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比较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205.25 KB
- 文档页数:2
黄蒿草的功效与作用黄蒿草(Artemisia annua),又名青蒿、蒿子秆,为菊科黄蒿属植物。
黄蒿草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植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黄蒿草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在治疗疟疾方面,有着卓越的效果。
除了治疟疾之外,黄蒿草还具有很多其他的功效与作用,本文将对黄蒿草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黄蒿草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如下:1. 抗疟疾黄蒿草最为人所熟知的功效就是抗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黄蒿草中含有丰富的青蒿素,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疟疾药物。
青蒿素能够杀灭体内的疟原虫,阻止其繁殖和感染红血球,从而达到治疗疟疾的目的。
由于黄蒿草中青蒿素的治疗效果极佳,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
2. 抑菌消炎黄蒿草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此外,黄蒿草还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不适和疼痛。
因此,黄蒿草在治疗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 抗肿瘤除了抗疟疾和抑菌消炎作用之外,黄蒿草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研究表明,黄蒿草中的青蒿素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蔓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此外,黄蒿草还可以提高放射治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增强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4. 护肝黄蒿草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黄蒿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减轻化学药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伤,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黄蒿草还可以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加速毒素的代谢和排出,保护肝功能的正常运作。
5. 解热镇痛黄蒿草具有一定的解热镇痛作用,可以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这主要源于黄蒿草中的青蒿素具有抗炎性和镇痛效果,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
6. 改善免疫力黄蒿草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
黄蒿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增强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提高机体对感染和炎症的抵抗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药材辨别辨识不同种类的青蒿青蒿(学名:Artemisia annua)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疟疾等疾病。
然而,由于青蒿具有多个品种和亚种,且外观相似,使得其辨别辨识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辨别不同种类青蒿的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重要中药材。
一、形态学辨别法形态学辨别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和比较青蒿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种类。
青蒿的形态特征包括植株高度、叶片形态、花序等。
不同种类的青蒿在这些形态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进行辨别。
例如,黄花青蒿的叶片相对较大,花序呈黄色,而绿花青蒿的叶片相对较小,花序呈绿色。
通过观察这些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青蒿的种类。
二、化学成分鉴定法青蒿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如青蒿素等。
不同种类的青蒿在化学成分上存在差异,可以通过化学鉴定来进行辨别。
常用的化学鉴定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等。
例如,可以通过色谱法将不同种类青蒿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测定,从而判断其种类。
化学成分鉴定法具有准确性高、灵敏度强等优点,是一种辨别青蒿种类的有效方法。
三、DNA分子标记法DNA分子标记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鉴定方法,通过分析青蒿不同种类的DNA序列差异来进行辨别。
这种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青蒿的DNA片段,并通过电泳测定分析不同种类青蒿的DNA 条带图谱,从而判断其种类。
