有异色衣缘,两侧不开叉,有系带。
披风与大氅相近,两侧开叉,衣缘只到胸口处加系带。
褙子多为窄袖,两侧开叉,衣缘直通,无系带,有四周加衣缘的,也有不加的,大多不加。
氅衣:。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1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二、汉服的特征:v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v交领v右衽v无扣系带三、汉服形制(1)上衣下裳(衣裳制)冕服、礼服、襦裙(2)衣裳相连(深衣制)深衣就是上下缝合在一起的款式。
它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
有直裾深衣与曲裾两种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男子袍服与冠履(幻灯片)商周以前多用巾约发,西汉末年发展成为帽箍式的帻。
故秦汉男子多以巾帻裹头。
“崇其巾为屋”指巾帻顶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脊,又称“介帻”平顶的巾帻则称“平顶帻”或“平上帻”这两种,是汉代男子的基本首服。
帻: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
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庶人的巾帻只能用黑色或青色。
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都是从他们头上的巾帻颜色来区别的。
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①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用。
②缣巾: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通常以缣帛为之。
西汉初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分贵贱。
汉末仕宦王公贵戚,不戴冠时,以戴幅巾为雅,后来普及开来。
汉末黄巾起义,即为黄色幅巾,后世将这两种巾通称为“汉巾”。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
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
“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
(幻灯片)汉代的冠帽是区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体衣《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下连裳制(深衣类)上下通裁制(通裁类)一、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
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
二、上下连裳制(深衣类):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
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
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
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
《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
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
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
汉服「款式图结构纸样」合集将玄端和曲裾的修改如下,修改玄端上衣下摆的形状,以及两件礼服的束腰。
将明制婚礼冠服的修改如下,增加男装补子,增长女装大衫的长度。
▼马面裙▼对襟襦和褙子▼袄裙▼团龙袍▼ 一品公服将蟒袍的袍料方案改为如图,这样更合理,可留出布料接口。
另外可以解释类似的十字形图案的服饰为什么非常费布料。
▲ 蟒袍展开▲ 蟒袍明代汉服(上图)与近代韩服(下图)之间的区别。
▲文官一品公服▲明:道袍、袄裙▲宋:襕衫、褙子▲唐:圆领衫、齐胸襦裙▲ 汉:玄端,曲裾▲汉服元素与现代时装结合——男款制服。
▲汉服元素与现代服装的结合——女式办公制服,相当于银行、保险公司、公务员等穿的制服,请忽略我设计后的违和感。
▲汉服元素与现代时装结合——通用学士服,直接套用去掉外摆的盘领袍,简单大气实用。
▲汉服元素与现代时装结合——男款校服,圆领右衽设计▲汉服元素与现代服装的结合——女式校服▲明制婚礼冠服▲中衣中裤▲ 交领袄裙▲ 袄裙透视▲ 袄裙展开▲ 袄裙细化分解▲ 交领襦裙▲ 对襟襦裙▲ 盘领袄▲ 半臂▲ 两种对襟半臂▲ 斜对襟褙子▲ 直对襟褙子▲ 齐胸襦裙▲ 裋褐▲深衣▲ 道袍(暗摆)▲ 直裰(分衩)▲ 直身(明摆)▲ 便服、常服、礼服袖长示意▲ Word里的排版截图▲ 曳撒▲ 圆领袄▲《图集》里的配图示例之马面裙,非裁剪图,只做形制说明▲ 大袄配马面▲ 女式盘领▲曲裾▲ 盘领官袍▲ 襕衫。
每天学点汉服知识之汉服形制———褙子
褙子
褙子始于唐朝,盛行于宋、元,在明代也被称为披风,褙子是汉服形制款式之一,对襟,两侧从掖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
其寓意人行走之时背应挺直,以扶正人的脊背和身体。
好久没玩刮刮乐,快来手气!
