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综合接地系统 通号(2009)9301
- 格式:pdf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41
四电接口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云桂铁路云南段站前工程三标段DK407+070~DK473+300范围内所有四电接口工程。
二、编制依据1、《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2、《接口工程管理办法》(云桂云铁工【2013】8号)2、《铁路路基电缆槽》(通路(2008)8401)3、《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H型钢柱》(通化(2008)1301)4、《客运专线常用跨度梁桥面附属设施》(通桥20088388A)5、各种验收标准:①《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8-2010)②《高速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6-2010)③《高速铁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7-2010)④《高速铁路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5-2010)5、各种施工指南,铁道部2010年12月9日铁建设(2010)241号文①《高速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指南》②《高速铁路信号工程施工技术指南》③《高速铁路电力工程施工技术指南》④《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三、编制目的为加强云桂铁路(云南段)3标建设项目土建基础工程施工现场的接口管理,特编制本《四电接口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四、实施范围标段内四电系统与路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轨道工程等专业的接口。
五、接口工程管理原则(1)收到施工图纸后,项目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施工图纸审核,把图纸中的接口事项单独列出,避免施工时遗漏。
接口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设计文件及规定的程序办理。
(2)项目部组织专人配合监理单位,依据设计文件并结合接口存在的问题,整理归纳出各专业接口监控要点。
(3)在站前路基、桥梁、隧道等主工序流程的基础上,根据接口实施的阶段,在相应位置增加接口工序,制定接口施工工艺。
(4)项目部组织编制完成的接口施工作业指导书、接口验收细则等。
(5)接口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必须以正式的书面形式进行记录并签认。
京石客运专线JS-1标段综合接地工程贯通地线敷设及连接施工工艺标准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通信信号工程处电力分公司二零一二年五月目录一、概述 (3)二、依据标准 (3)三、总体原则 (3)四、技术要求 (4)五、贯通地线的材质 (8)六、贯通地线的连接工艺 (9)七、接地端子及接地母排 (9)八、路基地段贯通电缆埋设 (10)九、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 (18)附图:综合接地系统实施界面示意图 (21)一、概述铁路综合接地就是将铁路沿线的牵引供电回流系统、电力供电系统、信号系统、通信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建筑物、道床、站台、桥梁、隧道、声屏障等需要接地的装置通过贯通地线连成一体的接地系统。
同时该贯通地线也是牵引回流的一个主要回路,从原理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共用接地系统并通过等电位连接构成铁路的一个等电位体。
本文主要通过京石客运专线综合接地工程讲述了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的总体原则,还有涉及到路基、桥梁、隧道、无咋轨道、站台及有关地点接地敷设的技术要求和贯通地线的敷设、及连接工艺等。
二、依据标准(1)《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实施办法(暂行)》(铁集成【2006】220号)(2)《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39号)(3)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4)《四点接口及综合接地系统施工指导手册》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三、总体原则(1)为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客运专线采用综合接地系统方式。
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装置及引接线等构成。
(2)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以内各专业需要接地的构筑物和设备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3)距线路两侧20m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4)不便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方设施(路外公共建筑物、公共电力系统、金属管线等设施)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
(5)在综合接地系统中,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在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表A.0.1 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报审表综合接地(桥隧部分)接地电阻不良整治方案牡绥铁路工程III标编制:复核:审批: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牡绥铁路工程三标项目经理部日期: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日目录1 编制依据 (1)2 编制目的 (1)3 图纸综合接地设置要求 (1)3.1 设计原则 (1)3.2 一般要求 (1)3.3 桥涵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2)3.4 隧道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2)4 总体整治措施 (4)5 施工方法 (4)5.1 综合接地电阻分析 (4)5.2 桥墩台综合接地整治施工方法 (5)5.2.1 多接外引接地装置 (5)5.2.2 土壤更换 (5)5.2.3 利用降阻剂 (5)5.3 隧道综合接地整治施工方法 (5)5.3.1 衬砌综合接地漏埋处理 (5)5.3.2 初支综合接地漏埋处理 (6)5.3.3 综合接地电阻不达标的处理 (6)6 人员、机具 (10)7 质量控制 (10)8 安全及环保要求 (10)8.1安全要求 (10)8.2环保要求 (10)1 编制依据1)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2)《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3)2012年9月14日,建设指挥部综合接地整治会议下发的“综合接地(桥隧部分)接地电阻不良整治措施。
