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新进展

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新进展

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新进展
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新进展

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9-05-20T11:14:32.5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3期作者:陆良升

[导读] 为了评估复发性流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进而为我国妇产科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便有必要在综述复发性流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复发性流产的诱发病因,就提出具体的治疗进展进行深入探究。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上思 535500)

摘要:为了评估复发性流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进而为我国妇产科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便有必要在综述复发性流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复发性流产的诱发病因,就提出具体的治疗进展进行深入探究。然而,从现阶段我国复发性流产治疗水平来看,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治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复发性流产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复发性流产治疗水平已取得一定进步与发展[1]。同时,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疾病治疗要求,复发性流产的治疗工作重心逐步向分析诱发病因及提出治疗进展转变[2]。其中,复发性流产,英文简称RSA,指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自然流产的疾病,属于临床常见妊娠期并发症,其病理机制与血栓形成倾向、宫颈机能不全、生殖道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母体内分泌异常、母体生殖道异常及染色体异常存在着密切联系,轻者影响患者妊娠结局,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鉴于此,本文针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复发性流产的诱发病因

复发性流畅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涉及染色体及单基因异常、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凝血功能变化、环境因素及核激素受体等[4]。其中,染色体异常可分为结构异常及数量异常,数量异常可分为多倍体异常及非整倍体异常,结构异常可分为重叠异常、倒置异常、易位异常及缺失异常,尤其是倒置异常及易位异常,是流产物染色体结构最为常见异常类型。有统计资料表明,超过4%复发性流产夫妇存在明确染色体核型变化,例如:倒位、生殖体嵌合体、罗伯逊易位及平衡易位等,并且单基因病变严重者存在诱发晚期流产的可能性[5]。有学者经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密切联系,例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及P选择素基因等,并且针对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夫妇可采取胚胎植入前诊断法改善妊娠结局提高胎儿出生成功率[6]。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因素较为复杂[7],例如:畸形子宫、子宫腔粘连综合征及子宫肌瘤等。一般说来,常见子宫畸形包括双子宫、双角子宫及纵膈子宫,特别是纵膈子宫患者可采取宫腔镜下子宫成形术治愈复发性流产,并且子宫腔粘连综合征、宫颈功能不全与复发性流产诱发机制存在着密切联系,子宫肌瘤位置及大小不同对复发性流产影响也不尽相同[8]。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异常子宫对复发性流产发病率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并且提倡育龄女性重视常规产检、婚检及妇检,有助于尽早发现纠正生殖器异常因素,客观上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保护产妇及产儿生命安全[9]。

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作为诱发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高泌乳素血症极易引发复发性流产,但是抑制垂体前叶泌乳素的分泌量能有效降低流产发生率[10]。由此可见,针对已确诊高泌乳素血症的产妇,首要排除是否患有垂体肿瘤,为把握治疗时机奠定夯实基础。同时,黄体期子宫内膜泌乳素下降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且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超过10%育龄期女性正常分娩,存在加大早期复发性流产的风险[11]。以萨洛尼卡治疗指南为参照,医务人员于产妇孕前正确诊断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避免内分泌因素引发黄体功能不全造成子宫内膜发育过于迟缓,无法维持正常分泌功能导致流产[12]。

人体免疫学机制广泛参与受精卵着床过程,并且母体对移植胚胎的适宜性免疫反应作为胎儿胎盘单元建立的前提条件,免疫因素可分为同种免疫型及自身免疫型[13]。其中,同种免疫指由于母胎界面免疫耐受机制异常造成胚胎受母体应答攻击引发胚胎排斥异常反应,流产是母体对胚胎产生不适细胞免疫及体液反应的结果[14]。有研究资料表明,细胞因子不止影响母胎免疫反应系统,更发挥调节血管生成因子及发育血管作用,尤其是Th1/Th2失衡因素,是诱发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15]。此外,Th17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的细胞激素-17作为引发产妇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因素,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及外周血中Th17细胞含量与正常产妇相比相对更多[16]。

作为现阶段研究较为广泛的复发性流产诱发因素,瘦素及核激素受体发现于患者绒毛外及绒毛滋养细胞中,并且低瘦素指标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密切联系,瘦素平衡主要利用负反馈通路与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相关联[17]。其中,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英文简称PPARγ)是核激素受体的类型之一,对于调节NK细胞、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利用活化PPARγ能抑制瘦素介导炎性因子分泌,例如: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6、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等[18]。此外,有学者经研究表明,糖蛋白表达下降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对应联系,但是提高PPARγ能弥补患者机体内激活免疫反应的不足[19]。

2.复发性流产的治疗进展

从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来看,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方法较为单一,以免疫治疗法为主以免疫调节法为辅,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与治疗方案存在着密切联系[20]。按原理机制,免疫治疗法可分为被动免疫治疗法及主动免疫治疗法,被动免疫治疗主要面向母体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以中和母体循环中自身抗体,达到抑制补体介导细胞毒作用及调节释放细胞因子的目标;主动免疫治疗法主要面向父体或第三方淋巴细胞注射可促进母体对发育胚胎免疫识别,但是尚不存在确切治疗机制,其治疗效果争议性较大[21]。

