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各种汉服款式剪裁图大全
- 格式:ppt
- 大小:9.16 MB
- 文档页数:100
漢服简介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
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展品簡介:第一部分:深衣之曲裾曲裾释义: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記載:见《礼记深衣》“续衽钩边” 唐孔颖达疏。
《汉书·江充传》:“ 充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到汉代时,服饰制度虽还不够完备,但对宫中的后妃们的衣饰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汉代妇女礼服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后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饰,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都是深衣制(即单衣)。
深衣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礼记》的《玉藻》、《深衣》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在“明礼”。
《礼记集解》、《礼记集说》、《深衣考》等文献了解,深衣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的规定,比如“缘”的颜色的规定,则有:若父母、祖父母皆健在,缘用彩色;若父母全、祖父母不全,缘用青色;父存母亡,缘用青色;若父亲亡,缘用素色,衣料颜色则避免用素色。
汉服系统知识--体衣体衣《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下连裳制(深衣类)上下通裁制(通裁类)(一)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先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进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专门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明白如此的试探有无道理。
1.上衣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襦:《说文》曰:襦,短衣也。
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
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概念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
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
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较,的确是短衣。
襦有长短之别。
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
《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也有单复之分。
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
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
衫,一般是单层。
《说文新附》:“衫,衣也。
”《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
”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
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
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
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
”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
也指长衫。
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已是指官服了。
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
袄的名称最先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朝传入日本。
体衣《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下连裳制(深衣类)上下通裁制(通裁类)一、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
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
二、上下连裳制(深衣类):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
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
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
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
《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
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
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
原作:纤云馆主PS:半臂目前没有相关出土可参考...所以此裁剪图仅供参考。
的来汉网潜水已久,今天浮上来发一个自认为善算详细的贴子,一步步记录自己做汉服的过程,希望给同好们一点参考,特别是想自己动手做又不知如何入手的新手一点启发。
制作过程仅是自己按照自己的经验,非专业贴,仅做交流,意在抛砖引玉,过程可能比较长,请耐心仔细看。
对于初学做汉服的人,可能面对自己想要的款式却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汉服的制作真的很简单,但要做精细却很需要推敲,从选料到裁剪到缝制工艺每一步都不容易,我还是建议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追求制作的精细。
但最主要还是要把汉服生活化,能够简单又实用。
今天我介召的就是交领半臂的制作。
交领半臂的存在,可能会有人争议,但从实用角度来说,我觉得它更保暖,无论春夏单穿还是秋冬套中衣穿都很百搭,更容易溶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里举例的半臂尺寸是衣长50,胸围85,袖长15。
首先是材料的准备,要准备好尺子,划粉,剪刀,衣缘的材料,衣服的主料。
然后把面料对折平铺,汉服制作大都是对称裁剪,在摆布的时候要注意是顺着布料的纹路来摆,因为根据织物的纺织方法不同它的横向和纵向的延展性是不同的,会影响到成衣的版型。
1然后我们先把衣服的中线定下来,交领的衣服,通过系带来调控它的合体性的,所以中线偏离边线一段尺寸。
计算工式是(1/4胸围-10~12)2然后就是定胸线的宽度从中线偏离(1/4胸+2cm+1cm)胸线的高度就因人而异了,男女又各有不同,这里的胸线高度是20。
定出这个点,做个标记。
然后就是领口的大小。
领口的宽度我个人经验是6CM~9CM之间,根据领子的大小,及做法不同,尺寸又有不同。
而最关键的是领子下面这个点的位置,它直接影响到领子的合体与否。
我个人认为在肩线以下35~40CM是最佳尺寸。
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在胸线这个点偏移1CM然后画成一个弧线(因为人体是个椭圆,为了更合体)。
34接下来,就到衣下摆,区区以为,人体在腰部以下是尺寸是逐渐放大臀围是略大于胸围的(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衣下摆的点就定得略大一些,然后再定下衣袖的长度,因为上臂要经常活动的,所以袖笼就是肩部袖口的大小最后不要低于20CM。
【精品】汉服制作图纸图解-汉服制作图纸图解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
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韩国、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曲裾是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的一种。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
“衽”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开始男女均可穿着。
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
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但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不论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
介绍两种曲裾汉服图纸的设计方法以及裁剪注意。
第一种方法是比较符合古制的裁剪方式,就是上衣与绕曲分开裁剪的分体裁剪方式。
此种裁剪方式要求面料幅宽够宽。
倘若受幅宽限制,并且不在乎多缝合几道缝的话,可以采用拼接式裁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