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27.77 KB
- 文档页数:2
女性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及治疗进展修 霞,陶华娟,齐 峰,王 敏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261011)中图分类号:R714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34(2008)01-0125-02关于人类生殖的机制非常复杂,尤其是免疫因素的作用。
临床上有10%到15%的妊娠出现自然流产[1]。
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是指孕20周前发生妊娠丢失连续3次或3次以上者。
在生育年龄的妇女中发生率为1%到2%[2,3]。
1.复发性自然流产(RSA)的病因孕早期因染色体异常出现自然流产者占所有自然流产的50%至60%[4],包括染色体数量异常,易位和嵌插[5]。
曾有建议用精液质量评估来查找RSA的原因[6]。
子宫发育畸形和宫颈机能不全的孕妇容易并发流产和早产,占R S A病例的15%~27%[5-7]。
激素水平的改变是R S A的病因之一。
低水平的孕酮使子宫内膜成熟不足从而影响卵子的发育和着床。
在不明病因的RSA病例中,免疫因素占80%以上[8]。
抗磷脂抗体与R S A发病关系的发现为预防该病发生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估计,在不明原因的RSA病人中,同种免疫因素占40%~60%[9]。
最初的表现就是母体对外源性胚胎产生免疫反应。
当抑制细胞数量降低,而能够攻击胚胎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增加时,早期流产的几率随之增加[10]。
理论上的治疗方案就是应用性伴侣或供体的淋巴细胞来抑制NK 细胞的活性,使胚胎的发育成为可能[11]。
其他因素,例如年龄和以往流产次数也被怀疑与R S A 发病有关。
但在不明原因的R S A妇女中,免疫因素最为常见[12]。
尽管这种理论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目前发现经过正规治疗的一部分女性仍然发生习惯性流产。
因此推测可能存在其它一些更为复杂的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导致了不良后果。
2.对RS A患者的病因检测(1)基因检查进行夫妇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
(2)激素检测通过测定月经前3到5天血清孕酮或/和子宫内膜组织检查。
中医药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复发性流产临床研究进展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是指在孕期,胎盘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威胁,导致胎儿发育不良、胎盘早期剥离、胎儿窘迫甚至导致流产。
而复发性流产则是指孕妇在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妊娠过程中由于不明原因而自然流产。
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殖健康。
目前,中医药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的病因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等。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应用抗凝血、扩血管、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等药物进行治疗。
而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以辨证施治为特点,通过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也尊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生活习惯。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中药调理法或针灸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疗效显著。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发现,中药调理法可显著改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的症状,提高胎儿生长发育指标,降低流产率。
一些临床观察研究也发现,采用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胎盘血流量,改善胎儿宫内生长环境,降低流产风险。
除了中药调理法和针灸治疗,在中医药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和复发性流产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疗法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例如艾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临床疗效。
中医药还注重患者的饮食和起居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和作息安排,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复发性自然流产中医药研究进展摘要】复发性自然流产是临床常见病,本文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机理研究近况进行了总结,对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复发性自然流产中医药综述复发性自然流产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属于祖国医学“滑胎”范畴。
系指妊娠期间小腹下坠,腰骶酸痛,阴道流血或多或少为主的征象。