异源性白细胞免疫以复发性流产夫妇HLA异常上升相容性假说为基础,而针对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患者采取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法,可观察其外周血Treg细胞指标明显上升[22]。有学者经研究表明,经父方免疫治疗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是免疫治疗方法尚为存在确切论断[23],例如:治疗最佳间隔时间、是否需要冷藏细胞及纳入标准等,研究结果差异性较大。由此可见,无论是复发性流产患者还是反复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术失败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药物核准标准为前提进行使用,但是免疫球蛋白价格高昂,存在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例如:头痛发热、恶心肌痛及面红等[24]。

同时,伴随着免疫学研究不断深入,重点探讨Th亚群细胞及其间联系,有助于将抗炎细胞及促炎细胞平衡理念应用于研究疾病发病机制,为免疫疾病治疗拓宽范围[25]。近年来,免疫调节应用于治疗复发性流产[26],例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糖皮质激素及TNF-α拮抗剂等广泛应用于抑制过度免疫反应,但是上述干预措施尚不存在确切用药依据,存在诱发并发症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其中,以阿达

180例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分析

180例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以降低妊娠流产的发生率。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18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遗传、内分泌、免疫学等各项检查分析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导致18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发病原因为:免疫因素为27例,占15.00%;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为38例,占46.11%;内分泌异常为25例,占13.89%;生殖道感染为22例,占12.22%,子宫病变为12例,占6.67%;不明原因为11例,占6.11%。结论:导致复发性流产的病因较多,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引起,染色体异常对复发性流产的影响较大,应对患者进行免疫、染色体、内分泌、盆腔等方面的检查,以明确导致习惯新流产的诱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标签: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 复发性流产是指连续自然流产3次及3次以上者。复发性流产为妊娠常见并发症,有许多因素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发生,其病因较为复杂,且易复发,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还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1]。本文通过对18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以降低不良妊娠的发生几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8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年龄24~38岁,平均(29.63±1.71)岁,经检查诊断180例患者均为复发性流产。 1.2 方法 通过综合检查以明确病因:①免疫学方面的检查:包括对血型、抗精子抗体、抭血型抗体的测定,以及抗磷脂抗体的测定;②遗传因素的检查:包括对染色体的核型检查及对染色体核型分析;③对患者内分泌的检查: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黄体生成激素、血清泌乳素、促甲状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基础体温以及子宫内膜活检的检测[2];④对患者生殖道的检查,包括细菌、病毒的检查,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原因;⑤对子宫病变的检查,利用宫颈扩张器、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等手段检查患者内生殖器是否发生病变。 2 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导致18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发病原因为:免疫因素为27例,占15.00%;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为38例,占46.11%;内分泌异常为25例,占13.89%;生殖道感染为22例,占12.22%,子宫病变为12例,占6.67%;不

