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129.13 KB
- 文档页数:2
CT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价值【关键词】 CT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是一种严重慢性肾实质感染的特殊类型疾病,其病理学特征是肾实质被破坏,并代之为含脂质和胆固醇的巨噬细胞肿块,临床及影像学易造成误诊。
现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XGP, 以期进一步提高对XGP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 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1~67岁(平均49岁)。
临床表现7例均有腰胀不适,其中伴反复发热3例,实验室检查2例白细胞升高,1例尿培养阳性(为大肠杆菌)。
1.2 检查方法禁食8~10h,采用西门子SOMATOM AR.Star CT 机扫描,层厚5~8mm。
7例均平扫加增强, 扫描范围包括双肾及受累病区,增强采用静脉团注法注入对比剂欧乃派克或欧苏80~100ml, 速率2~3ml/s。
作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
2 结果2.1 CT表现 7例均为单侧发病,右肾1例,左肾6例、5例表现为患侧肾脏受累,体积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边缘毛糙,2例见肿块向肾外隆起。
病灶区呈略低密度状(CT值14~26Hu)3例,呈低密度状(CT值0~15Hu)4例,其中1例低密度灶内CT值为-15Hu。
增强后病灶内见环形强化,而略低密度灶者强化较明显,但仍低于肾实质。
5例肾盏受侵变形,边缘毛糙,肾盂肾盏内见结石;2例病灶向肾外扩展,肾周间隙模糊,肾筋膜增厚并累及腰大肌,腹壁脓肿形成。
2.2 手术与病理 (1)手术所见:肾弥漫肿大5例,局限向外隆起2例,外缘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肾切面见散在黄色结节和大小不一脓腔,有臭味,肾皮、髓质内可见呈浅黄色脂肪样组织。
(2)病理:受累肾脏增大,病变肾实质为一种黄色肉芽组织代替,镜下见成片泡沫细胞,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其间见炎性细胞。
3 讨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感染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能与尿路梗阻合并长期慢性感染、脂质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低下及某些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慢性尿路梗阻和泌尿系统反复非特异性感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分析目的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我院诊治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8例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影像学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CT表现以肾内囊状低密度占位、肾窦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肾周受累等为特征。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术前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常用方式,极具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标签: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CT影像;诊断;鉴别诊断;价值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N)属于一种特殊的感染性肾小球间质性肾炎,也是罕见的肾脏慢性非特异性的肉芽肿性炎症之一。
炎症发病于肾盂,并延伸破坏患者周围的髓质及皮质,形成多个脓腔,脓腔的周围还伴有黄色肉芽组织。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属于临床罕见病症之一,其发病症状与多种肾脏疾病相似,在诊断中极易混淆。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大部分属于单侧发病,发病年龄较广,多见于中年妇女中[1]。
本文通过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我院诊治的8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CT 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影像学特征,总结CT 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2年1月~2014年3月我院诊治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为30~70岁,平均年龄为(52±4.79)岁;临床表现:腰痛6例,多表现为间歇性和阵发性胀痛;伴有反复低热3例,腹块2例,排尿困难2例,肾绞痛1例。
