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阿司匹林的运用培训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12.50 KB
- 文档页数:30
阿司匹林临床使用药学解读继续教育摘要:I.引言- 阿司匹林的背景和临床使用情况II.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点- 作用机制- 药效学特点- 药动学特点III.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常见适应症- 联合用药-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IV.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 主要相互作用- 典型病例分析V.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处理方法- 常见副作用- 副作用的预防与处理VI.阿司匹林的临床使用药学解读- 药物选用- 用药监护- 患者教育VII.结论-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正文: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处方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它的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将围绕阿司匹林的临床使用药学进行解读,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该药物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
同时,它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药效学特点表现为解热、镇痛作用强而持久,抗炎作用较弱。
在药动学方面,阿司匹林口服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达90%,分布广泛,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少量经肝脏代谢,约95% 以原型药物经肾脏排泄。
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牙痛等;抗炎、抗风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以及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联合用药方面,阿司匹林常与抗炎药、抗生素、抗凝药等联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对某些人群具有禁忌,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哮喘患者、过敏体质等。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过敏等副作用的发生。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值得关注。
例如,与抗凝药联用可能增强抗凝效果,增加出血风险;与利尿药联用可能导致水杨酸盐潴留,加重肾脏负担。
在实际临床中,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合理选用药物。
临床必备常用药“阿司匹林”应用秘籍!来源:医药汇通一提到阿司匹林,很多人会想到是“万能药,身体有事没事都可以吃点,没坏处。
”然而真相是,没事的时候吃点不好,有事的时候吃错了也不好,比如,得了房颤。
下面介绍一下阿司匹林的应用内容,供大家参考。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常表现为心动过速且节律不正常,发作时心悸、体乏、眩晕、胸闷气短。
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长期饮酒及吸烟等。
长期、持续的房颤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可导致猝死。
更为严重的是,房颤发生时,心房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血液因此滞留于心房内,容易淤积形成血栓。
由于心房血栓偏大,一旦脱落会造成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
数据显示,75%的房颤病人并发脑血管事件。
房颤引发的脑卒中,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
中国房颤患者多半为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通常都需要抗凝药物治疗。
注意:预防房颤导致的红血栓,应该使用抗凝药。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白血栓,应该使用抗血小板药。
在大多数人眼中“万能药”阿司匹林就是抗凝药物,然而抗凝药物并非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也并非抗凝药物,而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虽然其最终效果都为抑制血液凝固,但其药理机制却截然不同。
1、抗凝药①肝素类:肝素、低分子肝素;②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③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水蛭素,阿加曲班等;④凝血因子 Xa 抑制剂:磺达肝葵钠,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2、抗血小板药①抑制血栓素A2(TXA2)途径:阿司匹林;②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噻吩吡啶类;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
一、药理机制不同阿司匹林药理机制:阿司匹林能与环加氧酶活性部分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应,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对血小板有强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烷A2(TXA2)的产生,使血小板功能抑制,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液凝固。
抗凝药物药理机制: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从而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他血栓性疾病。
围术期阿司匹林的使用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治疗轻度疼痛、退烧、消炎、抗血小板等功效。
在患者接受围术期期间,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风险。
围术期是指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在围手术期阿司匹林的使用方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需要被考虑。
首先,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手术的类型和风险以及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等。
一般来说,阿司匹林在围术期的使用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低危患者:对于一些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如拔牙、皮肤手术等,阿司匹林可以继续使用,因为其抗血小板作用对手术风险的影响较小。
2.中危患者:对于一些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如心脏手术、血管手术等,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更加小心。
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暂停或减少阿司匹林的剂量,以减少手术期间出血的风险。
3.高危患者:对于一些有较高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如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脑血管病患者等,阿司匹林在围术期的使用可能是必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和间断时间。
一般来说,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在手术前几天进行,然后在手术当天停药。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围手术期阿司匹林的使用中,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良反应、出血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医生在决定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风险和收益,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围术期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医生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手术类型、风险和患者的基础疾病等。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恰当的剂量和间断时间下,阿司匹林才能发挥其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作用,同时最小化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总之,围术期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个体化的评估和决策,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情况,在确保尽可能减少手术期间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阿司匹林的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作用。
阿司匹林用药教育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用药教育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进而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主要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肌梗死复发、动脉血管的手术后、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等心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可以在肠道中缓慢释放,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胃的刺激。
该药在服用时应注意:1. 为避免该药对胃肠道的刺激本品宜在饭后温水服用,不可空腹服用。
本品为肠溶缓释片,必须整片服用,不可嚼碎。
25℃以下保存,取出后立即服用。
冠心病患者每日服用1次,剂量为75-100mg。
少服或忘记服用后,下次不要加倍服用。
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嚼碎服用。
2. 常见不良反应为肠道反应,如腹痛和肠道轻微出血,偶尔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停药后可消失,如不能耐受可停药。
如果您有出现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或者出现眩晕和耳鸣等症状时应停止应用并及时就医。
3. 服药期间不可饮酒及含有酒精的饮料,以免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4. 用药剂量过大时易发生肝,肾功能损害,损害是可逆性的,停药后一般可可恢复。
5. 不宜与某些药同用:与维生素B1同服,会增加胃肠道反应;与华法林合用,易致出血;与降糖药同用,易致低血糖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与速尿同用,容易造成水杨酸中毒。
避免上述药物同用,必须要用时上述药物可减量。
6. 与氯吡格雷合用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出血风险也随之加大。
运动时注意避免磕碰。
如果您出现无原因的牙龈出血、女性月经比平时增多、轻微摔伤后即出现大片淤青、忽然四肢不能活动、血尿、黑便,须立即就医。
如果用药期间须进行拔牙或其他手术,请咨询医生停药后进行。
阿司匹林的服用注意事项1.少服或忘服本品后,下次服药时不能服用双倍的量,而应继续按规定和医生的处方服用。
2.手术前,停用阿司匹林做任何大小手术时,包括拔牙或做胃镜检查,需要停服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