DNA分子标记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但需要实验室条件和专业设备支持。
四、显微镜观察法显微镜观察法是一种直观的辨别方法,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青蒿的细胞结构差异来进行辨别。
青蒿的细胞结构在不同种类间存在差异,包括细胞形状、细胞壁厚度等。
例如,黄花青蒿的细胞壁相对较厚,细胞形状较大,而绿花青蒿的细胞壁相对较薄,细胞形状较小。
通过显微镜观察青蒿的细胞结构特征,可以进行初步的辨别。
综上所述,辨别不同种类青蒿的方法包括形态学辨别法、化学成分鉴定法、DNA分子标记法和显微镜观察法等。
蒿子有几种
蒿子是菊科蒿属的多种植物统称,它的种类有多达十几种,其中比较常见有7种左右,例如蒌蒿、艾蒿、黄花蒿、茵陈蒿和蒙古蒿等。
其特点是茎直立单生且比较长,有挥发性香气,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一、蒿子多达十几种
蒿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菊科蒿属。
其株高达1.5米,颜色为黄绿色。
它的种类可达十几种左右,其中比较常见有七种上下,例如蒌蒿、艾蒿、黄花蒿、茵陈蒿和蒙古蒿等。
二、形态特征
蒿子气味特异,味道略苦,茎直立为圆柱形,颜色为黄绿色以及棕黄色。
它的开花期是在7-10月份,花序为球形,直径为1.5-2
毫米。
果实成熟期是在9-11月份,形态为椭圆形,长为0.7毫米。
三、药用价值
1、蒿子药用价值非常高,其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对鼠疟、猴疟和人疟均呈显著抗疟作用。
另外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2、采用蒸馏法制备的青蒿注射液,对百、白、破三联疫苗致热的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另外还能对体液免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人体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其青蒿素、蒿甲醚有促进脾TS细胞增殖功能。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能抗疟疾的青蒿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
又名:良蒿、苦蒿、香蒿、臭蒿、黄蒿、野蒿、蒿子、苦香蒿、细叶蒿、细青蒿、草青蒿、草蒿子、香青蒿、香丝草、酒饼草、臭青蒿、野茼蒿、假香菜。
原植物黄花蒿分布于全国各地。
大头黄花蒿为其变型f. macrocephala Pamp.,产于云南。
功效与上种同。
本品药材性状: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
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
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
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
气香特异,味微苦。
本品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
功能: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中医临床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疟,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抗肿瘤,解热,抗白血病,抗寄生虫,保肝,利胆,镇咳、平喘作用,对免疫功能、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
另外,青蒿琥酯可对抗戊巴比妥钠的作用,青蒿素对实验性矽肺有明显疗效,蒿甲醚对小鼠有辐射防护作用。
檀余庆等报道,青蒿提取物、青蒿素可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PO)、酸性磷酸酶(ACP)、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色素P450浓度,升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降低内毒素休克小鼠的死亡率,延长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对肝、肺组织形态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1)青蒿子:为黄花蒿的果实,用于劳热骨蒸,痢疾,恶疮,疥癣,风疹;(2)青蒿根:用于劳热骨蒸,关节酸痛,大便下血;(3)青蒿露:为青蒿的茎、叶经蒸馏而得的液体,用于劳瘦骨蒸,虚热,虚烦,盗汗,久疟,久痢,蓐劳;(4)青蒿蠹虫:为寄居于青蒿茎节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用于急慢惊风。
青蒿为较常用中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左右)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蒿草蒿草[hāo cǎo]蒿草蒿草,是⼀种植物,可⾷⽤,常⽤于配料。
有很多种类。
包括细⽵蒿草、萎蒿草等。
按照传统,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艾蒿,据说能避邪驱瘟。
艾蒿要⽤红布扎起来,有的⼈家还愿意加上⼀根桃枝,微风吹来,空⽓⾥清⾹四溢。
中⽂学名:蒿草界:植物界分布区域:分布⼴西、⼴东、贵州等地。
⽣于溪边、草坡。
⽬录简介细⽵蒿草艾蒿医学功效叶⼦作⽤萎蒿简介特征营养成分功效⽂学作品蒿⼦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物动⼒学药理作⽤医学考证各家论述⽤药禁忌性味与归经采制炮制功能与主治⽤法⽤量青蒿素栽培技术要点饮品基因⼯程展开简介细⽵蒿草艾蒿医学功效叶⼦作⽤萎蒿简介特征营养成分功效⽂学作品蒿⼦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物动⼒学药理作⽤医学考证各家论述⽤药禁忌性味与归经采制炮制功能与主治⽤法⽤量青蒿素栽培技术要点饮品基因⼯程展开⼀种植物,部分品种可⾷⽤,多有⾹味或异味,常⽤于配料。
