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各种汉服款式剪裁图大全
- 格式:ppt
- 大小:9.16 MB
- 文档页数:100
汉服制作方法襦裙简易裁法未必正确襦为合身型的交领短襦,宽度以人的胸围大小为基准,长度仅过腰部而未及臀裙为围合式半截长裙。
一、襦的裁法交领襦的常见裁法有两种。
因为交领的缘故,前襟会重叠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难满足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这两种常见的裁法都是由两片布来组成一件襦。
一种是后中破开法(如图所示)另一种是前襟补量法,即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右前襟,这种剪裁法的优点是缝合部位被左襟所掩盖,衣服表面看不出来。
以下是后中破开法步骤一:开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数据:胸围、肩袖长、背长、衣长、袖缘宽、领边宽、袖口止口、衣服下摆止口等。
胸围:指衣服的胸围而非人体的胸围。
它等于人体的净胸围+衣服松量。
把软尺水平状通过乳峰点的位置测得人体的净胸围(注意软尺要松紧适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决定,一般来说,松量4CM~6CM为紧身型(适合要求比较紧身的中衣或单穿的襦),8-10CM为合体型(可单穿或里面再加一两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宽松型,但这是对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里面准备做夹棉,还要在各型的基础上视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
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参考现代成人女子的净胸围尺寸:S型76CM,M型82CM,L 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长:后颈点(脖子后隆起的那块颈椎)量至袖口位置。
肩袖长里面还包含袖缘的宽度。
长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虑到汉服袖长回肘的说法,可以做得更长一些),短袖除非想做半臂,否则建议最短只做到小臂中部,因为汉女服的讲究是不露手,现代虽然可放宽些标准,但太短了也不雅观。
现代参考尺寸(只到小臂与手掌的交界处):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长:从后颈点到腰部最细处。
现代参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长:从后颈点量到腰部以下,不要到臀部最宽的地方,也可以用背长加,一般背长加上5~14CM。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1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二、汉服的特征:v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v交领v右衽v无扣系带三、汉服形制(1)上衣下裳(衣裳制)冕服、礼服、襦裙(2)衣裳相连(深衣制)深衣就是上下缝合在一起的款式。
它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
有直裾深衣与曲裾两种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男子袍服与冠履(幻灯片)商周以前多用巾约发,西汉末年发展成为帽箍式的帻。
故秦汉男子多以巾帻裹头。
“崇其巾为屋”指巾帻顶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脊,又称“介帻”平顶的巾帻则称“平顶帻”或“平上帻”这两种,是汉代男子的基本首服。
帻: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
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庶人的巾帻只能用黑色或青色。
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都是从他们头上的巾帻颜色来区别的。
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①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用。
②缣巾: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通常以缣帛为之。