先兆流产及相关链接题库

先兆流产 定义:凡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流产发生于妊娠12 周以前者称早期先兆流产,发生在妊娠12周至不足28周者称晚期流产。停经、腹痛及阴道出血是流产的主要临床症状。 病因 1.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异常是流产的主要原因。染色体异常包括数量异常及结构异常两大类。曾有研究显示,在早期自然流产中有50%~60%的妊娠物有染色体异常。夫妇中如有一人染色体异常,它可传至子代,可导致流产或反复流产。 2.母体因素 (1)全身性疾病全身感染时高热可诱发子宫收缩引起流产;某些已知病原体感染如弓形虫、单纯疱疹、人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巨细胞病毒与流产有关;孕妇心力衰竭、严重贫血、高血压、慢性肾炎及严重营养不良等缺血缺氧性疾病亦可导致流产。 (2)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未控制的糖尿病等。 (3)免疫功能异常。 (4)严重营养缺乏。 (5)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或使用海洛因等毒品。 (6)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甲醛、苯、铅等有害化学物质。 (7)子宫缺陷如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粘连等。 (8)创伤如挤压腹部或快速撞击,甚至手术、性交过度等。 (9)情感创伤如过度恐惧、忧伤、愤怒等。 临床表现 1. 停经 大部分自然流产患者均有明显停经史。 2. 阴道出血和腹痛 首先出现的症状往往是阴道出血,一般出血量少,常为暗红色,或为血性白带,但历时有时可达4~5天至一周以上。在流血出现后数小时至数周,可伴有轻度下腹痛或腰背痛,在妊娠12周以后,患者有时可感到阵发性腹痛。妇科查体可见宫颈口未开,无妊娠物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时间相符。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有时需结合妇科检查、B超、血hCG等查体或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并进行流产类型的分类。 对早期妊娠特别是停经时间不久的先兆流产主要是观察继续妊娠的可能性。主要的辅助诊断方法是B超及血hCG水平的检测。正常早期妊娠时血hCG水平有倍增时间,可连续测定血hCG以了解胎儿情况。如每48小时,血hCG水平升高不到65%,则可能提示妊娠预后不良。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主动免疫治疗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主动免疫治疗 吴 菁,黄艳仪,黄华梅,尹爱华,钟燕芳,潘小英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 广州 510010) 摘 要:目的:探讨主动免疫治疗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疗效,及不同免疫治疗次数疗效的比较。方法:将56例诊断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封闭抗体检测阴性的患者分为A、B两组,进行2次或3次的免疫治疗,每次间隔4周。观察封闭抗体在治疗前后的比较及受孕后妊娠结局。结果:A组22例患者治疗后17例受孕,14例足月分娩,妊娠成功率为82.35%。B组34例患者治疗后28例受孕,24例足月分娩,成功率为85.7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主动免疫治疗对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避免免疫治疗的潜在风险,免疫治疗次数可选择2次。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主动免疫治疗;封闭抗体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79(2007)03-0392-02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 l a i n 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 o n,URSA),发病率约为1%,其病因复杂,容易复发,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不育症[1]。病因有染色体异常、母体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失调、生殖道感染及自身免疫,如经过严格筛查排除前述原因后的复发性流产称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对于这些病例,经进一步检查母体体内不存在封闭抗体的患者,选择淋巴细胞免疫疗法来进行治疗。现关于主动免疫治疗次数的选择有所不同[2、3],有研究表明采用每疗程免疫3次,亦有研究报道采用2次免疫治疗患者免疫反应性即可获得良好改善,我们将2次和3次的淋巴细胞免疫疗法进行临床比较,以了解不同免疫次数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连续流产3次或3次以上,并经系统病因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封闭抗体检测阴性,诊断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将5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5]: A组行2次淋巴细胞免疫疗法,每间隔3周一次,共22例;B组行3次免疫疗法,每间隔4周一次,共34例。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丈夫淋巴细胞作为免疫原[4],每次免疫剂量为20 106~30 106淋巴细胞。末次免疫后2周复查封闭抗体,如转阳性后,安排受孕,如为阴性则继续加强免疫治疗,直至转阳后安排受孕。 A组:孕前免疫2次,每次免疫间隔时间3周,妊娠后再免疫2次。B组:孕前免疫3次,每次间隔4周,妊娠后再免疫3次。 2 结 果 2.1 免疫后两组封闭抗体变化的比较 A组经2次免疫治疗后2周复查封闭抗体,共14例转阳,8例仍为阴性,阳性率为6 3.6%。B组经3次免疫后2周复查封闭抗体,共29例转阳,5例阴性,阳性率为85.3%(P>0.01),两者无显著差别。 2.2 妊娠结局比较 A组22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受孕,14例足月分娩,3例流产,成功率为82.35%。而B组34例患者中有28例受孕,24例足月分娩,4例流产,成功率85.71%。两组比较,P >0.01,差异无显著性。 3 讨 论 妊娠是一种同种异体移植,正常妊娠时,因受丈夫HLA受体致敏,妻T、B淋巴细胞表达出针对丈夫H LA抗原的抗HLA受体,并产生抗H LA受体的自身抗体,即抗独特型抗体,它存在于妊娠期妇女血清中,可抑制针对丈夫HLA特异性抗体的淋巴细胞毒活性,是一种封闭抗体,并可抑制异体移植的排斥,使孕妇免于流产。从近代生殖免疫学观点看来,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能是由于患者对胚胎父系H LA抗原的免疫低反应性所致,即患者由于对胚胎同种异体抗原无法产生足够的封闭抗体,而使胚胎得不到免疫防护而流产[6]。 主动免疫治疗有很多文献报道,其主要机理是由于淋巴细胞免疫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反应性,使其获得封闭抗体,而防止胚胎或胎儿父系抗原被母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产生免疫保护[7]。关于免疫治疗的次数,各家研究报道均有所不同,我们希望采用疗效好、次数少的方法,经过比较我们发现2次免疫治疗的效果和3次无显著差别,因而可以采用2次的免疫疗法。目前,虽未见到淋巴细胞免疫疗法不良反应的报道,然而免疫疗法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如血源性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仍值得注意和长期观察。 第27卷第3期 赣 南 医 学 院 学 报 Vo l.27NO.3 2007年6月 J OURNAL OF GANNAN MEDI CAL UN I V ERSI TY JU N.2007

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

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选自: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年1月第51卷第1期第3-9页关于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定义,美国生殖医学学会的标准是2次或2 次以上妊娠失败;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协会(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RCOG)则定义为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并于妊娠24周前的胎儿丢失;而我国通常将3次或3次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称为复发性流产,但大多数专家认为,连续发生2次流产即应重视并予评估,因其再次出现流产的风险与3次者相近[1-4]。RSA病因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病因诊断过程中需要针对性进行一系列的筛查,此外,对RSA的部分治疗措施尚存在争议。为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特别制定RSA诊治的专家共识。因国内相关研究资料有限,尤其是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等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本专家共识以美国生殖医学学会及RCOG发布的“RSA诊治指南”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及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撰写,旨在为RSA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专家共识中推荐的部分观点仍为初步认识,尚需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予以验证。1病因及筛查RSA的病因十分

