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三顾茅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三顾茅庐初中课文原文及翻译自古以来,《三顾茅庐》这一代表作,一直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深刻的哲理、精辟的文笔而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的地位非常突出。
《三顾茅庐》源于苏轼的“三顾茅庐礼”,它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朱元璋发现苏轼在圆明园饮酒赋诗的故事。
朱元璋最先意识到苏轼的才华,经过三次到访苏轼的茅草屋,最终决定将苏轼任命为侍郎,当今苏轼从一名无名小辈,成为文坛一蛟龙。
《三顾茅庐》赋诗原文如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沙鸥翔集千里江,渔舟唱双白鹭。
溪边芳草无情留,春色犹有几多时。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翻译如下:夕阳下,它们几乎同时飞起,独自飞翔,孤独地进入长空;那秋水如一片银白色,与天空合二为一。
沙鸥纷纷而至,从远方的千里之外进入这江水;渔舟在此吟唱,那是双白鹭的声音。
溪边芳草,它们不曾留恋多情地留下;春色为何如此朦胧,令人难以寻觅多少时光。
客路,它穿过了青山,却又在更前方;行舟,它从四面的翠绿水潭中漫游。
苏轼在《三顾茅庐》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抒发了深沉而振奋的情感,表达了情深意长的深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山夜合萤,便与青天月不同。
宿舂钿复照江湖,醉里吟啸应不忘;相逢何须窥破杯,一杯春醪两处香。
翻译如下:白昼,歌声响起,就不得不大喝一杯;友谊的约定,使青春的回乡更有滋味。
宿舂的铜钿重新反射出江湖的情调,醉中吟唱,切记不要忘记它;若是相逢,毋须窥见,一杯春醪,在这里留下香气,又在彼岸把香味带去。
《三顾茅庐》历经时光,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它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它的影响力不仅仅只局限于文学领域,它更将文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引领广大读者进入一种诗情画意、充满生机的文学世界。
《三顾茅庐》在我国中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的好楷模,也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实践。
《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被纳入到中学课本,也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更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的表征,是一种把文化融入生活的特殊方式。
世说新语三顾茅庐的故事【一、三顾茅庐的背景介绍】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讲述了刘备为请教智者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故事。
当时,刘备为实现民生安定、国家繁荣的目标,正苦寻一位得力的谋士。
得知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的才华后,刘备决定亲自上山拜访,请教治国安邦之策。
【二、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一次上山,刘备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妻子黄承儿和弟弟诸葛均在。
诸葛亮恰好外出,未能谋面。
尽管如此,刘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第二次上山,刘备再次拜访诸葛亮,这次仍旧未能见到本人,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意和诚心。
第三次上山时,诸葛亮终于在家。
刘备见缝插针,趁诸葛亮休息时再次拜访,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接见。
【三、诸葛亮出山后的贡献与影响】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
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刘备出谋划策,取得了赤壁之战、荆州之战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在他的辅佐下,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
诸葛亮一生忠诚勤勉,为民造福,倡导农业、发展经济,使蜀汉国力逐渐强盛。
他还在军事上推行多次北伐,虽然未能最终统一三国,但为蜀汉的稳固和民族大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故事背后的启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传达了忠诚、谦虚、坚持的品质。
刘备为请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坚持。
诸葛亮在刘备的真诚感动下,出山相助,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诚待人、谦虚好学、坚持不懈,才能在社会上取得成功。
同时,故事也强调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刘备三顾茅庐,最终得到了一位得力助手,使自己的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顾茅庐》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岀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岀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岀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指生读生词。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二、细读课文过渡: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可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生回答刘备正准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发生了什么事呢?(他的结拜兄弟关于和张飞都不同意)课件岀示第2自然段(生齐读)指导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2、学习第2――4自然段,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
读课文,思考:a.明型地方可以看岀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岀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B.哪些地方可以看岀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岀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岀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要点:①第二自然段。
8、《三顾茅庐》笔记一、字词:1、多音字:塞sāi(塞车)觉jiào(睡觉)处chù(住处)sài(塞外) jué(感觉) chǔ(处理)sè(塞责)2、近义词:辅助(辅佐)茂密(茂盛)悠然(悠闲)诚心诚意(真心实意)策略(方略)尊重(尊敬)时机(机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3、反义词:同意(反对)蜿蜒(笔直)清澈(浑浊)诚心诚意(虚情假意)二、中心思想: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三、课文内容填空:1、分段:(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两次去隆中见诸葛亮,都没有见着,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3、本文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的,讲的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4、本文叙写了刘备三顾茅庐,侧重描写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从文中对刘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他是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
他请诸葛亮的目的是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这既反映出刘备是个胸怀大业的人,也暗衬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是个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5、本文的写作特点:①鲜明的对比:写了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精妙的比喻:(1)诸葛亮的住地是隆中,那里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这里的“卧龙”既是用来比喻山冈的形状,也是暗指诸葛亮。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刘备把自己比作鱼儿,把诸葛先生比作水,可以用成语“如鱼得水”来形容他们的关系。
