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围手术期抗凝
- 格式:ppt
- 大小:281.00 KB
- 文档页数:14
海峡药学2691年第33卷第(期化水平低的患者吸入用药的依从性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多种多样,可能主要包括吸入设备、药物、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心理及医护人员等因素教育等。
临床药师采用各种通讯工具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随访及接受相关用药咨询,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个体进行教育指导,对其用药过程实施监护,可以达到更有针对性地有效提高DPI使用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的目的,增强其防护意识,弥补不足,从而保障DPI治疗的效果,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比较临床药师监护前后患者的吸入步骤评分表和吸入剂用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表发现,临床药师对患者实施全程药学监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应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4史东明,徐浩锋,杨华俊,等.干粉吸入剂药学干预流程的建立及疗效评价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54,(02):437W46.〔2〕杨婷婷,沈晓莉,金菊,等.三步宣教法对患者干粉吸入剂使用正确率的影响〔〕.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64,1(64):219-2244〕罗云.临床药师干预对慢阻肺患者吸入剂使用技术和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24,24(2):42-125.〔〕冯于洛,王雅葳,褚燕琦,等.临床药师床旁教育实践及患者依从性评价〔〕.药学实践杂志,264,36(06):554956,566.4〕S.MaPmouUi,K.ElseUf,5.Cheua,e)al.Fluibisatioa ChascWSs/cs cf Lactose Powdeu is Simply Turbulent Channei Flows〔J〕.Experimeutal Thesnal anS Fluib Science,262,Accepted:201-42.〔〕马凌悦,阙呈立,田硕涵,等•临床药师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剂使用技术和自我管理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9512,32(2):469W571.〔7〕严莉琳•强化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使用干粉吸入剂的效果研究4〕中国卫生标准管理9620(2):46W58.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行骨科大手术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商晶晶、*,龚金红、,徐航2(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常州2402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江苏南京910065)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行骨科大手术围术期抗凝治疗实践中的药学服务内容及作用。
专家解读: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与抗凝血药应用的专家共识(2019版)本文为作者授权骨今中外发布骨科手术围手术期失血除手术切口直接出血外,由手术创伤引起的纤溶反应增强所致的失血约占总失血量的60%[1]。
此外,部分骨科手术需应用止血带,由止血带引起的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进一步增强纤溶反应[2],增加出血量。
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是一种抗纤溶药物,其与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具有高亲和性,可封闭纤维蛋白结合的能力,导致纤溶活性降低,从而发挥止血作用。
目前,大量研究均已证实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并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us embolism, VTE)的发生风险[2]。
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与其应用剂量和应用次数有关,但随着剂量或次数的增加,VTE的发生风险也可能增大[3]。
骨今中外一、氨甲环酸的应用····骨今中外1关节外科围手术期的氨甲环酸应用1.1 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氨甲环酸应用1.1.1 静脉应用推荐:①单次给药法:髋关节置换术切开皮肤前5-10min,氨甲环酸10-50mg/kg或1-3g静脉滴注完毕。
②多次给药法:首次给药同单次给药法,术后24h内每间隔3-6h给药1次(每次10 mg/kg或1g)。
1.1.2 局部应用目前,多数文献认为氨甲环酸较大剂量2-3 g局部应用与静脉效果相当。
推荐:髋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1-3g局部应用。
1.1.3 静脉和局部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应用相比单纯静脉滴注或局部应用能更有效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4,5]。
推荐:具体方法为在单纯静脉应用的基础上,同时关闭切口前氨甲环酸以总量1-2g局部应用。
1.2 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氨甲环酸应用1.2.1 静脉应用①单次给药法:膝关节置换术切开皮肤前(不应用止血带者)或松止血带前5-10 min,氨甲环酸20-60mg/kg或1-5g静脉滴注完毕。
抗凝药利伐沙班预防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疗效发表时间:2016-07-27T10:30:52.3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作者:汪姣[导读] 探讨抗凝药利伐沙班预防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理疗效。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药剂科乌鲁木齐市 830002 【摘要】目的:探讨抗凝药利伐沙班预防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理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 月-2015年6 月我院骨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药理资料。
随即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50例口服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组60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注射液。
结果:利伐沙班组出血风险低于低分子肝素组。