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功能异常、血栓前状态、孕妇的全身性疾病及环境因素等。妊娠不同时期的RSA,其病因有所不同,妊娠12周以前的早期流产多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生殖免疫功能紊乱及血栓前状态等所致;妊娠12周至28周之间的晚期流产且出现胚胎停止发育者,多见于血栓前状态、感染、妊娠附属物异常(包括羊水、胎盘异常等)、严重的先天性异常(如巴氏水肿胎、致死性畸形等);晚期流产但胚胎组织新鲜,甚至娩出胎儿仍有生机者,多数是由于子宫解剖结构异常所致,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宫口开大之前或胎膜破裂之前没有明显宫缩,其病因主要为子宫颈机能不全;二是先有宫缩,其后出现宫口开大或胎膜破裂,其病因多为生殖道感染、胎盘后血肿或胎盘剥离等[5]。(一)流行病学因素临床上自然流产的发生率为15%~25%[1],而其中的80%以上为发生在妊娠12 周前的早期流产[3]。发生2次或2次以上流产的患者约占生育期妇女的5%,而3次或3次以上者约占1%[1]。RSA的复发风险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上升,研究表明,既往自然流产史是导致后续妊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曾有3次以上连续自然流产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后胚胎丢失率接近40%[2]。此外,孕妇的年龄及肥胖也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高危因

先兆流产的保胎策略

先兆流产的保胎策略 一、定义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或(和)下腹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未排出,妊娠尚有继续的希望。 二、先兆流产的病因 1、染色体异常。大多数自然流产由胚胎和胎儿染色体引起。流产发生越早,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频率越高,研究证明,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接近75%。 2、内分泌异常 (1)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功能不全在习惯性流产中发生率为23%-60%。早期妊娠依赖于卵巢黄体的支持直至第7周(以末次月经开始计算)。孕酮分泌不足,可引起妊娠蜕膜反应不良,影响孕卵着床和发育。 (2)甲状腺异常。抗甲状腺抗体和轻度甲状腺疾病与妇女的自然流产有关。未进行系统治疗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妇女和外源性甲状腺激素治疗不规范的妇女,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的妇女流产发生率增加。 (3)糖尿病。Milis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妊娠早期(21天内)血糖控制良好者,流产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组无差异,但血糖抽控制不良者,流产的发生率可高达15%-30%。早期妊娠妇女,如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AIC)升高时,自然流产随AIC 水平升高而增加。几乎所有的这类流产均发生在妊娠早期,即妊

娠8周以内。 (4)多囊卵巢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症高浓度的LH可能导致卵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过早完成,从而影响受精和着床过程。妊娠前和妊娠期,二甲双胍治疗可降低多囊卵巢妇女流产的风险。 (5)高催乳素血症。高水平的催乳素可直接抑制黄体颗粒细胞增生及功能。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闭经和溢乳,当催乳素处于正常值上限时则可表现为黄体功能不全。 3、血栓前状态: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血栓前状态。前者是由于凝血和纤溶有关的基因突变造成,如凝血因子V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等;后者主要是抗磷脂抗体综合症,获得性高半胱氨酸血症以及机体存在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等。 4、免疫因素。关于免疫性流产的分类,一般可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两类。根据不同因素导致流产所表现的免疫病理变化不同。 5、子宫因素。子宫畸形、子宫腔粘连、宫颈重度裂伤、宫颈内口松弛等,以及子宫肌瘤等均可引起流产。 6、生殖道感染。已有研究证实某些病原微生物与习惯性流产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如孕妇女生殖道感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弓形体-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人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微小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苍白螺旋体、单纯疱疹

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

复发性流产诊治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选自: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年1月第51卷第1期第3-9页 关于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得定义,美国生殖医学学会得标准就是2次或2 次以上妊娠失败;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协会(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RCOG)则定义为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并于妊娠24周前得胎儿丢失;而我国通常将3次或3次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得胎儿丢失称为复发性流产,但大多数专家认为,连续发生2次流产即应重视并予评估,因其再次出现流产得风险与3次者相近[1-4]。RSA病因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病因诊断过程中需要针对性进行一系列得筛查,此外,对RSA得部分治疗措施尚存在争议。为满足临床工作得需要,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特别制定RSA诊治得专家共识。 因国内相关研究资料有限,尤其就是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等循证医学证据得支持,本专家共识以美国生殖医学学会及RCOG发布得“RSA诊治指南”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临床工作中得经验及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撰写,旨在为RSA得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专家共识中推荐得部分观点仍为初步认识,尚需更有力得循证医学证据予以验证。 1 病因及筛查 RSA得病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功能异常、血栓前状态、孕妇得全身性疾病及环境因素等。妊娠不同时期得RSA,其病因有所不同,妊娠12周以前得早期流产多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生殖免疫功能紊乱及血栓前状态等所致;妊娠12周至28周之间得晚期流产且出现胚胎停止发育者,多见于血栓前状态、感染、妊娠附属物异常(包括羊水、胎盘异常等)、严重得先天性异常(如巴氏水肿胎、致死性畸形等);晚期流产但胚胎组织新鲜,甚至娩出胎儿仍有生机者,多数就是由于子宫解剖结构异常所致,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一就是宫口开大之前或胎膜破裂之前没有明显宫缩,其病因主要为子宫颈机能不全;二就是先有宫缩,其后出现宫口开大或胎膜破裂,其病因多为生殖道感染、胎盘后血肿或胎盘剥离等[5]。 (一)流行病学因素 临床上自然流产得发生率为15%~25%[1],而其中得80%以上为发生在妊娠12 周前得早期流产[3]。发生2次或2次以上流产得患者约占生育期妇女得5%,而3次或3次以上者约占1%[1]。RSA得复发风险随着流产次数得增加而上升,研究表明,既往自然流产史就是导致后续妊娠失败得独立危险因素,曾有3次以上连续自然流产史得患者再次妊娠后胚胎丢失率接近40%[2]。此外,孕妇得年龄及肥胖也就是导致自然流产得高危因素[1-2]。 [专家观点或推荐] 应详细询问夫妇双方得病史,包括年龄、月经婚育史、既往史、家族史。并依照时间顺序描述既往流产情况,包括发生流产时得孕周、有无诱因及特殊伴随症状、流产胚胎有无畸形及就是否进行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并计算其体质指数(BMI)。 (二)解剖结构因素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包括各种子宫先天性畸形、子宫颈机能不全、宫腔粘连、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有研究数据显示,RSA患者中子宫异常发生率可达1、8%~37、6%[6],此外,解剖因素所致得RSA多为晚期流产或早产。回顾性研究显示,未经治疗得子宫畸形妇女再次妊娠时流产率或早产率将显著升高。子宫颈机能不全就是导致晚期自然流产得重要原因[7-8]。[专家观点或推荐]

