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做起,深入社会—— 试析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19.02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作者:杜奎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5年第08期鲁迅总共创作了三十三篇小说。
其中,现代题材的二十五篇,古代题材的八篇。
分别收录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中。
只要我们细读这《呐喊》和《彷徨》两个短篇集,就不难发现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一、题材挖掘的深刻性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开创了“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不论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还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鲁迅通过《故乡》、《药》、《阿Q正传》、《祝福》、《离婚》、《明天》等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
让人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在旧社会,知识分子由于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而知识分子对所遭迫害又感受格外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多感到精神上的痛苦。
在革命到来前或革命退潮后,在未能投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中时,他们便在反抗、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
鲁迅的文学风格解读他的独特创作之道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瑞森,号周树人,以字号鲁迅为世人所熟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之道为人称道,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痕迹。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鲁迅的文学作品以高度批判的眼光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腐朽。
他以鲜明的写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和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
鲁迅以犀利的语言和锐利的笔触,将社会现实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批判时弊的力度鲁迅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弊端的怒斥。
他用真实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无情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落后现象和腐败习气。
他以饱含愤怒和讽刺的文字,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思和改革呼声。
三、以“白描”的手法写实细腻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了一种被称为“白描”的写作手法,即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和环境,将细微之处细节化地展现出来,从而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鲁迅以精湛的描写技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背后的社会现象。
四、独立的思想境界鲁迅的文学创作方式鲜明地展现了他独立的思想境界。
他在作品中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解放,坚持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和艺术追求,没有被外界的压力和流行观念所左右。
鲁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能力,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思想深度,还能引导读者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总之,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之道为后来的文学创作者树立了典范。
他以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揭示社会的黑暗,用批判时弊的力量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白描的手法展示了真实的人性和社会风貌。
同时,他独立的思想境界为后来的文学写作注入了更多的思想深度和独立见解。
《鲁迅小说创作背景及独特风格解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围绕鲁迅小说的创作背景及其独特风格展开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小说创作背景所在。
鲁迅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血腥和残忍的时期。
这个时期正值晚清末年到民国初年间,帝制垮台、列强侵略、战乱频发等问题交织成了一个极其复杂多元化且不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 鲁迅对于晚清封建制度和旧思想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并倾力呼唤着新知识分子要拿起笔杆子去改造百业. 鉴于此, 他选择用小说这一载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形态所产生出来感悟和观察.接下来,我们进入探讨鲁迅小说独特风格的阶段。
首先是他犀利而直面的写作风格。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氛围,他们常常呈现出各种社会弱势群体或者被压迫阶层的形象。
鲁迅通过对这些人物生动细致地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虚伪、黑暗和残忍等问题。
其次是他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
鲁迅小说中常采用夹叙夹议、倒叙回溯等非线性结构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背后隐含的意义。
此外, 他还善于运用讽刺和幽默元素, 在文字之间蕴藏着深邃而微妙的内涵。
最后是他在注重社会批判同时也关注个体精神状态方面表现出来特点. 鲁迅小说中经常塑造一些思想感悟较为成熟并拥有强烈自我认同与坚持信仰原则之人物.总结起来, 鲁迅小说所特有风格可归纳如下: 直接无遮掩式批评旧制度与旧思想、多样化的叙事手法以及对个体精神状态的关注。
鲁迅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独特风格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他深入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性本质与道德价值观念等问题上心灵挣扎与探索。
通过他犀利而直面的写作风格、丰富多样的叙事技巧以及关注个体精神状态, 鲁迅将自身视野向读者延展开来, 激发着我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进行反思。
因此,鲁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为后续作家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语言简练、精炼,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姓名:李晖娟(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20362063060005 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内容摘要:鲁迅小说语言表现与结构形式独特,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人物分析结构形式语言特点讽刺象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人。
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技巧,简约而不失严峻的语言、辛辣的笔调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
本文试就鲁迅小说的特点做一分析。
一、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1、艺术形象高度概括。
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时代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他自己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所说的“拼凑”,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本质的、主要的方面,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等一个个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
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
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
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
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
鲁迅作品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鲁迅作为到达小说创作高峰的一位伟大文学家,他的小说具有各种艺术特色。