有很多种类。
包括细⽵蒿草、萎蒿草等。
按照传统,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艾蒿,据说能避邪驱瘟。
艾蒿要⽤红布扎起来,有的⼈家还愿意加上⼀根桃枝,微风吹来,空⽓⾥清⾹四溢。
编辑本段细⽵蒿草异名:斑茅胆草、⼗⼆妹(《⼴西中兽医药植》),云茅草、红⾲菜(《⼴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细⽵蒿草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细⽵蒿草多年⽣草本。
蒿草(6张)特征:根块状,延长,⾁质。
叶茎⽣或丛⽣于茎的基部,线状披针形,长15~30厘⽶,宽1~1.5厘⽶,平⾏脉。
花茎长30~60厘⽶,有叶,节间长,秃净;圆锥花序疏散;苞⽚脱落;萼⽚3,矩圆状披针形;花瓣3,卵圆形,紫蓝⾊;发育雄蕊2,花丝被⽑,退化雄蕊3,秃净。
蒴果近球形,径约6毫⽶。
种⼦褐⾊,有不明显的皱纹。
花期:花期春末夏初。
果期:果期10~11⽉。
⽣长环境:⽣于溪边、草坡。
分布:分布⼴西、⼴东、贵州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
功⽤主治:功⽤主治-细⽵蒿草的功效《⼴西药植名录》:凉⾎,⽌⾎。
蒿子的功效与作用蒿子是中草药的一种,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蒿子属于蒿属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地。
蒿子通常用于中药材制作,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将介绍蒿子的功效与作用。
第一,抗菌作用。
蒿子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能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
蒿子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青蒿素和蒿素,这些物质对多种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抗疟疾药物中,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并且已被证明对其他细菌感染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蒿子的抗菌作用使其成为中医药中常用的草药之一。
第二,清热解毒。
蒿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治疗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
蒿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降低体温,减轻发热症状,同时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可以缓解咽喉痛、咳嗽等不适感。
此外,蒿子还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加速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出,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
第三,杀虫作用。
蒿子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杀虫作用,特别是对寄生虫和蛔虫具有较强的驱除效果。
蒿子可以通过改变寄生虫的环境,杀死或驱赶寄生虫,从而起到杀虫作用。
中医常用蒿子治疗蛔虫病和疟疾,可以迅速清除体内的寄生虫,恢复肠道健康。
此外,蒿子还可以杀死其他的昆虫和病原体,对于预防一些传染病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解痉作用。
蒿子具有镇静和解痉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和神经性疼痛。
蒿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神经传导,从而达到镇定和解痉的效果。
蒿子对于舒缓胃肠道痉挛有明显的效果,可以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蒿子还可以缓解痉挛引起的头痛、牙痛等不适感,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抗炎作用。
蒿子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蒿子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炎症引起的症状。
中医常用蒿子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炎症性疾病,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炎症的消退。
黄花蒿、青蒿与青蒿素原植物的再辨析“黄花蒿”和“青蒿”是两个著名的中药名称。
关于它们的名实关系,药学界曾经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黄花蒿”与“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有人认为两者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变异,还有人认为两者其实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
不仅如此,中国植物学界还对“黄花蒿”和“青蒿”两名的应用做了与药学界不同的较为硬性的指定,使这个问题更为复杂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最令公众疑惑的事情可能莫过于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竟然叫“黄花蒿”而不是“青蒿”,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尽管如此,经过药学界和植物学界共同的梳理考证,“黄花蒿”和“青蒿”的名实问题还是越来越清晰。