4)相关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
2 编制目的2012年9月14日在建设指挥部召开了以综合接地工程质量为主题的会议,会上下发了“综合接地(桥隧部分)接地电阻不良整治措施”。
会后我单位结合设计图纸“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中提到的要求、相关规范和参考文献等,对建设指挥部下发的总体整治方案进行了细化,望建设指挥部领导、专家给予指导,并和其他标段的施工单位共同研讨,计划在下一步施工过程中逐项整改,使综合接地工程达到设计要求。
3 图纸综合接地设置要求3.1 设计原则1、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装置(或接地极)、引接线、接地端子等构成。
综合接地工程贯通地线敷设及连接施工工艺标准目录一、概述 (3)二、依据标准 (3)三、总体原则 (3)四、技术要求 (4)五、贯通地线的材质 (8)六、贯通地线的连接工艺 (9)七、接地端子及接地母排 (9)八、路基地段贯通电缆埋设 (10)九、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 (18)附图:综合接地系统实施界面示意图 (21)一、概述铁路综合接地就是将铁路沿线的牵引供电回流系统、电力供电系统、信号系统、通信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建筑物、道床、站台、桥梁、隧道、声屏障等需要接地的装置通过贯通地线连成一体的接地系统。
同时该贯通地线也是牵引回流的一个主要回路,从原理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共用接地系统并通过等电位连接构成铁路的一个等电位体。
本文主要通过京石客运专线综合接地工程讲述了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的总体原则,还有涉及到路基、桥梁、隧道、无咋轨道、站台及有关地点接地敷设的技术要求和贯通地线的敷设、及连接工艺等。
二、依据标准(1)《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实施办法(暂行)》(铁集成【2006】220号)(2)《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39号)(3)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4)《四点接口及综合接地系统施工指导手册》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三、总体原则(1)为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客运专线采用综合接地系统方式。
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装置及引接线等构成。
(2)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以内各专业需要接地的构筑物和设备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3)距线路两侧20m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4)不便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方设施(路外公共建筑物、公共电力系统、金属管线等设施)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
(5)在综合接地系统中,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在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6)贯通地线应耐腐蚀并符合环保要求。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施⼯⽅法综合接地及管线过轨专项施⼯⽅案1、编制依据(1)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2)《关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参考图号[2009]9301局部修改的通知》(经规标准[2009]62号);(3)过轨及综合接地(赣龙隧参08);(4)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程技术暂⾏规定(铁建设[2007]39号);(5)其他相关设计图纸。
2、编制⽬的过轨及综合接地是⼀个特殊的施⼯过程,过轨及综合接地技术是铁路隧道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性能直接影响隧道电⼦、电⽓设备安全可靠运⾏和⼈⾝安全防护要求。
为规范综合接地系统和隧道管线过轨的设计和⼯程实施,确保综合接地系统的技术性能,以满⾜电⼦、电⽓设备安全可靠运⾏和⼈⾝安全防护要求,特编制此施⼯⽅案指导施⼯。
3、适⽤范围本⽅案适⽤于赣龙铁路GL-5标隧道五项⽬部桥梁、隧道、路基、轨道、结构、环境⼯程等综合接地施⼯。
4、综合接地系统设计及施⼯原则4.1 设计及施⼯原则(1)综合接地系统根据铁路等级、不同地区、不同设备,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护措施,⼤道保护⼈⾝安全和设备安全的要求,遵循以⼈为本,系统优化、综合防护的原则,加强总体协调、全⾯规划、统筹考虑。
(2)综合接地系统以沿线两侧敷设的贯通地线为主⼲,充分利⽤沿线桥梁、隧道、路基地段构筑物设施内的装置作为接地体,形成低阻等电位综合接地平台。
(3)综合接地系统有贯通地线、接地装置及引接线等构成。
距接触⽹电体5m 范围以内的⾦属构件和需要接地的设施、设备应接⼊综合接地系统。
(4)距线路两侧20m 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装置应接⼊综合接地系统。
(5)不便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设施(路外公共建筑物、公共电⼒系统、⾦属管线等设施)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
(6)在综合接地系统中,建筑物、构造物及设备在贯通地线接⼊处的接地电阻不应⼤于1Ω。
4.2 综合接地总体技术要求(1)接地端⼦的设置应便于设备、设施就近接⼊综合接地系统和⼯程实施。
.\目录1 、适用范围 (1)2、作业准备 (1)2.1内业技术准备 (1)2.2外业技术准备 (1)3 技术要求 (1)4工艺流程 (1)5施工要求 (2)5.1施工准备 (2)5.2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施工工艺 (2)5.2.1地基处理完成并检测合格 (2)5.2.2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施工 (2)5.2.3路基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5)6 劳动组织 (7)7 材料要求 (8)8设备机具配置 (9)9 质量控制及检验 (9)10 安全及环保要求 (10)10.1安全要求 (10)10.2环保要求 (10)综合接地工程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施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工程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的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1)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后,应在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阅读、审核图纸,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图纸及验收标准采用:《铁路路基电缆槽》(通路(2010)8401);《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通信、信号、防灾、电力、供电土建工程预留接口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TB/T3233-2010)2.2 外业技术准备施工作业人员进场,并准备好相关施工设备和物资。