中医药因其安胎安全可靠及显著的疗效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笔者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各医家对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因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
赵氏[1] 提出导致滑胎的常见因素除肾虚、脾虚、气血两虚外,尚有肝瘀气滞、寒凝血瘀等原因。
赵氏[2]认为瘀血滞留胞宫而导致滑胎。
王氏[3]认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为滑胎主因。
孙氏总结出肝血不足才是本病的本质原因。
夏氏认为导致本病的重点因素是心肾不交,尤以肾虚为前提。
而李氏[4]认为心气虚更突出。
此外,孙氏认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胞脉而致。
虽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多,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医家认为肾虚和气虚是造成胎动不安的重要原因。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而主生殖。
妇女妊娠经血聚以养胎,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充盈,胎有血养而有所动。
冲任二脉根于肾,肾虚则冲任随之失摄。
大凡胎动不安、坠胎、滑胎之疾均因肾虚、冲任不固之故。
冲任不固之因,不外气虚失载、肾虚血热、肝气郁滞等诸因素,而其中肾虚和气虚是重要原因。
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肾虚或脾肾两虚,补肾健脾治法具有防治流产的确切疗效[5]。
2 分型论治《张锡纯女科要旨》认为肾脏有重要作用,安胎注重补肾:“胎在母腹,若果善吸其母之气化,自无下坠之虞。
且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
菟丝子大能补肾,肾旺自能荫胎也。
寄生能养血,强筋骨,大能使胎气强壮,故《神农本草经》载其能安胎。
续断亦补肾之药。
”许氏[6]自拟固肾保胎饮(白芍、菟丝子、桑寄生、续断、枸杞子、杜仲、巴戟天、阿胶、白术、紫苏子、砂仁、甘草) ,随证加减,20例患者中,保胎成功17 例。
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复发性自然流产原因分析与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就诊的108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08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中染色体异常8例,占7.4%,解剖因素15例,占13.9%。
免疫因素21例,占14.8%,内分泌lo例占9.3%,感染4例,占3.7%,环境因素3例,占2.8%,不明原因47例,占43.5%。
结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的康复有着举足轻重的重用。
【关健词】复发性自然流产;原因分析;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33-01复发性自然流产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不明。
可能的病因包括染色体异常、母体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母体内分泌失调、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原因不明(同种免疫因素)等1。
近年来复发性自然流产有增加趋势,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也成为影响生育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之—2。
本文对我院108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并对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0年6-2012年6月来生殖健康科就诊的108例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患者,年龄23~36周岁,平均年龄30.6岁,初孕78例(72.22%),经孕30例(27.78%)。
1.2 病因筛查方法首先详细询问病史:月经史、孕产史、家族史、工作环境及生活习惯,行阴道检查了解生殖道及盆腔除外器质性病变。
然后进行以下项目检查。
(1)b型超声:了解生殖道是否有解剖异常、子宫肌瘤、内膜息肉、em及卵巢病变。
(2)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精液检查,有条件检查流产胚胎的染色体分析。
(3)免疫因素:查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有条件者查封闭抗体。
(4)内分泌:了解有无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黄体功能不全(lpd)、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
免疫性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李娟 赵可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210029)关键词:免疫;早期;自然流产;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早期自然流产是指在孕12周前胚胎因某种原因自动脱离母体而排出者,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称为反复性早期流产。
本病属于不孕的范畴,其发病率约为0 4%~1 0%,占所有妊娠丢失的15%~20%[1]。
随着免疫生殖学的兴起与发展,反复性早期流产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得到妇产科临床的足够重视。
资料统计,原因不明的流产50%以上与免疫因素有关,不少学者对其做了深入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免疫性反复性早期流产仍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免疫治疗的研究。