西汉初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分贵贱。
汉末仕宦王公贵戚,不戴冠时,以戴幅巾为雅,后来普及开来。
汉末黄巾起义,即为黄色幅巾,后世将这两种巾通称为“汉巾”。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
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
“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
(幻灯片)汉代的冠帽是区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原作:纤云馆主PS:半臂目前没有相关出土可参考...所以此裁剪图仅供参考。
的来汉网潜水已久,今天浮上来发一个自认为善算详细的贴子,一步步记录自己做汉服的过程,希望给同好们一点参考,特别是想自己动手做又不知如何入手的新手一点启发。
制作过程仅是自己按照自己的经验,非专业贴,仅做交流,意在抛砖引玉,过程可能比较长,请耐心仔细看。
对于初学做汉服的人,可能面对自己想要的款式却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汉服的制作真的很简单,但要做精细却很需要推敲,从选料到裁剪到缝制工艺每一步都不容易,我还是建议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追求制作的精细。
但最主要还是要把汉服生活化,能够简单又实用。
今天我介召的就是交领半臂的制作。
交领半臂的存在,可能会有人争议,但从实用角度来说,我觉得它更保暖,无论春夏单穿还是秋冬套中衣穿都很百搭,更容易溶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里举例的半臂尺寸是衣长50,胸围85,袖长15。
首先是材料的准备,要准备好尺子,划粉,剪刀,衣缘的材料,衣服的主料。
然后把面料对折平铺,汉服制作大都是对称裁剪,在摆布的时候要注意是顺着布料的纹路来摆,因为根据织物的纺织方法不同它的横向和纵向的延展性是不同的,会影响到成衣的版型。
1然后我们先把衣服的中线定下来,交领的衣服,通过系带来调控它的合体性的,所以中线偏离边线一段尺寸。
计算工式是(1/4胸围-10~12)2然后就是定胸线的宽度从中线偏离(1/4胸+2cm+1cm)胸线的高度就因人而异了,男女又各有不同,这里的胸线高度是20。
定出这个点,做个标记。
然后就是领口的大小。
领口的宽度我个人经验是6CM~9CM之间,根据领子的大小,及做法不同,尺寸又有不同。
而最关键的是领子下面这个点的位置,它直接影响到领子的合体与否。
我个人认为在肩线以下35~40CM是最佳尺寸。
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在胸线这个点偏移1CM然后画成一个弧线(因为人体是个椭圆,为了更合体)。
34接下来,就到衣下摆,区区以为,人体在腰部以下是尺寸是逐渐放大臀围是略大于胸围的(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衣下摆的点就定得略大一些,然后再定下衣袖的长度,因为上臂要经常活动的,所以袖笼就是肩部袖口的大小最后不要低于20CM。
汉服形制科普汉服基本结构汉服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衣裳】汉服款式之—古人把上半身的衣服叫衣,下半身的衣裙叫裳。
衣裳是汉服的最初形制。
即上衣下裳,上半身穿着上装,下半身穿着下装中的裳。
《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有记载中出现“衣裳”二字,衣裳制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规格最高的形式。
【交领襦裙】汉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领右衽。
襦裙作为汉服的主要形式,细节一直有变化,有的为深交领至腋下,袖緣很宽,袖根宽于袖口,有腰线,多认为是中衣款式。
也有的为浅交领,袖根和袖口宽度一样,为直袖,袖緣窄,有腰线,多认为是外穿的襦裙。
【对襟襦裙】汉服款式之一。
襦是一种短衣,最长到膝部,搭配间色裙或素裙。
对襟襦裙特征是直领,对襟,衣袖有宽窄两式。
两晋时期襦裙腰间可以配束带,带下有围腰,是比蔽膝短的一种腰饰。
【袄裙,或者叫衫裙】—上袄下裙,汉服款式之一。
长袖袄衫,交领右衽,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
下裙多配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襕纹样,故也称襕裙。
袄裙的款式影响了朝鲜宫样及中国其他民族。
【齐胸襦裙】:是襦裙根据系结位置分出的一种款式。
她是将裙头和系带束在胸上方,顾名思义曰“齐胸”。
起于隋,兴于唐。