复发性流产中免疫因素发生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复发性流产中免疫因素发生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复发性流产(RSA)一般指与同一配偶在孕20周前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主要包括染色体、解剖结构、内分泌、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血栓前状态等,但接近50%~80%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较多学者认为不明原因的RSA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免疫因素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URSA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Abstract]Recurrent abortion is generally refers to with the same mate in 20 pregnant weeks ago continuous 2 times or more than 2 times of spontaneous abortion,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pregnancy.Etiology mainly includes the chromosomes,anatomical structure,endocrine,infection,genetic factors,immune factors and thrombosis before state,but close to 50%-80%the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bortion etiology has not been clear,now think more unexplained RSA is closely related to immune factors.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mechanism of immune factors and treatment progress were reviewed,provide new 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URSA. [Key words]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Immunity;Etiology;Therapy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即反复性自然流产,一般指与同一配偶在孕20周前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连续发生两次流产后再次成功妊娠的概率约为75%。连续三次约为70%,四次以上的成功率仅为50%[1],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较多,包括染色体、解剖结构、内分泌、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血栓前状态等,但50%~80%[2]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因尚未明确,即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URSA)。目前较多研究认为URSA的发生与免疫因素关系较密切,主要是由于母体本身对胎儿携带的来自父方的异种抗原的免疫耐受格局被打破,并由此产生的免疫攻击所致。以下对同种免疫因素介导的RSA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发生机制 1.1封闭抗体 封闭抗体理论由母胎之间的同种免疫理论发展而来,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滋养层及淋巴细胞交叉反应抗原(TLX)等刺激母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一类IgG型抗体[3]。近年来研究认为封闭抗体的缺乏是导致URSA的重要因素之一[4],其主要作用是封闭母体的T淋巴细胞等对胚胎抗原的免疫攻击,进而形成母体对胚胎抗原的免疫耐受。有研究表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TLX抗独特性抗体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妊娠者[5]。

-先兆流产的健康教育

先兆流产的健康教育 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的阴道流血、继而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痛,盆腔检查宫口未开,胎膜完整,无妊娠物排出,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如症状加重,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 病因 1.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是流产的主要原因。 2.母体因素 (1)全身性疾病全身感染时高热可诱发子宫收缩引起流产;某些已知病原体感染如弓形虫、单纯疱疹、人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巨细胞病毒与流产有关;孕妇心力衰竭、严重贫血、高血压、慢性肾炎及严重营养不良等缺血缺氧性疾病亦可导致流产。 (2)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未控制的糖尿病等。 (3)免疫功能异常。 (4)严重营养缺乏。 (5)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或使用海洛因等毒品。 (6)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甲醛、苯、铅等有害化学物质。(7)子宫缺陷如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粘连等。 (8)创伤如挤压腹部或快速撞击,甚至手术、性交过度等。

(9)情感创伤如过度恐惧、忧伤、愤怒等。 临床表现 1. 停经大部分自然流产患者均有明显停经史。 2. 阴道出血和腹痛 首先出现的症状往往是阴道出血,一般出血量少,常为暗红色,或为血性白带,但历时有时可达4~5天至一周以上。在流血出现后数小时至数周,可伴有轻度下腹痛或腰背痛,在妊娠12周以后,患者有时可感到阵发性腹痛。 妇科查体可见宫颈口未开,无妊娠物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时间相符。 有时B超的连续监测也有重要意义,如仅见胎囊而迟迟不见胎儿或有胎儿而迟迟不见胎心出现,均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治疗原则 对先兆流产的治疗除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外,应对患者营造一个有利于心情稳定、解除紧张气氛的环境,对曾经有流产史者,应给予更多的精神支持。早期妊娠,如孕妇孕激素水平低,可用孕激素(黄体酮针)支持治疗。晚期妊娠,可予硫酸镁针保胎治疗,需严密观察病人的膝反射、呼吸、尿量,严密观察输液滴速。 饮食指导 1、宜食清淡、易消化又富营养食物,气血、肾虚者,以清补为