广告
褙子原为身份较低的妇女穿着,但因其穿着行走方便,所以发展到宋代以后,上至后妃命妇,下至平民女子,皆喜穿着。
宋以后更逐渐演变成为常礼服的一种,是宋代妇女的典型服装。
男子一般则把褙子当做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衣服来穿。
汉服形制科普汉服基本结构汉服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衣裳】汉服款式之—古人把上半身的衣服叫衣,下半身的衣裙叫裳。
衣裳是汉服的最初形制。
即上衣下裳,上半身穿着上装,下半身穿着下装中的裳。
《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有记载中出现“衣裳”二字,衣裳制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规格最高的形式。
【交领襦裙】汉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领右衽。
襦裙作为汉服的主要形式,细节一直有变化,有的为深交领至腋下,袖緣很宽,袖根宽于袖口,有腰线,多认为是中衣款式。
也有的为浅交领,袖根和袖口宽度一样,为直袖,袖緣窄,有腰线,多认为是外穿的襦裙。
【对襟襦裙】汉服款式之一。
襦是一种短衣,最长到膝部,搭配间色裙或素裙。
对襟襦裙特征是直领,对襟,衣袖有宽窄两式。
两晋时期襦裙腰间可以配束带,带下有围腰,是比蔽膝短的一种腰饰。
【袄裙,或者叫衫裙】—上袄下裙,汉服款式之一。
长袖袄衫,交领右衽,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
下裙多配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襕纹样,故也称襕裙。
袄裙的款式影响了朝鲜宫样及中国其他民族。
【齐胸襦裙】:是襦裙根据系结位置分出的一种款式。
她是将裙头和系带束在胸上方,顾名思义曰“齐胸”。
起于隋,兴于唐。
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和交领,对襟居多。
齐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内。
很多人容易把齐胸襦裙和韩服弄混,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韩服上衣交领的系带多在胸前,上襦多在裙子外,韩服是由明制衣服发展而来的。
不是汉朝才叫汉服!一篇文章带你分辨不同朝代、形制、样式的汉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
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以下为大家介绍较为热门的一些形制。
1、曲裾形制:连裳制曲裾,全称曲裾袍,考古报告称绕襟袍。
属上下分裁式,归类于“深衣类汉服”,故又称曲裾深衣、绕襟深衣。
当代汉服复兴中制作的曲裾袍包括仿照文物制作的单绕曲裾、参考俑推测制作的多绕曲裾、露出衬裙的“短曲裾”等。
其历史款式原型流行于先秦至汉代。
2、袄裙形制:上衣下裳制袄裙是一种上衣下裳的款式的称呼,因上衣是一种叫做袄的双层上衣而得名。
下着褶裙或者马面裙为常见的搭配。
袄裙这种服装从唐代开始就有衣物疏记录,一直到民国。
由于有明一代,是袄裙的繁荣期,所以现代一般谈论袄裙时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袄着装。
由于受明朝的影响,李朝初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并且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变成现代朝鲜服常见的赤古里裙样式。
3、半臂襦裙形制:上衣下裳制半臂襦裙,既上衣着半袖短外衣搭配下身长裙的穿着形式。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解释说:“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半臂最初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逐渐传至民间。
4、褙子形制:上衣下裳制褙子,又名背子、绰子。
褙子在宋代女子服装中通常作为常服类的一种,在“汉服热”的现当代也较为常见此类款式。
通常为上衣下裳制直领对襟、下摆两侧开高权的长上衣搭配抹胸或交领上襦,下身一般搭配褶裙。
到了明代,多把大袖褙子称为披风。
5、比甲形制:通裁制比甲最早是起于宋代,是一种长的无袖罩衫,还有个现在还在使用的称呼“背心”(两种背心所指服装不同)后来传入蒙古。
据《元史》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最全汉服汇总,图⽂详解(⼥装篇)⼀、襦裙类:襦,即短上⾐,按款式分类,有对襟(亦称直领)、交领(亦称斜襟)、坦领(亦称U领)等;裙,即下裙,通常为⼀⽚式合围裙,按制作⽅式分类,分为褶裙、⽚裙等。
襦裙⼜分为齐腰襦裙、⾼腰襦裙、齐胸襦裙等。
搭配半臂穿着⼜称半臂襦裙。
可搭配披帛。
袖型不限于窄袖,亦有直袖、宽袖、⼴袖等。
襦裙的特点在于上⾐短,下裙长,裙束于腰以上,以显⾝材修长。
裙带⽤布带或宫绦,不⽤宽腰带或腰封。
1.交领襦裙2.对襟襦裙3.坦领襦裙4.齐胸襦裙实际上⾼腰襦裙和齐胸襦裙也存在着⼀些区别。
⾼腰襦裙的束带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
齐胸襦裙束带位置则是在胸以上。