早在民国时期,生药学家赵燏黄就质疑了青蒿与黄花蒿是两种植物的说法,屠呦呦本人和药学家胡世林也写过考证文章来澄清它们的关系;而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的考证更为细致,他结合标本和分类学文献记载,亲自进行野外调查和民间走访,对古本草书中所记载的各种艾蒿类植物一一做了考订。
这几位学者考证的结果大致相同,我们也认为是准确的。
因此,本文在对黄花蒿、青蒿和青蒿素原植物再做辨析时,先援引并讨论前人的这些考订结果,再结合我们的考察实践补充一些新证据。
一“青蒿”和“黄花蒿”本为一种“种”在生物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概念。
如今,现代研究者需要先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地理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才能对生物进行分类,对种做出相对可靠的范围界定和命名。
相比之下,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如今这么多的工具、知识以及更进步的分类学思想,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便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很多需要艰苦考证才能弄清的难题。
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经记载了“青蒿”,作为“草蒿”的别名,其介绍是:“味苦寒,主疥搔、痂痒、恶创、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川泽。
野艾蒿菊科蒿属植物一、物种论述。
野艾蒿是常见的一种艾蒿,别称白蒿、艾草、野艾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我国除极干旱和高寒地区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全草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等功效。
二、形态特征。
野艾蒿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茎单生或少数,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生叶具长柄,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深裂;头状花序椭圆形,无梗或近无梗,花冠紫色;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到10月。
三、分布范围。
野艾蒿分布极为广泛,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国外主要分布在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等地,多野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
四、生长习性。
1、温度:野艾蒿喜温暖,最适生长温度24到30℃,温度高于30℃时茎杆易老化、抽枝,温度低于零下3℃时当年生宿根生长受限。
2、湿度:野艾蒿喜湿润的气候,较耐旱,不耐水湿,在年降雨量在800到1500毫米以上且降水时间分布均匀的地区生长良好。
3、土壤:野艾蒿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深厚、透气性好且富含有机质的中性土为佳,肥沃、松润、排水良好的砂壤及黏壤也可。
4、光照:野艾蒿喜光照充足的环境,光照充足时植株生长茂密,长期在荫蔽环境下植株生长不良,高温季节忌长时间暴晒。
五、经济价值。
1、药用:野艾蒿全草入药,味苦、辛,性温,归脾、肝、肾经,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2、经济:野艾蒿晒干捣碎可制成“艾绒”,“艾绒”可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全草可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杀虫药。
青蒿道地药材研究综述青蒿入药有2 000多年的历史,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推断,1 7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记治疗疟疾的青蒿应该来源于黄花蒿。
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截疟等方面,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及其周边地区;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广西及周边省份。
研究表明: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30%左右,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野生黄花蒿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试验田选育出的黄花蒿其青蒿素质量分数最高可达2%。