妇产病例分析及答案20题

50秒/2分,强,子宫体部平脐部位凹陷,产妇烦燥不安,,P110次/分。 (1)该患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先兆子宫破裂:①产程延长,胎先露下降受阻;疼痛难忍,烦躁不安、呼叫、呼吸脉搏加快;②病理性缩复环形成; ③下腹部压痛;④血尿;⑤胎心率改变。处理:抑制宫缩,立即剖宫产。】 答案:孕2产1,妊娠37周LOA,先兆子宫破裂。 (2)在观察过程中,产妇突然面色苍白,腹痛减轻,阴道少量出血,有血尿,,P124次/分。这时可能出现的新诊断是什么?【完全性破裂:撕裂样剧痛—腹痛骤减—很快出现休克状态。检查:腹壁下清楚扪及胎体,缩小宫体位于胎儿侧方,胎心音消失;胎先露上升,扩张的宫口回缩。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多见于疤痕子宫。浆膜层尚未穿破,胎儿仍在宫腔内,下腹部压痛,可形成阔韧带血肿。】答案: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 (3)首选的处理原则是什么?【抢救!尽快手术,是否切除子宫视破裂情况而定。阔韧带血肿应打开血肿,清除血块,寻找出血点止血。】答案:抗休克,同时行子宫切除。 岁初产妇怀孕38周,出现规律宫缩17小时【潜伏期超过16小时为潜伏期延长。休息,哌替啶100mg或吗啡10mg】,阴道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流出,宫缩25秒/6-8分,胎心音150次/分,肛查宫口开大2厘米,宫颈轻度水肿,胎头棘上2厘米,无明显骨产道异常 【30-40s/5-6min。协调性宫缩乏力第一产程(1)一般处理:心理护理,补充营养、纠酸、灌肠、导尿、哌替啶100mg或吗啡10mg。 (2)加强宫缩:地西泮、催产素、针刺穴位。(3)剖宫产】 (1)该患可能的诊断是什么?答案:孕1产0,妊娠38周,潜伏期延长,宫缩乏力。 (2)应行何种处理?答案:缩宫素静点。 (3)如果观察半小时后胎心110次/分,CST监护出现频繁的晚期减速,此时有何新诊断,应行何种处理?答案:胎儿宫内窘迫,立即剖宫产结束妊娠。

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

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选自: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年1月第51卷第1期第3-9页 关于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定义,美国生殖医学学会的标准是2次或2 次以上妊娠失败;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协会(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RCOG)则定义为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并于妊娠24周前的胎儿丢失;而我国通常将3次或3次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称为复发性流产,但大多数专家认为,连续发生2次流产即应重视并予评估,因其再次出现流产的风险与3次者相近[1-4]。RSA病因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病因诊断过程中需要针对性进行一系列的筛查,此外,对RSA的部分治疗措施尚存在争议。为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特别制定RSA诊治的专家共识。 因国内相关研究资料有限,尤其是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等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本专家共识以美国生殖医学学会及RCOG发布的“RSA诊治指南”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及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撰写,旨在为RSA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专家共识中推荐的部分观点仍为初步认识,尚需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予以验证。 1 病因及筛查 RSA的病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功能异常、血栓前状态、孕妇的全身性疾病及环境因素等。妊娠不同时期的RSA,其病因有所不同,妊娠12周以前的早期流产多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生殖免疫功能紊乱及血栓前状态等所致;妊娠12周至28周之间的晚期流产且出现胚胎停止发育者,多见于血栓前状态、感染、妊娠附属物异常(包括羊水、胎盘异常等)、严重的先天性异常(如巴氏水肿胎、致死性畸形等);晚期流产但胚胎组织新鲜,甚至娩出胎儿仍有生机者,多数是由于子宫解剖结构异常所致,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宫口开大之前或胎膜破裂之前没有明显宫缩,其病因主要为子宫颈机能不全;二是先有宫缩,其后出现宫口开大或胎膜破裂,其病因多为生殖道感染、胎盘后血肿或胎盘剥离等[5]。 (一)流行病学因素 临床上自然流产的发生率为15%~25%[1],而其中的80%以上为发生在妊娠12 周前的早期流产[3]。发生2次或2次以上流产的患者约占生育期妇女的5%,而3次或3次以上者约占1%[1]。RSA的复发风险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上升,研究表明,既往自然流产史是导致后续妊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曾有3次以上连续自然流产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后胚胎丢失率接近40%[2]。此外,孕妇的年龄及肥胖也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高危因素[1-2]。 [专家观点或推荐] 应详细询问夫妇双方的病史,包括年龄、月经婚育史、既往史、家族史。并依照时间顺序描述既往流产情况,包括发生流产时的孕周、有无诱因及特殊伴随症状、流产胚胎有无畸形及是否进行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并计算其体质指数(BMI)。 (二)解剖结构因素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包括各种子宫先天性畸形、子宫颈机能不全、宫腔粘连、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有研究数据显示,RSA患者中子宫异常发生率可达1.8%~37.6%[6],此外,解剖因素所致的RSA多为晚期流产或早产。回顾性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子宫畸形妇女再次妊娠时流产率或早产率将显著升高。子宫颈机能不全是导致晚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7-8]。[专家观点或推荐]