结论:利伐沙班起效快速、效果稳定,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用药疼痛,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利伐沙班;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已被证实可明显降低骨科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对已有DVT形成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但需要皮下注射给药,有一定的局限性。
利伐沙班是一种可以口服给药的FXa因子抑制剂,已被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的发生[1]。
但利伐沙班用于骨折患者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十分明确,我们通过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比较两者预防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考中华骨科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查阅我院自2013 年6 月-2015年6 月骨科手术后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例。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利伐沙班组50 例,低分子肝素60例。
病例纳入标准:①非危急重病患,各类下肢骨手术者;②年龄> 45 岁,体质量45-100 kg;③按规定使用药物者;④多普勒彩超检查术前并无DVT,且各项血常规、凝血功能正常者。
病例排除标准:①术前凝血障碍、妊娠、活动性出血者;②术前已经使用抗凝药物或有既往血栓病史者;③明显肝肾疾病者;④合并感染、剧烈疼痛、肠梗阻、心功能衰竭者。
骨科围术期抗凝考核一、选择题1、骨科术后()内肺栓塞风险高A、12周B、4周C、8周D、2周2、溶栓治疗结束后,每()小时测定1次APTT,当APTT<正常值的2倍,应重新开始规范的抗凝治疗。
A、2~4B、1~4C、1~2D、4~63、(B)是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最常见的抗凝药物A、华法林B、LMWHC、利伐沙班D、达比加群酯4、临床常见抗凝药物()A、华法林B、肝素类C、NOAC5、2019版《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操作要点:()A、轮换注射部位(腹壁、上臂外侧中1/3、大腿前外侧上1/3、臀部外上侧)B、注射前不排气C、注射角度:提捏皮肤成一皱褶,在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D、注射前不抽回血E、注射速度与拔针:持续匀速注射10S,注射后停留10S,快速拔针F、拔针后无需按压G、注射后注射处禁忌热敷、理疗6、VTE抗凝口服药原则()A、定期监测B、预防出血C、注意饮食D、准确用药7、抗凝过程中的护理宣教()A、饮食指导改善贫血、控制血压(饮食、运动、体位)、肝肾功不良(药物宣教)B、对有饮酒习惯的病人进行戒酒宣教C、合用非凿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高出血风险病人,熟知预防消化道出血的药物D、频繁摔倒患者筛查神经系统疾病,宣教穿防滑鞋、使用拐杖、加强巡视及看护等E、询问药物史,使用华法林者,告知医生,密切监测INR8、药物抗凝的绝对禁忌症()A、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及凝血障碍B、骨筋膜室综合征C、严重颅脑外伤D、血小板计数低于2x1010/LE、小剂量普通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者禁用小剂量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F、孕妇禁用华法林9、骨科VTE预防重点关注人群包括()A、骨科大手术、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骨盆、髄部和长骨骨折B、多发性创伤、恶性肿瘤C、心衰和呼衰、既往VTE病史D、高龄:40岁以上患者每增加10岁其VTE风险约增加1倍E、制动、其它危险因素10、急性肺栓塞溶栓绝对禁忌证()A、任何时间出血性或不明原因脑卒中B、3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C、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脑肿瘤D、近一个月内胃肠道出血E、已知的活动性出血F、3个月内创伤、外科手术、头部损伤二、判断题1、纤维蛋白原是骨科大手术等住院患者VTE发生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子。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抗纤溶药序贯抗凝血药应用方案的专家共识髋、膝关节置换术常可伴随大量失血。
根据文献报道,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总失血量多在1000ml以上,输血率高达30%~60%。
大量失血可增加患者的围术期风险和经济负担。
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除手术切口直接出血外,由手术创伤引起的纤溶反应增强所致的失血约占总失血量的60%。
而且,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止血带引起的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进一步增强纤溶反应增加出血量。
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是一种抗纤溶药,其与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具有高亲和性,可封闭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使纤溶酶原失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能力,导致纤溶活性降低,从而发挥止血作用。
目前,大量研究均已证实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失血量并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
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发人群,应用抗凝血药物能有效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为了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更好地平衡抗纤溶药与抗凝血药的应用,既可减少患者的出血量、降低输血率,又不增加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项目编号:201302007)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辑部邀请国内专家,复习国内外27篇meta分析和260多篇论著,结合项目组26家大型医院数据库和50家推广医院数据库共13 30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病例中8426例氨甲环酸应用经验以及全国12场氨甲环酸临床应用区域会议征求意见结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达成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抗纤溶药序贯抗凝血药应用的专家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