免疫治疗存在操作复杂、需要特殊条件设备、服用激素的不良反应、远期安全性等问题。
而中医药在治疗先兆流产、反复性流产方面独具特色,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长期以来得到妇产科医生的认同。
现将多年来中医药治疗免疫性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的临床经验综述如下。
1 抗心磷脂抗体(ACA)的研究抗心磷脂抗体是母-胎免疫识别过度型反复自然流产重要的自身免疫性病因。
一些学者提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史松瑶、林玲[2]选用补肾健脾、化瘀安胎的中药口服,疗程3个月,药用:菟丝子25g,桑寄生、续断、阿胶各15g,党参20g,丹参、黄芩各15g,白术、炙甘草各15g,当归20g,川芎10g,益母草25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抗体转阴率为86%。
王昕[3]自拟补肾安胎汤治疗,药用菟丝子20g、桑寄生15g、川断15g、阿胶15g、白芍20g、炙甘草10g、党参20g、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丹参15g、益母草30g,每日1剂,水煎3次温服;若脾虚腹泻加莲子肉15 g、山药15g、白扁豆15g;若偏热加黄芩15g;若阳虚加巴戟天15g、鹿角霜15g。
抗体转阴率为55 8%,获子率为86%。
楼凯凌[4]采用资肾活血祛瘀中药,基本方为:桑寄生、杜仲各10g,菟丝子20g,女贞子15g,白芍12g,柴胡、黄芩各10g,丹参15g,益母草12g。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哈尔滨150040)通讯作者:姚美玉,T e:l 0451-********转5189,E-m ai:l z engq i on -glian @s i na .co m常见免疫因素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曾琼连 姚美玉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 rtion ,R S A )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是妊娠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0.4%~5%之间。
除少数染色体﹑内分泌﹑解剖﹑感染等因素外,80%以上原因不明,主要与免疫因素有关 1 。
免疫因素引起的RSA 有自身免疫和同种免疫两种,自身免疫患者体内自身抗体阳性,包括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同种免疫主要与封闭抗体缺乏有关。
实际上RSA 病因复杂﹑容易复发,是临床难治的不育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R S A 的抗生殖抗体目前研究最多﹑临床最常见的是封闭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抗精子抗体。
1 封闭抗体缺乏性R S A 免疫因素占RSA 的大部分,其中母胎免疫识别低下型即封闭抗体缺乏是主要原因1。
胎儿携带1/2的父方抗原,正常妊娠时母体血清能产生一种封闭抗体,可通过覆盖胚胎的1/2父系抗原或与母体淋巴细胞结合的方式诱导母胎间的免疫耐受。
如果妊娠母体缺乏足够的封闭抗体会引起母体同种免疫识别低下,母体免疫系统很容易对胚胎产生异物排斥反应,造成流产的发生。
因此封闭抗体产生与否可作为判断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2 。
1.1 西医治疗 采用供者或配偶白细胞免疫治疗,以该方法刺激母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使妊娠得以维持。
目前多认为两者的疗效相近,但由于血制品难于取得,并难以与孕妇达到一体性,故供者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较少采用。
Nonaka T 3 观察228例R S A 患者,其中165例封闭抗体缺乏,用配偶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140例妊娠,成功分娩110例(78.6%),封闭抗体阳性未接受主动免疫治疗的RSA 患者成功分娩24例,有效率75.0%(24/3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8例封闭抗体缺乏又未接受配偶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R S A 患者妊娠成功率只有30.0%,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配偶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对封闭抗体缺乏的RSA 患者有效。
本刊特稿妇产科学新进展文章编号:1005-2216(2007)01-0005-04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林其德,汪希鹏中图分类号:R 71 文献标志码:A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200001E m ai:l sh li nq i de @hot ma i .l co m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 )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其中50%以上患者不存在染色体、解剖、内分泌、自身免疫异常和生殖道感染等常见病因,临床上称为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 RSA )。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逐步认识到胚胎携带1/2有异于母体的组织抗原,然而不被母体免疫系统排斥的实质是依赖于母胎之间的免疫耐受关系。
一旦这种免疫耐受格局被打破,将导致R S A 的发生。
因此,UR S A 发生与母胎同种免疫关系异常有关,也称之为同种免疫型RSA 。
本文就母体外周系统免疫和母胎界面局部免疫与R S A 的关系以及治疗进展作一阐述。