标签:黄花蒿;青蒿;道地药材[Abstract]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has used as a medicine for more than 2 000 years. To infer based on the modern study results,Artemisiae Annuae Herba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recorded in Zhou Hou Bei Ji Fang before 1 700 years should come from Artemisia annua.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from the field of treatment hotness and preventing attack of malaria etc.,the Dao-di producing district of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should at Jingzhou (now Hubei)and surrounding areas in history. From the view of anti-malaria components artemisinin content,the Dao-di growing producing district of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should locate at Chongqing,Guangxi and its surrounding provinces.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A. annua was harvested in flower bloom at autumn,and in this time it also had higher artemisinin content. If A. annua was stored exceed six months,artemisinin could be degraded about thirty percent. So it should be stored in a cool and dry place generally. Wild A. annua had a rich genetic diversity. Artemisinin content of A. annua breeding in experimental field could reache to two percent.[Key words] Artemisia annua;Artemisiae Annuae Herba;Dao-di herbsdoi:10.4268/cjcmm20161107道地藥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受到特定生产加工方式影响,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药材[1]。
茵陈野草白蒿是茼蒿近亲,3月鲜嫩好吃,6月只能用来烧火随着科学水平的越发先进,人们在吃的方面也更加的随意,以前的应季水果蔬菜在任何的季节都有了食用的可能,不过人们还是更喜欢当季的蔬菜水果。
其实不同季节的蔬菜有着不同的营养,它们有着差异的外貌,味道,在不同的时间带给我们不同的惊喜,这或许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农村的蔬菜种类更是丰富,有谢野菜虽然外形上较为随意,但是营养价值以及味道却很丰富和鲜美。
就拿白蒿来说,一些老人家对它可是赞不绝口。
白蒿生长在初春,万物复苏,鲜嫩无比,不但好吃,而且经常食用还能够清热解毒,对身体的健康十分有宜。
也许有些朋友对白蒿较为陌生,但是提到茼蒿想必没有人不知道了,作为下火锅的必备青菜,茼蒿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羊肉。
而茼蒿正是白蒿的近亲,同属于蒿类植物。
只是外形上以及功效上略有差异。
白蒿并非通体白色,而是它叶片有着白色的绒毛,远远看去似是白色,并且白蒿的手感也因为这层层绒毛而变得柔软,亲切。
白蒿的叶片颜色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越发的大白。
春季的白蒿更加稚嫩,新鲜,夏季的白蒿更加茁壮也更有了“白”的特点,越发的能够让人们区分出它的颜色。
白蒿的食用方法与茼蒿类似,因为鲜美的特点,两者都不需要太过浓稠的烹饪,只需要采摘之后清洗,清炒就可以。
一般我们还会在清炒之前用热水焯一下,这样不但会去除土味,还能让白蒿更为鲜嫩。
多多食用白蒿能够让人清热止血,还能养肝护肝,所以,白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在营养蔬菜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现在即将迎来三四月份,正是食用白蒿的好季节,这时候的白蒿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十分鲜嫩,如果再晚一些,等到五六月份,白蒿可就“不值钱”了,你可以对比一下,那时候的白蒿一定是又柴又老,败光你对白蒿美好的印象。
怎么样,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是不是对白蒿很感兴趣了呢,不如在踏青之时选择一处栽有白蒿的地方,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也品味了白蒿的鲜美,视觉与感官的享受一定能让你此次春游受益良多!。
诗经中的蒿类意象(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_ )诗经中的蒿类意象子曰读《诗经》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诗经》多利用植物比兴,其中的蒿类植物是一个重要类别。
笔者统计《诗经》中有大量的关于蒿类植物的记载,其中蒿、蒌、艾、萧、蓍、蔚、芩、苹、莪均是指蒿类植物。
1.蒿《诗经》中可见凡二例。
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小雅鹿鸣》),又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小雅蓼莪》)。
菣即香蒿也,《尔雅》、《毛传》皆注蒿,菣也。
郭璞云,今人呼为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2]。
《蓼莪》中用蒿的三个种类来起兴以表达一种忧虑的心情。
2.蒌出自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周南汉广》)句。
陆玑指出蒌即蒌蒿,说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3],蒌蒿为多年生本草,植株有香气,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各省,因古今皆食之,而且《救荒本草》中称蒌蒿可解河豚毒,蒌蒿被视作是食用功能和药用功能俱全的良草。
在《诗经》中不乏此意象,共八例,但是所表达的含义不同,多为动词,仅在《王风米葛》彼米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中表达蒿草植物之意。