小说惜字如金精彩至极,细节的描写、简洁而神妙的描写手法以及犀利辛辣的讽刺语言将人物的个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鲁迅,细节,白描手法,悲剧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坚持“为了人生”“想要改良人生”的创作原则。
因此,他非常重视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找寻艺术主题。
他敏锐地意识到,在现实黑暗的日常生活中,哪里都有悲剧发生。
隐匿在人们常见的琐碎和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富有悲剧性意义、新颖独特的细节,他总能挖掘便构成他“几乎无事”的独特悲剧小说。
他还善于用简洁传神的白描来表现人物的悲惨命运,然后深掘出悲剧性深刻思想和主题。
一、微妙的细节描写《孔乙己》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研讨,还没有完全挖掘出其中微妙的细节。
深入探究其中细节,对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震撼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乙己”一开始就写作“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1]。
“四文”“一文”“十几文”中没有“大”这个字。
后来,孔乙己因为欠了十九个钱,这“十九个钱”让酒店掌柜记住了,一年不忘,更是说了四次,每次说都是“十九个钱”,“大”字一次也没出现。
而孔乙己花钱取钱的话,钱就不一样了。
钱前有了“大”成了“巨款”,这个“巨款”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2]。
第二次是孔乙己出场中最后一次喝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3]。
这是值得让人深思的有趣细节。
在其他场合下,钱就是钱,无大小之说,为什么在孔乙己身上,取钱的时候会变成“巨款”呢?显然,“巨款”的“大”不是外观大小,也不是面额的大小。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讲尊严,他会不拖不欠。
买酒的时候,孔乙己嘴上“温”“要”,花钱时的动作是“排”。
鲁迅的文学探索探秘他的创作思路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他的文学探索中,着重关注社会现实,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并通过独特的创作思路展现出他的独特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关注社会现实——直面黑暗面鲁迅的文学作品总是直面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对人性的剖析,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阴暗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
鲁迅的创作思路正是从这种对现实的深刻触动和对人性的思考中产生。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荒谬。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在疯魔的世界中对于人的自由意志的追逐。
这一作品以狂人的视角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悲观,鲁迅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让读者思考自由、权利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
二、探讨人性的复杂性——激发内心共鸣鲁迅的创作思路中,对于人性的探讨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常常将人性的阴暗面暴露出来,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讲述一个小市民的成长和挫折,揭示了阿Q浮躁的性格以及他对于自尊的不屈追求。
这一作品以鲁迅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人性的追求和命运的无情感到深深的触动。
三、独特的创作思路——艺术与现实的结合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讨,还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思路——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他通过对现实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再创造,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在《呐喊》中,鲁迅采用小说和散文的结合形式,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
通过对革命思潮和社会变革的描绘,鲁迅表达了自己对封建传统和压迫体制的不满。
这种创作思路既展现了现实的残酷性,又通过艺术手法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表达。
总之,鲁迅的文学探索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思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关注社会现实,直面人性的扭曲和复杂,同时将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揭示和探讨了人性的沉痛与挣扎。
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完成时间:2008 年2 月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正文]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
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
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
创作方法,是作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所采用的特定的对话方式。
鲁迅小说特点LT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鲁迅作品的特点及社会意义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鲁迅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鲁迅小说对剖析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价值和意义。
1.鲁迅的文学创作具有一种思想家的特质,他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这就是它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
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和描写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
3.对农民关注本身也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4.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
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1.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中的他是最独特的存在,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2)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三) 从容。
从容体现的是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对观点传达的隐藏能力。
中国古典小说由于与说唱表演的密切关系,好议论,爱说教。
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对故事人物的言行进行评判,急于按照作者的意愿去决定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技巧上有一个走向“圆熟”的过程,其中就包含了其叙事方式渐趋从容的自觉追求。
他对《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议论成份较多、创作意图较明显的作品都做过反思,《药》、《孔乙己》以及收入于《故事新编》里的一些作品的叙事方式,其从容的特点已能显现。
倍受关注的《药》结尾写到的夏瑜母亲、华小栓母亲见到一只乌鸦的情节设置,作者似信手写来,不作一语雌黄,却让读者搜肠刮肚劳神焦思去寻求作者的用意。
有人说是为了渲染坟地荒凉,有人说意在揭示迷信的破产,还有人说乌鸦是孝鸟,此时出现在坟场,可加重老年丧子的悲剧性,这些见解的出现,正是“从容”的叙事方式带来的“硕果”。
同样,在《孔乙己》的结尾作者没有明确直白地交代孔乙己的结局,而是不厌其烦地叙述掌柜在年关、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再到年关对孔乙己所欠十九个钱的态度,末了加上一句著名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明作者在叙事时充分注意到人物命运与自身性格发展逻辑之间的关系。
五、排除了悲观、痛感的悲剧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是写在纸上的人生戏剧。
人生戏剧的两大类型,是悲剧与喜剧。
鲁迅的小说兼有这两种类型。
悲剧题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的比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药》、《明天》、《白光》、《祝福》、《在酒楼上》、《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等等,都是悲剧性的故事。
它们示人以悲,却又感人以美;它们是哀痛的艺术之花。
(一)由于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他的小说创作,大抵不是以伟大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有弱点的普通人物为对象的。