但在应用氨甲环酸前应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参照氨甲环酸药物说明书或《中国药典》,遇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一、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氨甲环酸应用1.静脉应用11篇meta分析及19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报道氨甲环酸给药方式主要为单次静脉滴注或二次间隔静脉滴注,二次给药间隔时间为3小时。
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抗凝药物使用评价和分析
陈泉金;魏小娟;徐冬闽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24(36)5
【摘要】目的对在我院关节外科接受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抗凝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为骨科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检索我院合理用药监测系统,随机抽取2022年1~12月在我院关节一科和关节二科接受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各300例,依据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指南文献等对其临床应用合理性进行评价。
结果院内抗凝药物的使用关节一科有33例不合理(其中阿司匹林超说明书用药21例),关节二科有40例不合理(其中阿司匹林超说明书用药38例);出院带药抗凝药物的使用关节一科有30例不合理(其中阿司匹林超说明书用药24例),关节二科有262例不合理(其中阿司匹林超说明书用药254例)。
结论我院关节外科在抗凝药物合理使用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骨科抗凝药物管理需要持续改进。
【总页数】4页(P89-92)
【作者】陈泉金;魏小娟;徐冬闽
【作者单位】福州市第二医院药学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4
【相关文献】
1.关节置换院前持续抗栓患者围手术期抗凝策略分析
2.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分析
3.综合干预措施对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抗凝药物合理使用的效果评价
4.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药物抗凝空窗期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的安全性及成本效果分析
5.骨科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及氨基己酸合理使用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近年来, 随着冠心病以及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些病人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以预防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
这类人有可能接受骨科等手术,但是这些药物可能增加术中和术后出血。
如果停用有可能增加卒中风险。
因术前服用抗凝药物导致术后致命性的大出血不多见, 而术后出现致命性动静脉系统栓塞却屡见报道。
我院近期有多例该类患者术中或术后因脑梗死转入神经科,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更新和探讨。
常用抗凝药房颤预防心脑血管病最基本治疗是抗凝香豆素衍生物代表药物为华法林, 是主要的口服抗凝药。
多数情况下, 华法林抗凝治疗应维持PT所对应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2~ 3。
标准肝素与低分子质量肝素:持续输注肝素病人应至少每日监测1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如果APTT介于对照值1. 5~ 2.5倍之间,则抗凝效果比较理想LMWH 半衰期是UFH 的3~ 4倍, 抗凝效果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临床应用无须常规监测APTT。
阿加曲班, 达比加群等新的口服抗凝药,非常昂贵表1.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围手术期风险牙科手术、皮肤科手术腹部手术、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大范围口腔手术,胸科手术,关节置换神经外科、复杂眼科、复杂心脏手术出血风险低度中度高度风险INR < 1. 5 时大部分手术均可安全进行.INR 在2 ~ 3,停用药物115 h 内 4 ~ 8 d INR 可回落至1. 5。
如果INR 更高 > 3. 0 或老年患者,停药时间需要适当延长。
对于高出血风险手术,建议INR <1. 2。
INR 降低所需要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手术前1 d应复查INR。
如果仍然> 2. 0,应考虑术前24 h口服小剂量VitK1 1 ~ 2 mg 。
口服VitK 与静脉注射同样有效在急诊手术或INR 太高情况下, 可以通过应用维生素K来逆转其抗凝作用。
目前多数认为: 如果是在推荐剂量范围内, 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 非心脏手术术前可以不停药。
在骨科手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和预防方法:
1. 抗凝治疗:在骨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这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
具体的药物和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确定。
2. 弹力袜:穿戴弹力袜(也称为压力袜)可以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并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些袜子施加适当的压力,有助于防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
3. 早期行动和活动:尽早开始行动和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和情况制定适当的康复计划,包括早期起床、行走和进行康复运动。
4. 循环器肌肉泵活动:在床上或坐着时,定期进行脚踝和腿部的肌肉收缩和放松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这有助于减少血液在静脉中滞留,并预防血栓形成。
5. 液体摄入: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有助于保持血液的稀释,减少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6. 避免长时间静卧:长时间保持静卧不动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床上休息时,应定期改变体位,尽量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
7. 教育和意识:医疗团队应对患者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患者应了解并遵守医生和护士的指导,注意自我观察,及时报告任何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