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号(2009)9301铁路综合接地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15.85 MB
- 文档页数:41
路桥建设兰渝铁路工程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图号:通号(2009)9301】设计图纸技术交底路桥建设兰渝铁路工程LYS-11标项目经理部一分部二〇〇九年十二月目录1.图纸目录 (2)2.适用范围 (3)3.设计原则 (3)4.总体技术要求 (4)5.桥梁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4)6.路基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5)7.车站范围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7)8.无砟轨道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8)9.隧道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8)10.工艺要求 (10)11.综合接地工程数量统计原则 (11)12.施工注意事项 (12)⑴、明挖、桩基础桥墩综合接地 (12)⑵、无砟、有砟轨道箱梁和无砟轨道连续箱梁、桥台综合接地 (12)⑶、路基综合接地 (13)⑷、隧道综合接地 (14)⑸、不带边沟、带边沟站台墙综合接地 (14)⑹、附属工程综合接地 (14)13.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示意图 (14)⑴、双边焊接 (14)⑵、单边焊接 (15)⑶、接地钢筋交叉点焊 (15)⑷、电缆槽底部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示意图 (16)⑸、贯通地线接续及分支连接示意图 (16)⑹、接地端子类型示意图 (17)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图号:通号(2009)9301】设计图纸技术交底1.图纸目录《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设计说明》《综合接地系统构成示意图》《明挖基础桥墩综合接地示意图》《桩基础桥墩综合接地示意图》《无砟轨道箱梁综合接地示意图》《有砟轨道箱梁综合接地示意图》《T形梁综合接地示意图》《无砟轨道连续箱梁综合接地示意图》《双线下承式钢桁架综合接地示意图》《跨线桥综合接地示意图》《框架桥综合接地示意图》《桥台综合接地示意图》《桥梁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声屏障综合接地示意图》《桥梁插板式声屏障综合接地示意图》《Ⅰ、Ⅱ级围岩隧道综合接地示意图》《Ⅲ、Ⅳ、Ⅴ级围岩隧道综合接地示意图》《隧道二次衬砌综合接地示意图》《隧道初期支护综合接地示意图》《全封闭衬砌隧道综合接地系统接地极示意图》《隧道内接地端子设置示意图》《隧道洞室综合接地系统示意图》《隧道斜切式明洞综合接地系统示意图》《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综合接地示意图》《硬质岩路堑地段、涵洞地段综合接地示意图》《路基与桥梁过渡段综合接地示意图》《路基与隧道过渡段综合接地示意图》《路基电缆槽及接触网支柱基础接地示意图》《路基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声屏障综合接地示意图》《路基插板式声屏障综合接地示意图》《无中间站台车站综合接地示意图》《有中间站台车站综合接地示意图》《不带边沟站台墙综合接地示意图》《带边沟站台墙综合接地示意图》《双块式无砟轨道综合接地示意图》《I型板式无砟轨道综合接地示意图》《接地连接及接地端子示意图》2.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设计、施工。
青荣城际铁路
明挖基础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青荣城际铁路
桩基础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桥墩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桥台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无砟轨道箱梁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有砟轨道箱梁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T形梁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无砟轨道连续梁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跨线桥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框构桥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桥梁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声屏障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桥梁插板式声屏障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隧道Ⅰ、Ⅱ级围岩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隧道Ⅲ、Ⅳ、Ⅴ级围岩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隧道二次衬砌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隧道初期支护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全封闭隧道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隧道斜切式明洞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涵洞地段
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硬质岩路堑地段、涵洞地段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路基与桥梁过渡段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路基与隧道过渡段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路基电缆槽接地及接触网接地极铁路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路基地段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声屏障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路基地段插板式声屏障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无中间站台车站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有中间站台车站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双块式无砟轨道综合接地检查记录表
青荣城际铁路
青荣城际铁路
土建工程四电接口确认记录表工程项目名称:施工合同段:编号:
注:本表一式4份,参加确认单位各1份。
31
16。
交底内容:综合接地技术交底一、梁体综合接地1、 连续梁起始端(小里程)及中间桥墩底板设置2个接地端子,起点侧距梁端75cm;顶板设置6个接地端子,梁体左右侧各3个,位置见下图。
2、 底板端子套筒表面应于梁底齐平,每个接地端子顶部用橡胶塞进行密封,以确保端子内丝完好清洁。
3、 连续梁主跨接地端子顺线路方向的位置均在主墩横向中心线小里程侧75cm,横向位置与边跨相同。
4、在梁顶表层设纵向接地钢筋,纵向接地钢筋设于两侧防护墙顶部、底部及上下行无砟轨道底座板板间的1/3和2/3处(距离梁体中心线0.8m位置),并纵向贯通整片梁。