3 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验标上的相关要求组织施工,在大面积施工前,选择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路基进行工艺试验,确定相关工艺参数,并报监理单位确认。
4工艺流程图4-1 贯通地线施工工艺流程图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施工前对所需的贯通地线、连接线等材料进行验收,并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5.2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施工工艺5.2.1地基处理完成并检测合格地基处理完成按设计图纸要求分层填筑至基床底层顶面标高后,并经过试验检测,满足要求后进行贯通地线施工。
T梁预制常见质量缺陷的防治摘要: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兰州桥梁场先后完成了6条线的T梁预制施工任务,生产T梁1648片。
对整个T梁施工环节中容易出现的各种质量缺陷有了直接的认识,并总结了相关经验教训,本文对T梁预制过程中常见质量缺陷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希望对同类施工有所借鉴。
关键词:预制缺陷防治措施一、前言在一片T梁的预制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工序,每个细节的工艺都会反映到成品梁的内在和外观质量上。
细节工艺的处理,是预制精品T梁的关键。
把每个细节的工艺细化,责任落实到位,会大大降低质量缺陷的出现,进而减少了返工返修,从而降本增效。
本文对T梁预制常见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常见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1、梁端混凝土凸出,外观棱角不分明,预制梁后期梁长普遍偏长。
1.1原因分析:①梁端侧模处粘贴的混凝土防漏橡胶条过厚,橡胶条本身的弹性不佳,造成梁端混凝土棱角不分明,凸出。
影响整个梁体的观感质量。
②T梁侧模经多次使用后,未及时清理橡胶条上的残留混凝土,造成每块模板拼接时接缝变宽,累积后造成梁长变长。
1.2防治措施:①端模与侧模拼接处侧模上橡胶条的厚度不应大于5mm,且应采用弹性好质量佳的胶条。
在端模与侧模合模后,上紧联结螺母。
可确保拆模后梁端混凝土棱角分明,提高梁体的观感质量。
②每次合模时,要检查并清理胶条上的残留混凝土,各侧模拼接处胶条的厚度不应大于10mm。
在模板加工时,要考虑胶条厚度的影响。
在模板进场验收时必须在安装好胶条的情况下检测全长并考虑压缩量。
确保梁长在±2cm内。
2、T梁翼缘板处(非泄水管处)混凝土产生的通透裂纹。
通桥(2012)2101型T梁翼缘板处混凝土平均厚度约18cm–20cm,在拆模洒水养护后,翼缘板处出现混凝土渗水及混凝土表层出现泛白泛碱现象。
此现象说明翼缘板混凝土出现了自上而下的通透裂纹。
裂纹的产生,使钢筋更加容易锈蚀,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1.目的对新建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甘青段铁路综合接地的施工进行控制,使其符合设计及验收规定要求。
2.编制依据⑴兰新铁路施工设计文件和图纸;⑵《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图(2009)9301》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⑶《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图(2010)8401》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⑷《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实施办法(暂行)》(铁集成【2006】220);⑸《铁路信号设备雷电及电磁兼容综合防护实施知道意见》(铁运【2006】26号;⑹《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通桥(2008)2322A);⑺《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通线(2008)2301);3.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铁路甘青段17标段桥梁、路基、站场、轨道等综合接地系统。
4.设计原则⑴综合接地系统工程设计应根据铁路等级、不同地区、不同设备,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护措施,达到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系统优化、综合防护的原则,加强总体协调、全面规划、统筹考虑。
⑵综合接地系统以沿线两侧敷设的贯通地线为主干,充分利用沿线桥梁、隧道、路基地段构筑物设施内的接地装置作为接地体,形成低阻等电位综合接地平台。
⑶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以内的金属构件和需要接地的设施、设备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⑷距线路两侧20m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⑸不便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方设施(路外公共建筑物、公共电力系统、金属管线等设施)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
⑹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装置及引接线等构成。
⑺在综合接地系统中,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在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⑻贯通地线的选用应耐腐蚀并符合环保要求,环保性能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5.总体技术要求⑴接地端子的设置应便于设备、设施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和工程实施。
在工程允许的情况下,接地端子应根据设备、设施的接地需要来确定设置的里程,以达到最佳接地性能并方便工程实施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