1 母体外周系统免疫与UR S A大量生殖免疫学研究表明,孕期母体外周系统免疫环境同未孕时期相比发生适应性免疫改变,主要表现为母体对胚胎半同种抗原抑制性反应增强、排斥性反应减弱,以有利于子宫内胎儿的发育。
而R S A 主要表现为正常妊娠免疫反应失衡,涉及到特异性HLA 表达增加、免疫职能细胞亚群的格局变化、T h1/Th2的细胞因子平衡失调、保护性抗体或封闭抗体产生不足,而使胎儿遭受免疫打击而流产。
1 1 HLA 与URSA H LA 可分为HLA 类分子(A 、B 、C )和HLA 类分子(D P 、DQ 、DR ),还有少量非经典 类分子(HLA E 、HLA G 等)。
HLA 在调节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与R S A 的关系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夫妻间HLA 类和HLA 类分子相容性增加,可以导致母体对胎儿半同种抗原的识别和反应降低,从而导致流产的发生。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方法,通过补充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改善备孕期妇女的免疫状况,从而达到预防流产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
复发性流产是指妊娠期间连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流产。
其病因较为复杂,包括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异常、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
免疫异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会导致胚胎在子宫内无法正常发育,从而引发流产。
针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免疫调节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丙种球蛋白是人体血浆中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可以增加抗胚胎抗体的抑制作用,通过阻断患者体内产生的抗胚胎抗体,降低对胚胎的杀伤,从而预防流产的发生。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是将丙种球蛋白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以提高血浆中的丙种球蛋白浓度,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研究显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明显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结果。
一项针对15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研究显示,接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在怀孕后的流产率明显下降,而且胎儿的存活率也有所提高。
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也是有效的。
研究发现,在接受了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中,免疫指标如CD3+、CD4+、CD8+细胞数量都有所提高,而抗胚胎抗体的水平下降。
中华中医药学刊反复自然流产的主动免疫治疗进展陈赟1,指导:章勤2(1.浙江中医药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53;2.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浙江杭州310007)摘要:妊娠20周内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称反复自然流产(R S A)临床上40%~80%反复自然流产找不到明确病因,称为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R S A),而免疫性因素是其中重要的病因,尽管U RSA的具体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但许多治疗方法已经临床试验证实为有效,主动免疫治疗即是其中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它包括丈夫和第三方淋巴细胞免疫法。
就近10年来国内外主动免疫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免疫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淋巴细胞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0)10-2182-04P rogressing St udy on t he Active Im m unot herapy of R ecurrent Spont aneous AbortionC HEN Y un1,adv isor:ZHANG Q i n2(1.Postgraduate i n Grade2004,Zh eji ang Ch i n eseM ed icalUn i versity,H angz hou310053,Zheji ang,Ch i na;2.H angzhou H ospital of TCM,H angzhou310007,Zheji ang,Ch i na)A bstrac t:R 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 S A)is defi ned as three o r m ore consecutive pregnancy l osses pr i o r tot he20th w eek o f gesta ti on.T he e ti o l ogy o f about40%~80%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 on is o ften unexp i a i ned(UR-S A)and m ay be m ultifacto ria,l i m muno l og ical facto rs m ay play m ajor ro le i n the fail ure o f