艾,多年生草本,有香气。
全草可供药用,叶可制成艾绒,供针灸用[4]。
《王风采葛》中用艾来表达三年时间,因艾草长得越久越好,最久者可达到三年。
4.萧于《诗经》中凡五见:出自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又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曹风下泉》),又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小雅小明》)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大雅生民》)再《小雅蓼萧》每一章的开头均有出现蓼彼萧斯。
萧,艾蒿也。
其中《王风采葛》、《曹风下泉》、《大雅生民》、《小雅蓼萧》等篇中的萧意象都是有表示有香气的青蒿,是一种用为祭祀的香料。
而其中《王风采葛》中的萧,因其生长的规律的原因,用于表达时间长的意象,此处的萧和上下章中出现的葛和艾一样都是表示时间的起兴。
青蒿相关资料简介来源: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科属:菊科蒿属形状描画:一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50~150厘米,多分枝,直径达6毫米,无毛。
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茂盛,中部叶卵形,三次羽状深裂,长4~7厘米,宽1.5~3厘米,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倒卵形,展开,顶端尖,基部裂片常抱茎,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短微毛;上部叶小,常一次羽状细裂。
头状花序极少数,球形,长及宽约1.5毫米,有短梗,陈列成复总状或总状,常有条形苞叶;总苞无毛;总苞片2~3层,外层狭矩圆形,绿色,内层椭圆形,除中脉外边缘宽膜质;花托长圆形;花筒状,长不超越1毫米,外层雌性,内层两性。
瘦果矩圆形,长0.7毫米,无毛。
生态环境:生山坡、林缘及荒地。
广布于我国各地;亚洲其他地域,欧洲东部及北美洲也有。
称号:青蒿咀饮片性状:为不规那么段状。
茎呈圆柱形,外表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
叶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
气香特异,味微苦。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枯燥。
炮制造用: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
一、青蓄素类药物的开展史青蒿素是我国在世界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它是从我国官方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别出来的有效单体。
它的研讨始于60年代中期。
在周总理亲身指示下,数百名迷信家经过锲而不舍的深化研讨而取得的效果。
它是由我国迷信家自主研讨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为数不多的一类新药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独一真正有效的药物。
伊斯坦布尔第十届国际化疗会议上6000名各国医坛专家公认青蒿素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是世界医药史上的剖举,是对人类的严重贡献。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提供经费停止验证推行。
由于青蒿素不溶于水,在油中溶解度也不大,其剂型仅为栓剂,生物应用度较低,影响了其药效的发扬。
从8O年代中期起,国际就末尾研制青蒿素衍生物及复方。
我国又研制成功青蒿琥酯、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3个一类新药,青蒿琥酯、蒿甲醚可以口服和注射,而双氢青蒿素那么用于口服和栓剂。
蒿属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药用植物学廖凯摘要:本文综述了蒿属植物黄花蒿、艾蒿、野艾蒿和茵陈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蒿属;黄花蒿;茵陈;艾蒿;利用前言菊科(Composde)是植物植物分类学中最大的一个科,而蒿属(Artemisia L.)在全世界,约有380种,在我国分布的约有180余种和44个变种。
蒿属植物在温带和热带山区分布最广,并在草原、荒漠、高山和亚高山草原等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蒿属下分两个亚属,分别为蒿亚属(Subgen. Artemisia)和龙蒿亚属[ Subgen. Dracunculus (Bess.) Peterm ]。
按植物系统分类,蒿亚属包括5个组,即莳萝蒿组、艾蒿组、艾组、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龙蒿亚属包括2个组,分别为龙蒿组和牡蒿组。
蒿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以及非洲地区,在我国则各地均有。
本属植物许多为中医药以及民间常用药材,如黄花蒿有清热凉血,退虚热,解暑,截疾的功效,常用于痢疾,伤暑潮热等症;艾蒿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先兆流产,湿疹等症;茵陈蒿和滨蒿等则具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降血压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和小便不利等;而牡蒿全草入药,具清热凉血解暑等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中暑,肺结核潮热等[1]。
蒿属植物可能是本科植物中发育到的最高层次。
经林镕等研究,认为本属植物起源于东北亚至东亚和东南亚的森林环境中,不晚于与白垩纪至老第三纪,而后才随着全球或某些局部地区的旱化而扩散、分化和发展的[2]。