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和交领,对襟居多。
齐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内。
很多人容易把齐胸襦裙和韩服弄混,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韩服上衣交领的系带多在胸前,上襦多在裙子外,韩服是由明制衣服发展而来的。
最全汉服汇总,图⽂详解(⼥装篇)⼀、襦裙类:襦,即短上⾐,按款式分类,有对襟(亦称直领)、交领(亦称斜襟)、坦领(亦称U领)等;裙,即下裙,通常为⼀⽚式合围裙,按制作⽅式分类,分为褶裙、⽚裙等。
襦裙⼜分为齐腰襦裙、⾼腰襦裙、齐胸襦裙等。
搭配半臂穿着⼜称半臂襦裙。
可搭配披帛。
袖型不限于窄袖,亦有直袖、宽袖、⼴袖等。
襦裙的特点在于上⾐短,下裙长,裙束于腰以上,以显⾝材修长。
裙带⽤布带或宫绦,不⽤宽腰带或腰封。
1.交领襦裙2.对襟襦裙3.坦领襦裙4.齐胸襦裙实际上⾼腰襦裙和齐胸襦裙也存在着⼀些区别。
⾼腰襦裙的束带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
齐胸襦裙束带位置则是在胸以上。
齐胸襦裙最早见于南北朝,经历了隋、唐、五代才淡出历史舞台,⼤约有1000年的历史。
唐代之前出⼟的陶俑,或绘画,多见有背带的款式,发展到唐代,才呈现出我们现在认知中的齐胸襦裙。
附⼀:半臂半臂多配合襦裙穿着,现代出现了单穿半臂作为汉元素的穿法。
1、对襟半臂2、交领半臂3、坦领半臂附⼆:⼤袖衫附三:褙⼦附四:圆领袍(唐制)圆领袍,⾄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存在。
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于隋唐⾄明末。
唐代流⾏男装⼥穿,其中最常见的⼀种款式就是圆领袍。
唐圆领有别于后世之处,在于领⼦较紧窄,⾐长、袖宽尺⼨不拘,前襟直下,以布扣固定。
唐⼥圆领多颜⾊鲜艳,下配条纹裤,腰配⾰带。
圆领袍的翻领穿法:附五:短褐这⾥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
“短”“竖”“裋”三字同⾳,都读作“shù”。
“短”通“ 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
⼜称裋褐。
裋褐为上⾐下裤的形制,上⾐为交领⾐,长度⼀般在臀部,裤为直筒裤。
此款本为男装,适⽤于居家劳动,现代发展为男⼥通⽤。
⼆、深⾐制深⾐制不同于上⾐下裳分开的形制,是上下缝合的。
通常穿于襦裙外,⾥⾯需要中⾐、裤、裙为衬。
深⾐以宽袍⼤袖居多,祭服等礼服都属于深⾐类。
1、曲裾袍曲裾袍是深⾐的⼀种,后⽚⾐襟接长,加长后的⾐襟形成三⾓。
础知识图解-1★★现在汉服常服结构分类大纲(附图,草案)★★总大纲包括:一常服(基本提炼历史上各有代表性的服饰作为日常汉服)二礼服(采用一丝不苟的古制)三首服(冠帽巾类,历史上礼服和常服配用的冠巾都很丰富,因此汉服复兴越多吸取越好)四鞋类(鞋履屐等)五配件类(玉配绦带的挂法,披帛的搭配等)这里先说常服————————————————————————————————————常服一服制分类1衣裳连制类(深衣)A男式:朱子制直裾B女式:汉制曲裾〈说明,按现代穿法,男穿直裾,女穿曲裾效果会比较好一些,直裾里面又分汉代直裾,宋明时代穿的直裾,以及朱子家礼中的深衣等,个人感觉朱子深衣好些,下裳幅片比较多,开的幅度也比较大,甚有儒士之风,而宋代直裾幅度比较小,剪裁比较直,汉代直裾则比较生硬,花纹繁乱;女子曲裾,只有汉代的三绕膝〉2衣裳分开类(两截)A男式:上衣下裳B女式:襦裙a唐式襦裙(系处胸上)b宋式襦裙(系处胸下)c明式襦裙(系处腰部)〈说明,男子上衣下裳只有选择先秦士大夫的那种统一装束,后来可能觉得出官入相行动不方便,干脆穿上了衣裳连制的深衣,甚至还是觉得麻烦,以至后来发展成了上下通裁一剪裁到底的长衫,不过在历代礼服中仍保留着男子上衣下裳的装扮,由于礼服比较复杂,将其谈化,只保留样式,就可以作为现代的常服了;女子只有襦裙,由于历代样式基本没什么变化,只是组合搭配的问题,只采用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穿法即可,既按裙系的位置划分,襦,历代长度大小不一,现代制订标准,基本还是以短(齐腰),长(齐膝)两种为好〉3上下通裁类A男式a直裰(有束腰,有衣缘)b长衫(无束腰,无衣缘)4圆领类A男式a唐式袍衫(小圆领)b明式阑衫(大圆领)〈说明,由于历代常服用圆领的不多,大概只唐朝平民兴起的小袍褂,多用于公服礼服中,常服既取两样,大圆领小圆领即可,作为单独的一个分类〉5背心类A褙子a男式:明式对襟儒衫b女式:⑴明式对襟⑵交领长褙子⑶交领短褙子B旋袄b女式:⑴宋式直领⑵明式直对襟〈说明,历代关于背心的概念比较混杂,总之就是关于宽松较休闲的褂子和一些附件等,坎肩马甲等也可算为背心,不过代表背心的还应为背子,背子既是背心的意思,对襟搭系,两侧开高*,很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