实验室检查:有泡沫细胞6例,白细胞增加8例,尿蛋白呈阳性6例,尿培养阳性5例,镜下血尿2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东芝Activion16型CT实施腹部双肾区平扫和增强扫描,层厚为7.5mm,增强扫描所用80~100ml的碘海醇造影剂,以3.0mg/s的速率通过肘静脉团注。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如何诊断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肾病类尿常规、血常规、肾脏切片、肾脏超声检查、肾脏MRI检查、CT*一、检查1.尿细菌学检查尿液检查88%以上的病人出现脓尿和蛋白尿;尿培养阳性率为74%~86%,多数为大肠埃希杆菌和变形杆菌,偶见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晨尿离心,沉渣涂片可找泡沫细胞,若在一张切片上有5个以上的泡沫细胞,则可诊断本病,其阳性率达82.6%。
2.血液检查常见白细胞增加和血沉加快;贫血多见,占65%~78%。
3.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本病的X线改变很不一致,各种各样的局灶或弥漫性损伤均可见,且取决于有无梗阻、结石和其他异常的存在。
80%的患者IVP可发现带有结石的病肾不显影,肾盏变形也常见,尤其病肾为弥漫性者。
局灶性损伤者表现为囊性或肿块内空洞,其中充盈缺损。
肾血管造影检查,可见大多数黄色肉芽肿样肾病变区域的血管减少或缺如。
可见肾内小动脉而无周围血管分支,常无病理性血管,偶尔也有些病例显示血管增多。
(2)CT检查:因单靠肾血管造影不能确切地区分是XGPN、无血管性孤立肿块或是坏死性无血管的腺癌。
而CT扫描检查可清楚显示肾内多个结节状或较大肿块样低密度病灶,并可见肾盂或集合管系统的结石和钙化灶。
局限型XGPN尚有以下征象:①肾一极增大变形,其中有囊状密度区,CT值范围-15~30Hu,此取决于脂质的量,但不呈真正的脂肪密度。
注射造影剂后示明显的病灶周边增强,系为多血管的肉芽组织围绕所致。
含脂质的黄色瘤病灶内不增强。
②局限性肾肿块,突出肾轮廓之外,等密度或略高密度,酷似肾癌,但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由于周围肾实质明显强化,病灶境界变得很清楚,相对的呈现低密度,此不同于肾癌。
教育园地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黄兆民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anthogranulomatous pyelonephritis, XGP),又称为泡沫细胞肉芽肿、肾盂肾炎黄色瘤、肾性黄色瘤病及肿瘤样黄色肉芽肿肾盂肾炎等[1]。
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慢性肾盂肾炎,炎症始于肾盂,进而延伸破坏周围髓质和皮质形成多个脓腔,脓腔周围有黄色肉芽组织围绕而得名。
1916年Schlagenhanfer首先从病理上描述本病,1935年Oberlin g命名为XGP,约占肾脏炎症疾病的12.7%[2]。
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常易误诊,为提高本病的诊断率,笔者复习文献并结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29例XGP,重点谈谈本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1 病因与病理病因尚不清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看法:(1)感染学说:通过肾组织和尿样培养有多种细菌生长,临床上患者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尿频尿急等,抗菌治疗有一定效果;(2)自身脂质代谢缺陷和免疫机能低下致病;(3)某些药物作用,如长期使用非那西汀或抗菌素的滥用;(4)综合因素的作用,如结石、梗阻和出血,促进肾内感染、供血不足,静脉炎症阻塞及肾内脂质沉积等。
总之,炎症感染的刺激,致肾内脂质代谢紊乱及肾内微循环尿流动力学改变是XGP发病不可缺少的因素[1~5]。
病理上肾实质进行性破坏,脓肿形成,可见大片或弥漫散在充满类脂质巨噬细胞,称为泡沫细胞,常伴出血、坏死、小动脉增厚、粘液变和含铁血黄素沉着,即形成黄色肉芽肿。
炎症常累及肾周间隙、后腹膜和腰大肌等。
根据病变的范围,Solo-mom把XGP分为局限型(10%~15%)及弥漫型(85%~90%)[1,2,5]。
2 临床表现男女发病之比国内约1∶2.9,国外有文献报道男∶女=1∶17。
好发于中年妇女,这可能与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有关。
发病年龄1个月~94岁,平均39~55.6岁,以25~56岁多见。
病程1个月~25年,多见于4个月~6年。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张黄华;朱益祥;孙明【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2(15)15【摘要】目的探讨CT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例经病理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表现主要为肾内囊状低密度占位,肾窦脂肪减少、消失和肾周受累表现具有特征性.结论 CT平扫加增强扫描是术前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最佳方法.%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T imag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xan -thogranulomatous pyelonephritis (XGP). Methods CT images of 6 XGP patient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ir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cluded. Results CT manifestations of xanthogranulomatous pyelonephritis were renal cystic low - density space - occupying, renal sinus fat reduction and disappearance and perirenal involvement with charac -teristic performance. Conclusion Plain and enhanced CT scan is the best way for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xanthogranuloma -tous pyelonephritis.