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同学们好,提起《三国演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民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该书结构宏大,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是很多人心中崇拜的偶像。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共创大业,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同学们知道吗?关于三顾茅庐的记载,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只有寥寥数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却演绎出了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来。
任务一:浏览全文,概述故事情节罗贯中是怎样续写这个精彩的故事的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品读《三顾茅庐》。
课文节选的是三顾茅庐的精彩片段,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得见真人。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情节。
我们可以尝试仿照章回体小说的回目来概括,比如我们先来看一看《三国演义》当中,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前后,书中是怎样设置回目的吧。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同学们,是不是发现了回目中一般会凸显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那我们在概述故事的情节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关注到这几点?想一想有几个主要情节,主要人物都是谁,我们还要尽力地展现人物的特征。
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是怎样概述故事情节的吧。
这位同学是这样概述的:三访孔明玄德示诚两次不遇关张质疑毕恭毕敬玄德侍立半睡半醒孔明出迎玄德求教济世之道孔明详解隆中对策泪沾袍袖玄德诚邀盛情难却孔明出山这位同学不仅概括了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还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句式整齐,非常完整。
初三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生词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ān)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四、理解词义拜谒:拜访谒见。
犹然:仍然。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
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存恤:爱惜,体恤。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第八课《三顾茅庐》易错题设计
昌乐县实验小学宋爱莲
1、易错的字:蜿蜒晌
错题原因:“蜿蜒”的“蜒”读“yán”,不要读成“yǎn”,教学生认读时一定要读准确,因为学生的第一印象特别深刻。
“蜒”这个字建议教学时强调书写,特别是右半部分,因为这个字的右半部分与“廷”很接近,不认真写很容易写错。
“晌”与“响”这两个字容易混淆,他们只是部首不同,个别学生不会区别意义:如,“晌”组词为“晌午”,“响”组词为“响亮”。
2、易错的词茅塞顿开
错题原因:“茅塞顿开”中的“塞”学生容易读错,应该读“sè”。
“茅塞顿开”这个词语的意思: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容易理解错的句子和问题
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在这篇课文中,“卧龙”实际就是指。
错题原因:学生只是理解了比喻句的表面意思,没有结合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考虑回答,所以认为“卧龙”就是指“山冈”而不是“诸葛亮”。
纠正措施:课堂上重点强调,个别同学个别辅导。
三顾茅庐课文翻译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相关文章内容,一起来看看!成语典故【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词语辨析【举例造句】: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拼音代码】: sgml【近义词】:礼贤下士【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歇后语】:刘备访贤【灯谜】:刘备请孔明【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真心诚意邀请【故事】: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1]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隆中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隆中对》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学习内容8、三顾茅庐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评价:
一、导入学习
说一说:结合《三国演义》小说或者其相关的影视作品,聊一聊你对诸葛亮的了解。
二、合作学习
1.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默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读书做批注)由此可知,刘备是个()的人。
(尽量用四字词语概括)
2.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每句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并体会句子的含义。
小组内先讨论,然后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1)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拓展练习
1.把下列出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填写完整。
诸葛亮皱眉头——()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董卓进京——()刘备借荆州——()
张飞穿针——()周瑜打黄盖———()
2.积累和《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
如鱼得水三顾茅庐出言不逊大器晚成
初出茅庐集思广益望梅止渴才高八斗
出言不逊大器晚成乐不思蜀草船借箭
三足鼎立欲擒故纵手不释卷妄自菲薄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于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刘备,他听说诸葛亮有才华,于是决定亲自去请他出山帮助自己争夺天下。
刘备在张飞和关羽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隆中,但诸葛亮并不在家。
他们只好怅然而归。
过了不久,刘备得知诸葛亮已经回来,于是再次前往。
这次他们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得知诸葛亮不在家,要过几天才能回来。
刘备非常失望。
又过了几天,刘备再次前往隆中,这次诸葛亮在家,并且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亲自走出草堂相迎。
刘备和诸葛亮就天下形势做了系统的分析。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为成语“三顾茅庐”,用来形容再三求贤或邀请的诚心。
8三顾茅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
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
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
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
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
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
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
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尊恭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