pregnancy i n women w it h R S A.A lt hough the ex ac tly pat ho l og ical m echan is m i s not clear.V arious f o r m s of treat m ent have be i ng used i n this fie l d andhave been proved e fficien t by several c li n ical tra ils.A cti ve i m m unotherapy w it h a llogene i c l ymphocy te transf us i ons(ALT) or active i m muno t herapy is one o f this,w hich i nclude partner leukocyte t herapy and donor leuko cy te therapy.The present article rev i ew s the progress i n st udy on i m m uno therapy o fU RSA i n the past decade.K ey w ords:i m munotherapy;recurrent spon taneous aborti on;L ymphocyte收稿日期:2010-05-22作者简介:陈赟(1986-),女,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治疗不孕症。
278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Chin J Cell Mo丨丨mnmn〇l)2021, 37(3) .综述.文章编号:1007-8738(2021 )034)278"09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肖润颖,肖建华' 邹冬雪(南华大学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湖南衡阳421001)[摘要]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 R S A)的发生与母胎免疫耐受失衡关系密切,免疫因素被认为是导致U R S A发生的主要原因。
U R S A患者体内存在1型辅助T(T h l)细胞/T h2细胞型免疫反应的失衡,而近年发现的免疫调节细胞T h l7细胞/调节性T细胞(T r e g)之间的免疫平衡是当前U R S A的研究热点。
参与妊娠维持的其他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N K)细胞、树突状细胞(D C)、巨噬细胞及其表达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对U R S A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子宫局部的免疫微环境同母体整体免疫状态既能相互印证又有所差异。
随着基因组学和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U R S A致病机制中所涉及的免疫分子、基因及相关表达调控 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人,为揭示U R S A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我们总结了影响母胎免疫的关键免疫细 胞、免疫分子及其基因的相关表达调控在U R S A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 R S A);免疫机制;免疫细胞;基因多态性;微小R N A(m i R N A);综述[中图分类号]R714.21, R392.ll, R392. 12, G353.ll [文献标志码]A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 S A)是指妊娠20周之前连续发生两次及以上的自 然流产,免疫因素是导致R S A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免疫型R S A根据免疫因素可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 免疫型。
找不到确切病因的R S A患者多数都属于同 种免疫型,常称之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〇育龄期妇女U R S A的发病率大概为1%〜3%,并且 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
2010年5月第17卷第13期研究进展毒基是从蟾酥中分离出来的单体化合物,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确切的抗肿瘤活性,所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李雅琳,焦振山,张玉环,等.栀子苷、黄芩苷、华蟾酥毒基对体外培养的B16恶性黑素瘤细胞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6(4):206-209.[2]王鹂,吴军,李敏,等.华蟾毒精抑制HeLa细胞增殖作用机制的探讨[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2):717-720.[3]苏永华,尹西才,谢觉民,等.三种蟾毒单体对SMMC-7721和BEL-7402人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4): 393-395.[4]赵建斌,崔勤,张雪,等.华蟾毒精抗癌作用的体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3(16):1504-1507.[5]Yeh JY,Huang WJ,Kan SF,et al.Effects ofbufalin and cinobufaten onthe proliferation of androgen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cells[J].Prostate,2003,54(2):112-124.[6]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4:1727-1730.[7]Ferrara N,Kerbel RS.Angiogenesis as a therapeutic target[J].Nature,2005,438:967-974.[8]张建国,苏永华.