【总页数】3页(P1779-1781)【作者】张黄华;朱益祥;孙明【作者单位】314300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314300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314300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相关文献】1.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J], 吴忠意2.CT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探究 [J], 尹跃峰;王建中;刘永浩;3.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J], 李新民; 韩丹丹; 姚红霞4.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J], 董学颖5.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J], 黄兆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年4月 第5卷 第2期 总第十五期
54·
短篇论著
通讯作者:(125001)辽宁省葫芦岛 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董学颖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
肾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CT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xanthogranulomatous pyelonephritis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董学颖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
肾盂肾炎的CT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检查及病理证实,行彩超检查1例。
结果 CT平扫肾实质内囊状肿块,混杂低密度影,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多合并结石;病变常向肾外发展;患肾功能多有受损。
结论 CT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较高,需结合病史及尿泡沫细胞检查。
【关键词】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CT;泡沫细胞
【中图分类号】 R814.42;R739.41
【文献标识码】 B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anthogranulomatous Pyelonephritis XGP),
又称为泡沫细胞肉芽肿、肾盂肾炎黄色瘤、肾性黄色瘤病及肿瘤样黄色肉芽肿肾盂肾炎等[1]。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炎症始于肾盂,进而延伸破坏周围髓质和皮质,形成多个脓腔,脓腔周围有黄色肉芽组织围绕而得名。
1916年Schlagenhanfer首先从病理上描述本病,1935年Oberling命名为XGP。
占肾脏炎症疾病的12.7%[1]。
该病较少见,易与多种肾脏疾病相混淆,尤其是
不易与肾脏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资料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7例,男2例,女5例,年龄36~76岁,平均52岁,病程1个月~10个月,6例有单侧腰痛,3例有血尿,5例低热,6例白细胞升高(11.6-14.8×109/L),3例尿红细胞(++~+++),肾功能异常。
7例均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其中1例病理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伴大片出血坏死(图1)。
2. 影像学方法 7例均行腹部立位平片检查;彩超使用西门子Omnia,探头频率3.5MHz;CT使用美国GE双层螺旋CT扫描仪,层厚5 mm,螺距1.5,平扫+增强扫描,使用100 ml碘海醇对比剂,以3mg/s的速率经肘静脉团注。
结 果
腹平片:4例见阳性结石,分别位于肾盂(3例)及输尿管(1例);彩超检查2例:1例肾脏大小正常,皮质回声均匀,肾实质内见一中等偏强回声结节(图2),集合系统未见液性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1例病肾增大,肾实质内探及境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并及肾盂结石;CT:7例均单侧发病,1例弥漫型,6例局
限型病灶;囊实性4例,实性3例;等高密度影1例,等密度1例,低密度及混杂低密度5例。
7例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均可见强化(图3-5)。
肾盂积水2例,正常5例;肾盂或输尿管结石4例,3例向肾外有渗出,肾筋膜增厚。
讨 论
1. 病因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病因不明确,目前有几种看法:(1)肾组织受多种细菌感染破坏释放脂质,引起组织细胞的增生和吞噬,形成以含胆固醇
上图分别为局限型XGP 增强3期扫描及病理、彩超图像,XGPCT 增强病灶边缘强化;病理XGP 伴大片出血坏死;彩超示肾实质内中等偏强回声结节。