在蒿亚属中,林有润认为莳萝蒿组和艾蒿组是该属中较为原始的,而艾组较前2组为进化,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则可能是从艾组的祖先种中分化出来的,在冰河时期向南迁移分别在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侧和亚热带中部、南部繁衍生活。
在龙蒿亚属中,牡蒿组则较龙蒿组更为进化。
本属植物除广泛作为药用外,在生物防治等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黄花蒿是什么植物草本植物一、物种论述黄花蒿是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别称草蒿、青蒿、臭蒿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全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暑、截疟、凉血等功效,也可用作香料、饲料等。
二、形态特征黄花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单生,高100~200厘米,有纵棱,多分枝;叶纸质,绿色,下部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中部叶二回栉齿状的羽状深裂,上部叶与苞片叶一回栉齿状羽状深裂;头状花序球形,深黄色,有短梗,下垂或倾斜,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雌花10~18朵,两性花10~30朵;瘦果小,椭圆状卵形;花果期8~11月。
三、分布范围黄花蒿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尤以欧洲中部、东部、南部及亚洲北部、中部、东部最多,北美洲也有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东半部省区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西北及西南省区分布在2000~3000米地区,西藏地区分布在3650米地区。
四、生长习性1、温度:黄花蒿喜温暖,最适温度13~29℃,温度白天25~30℃、晚上15~20℃可促进黄花蒿植株内黄花蒿酸向青蒿素转化。
2、湿度:黄花蒿喜湿润的气候,较耐旱,不耐水湿,在年降雨量在600~1300毫米以上且降水时间分布均匀的地区生长良好。
3、土壤:黄花蒿对土壤要求不严,宜排水良好、微偏酸性、少宿根性植物的黄壤、冲积土和紫色土,也见于盐渍化的土壤上。
4、光照:黄花蒿喜光照,不耐荫蔽,光照充足时植株生长茂密,长期在荫蔽环境下植株生长不良,高温季节忌长时间暴晒。
五、种植技术1、选地:黄花蒿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喜阳光,耐干旱,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透气性好且富含有机质的中性土壤为佳,土质肥沃、松润、排水良好的砂壤和黏壤土也可。
2、基肥:黄花蒿种植地要施足基肥,有农家肥的可结合整地一次性施足腐熟的有机农家肥30~45吨/公顷,无农家肥的可选用颗粒状艾专用有机肥在旋耙前均匀撒施750千克/公顷。
艾草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艾草的分类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菊科菊属。
菊科是种子植物界双子叶植物纲中一类非常重要的植物科,包含了大量的药用植物。
艾草在菊科中的分类地位较为特殊,其主要有艾蒿、野艾蒿、滇艾蒿等品种。
1. 艾蒿艾蒿是艾草的主要品种,是一种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能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
艾蒿的茎直立,高度约为1-2米,叶片呈三裂状,叶片具有香味。
花序为圆锥花序,呈淡黄色。
艾蒿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2. 野艾蒿野艾蒿是另一种常见的艾草品种,其叶片较大,呈切状,花器官较小。
野艾蒿生长在我国的江淮、江南、川鄂等地区。
野艾蒿与艾蒿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形态和花器官的大小。
3. 滇艾蒿滇艾蒿是指产于中国云南一带的一种艾草品种,其叶片较细长,花序为穗球形花序。
滇艾蒿在我国云南省广泛分布,是当地重要的中药原料。
二、艾草的生长环境艾草生长条件要求相对较为宽松,主要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
其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光照等多个方面。
1. 土壤条件艾草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土壤。
但是,对于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条件更为有利。
在土壤养分方面,艾草对氮、磷、钾等元素需求较大。
2. 气候条件艾草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对阳光充足、气温适中的气候环境更为有利。
在生长季节,艾草对于昼夜温差的要求较为明显,这有利于提高其生长速度和养分含量。
3. 光照条件艾草对于光照条件的要求较高,能够充分接受阳光照射。
充足的光照对于促进艾草的生长、提高养分含量具有重要作用。
三、艾草的药用价值艾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其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杀虫解毒等多种药理作用,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调理。
1. 温经散寒艾草能够温经散寒,对于身体的寒湿阻滞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在中医药中,艾草被应用于治疗寒湿痹痛、经闭痛经等症状。
艾灸、艾叶贴敷等方法都是常见的艾草应用方式。
2. 祛风除湿艾草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对于湿热病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