齐胸襦裙最早见于南北朝,经历了隋、唐、五代才淡出历史舞台,⼤约有1000年的历史。
唐代之前出⼟的陶俑,或绘画,多见有背带的款式,发展到唐代,才呈现出我们现在认知中的齐胸襦裙。
附⼀:半臂半臂多配合襦裙穿着,现代出现了单穿半臂作为汉元素的穿法。
1、对襟半臂2、交领半臂3、坦领半臂附⼆:⼤袖衫附三:褙⼦附四:圆领袍(唐制)圆领袍,⾄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存在。
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于隋唐⾄明末。
唐代流⾏男装⼥穿,其中最常见的⼀种款式就是圆领袍。
唐圆领有别于后世之处,在于领⼦较紧窄,⾐长、袖宽尺⼨不拘,前襟直下,以布扣固定。
唐⼥圆领多颜⾊鲜艳,下配条纹裤,腰配⾰带。
圆领袍的翻领穿法:附五:短褐这⾥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
“短”“竖”“裋”三字同⾳,都读作“shù”。
“短”通“ 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
⼜称裋褐。
裋褐为上⾐下裤的形制,上⾐为交领⾐,长度⼀般在臀部,裤为直筒裤。
此款本为男装,适⽤于居家劳动,现代发展为男⼥通⽤。
⼆、深⾐制深⾐制不同于上⾐下裳分开的形制,是上下缝合的。
通常穿于襦裙外,⾥⾯需要中⾐、裤、裙为衬。
深⾐以宽袍⼤袖居多,祭服等礼服都属于深⾐类。
1、曲裾袍曲裾袍是深⾐的⼀种,后⽚⾐襟接长,加长后的⾐襟形成三⾓。
汉服,指黄帝即位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间,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并不单指汉朝的服饰。
汉服不是时装,而是民族服饰,是有规范的,不存在改良之说。
其功能主要是礼仪性和形式上的。
与唐装不同,唐装是指用西式裁剪的裁制方法改良的服装,特征是立领、盘扣、对襟。
名称来源于外国说法,字面意思是“唐人的服装”,也不是唐代的服装,与唐代并无关系。
其出现的时间极短且裁制为西式。
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兼有盘领、圆领和直领)、褒衣大袖(亦有窄衣小袖)、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是在腋下结缨系带,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有中缝。
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与同为华夏文化体系的日韩衣冠区分的鲜明特征。
纵观几千年华夏衣冠,大体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男子礼服多为衣裳制,常服则趋于深衣制或通裁制,而女服式样则正好相反,常服多用襦裙,礼服却为深衣制——关于这部分现象也有部分解释:男子礼服上衣下裳,取义上法先王古制(《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女子礼服深衣,隐喻女子德贵专一。
汉服礼服最短不能露出腿,而常服最短可以到腰线。
汉服以带或宫绦束腰,不存在腰封。
一套完整的衣冠部件有:首服、体衣、足衣和配饰。
这里我们主讲体衣。
体衣,《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意思是说衣是用来适应寒暖变化的,而裳(裙或裤子)是用来遮蔽身体的)”。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衣连裳制(深衣类)、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衣裳制分上衣和下裳。
上衣有:襦、袿衣、半臂、褙子、比甲、袄、裲裆、裋褐等。
下裳有:裙、袴等。
对襟齐胸襦裙深衣制有: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朱子深衣、杂裾垂髾等。
通裁制有:直裰、长袄、袍衫等。
汉服均采用平面裁剪。
衣裳类上下分裁,腰间不接;深衣类上下分裁,缝至一身,腰部有接线;而通裁类本质上是加长的上衣,没有下裳,腰部无接线。
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褙子和斗篷不傻傻分不清了服饰的发展在不同的民族都有类似的进程,会发展出各种功能造型类似的种类。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就会让很多人不容易区分。
我经常问学生你知不知道披风和斗篷的区别,这个时候往往收到的回复都是“这两个不是一个东西嘛?”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来详细介绍一下披风的发展史,让大家了解这其中的区别。
随着朝代的演变衣服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很容易将衣服混淆。
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披风就是没有袖子,跟斗笠类似的东西,也就是斗篷。
其实斗篷是人们用来御寒的衣服,一般都是在室外穿的。
在一些清宫剧中比如《甄嬛传》、《步步惊心》这些影视剧中,一到了冬天我们就能看到斗篷的身影,开玩笑说就是像披了个被子在身上一样。
有人就有疑问了,那《哈利波特》里面所穿的不就是披风吗?确实是,但是这是西式的披风,并不是我们中式披风,因此就会有更多的人把披风当成了斗篷。
我们传统的中式明制披风并不是这样的,她不仅有袖子,也可以在室内室外穿着。