鲁迅笔下的悲剧,几乎都是普通人物的悲剧。
鲁迅小说的特色鲁迅小说的特色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鲁迅小说的特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风尘女子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
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
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除此之外,一方面,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
鲁迅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思想性分析作者:韦荣康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6期鲁迅作品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他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升华。
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一、现实主义思想贯穿的艺术特点鲁迅创作作品之前,他首先是深入生活,以丰富的生活积淀为创作起点。
从高度的现实主义思想出发,以高屋建瓴之势,把现实主义的勾画原则贯穿全文的始终。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平凡小人事物的刻画。
尤其是对浓厚的乡土气息、市井描述得淋漓尽致。
如闰土的形象,其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因为它是旧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题材上说,鲁迅先生作品写的是普通人物的今昔变化,而非重大题材;文体上说,它就好像是记录生活点滴的杂文,而不像是一部小说。
鲁迅寓情于文,其中饱含着热切的情感、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在这深刻入理的描述中,多方面的彰显现实主义思想。
二、白描艺术运用的艺术特点鲁迅作品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最简练、文字运用最少,不加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刻画出生动传神的艺术特征。
鲁迅对白描手法的运用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他的作品中,时常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脉络,犹如还原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现实人物。
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描写,笔墨不多则刻画得犹如身临其境:“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又懂的”。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几个字,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点睛之笔却是抓住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把几个不同特点凝练成这么一句话,使得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和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名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
风格和独特的思想,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和文化符号。
那么,鲁
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一、鲁迅写作特点
1.反映现实:鲁迅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他
用一种鲜明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
2.批判现实:鲁迅在作品中常常站在人民立场批判不公和剥削,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呼吁改革与革命。
3.直白犀利:鲁迅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以简洁明了、意犀相通
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常运用夸张、讽刺、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现实。
4.独特视角:鲁迅在写作中擅长抓住社会现实中的一些边角细节,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从而反映出社会矛盾和危机。
二、鲁迅写作风格
1.惨烈、悲壮、凄凉:鲁迅笔下的主题大多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通过对这些坎坷历程、血泪故事的描摹悲壮、凄凉的风格,来
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政治的呼声。
2.文学高度化: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运用一些文学化的方式和语言,通过夸张和升华,让故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有时也会运用象征手法。
3.娓娓道来、独具匠心:鲁迅的小说一般情节慢而且冗长,他透过小人物的生活反映着时代在演变,这样的叙述方法慢慢让读者融入到故事里面。
4.言简意赅、百看不厌:鲁迅的文学风格不胜华丽,反而尽量以白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便于长久记忆和深刻领悟。
综上所述,鲁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独具特色,历经时间的验证,依然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心灵,对我们现在文学创作和思想造诣都有很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鲁迅的文学风格解读他的独特创作之道鲁迅的文学风格:解读他的独特创作之道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解读鲁迅的文学风格,并探讨他独特的创作之道。
一、现实主义与讽刺手法鲁迅的文学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和现实问题。
他以鲜明的写实风格揭示社会现象,呈现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其中,他运用讽刺手法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讽刺,鲁迅巧妙地将社会问题暴露于阳光之下,让人们深思和反思。
二、平实而犀利的语言表达鲁迅的语言表达平实而犀利,他摒弃了文人作家常常使用的华丽辞藻,而采用通俗的口语,使得作品更接近人们的生活。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生动的描写和精准的词语选择,使读者置身于作品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三、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鲁迅具有独立思考和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坚决抨击封建传统和社会弊端,直面历史的阴暗角落,并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深入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对权力的质疑和对人性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社会进步和个体命运的思考。
四、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节奏感鲁迅的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感。
他常常采用回忆与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展现出独特的叙事风格。
这种方式恰到好处地将读者带入故事中,让人们更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五、启蒙与教育意义的追求鲁迅的文学创作着重于启蒙和教育意义的追求。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象和讽刺封建陋习,引发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怀和教育的表达方式。
总之,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之道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撼动的丰碑。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更为后来的作家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指导。
通过解读鲁迅的文学风格和创作之道,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鲁迅的文学风格解读他的独特创作之道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独特的创作风格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读鲁迅的文学风格,深入探讨他的独特创作之道。
一、直抒胸臆,勇于表达鲁迅的文学作品常常直抒胸臆,勇于表达。
他勇于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通过文字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他不回避现实的残酷,敢于用犀利的笔触刻画人物,更愿意揭示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问题。