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608-610.[9]王南瑶,李苏宜,赵伟,等.华蟾素联合三氧化二砷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7):494-496.[10]宋宇,姜峰,慈鑫鑫,等.华蟾毒精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9):1678-1680.[11]陈娜,陈兴平.华蟾素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7,26(1):15-17.[12]危晓莉,汪晓莺,汤伟,等.华蟾素对正常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2):98-100.[1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65.[14]周慧,韩玉梅.蟾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04-205.(收稿日期:2010-03-30)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造成复发性流产的相关原因以及发病机制认识逐渐深入,但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使得当前还有40%左右的流产原因未能确定[1]。
但专家们渐渐加强了对生殖免疫学的研究,使得对妊娠免疫、免疫性不孕、复发性流产的相关难题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免疫因素对于孕妇的生殖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不能明确判定复发性流产时,常常与免疫失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普遍认定流产将会造成免疫排斥[2]。
笔者在文中重点研究了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原因,以及怎样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1引发复发性流的产原因1.1病因医学临床资料研究显示,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复发性流产,而免疫学因素就是当前极为普遍的因素[3]。
参照免疫学有关知识可知,胎儿-胎盘单位的形成大部分是受到了父母双方的遗传影响,这相对母体而言本质上就属于1个半同种移植片。
如果实施“胎儿同种移植”没有出现问题,则表明妊娠的顺利进行,这一定要借助于有害的母体免疫才能完成。
当前普遍判定同一种异体的胎儿-胎盘单位不会出现排斥的条件为:①母体形成了封闭抗体,重点是指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滋养层及丈夫B淋巴细胞等,对于致敏T细胞对胚胎的攻击能起到预防作用;②母-胎接触面相关影响原因;③母体内出现各种免疫抑制因子产生的效果;④胎儿本身存在的生理因素。
以上所提到的各种原因,只要发生了某一项都将使得滋养层或胚胎遭到免疫攻击,导致胚胎无法存活,并中止了妊娠。
从医学角度分析,流产从医学本质上来说就是出现免疫排斥的表现,意味着同种移植物没有成功。
1.2发病机制我国医学研究上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机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2.1HLA基因其存在于夫妻HLA相容性人体细胞的第6对染色体,从医学角度可知胚胎的染色体是父体与母体的一条染色体共同配对建立的,加上亲代染色体中HLA抗原有一定的差异性,影响了妊娠能否顺利进行[4]。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梁学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妇科,广西桂林541001)[摘要]遗传、内分泌、感染性、生殖器官异常等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但免疫因素更为主要。
母体对滋养层侵入的免疫能力异常将造成胚胞毒性细胞因子产生过多,从而引起免疫系统能力的减弱、免疫球蛋白缺乏、免疫反应等,这些都将引起复发性流产。
治疗复发性流产需要结合中西医、免疫抑制剂、高压氧等多种方法治疗,以保证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原因;治疗[中图分类号]R71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016-022010年5月第17卷第13期研究进展1.2.2封闭同种抗原当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出现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称为封闭抗体。
其主要作用机制: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能判别出妊娠时母体可形成致敏T细胞,损坏了胚细胞,但被封闭性抗体可抑制致敏T细胞的杀伤功能,因此,大部分复发性流产的妇女接受检查后能发现特异性的封闭抗体[5],且体内保留了没有被抑制的细胞毒细胞。
能够给胚胎造成影响,其释放出来的炎性介质对胎儿或胎盘产生间接损害,最终造成流产。
1.2.3抗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APA)属于一组自身免疫性抗体,其对复发性流产的作用较为明显[6]。
该抗体在体内正常含量极少,由于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使其出现异常增高时可认为APA阳性,如果认定为APA阳性,引起复发性流产的概率将大大增加[7-8]。
1.2.4血型抗原ABO血型及Rh血型是由于血型不合导致流产或死胎的最常见类型。
Rh抗原是血细胞中数量比较多的,ABO抗原除了出现在红细胞内,还有可能出现在胚胎、胎儿、胎盘等组织的体液中。
母胎血液循环是因为胎盘具有屏障作用,屏障出现了缺陷、裂隙或创伤时能导致胎儿红细胞融入到母体血液中并使得母体因受到刺激而出现抗体,这能够从医学角度表明临床上发生同种免疫的实际原因。
1.2.5抑制细胞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分析,医学专家们把它的抑制细胞分为3型:Ⅰ型抑制细胞属于一类非T细胞性小淋巴细胞,存在于子宫蜕膜和子宫静脉血中;Ⅱ型属于分布广泛的抑制性T细胞;Ⅲ型属于滋养层细胞。