西式披风但是当人们看到明制披风的时候,也会有人提出疑问了,这不就是褙子吗?并不是,明朝也是有自己的明制褙子的,有窄袖和宽袖,在宋制褙子基础上也是有改良的,明制披风虽然和褙子类似,但是和褙子也是有很多区别的。
下面就看看明制披风、宋制褙子和清朝斗篷之间的区别吧。
宋制褙子,起于隋朝,传至明朝说道宋制的褙子,它的起源是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的,褙子的起源来源于隋朝的半臂。
褙子原本为婢女妾所穿的服饰,在《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籍》中就有记载褙子是由半臂演变而来的,是半臂加上长袖从而变成了褙子。
半臂是类似于衫去掉袖子,在《事物纪原》就有记载:“秦二世诏衫子上朝服如背子,其制短袖于衫,身于衫齐而大袖,俗名䘿掖或绣䘿,如今之半臂”。
半臂唐朝其实也是有褙子的,唐宋时期的褙子多写为背子,唐朝的背子和半臂是很类似的,唐背子是没有袖子两边开叉的短衣。
宋褙子大多就是直领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作为外衣穿着。
汉服演变知识点总结一、汉服的起源和发展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最早的汉服是以皮革和兽皮为主要材料制作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族人民开始使用丝绸和棉麻等纺织品制作服饰,逐渐形成了以绸缎和丝绢为主要材料的汉服。
汉服的发展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及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汉服风格和特色。
二、汉服的形制和款式汉服的形制和款式主要包括上衣、下裳、衣带、襦裙、袍服、长袍、披风、头饰、鞋袜等多种服饰。
其中,男性的汉服主要有长衫、袍服、褂子、马褂、衣裳等款式,女性的汉服主要有襦裙、对襟、对襟衫、大袖衫、旗袍、褙子等款式。
不同的款式和形制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地位的人们的着装习惯和文化风貌。
三、汉服的颜色和图案汉服的颜色和图案主要以红、黄、蓝、绿、紫等传统的五色为主,同时也包括了黑、白、灰等其他颜色。
在汉服的图案上常常采用龙凤、花鸟、山水、云雾、妆扮、古代传说、节气、徽章等各种符号和图案,这些图案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生活和宇宙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命运的向往。
四、汉服的礼仪和文化汉服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服饰文化,更是一种独特的礼仪和文化。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穿着汉服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穿戴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汉服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途。
同时,汉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五、汉服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汉服文化,并积极参与到汉服的传承与发展中。
在中国各地,不少专门的汉服学习与传承机构陆续成立,多种传统的汉服样式和制作工艺也得到了重新挖掘和发展。
同时,汉服文化也受到了很多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
总结起来,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汉服的演变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变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款式。
汉服披风制作示意图
作者:小门同志 通裁类汉服我已研究多时,参考了实物以及其他朋友的经验,为了让大家穿上正宗的衣服,特
把剪裁方法发出来给大家参考。
传统布料因为只有60厘米左右的布幅,所以除了必要的中缝线,还要接袖(红线)。
在日本朝鲜以及其他民族,为了遵循传统,他们会把布料专门剪裁成60厘米左右宽,然后再做成衣服。
用50~60厘米宽的布料做衣,所用布料为衣长X2(对折)X3(3副布)图中A 和D 为同一幅。
2
楼
100~120厘米用布为衣长X3(对折+接袖)
开领的大小约为脖子左右两侧之间的距离。
要注意的是,开领只是开出一条直线,不能挖到衣料后片,否则会造成领子不够贴,严重的往外翻的厉害影响美观。
(图中开领大小为领缘宽的2倍)
(个人建议,裁剪是,下摆形成一定的弧度,这样可以避免穿披风时,下摆交叠,同时,披风也不可做的过窄。
)
个人建议:
1、裁剪是,下摆形成一定的弧度,这样可以避免穿披风时,下摆交叠,同时,披风也不可做的过窄。
2、披风几乎是直袖和广袖的
下面是传世实物,清代戏衣,可做参考。
还有,披风几乎是直袖和广袖的
男披风3楼
孔府旧藏桃红纱地彩绣花鸟纹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