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让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二、鲁迅式的叙述,独特而精准鲁迅的作品往往采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兼具准确和生动。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而精准的叙事效果。
他的文字简练而有力,每个字都充满了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鲁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他所创造的世界。
三、讽刺与幽默并存,睿智而深刻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融入讽刺与幽默的元素,给人以一种睿智而深刻的感受。
他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情节,将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荒唐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通过幽默的方式暗示社会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种讽刺与幽默的相结合,使鲁迅的作品更具有思考和时代感。
四、直面历史,传达真实鲁迅的作品直面历史,传达了真实的历史感。
他深入研究历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展示了历史的细节和真相。
他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苦难。
他使用历史背景作为批判的工具,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悲剧。
通过直面历史,鲁迅成功地传达了他对真实的追求和呼唤。
五、情感饱满,强烈共鸣鲁迅的作品情感饱满,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注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性盲目性的思考,让人们对自己和社会产生反思。
他将个人的情感和人类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结合,从而打动了广大的读者。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触及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
从“我”做起,深入社会——试析鲁迅小
说的创作特色
“ 内容摘要:
鲁迅小说数量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艺术成就很高。
他做小说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从“我”做起、深入社会。
本文试从这一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鲁迅小说创作特色从“我”做起深入社会
鲁迅一生著述很多,但是具体到小说上的数量却有限,《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小说《故事新编》,不过是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还不如眼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艺术成就很高。
鲁迅深通传统小说,对传统小说里面的优劣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
他做小说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从“我”做起、深入社会。
本文试从这一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一、从“我”做起
从“我”做起的意思,就是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和判断。
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开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挖掘个人的内心,通过“我”来拉近读者和小说的距离。
第一人称的叙述表明了一个信息,就是这个东西跟“我”是有关的,自然也跟“我们”有关了。
作家从遥远的“古代”,从“讲史”、“传奇”、“才子佳人”这些跟“我们”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转向自己的身边,最基本的初衷,就是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身边的故事,跟我们的生活都有关的故事。
在所有这些故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能够、也不应该置身事外。
我们看到鲁迅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现代白话文的第一篇奠基作品《狂人日记》,一上来,就是跟“我”有关的。
第一个“我”是小说开头的“余”:“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这句话要告诉人们的是,“狂人”不是天外来客,不是话说什么什么年间的才子佳人,也不是上古人士,他就是我们的熟人,朋友,生活在我们身边,是生活中现实的人——这里我们不说“真实的人”。
第二个“我”,就是进入了“狂人”自述的“我”:“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狂人”认为“正常人”的自己的前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这里开始了现代白话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颠倒:正常的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
这里是对这个中国文化而生发的感叹。
鲁迅一上来就下了胜负手,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一锅端了,就像下围棋一样,一子点掉了对方的大龙。
第一人称的叙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技巧,就是要造成“我”就是作者本人的阅读错觉,从而让读者产生亲近感。
同时,这个“我”的叙述,也可以很方便地引出作者的判断和议论。
当然,在《狂人日记》本身,作者做了一个切除手术,写了一个引子,表明“狂人”不是我,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这里摆明了就是请君入瓮的态度,兼顾了各个层面的读者的趣味和偏好。
所以这篇小说发表之后,能够引发很多人的共鸣,成了针对旧文学的一个颠覆性的文本。
《狂人日记》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这标志着现代白话文写作的一开始,就把目光投注在个体的人的本身上。
这当然跟整个“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于源自西方的关于人的新观念的引入有很大的关系。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里开头就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
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这个“人”源自西方的观念:“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结果。
……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
”
关于“大写的人”、“人道主义”等的观念,在这个时期大量地进入,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革命的内容。
既然“旧文化”无人,那么新文学的一开始,首要的就是发现“人”的存在。
鲁迅的西学基础萌发于江南水师学堂,他在《朝花夕拾·琐记》里说他自从进了这个学校:“……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
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
”许寿裳的《鲁迅先生年谱》里也说鲁迅:“前十三年(廿五年己亥,一八九九年)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
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前十年(廿八年壬寅,一九零二年)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
到了日本,鲁迅一开始决心学医,因为他父亲一直是“久病不治”,使得他们家由小康坠入困顿,其间遭受了多少的白眼和心灵的创伤,在鲁迅的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 进江南水师学堂之后,鲁迅看到了一些关于西医的书籍,“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 所以,等到进入日本留学之后,鲁迅的最初愿望是要做一个医生:“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一开始都想当医生,治病救人,是一件非常崇高的事业。
因为看到中医的弊端,又感到西医的科学,鲁迅到日本的最初想法,就是学习医学——西方体系的医学。
但是,他一九○四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之后,在读书和看电影中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对学医的理想产生了动摇。
一九○六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
在鲁迅自己记述的这些事情里,有着很深的对于人的认识和理解。
鲁迅非常不能忍受的是传统封建文化对于人性的扭曲和歪曲。
他在文章里回忆自己少年时期就对此产生过很大的反感:“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 鲁迅于是发现,健康的人包含了肉体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他认为当时首要的问题,是精神的问题。
这后来成了他写作的一个中心的动力。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有着大量的西学内容,这些对于身处日本的鲁迅来说,必定有着非常深的影响。
明治二十年之后,日本文学界兴起的“文言一致”运动,要求运用口语和白话文描写和表达身边的现实生活;接着是以二叶亭四迷的《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