这3类抑制细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保护胎儿免遭母体排斥,还能维持母体正常的妊娠。
根据动物实验可知假如滋养层缺少抑制细胞,将导致毒性淋巴细胞进入到胚胎,引发死亡[9]。
在对孕妇进行自然流产的早期检查后,笔者总结得出其抑制淋巴细胞极少,而人工流产者的抑制淋巴细胞则明显较多,这也显示了抑制细胞数量过少将导致自然流产率的增加。
由此可知,人们对于复发性流产与免疫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胚胎的存活必须建立在对免疫机制的准确识别基础上。
一旦母胎间的免疫调节机制处于不正常状态,将阻碍产生母体抑制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抑制因子,最终使得胚泡死亡,引起流产。
2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方法2.1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抗精子抗体、抗磷脂抗体以及自身就有复发性流产的患者。
口服泼尼松,每次5mg,每天1~3次,连用3~12个月;口服甲基氢化可的松,每天98mg,连用7d;阴道局部放置氢化可的松,每天10mg,连用6个月;孕后立即皮下注射肝素,每天2次,直至孕36周末。
2.2免疫治疗2.2.1主动免疫治疗使用配偶或异体淋巴细胞来诱发“阻断性抗体”,这种抗体能够保护妊娠。
从国外的使用情况看,该方法效果较好[10]。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常常发生一些对于免疫不利的反应,并对其他疾病具有传染。
一旦采用了输血员的淋巴细胞制剂,将大大增加其危险性,引起过敏性休克。
患者接受主动免疫治疗后需要对肉膜、平滑肌、微粒体、DNA形成自身免疫性抗体。
这能够使得流产的磷脂抗体数量增多,在治疗时需要以主动免疫疗法积极配合,以对复发性流产的治疗发挥作用。
治疗方法:①细胞:通常借助于丈夫或第三者的淋巴细胞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全血等。
如果患者的丈夫患传染病,则需要采用贮备的第三者淋巴细胞代替。
②使用方法:全血或浓缩白细胞注射量大,可静脉注射,在臀部或前臂皮内采用多点注射。
③控制时间和次数: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在怀孕前期免疫2~4次,时间间隔为2周,妊娠需要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观察,需要在妊娠第6周前后加强1~3次。
④疗效观察:治疗效果的观察通常参照淋巴细胞接种患者出现的同种致敏反应,根据产生封闭性抗体制定的方法包括:①微量细胞毒性试验,对抗温B细胞抗体进行测量。
②夫妻间淋巴细胞混合培养(MLR)试验,MLR阳性反应了血清中出现抗HLA-D/DR抗体。
③皮肤迟发型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在接种丈夫淋巴细胞的患者。
反应缩小表示能预防流产,否则需要持续接受治疗。
④抗父体补体依赖性抗体,配备有关的辅助免疫治疗,当患者的APCA为阳性时停止,这样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2.2.2被动免疫疗法对静脉输入包含“阻断性抗体”的商品免疫球蛋白(IVIG)。
企盼妊娠前2周可进行小剂量的静脉注射1次,妊娠后每4周1次,持续时间为26~30周,全部孕期控制在7次。
每次剂量最好为0.29g/kg,输注速度应控制在60滴/min以下。
IVIG的半衰期约为23d,每4周1次是疗效最好的,且其免疫效果需要与数量相比,较单与质量相比得到的结果更准确可靠,这说明低剂量的IVIG在妊娠过程可对免疫作用发挥良好的调节,低剂量对于年龄较大的免疫性流产患者比较适合。
2.3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在母体、胎盘和胚胎、胎儿的氧分压、氧含量中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能降低子宫出血的可能性,避免使得胎盘供氧能力下降,对防止出现胚胎或胎儿缺氧状态有较好的完善作用。
[参考文献][1]林其德,林羿,汪希鹏,等.原发性和继发性早期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因分析[J].中国科技奖励,2008,7(8):78-79.[2]林慧,张滨,蔡柳洪,等.淋巴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早期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的护理对策[J].广州医药,2009,40(5):67-68.[3]朱亮亮,朱付凡.早期复发性流产的系统论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10(2):34-35.[4]朱梅.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因素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4(3):193-195.[5]李林,叶桂娥,杨君婵.复发性流产主动免疫治疗及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医学,2009,29(2):97-99.[6]周霞,张进聪.肝素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88-89.[7]洪秀仪,金恒善,黎文清,等.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基础病因及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5-6.[8]沈寅琛,陆洪波.早期自然流产与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5):6419.[9]岳焕勋,李福平,蒋敏,等.复发性流产及胎儿发育异常与男性畸形精子的相关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10):624-626.[10]胡蓉,吴昕,刘春莲.复发性流产103例临床及其病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0):927-928.(收稿日期: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