图1 病理:XGP伴大片出血坏死 图2
彩超:肾实质内中等偏强回声结节 图3-5 局限性XGP CT增强
①
3期 扫描:病灶边缘强化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APR. 2007,V ol.5,No.2 Total No.15
·55
酯的泡沫细胞为特征的黄色肉芽肿。
(2)病人因自身代谢障碍和免疫功能低下致病。
(3)某些药物的作用。
(4)综合因素的作用,如结石、梗阻及出血,促进肾内感染,供血不足,静脉炎症阻塞及肾内脂质沉积等[1]。
2. 病理 肾实质进行性破坏,肿胀形成,可见大片或弥漫散在、充满类脂质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常伴有出血、大片坏死、小动脉增厚及粘液变、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黄色肉芽肿,在肾皮质附近可见纤维组织代替肾实质。
炎症常累及肾周间隙、后腹膜和腰大肌,少数甚至可侵犯膈肌、十二指肠、小肠、结肠、肝、脾、胁腹部和肺,导致皮肤瘘或结肠瘘,常伴有肾结石和肾盂积水,根据病变累及范围,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分为局限型及弥漫型[1]。
3. 临床表现 此病好发于中年妇女[2],可能与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有关。
临床几乎总是单侧发病,以反复低热、局部疼痛,肿块和白细胞增高为特点,偶有血尿,肾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多伴有肾及输尿管结石。
实验室检查:尿检有脓尿和蛋白尿,尿培养阳性,以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为多,晨尿离心,沉渣涂片80%[4]找到泡沫细胞。
4.CT表现 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1)局限型:平扫肾实质内局灶性囊状肿块,坏死区液性成分,伴出血密度增高,增强可见脓肿壁强化,坏死区无强化,有结石者可见毗邻病灶的结石影,常伴有肾周受累,引起肾筋膜及腰大肌等部位的炎症性粘连增厚等改变。
(2)弥漫型:平扫病肾增大,轮廓不规整,肾盂难于分辨,肾窦脂肪减少,被纤维组织所代替;肾脏集合系统结石;肾实质内多个囊实性占位,囊状低密
度的坏死腔或肾盂肾盏积水,CT值-15~+30Hu,这取决于脂类和脓液成分的比例[6]。
增强后病灶边缘强化,坏死区无强化,肾收集系统扩张、积液,肾功能减退或完全消失,肾周筋膜因炎症浸及增厚粘连,炎症向肾周组织广泛延伸。
5. 其他影像检查 腹平片:弥漫型病肾肾影可见增大,常伴结石,肾轮廓模糊不清。
局限型肾外形可无变化,也可并发结石;静脉肾盂造影:弥漫型可见肾盂肾盏变形,或因功能受损显影不良或不显影。
局限型肾盂肾盏不同程度受压改变;彩超:弥漫型病肾增大,轮廓模糊不规则,肾实质可探及大小不等、境界欠清的低回声实质性团块或坏死腔[3]。
6. 诊断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在影像上与多种肾脏疾病(如肾肿瘤、肾结核等)不易鉴别,所以在诊断上应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表现及其它临床检查,特别是应重视晨尿涂片找泡沫细胞的检查。
鉴别有困难时,建议行B超导向下细针穿刺活检[5]以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
7. 鉴别诊断 (1)肾肿瘤:局限型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CT表现极似肾肿瘤,尤其是与少血供低密度的肾肿瘤不易区分,术前常被误诊为肾肿瘤,但肾肿瘤常无合并结石,且肾肿瘤密度较XGP病灶密度高,增强后动脉期可明显强化,静脉期或排泄期肿瘤密度迅速下降,无边缘性强化特点,血管造影可见血管增粗增多,不规则,动静脉短路和血湖出现[1]。
(2)肾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有结核中毒症状,尿检可检到结核杆菌,CT表现为肾内多个囊状低密度影,单个或多个肾盏变
形,肾脏病灶多有不规则点状或壳状钙化,甚至为弥漫性钙化,肾结核还可扩散至肾周形成冷脓肿。
结核菌可经尿液向下蔓延,肾盂和输尿管壁增厚,较为具有特征性,甚至引起结核性膀胱炎及对侧输尿管下端结核性反应。
(3)肾脓肿:肾脓肿也可累及肾周,此不易与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区别,但肾脓肿多突然起病,呈菌血症症状,如转为慢性肾脓肿,症状常不明显,肾实质内可见不规则的厚壁囊腔,有强化,如见到脓肿内出现液平,此肾脓肿较为典型。
(4)肾盂积水:多由梗阻性疾病引起,CT显示肾盂肾盏扩张,增强多呈分叶状,囊腔相互沟通,囊腔内密度均匀,无结节,囊腔外有一层薄而强化的皮质构成边缘,肾周筋膜无增厚,肾周组织无炎性改变。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主编.中华影像医学,泌尿生殖
系统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5.
2周康荣,主编.腹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91.
3
黄兆民.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5):314.
4
Ballesteros JJ, et al. Preoperativediagnosis of renalxanthogranulomatousis by serialurinary cytology: Prelimilaryreport. J Urol, 1980,124:9.5
郑清水,罗义麟,曹林升,等.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1例分析.临床误诊误治,1997,10(3):157.
6
卢光明,陈君坤,主编.CT诊断与鉴别诊断.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393.
【收稿日期】 2006-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