轨道底座板间的纵向接地钢筋距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应小于10cm,纵向接地钢筋应优先利用梁体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每施工一节段必须使用红色喷漆标记,以便焊接时容易识别。
5、在梁端时纵向接地钢筋要与梁端的横向结构钢筋连接,实现两侧贯通地线的横连,防撞墙顶部和底部的纵向接地钢筋顺线路方向每间隔2m连接一次。
连续梁端部6、在墩身位置处,B墙靠近梁中心线应预埋接地端子,通过梁体横向结构钢筋与梁底部接地端子连接,接地连接焊接完成后应进行电阻测试。
详细连接见下图所示,如不详见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
7、浇筑梁体混凝土前,接地端子与接地钢筋要做贯通性检查,使用低电阻测试仪进行电阻测试,将仪器的两个电源接头分别连接底板及顶板上的接地端子进行测试,测值小于1欧姆为合格。
填好测试记录表,签字齐全存档以备检查。
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施工,测试完后立即用胶带将端子缠裹结实,防止杂物进入端子内。
8、所有接地钢筋间的连接均采用焊接,应保证焊接质量,所有接地钢筋之间的连接采用φ16钢筋焊接,单面焊20cm,双面焊10cm,焊接厚度不小于4mm,焊缝应饱满。
各工点施作时应根据具体的钢筋配筋,采用搭接焊或 L 型焊接。
(详见后面焊接照片)9、用于综合接地的纵向和横向钢筋可利用原位置或附近的梁体非预应力结构钢筋。
.\目录1 、适用范围 (1)2、作业准备 (1)2.1内业技术准备 (1)2.2外业技术准备 (1)3 技术要求 (1)4工艺流程 (1)5施工要求 (2)5.1施工准备 (2)5.2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施工工艺 (2)5.2.1地基处理完成并检测合格 (2)5.2.2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施工 (2)5.2.3路基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5)6 劳动组织 (7)7 材料要求 (8)8设备机具配置 (9)9 质量控制及检验 (9)10 安全及环保要求 (10)10.1安全要求 (10)10.2环保要求 (10)综合接地工程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施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工程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的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1)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后,应在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阅读、审核图纸,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图纸及验收标准采用:《铁路路基电缆槽》(通路(2010)8401);《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通信、信号、防灾、电力、供电土建工程预留接口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TB/T3233-2010)2.2 外业技术准备施工作业人员进场,并准备好相关施工设备和物资。
3 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验标上的相关要求组织施工,在大面积施工前,选择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路基进行工艺试验,确定相关工艺参数,并报监理单位确认。
4工艺流程图4-1 贯通地线施工工艺流程图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施工前对所需的贯通地线、连接线等材料进行验收,并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5.2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施工工艺5.2.1地基处理完成并检测合格地基处理完成按设计图纸要求分层填筑至基床底层顶面标高后,并经过试验检测,满足要求后进行贯通地线施工。
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1.目的对新建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甘青段铁路综合接地的施工进行控制,使其符合设计及验收规定要求。
2.编制依据⑴兰新铁路施工设计文件和图纸;⑵《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图(2009)9301》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⑶《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图(2010)8401》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⑷《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实施办法(暂行)》(铁集成【2006】220);⑸《铁路信号设备雷电及电磁兼容综合防护实施知道意见》(铁运【2006】26号;⑹《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通桥(2008)2322A);⑺《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通线(2008)2301);3.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铁路甘青段17标段桥梁、路基、站场、轨道等综合接地系统。
4.设计原则⑴综合接地系统工程设计应根据铁路等级、不同地区、不同设备,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护措施,达到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系统优化、综合防护的原则,加强总体协调、全面规划、统筹考虑。
⑵综合接地系统以沿线两侧敷设的贯通地线为主干,充分利用沿线桥梁、隧道、路基地段构筑物设施内的接地装置作为接地体,形成低阻等电位综合接地平台。
⑶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以内的金属构件和需要接地的设施、设备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⑷距线路两侧20m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⑸不便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方设施(路外公共建筑物、公共电力系统、金属管线等设施)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
⑹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装置及引接线等构成。
⑺在综合接地系统中,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在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⑻贯通地线的选用应耐腐蚀并符合环保要求,环保性能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5.总体技术要求⑴接地端子的设置应便于设备、设施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和工程实施。
在工程允许的情况下,接地端子应根据设备、设施的接地需要来确定设置的里程,以达到最佳接地性能并方便工程实施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