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

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 分享|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6日点击数: 1039 次字体:小大 一、概述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自身抗原和/或自身致敏性淋巴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导致胚胎停止发育而流产。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主要功能是清除降解自身抗原和体内衰老、凋亡或畸变的细胞成分,并调节免疫应答平衡,从而维持机体的自身稳定。如果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攻击自身组织、细胞,导致其产生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时,即为病理性自身免疫,形成自身免疫病。 目前已知的与RSA有关的自身抗体有非器官特异性抗体和器官特异性抗体。前者主要有抗磷脂抗体(APA)、抗核抗体(ANA)、抗可抽提的核抗原抗体、抗糖蛋白1(抗β2-GP-1Ab)抗体等;后者主要有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甲状腺抗体(ATA)、抗心肌抗体(HRA)等。其中与复发性流产关系较为密切的自身抗体是APA。当具有APA相关的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复发性流产等临床表现时,统称为抗磷脂综合征(APS)。APS是严重的血液凝固疾病,导致危及生命的动、静脉血栓形成,胎儿丢失或顽固的血小板减少症。多见于年轻人,60%~80%为女性患者,并与妊娠密切相关。 二、与RSA相关的自身抗体 ㈠非器官特异性抗体 临床上常用的有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GP-1抗体、狼疮抗凝因子(LAC)、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 1.抗磷脂抗体与RSA ⑴APA成分:目前已发现的APA有20余种,其中以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GP-1抗体和狼疮抗凝因子(LAC)最有代表性和临床相关性。 ACA是针对血管内皮细胞膜和血小板上的磷脂的自身抗体,有IgG、IgA、IgM 三种类型,以IgG类最具临床意义。 LAC是在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发现的,因此称为狼疮抗凝因子。 ⑵APA与RSA的关系:APA是引起流产和不孕症最主要的自身抗体。APA阳性并伴有血栓形成或者病理妊娠的一组临床征象,称为APA综合征(APS),主要包括两类抗体:一类抗体作用于磷脂,主要为ACA和LAC;另一类作用于磷脂结合蛋白,主要是抗β2-GP-1抗体。作用于APS患者中ACA出现率是LAC的5倍以上。ACA是中国人群中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最主要的自身抗体,而LAC少见。APA阳性的女性患者复发性流产、先兆子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的风险增高,而不孕和流产的妇女APA阳性率高于健康妇女。林其德等研究显示,排除SLE 的RSA病例检测,ACA阳性率为14.29%,而正常妇女ACA阳性率仅为6.37%。另有报道认为,ACA在RSA患者中阳性率为5%~51%,LAC在RS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0~20%,而APA阳性率在RSA患者中则高达50%~60%,正常人群其阳性率仅4%。不管是否有SLE等原发疾病,APA阳性如不予治疗,约70%以上将发生自然流产

曲秀芬教授治疗高龄女性复发性流产经验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7, 6(5), 249-25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7815574225.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815574225.html,/10.12677/tcm.2017.65041 Professor Qu Xiufen Experiences for Treatment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in Advanced Maternal Age Women Xue Han1, Xiufen Qu2, Yaozhi Cui1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Nov. 2nd, 2017; accepted: Nov. 14th, 2017; published: Nov. 21st, 2017 Abstract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 a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 of the child-bearing age women. Especially for advanced maternal age women, the etiology is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treat, so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RSA is associated with a variety of factors, but fifty percent of these are unknown. Many studies show that the risk of RSA is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spontaneous abortions; advanced age is also a high risk factor for RSA. The risk of RSA of women with at least once abortion was 3.28 time of women without abortion. The risk of RSA in women at order age (≥40 years old) was 4.062 time of that younger women (<20 years old). Most advanced age women have a history of surgical abor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ovarian is rela-tively poor, so the risk of RSA is much higher. Since the implement of “the second child” policy, women who wish to have the second child are almost older than 35 years old, so prenatal treat-ment is particularity important for advanced women. Professor Qu concludes tha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the deficiency of the kidney; deficiency of kidney-yang is the main factor, and liver-qi stagnation, spleen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and so on. Treatment emphasizes both the surface and essence, symptomatic treatment should be applied before pregnancy and af-ter pregnant. We pay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lifestyle guidance,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o meet the fertility requirements of pa-tients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national fertility policy. Keywords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Advanced Maternal Age Women, Famous Doctor Experience, Qu Xiufen 曲秀芬教授治疗高龄女性复发性流产经验 韩雪1,曲秀芬2,崔耀枝1

复发性流产免疫因素分析

血的新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3,8:1861. 文章编号:1006-6233(2007)09-1113-02 复发性流产免疫因素分析 梁月华,梁宝珠,黄显文 (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广东江门529000) 摘要:目的:探讨封闭抗体、抗心磷脂抗体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将复发性流产120例作为研究组,正常分娩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封闭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检测,比较两组封闭抗体阴性率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结果:研究组中封闭抗体阴性率为:82.5%,对照组中封闭抗体阴性率为:8%,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20.83%,对照组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4%,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封闭抗体阴性、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与复发性流产有明显关系,是造成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封闭抗体;抗心磷脂抗体 中图分类号:R714.21文献标识码:B I nvestigation on I mm une Factor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 on LI ANG Yue-hua,LI ANG Bao-zhu,H U ANG X ian-w en (Jiangm enM aternity and Child H ealth Care H os p ital, Guangdong J iangm en529000,Chi na) Abstract:Objective:To i n vestigate t h e relationsh i p bet w een b l o ck i n g antibody、anticardiolipin ant-i body an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 rtion.M e t hod:120patients diagnosed as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w ere d i v ided i n to control g r oup,50cases w ho had de li v er d no r m al ne w borns w ere div i d ed i n to co m parison group,t w o g roups w ere tested by b l o ck i n g antibody、anticardiolipin anti b ody.R esult:In control group:the negati v e rate o f blocking anti b ody w as82.5%,and only8%i n co m par i s on group,the positi v e rate o f anticar-diolipin anti b ody w as20.83%in contro l group,and on l y4%in co m parison group.Conclusion:There w as very closed relationsh i p bet w een block i n g antibody、an ticardio li p in anti b ody and recurrent spon taneous abor-ti o n,block i n g antibody、anticardio lipin antibody w ere i m portant i m m une factor o f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 o n. K ey w ords: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 o n;B l o ck i n g anti b ody;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自然流产连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称为复发性流产。复发性流产是妊娠的并发症之一,病因十分复杂。本文通过对2004年4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门诊及住院的复发性流产(RSA)患者120例进行封闭抗体(BA)、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探讨两种抗体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复发性流产组:共120例,年龄24~40岁,为自然发生两次以上的流产,每次妊娠均以B超及血HCG证实,常规病因检查,排除遗传、内分泌、生殖器解剖异常等,均检测两种抗体。 1.1.2正常对照组:共50例,年龄20~38岁,为无不孕症及反复流产史,且有一个健康婴儿,均做两种抗体检测。 1.2方法 1.2.1封闭抗体检测方法:又称改良补体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具体方法为:抽女方静脉血3m,l男方不凝 第13卷第9期2007年9月河北医学 H EBEIMED I C I N E Vo.l13,No.9 Sep.,2007

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共识

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共识 C onsensus of immunolog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林其德 LI N Qi-de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上海200001) =关键词>生殖免疫;复发性流产;诊治共识 =中图分类号>R711.6=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4-3845(2008)01-0004-02 由5生殖医学杂志6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承办、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协办的第10届全国女性生殖免疫学习班暨反复胚胎着床和早期妊娠失败专题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9日至2007年12月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大会邀请了数十位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主要包括生殖医学、生殖免疫学、生殖内分泌学、生殖遗传学以及妇产科学专家,专家们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免疫性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诊治研究成果以及目前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复发性流产的名称、定义、临床分类、诊断以及免疫防治达成以下共识。 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名称 妊娠28周之前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称为复发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 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定义 一、自然流产 通常是指妊娠过程失败、胚胎死亡和胚胎及附属物排出,排出物或胚胎及附属物<1,000g,孕周<28周。 二、复发性流产 指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 关于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分类和诊断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复发性流产可分为非免疫类复发性流产和免疫类复发性流产两种类型,具体分为六型。 一、非免疫类复发性流产色体异常所致流产。 2.生殖道解剖异常型:指子宫解剖异常所致流产,子宫解剖异常包括先天性发育异常和(或)后天性子宫疾病所致解剖异常。 3.内分泌异常型:主要指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流产。 4.生殖道感染型:主要指弓形虫、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所致的流产。 二、免疫性复发性流产 1.自身免疫型:主要指抗磷脂抗体所致的流产,实际上属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范畴。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至少有以下一项临床症状(复发性流产或血栓栓塞)和一项抗磷脂抗体阳性实验室指标。目前常用的抗磷脂抗体检测指标为:抗心磷脂抗体(ACL);抗B2GP-1抗体;狼疮抗凝因子(LAC)。阳性诊断标准是指出现2次以上抗磷脂抗体阳性,其间隔时间6周或以上。 2.同种免疫型:该型流产的诊断是排除性诊断,即排除染色体、解剖、内分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等方面的病因,未能发现其他导致流产的原因,称之为同种免疫型,也可称为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 关于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治疗 一、自身免疫型 采用小剂量、短疗程、个体化免疫抑制和抗凝疗法,具体用法如下。 1.免疫抑制疗法:采用小剂量泼尼松,指征为抗磷脂抗体持续阳性或呈中、高水平。药物剂量 =收稿日期>2008-01-23 =作者简介>林其德(1939~),男,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