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后支症状及体征
- 格式:pptx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6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1. 引言1.1 疾病背景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疼痛症状,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该病症常表现为腰部和下肢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因主要包括腰椎关节突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
本文将对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疗效进行探讨,从手术操作流程、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术后康复训练、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1.2 治疗方法针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通过在椎间孔下经皮进路,定位到腰椎关节突关节,利用射频能量热凝坏死神经末梢,达到止痛的效果。
这种微创手术不需开放手术,能够减少组织损伤和术后疼痛,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仅需局部麻醉,术后可以立即活动,减少康复时间。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患者,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疾病症状有着积极的作用。
1.3 疗效评价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椎间孔镜下进行的微创手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的方法。
对于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手术的效果和治疗的效果。
疗效评价主要包括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功能改善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
在术后的观察中,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即可感觉到疼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活动功能也逐渐恢复。
研究显示,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可以持续数年,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患者的满意度也是评价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手术前后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可以了解患者对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情况的满意程度,进一步评价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
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在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腿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病学笔记第1节:神经病学概论一、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1、感觉障碍:(1)疼痛局部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
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病变在椎间盘,却放射到坐骨神经。
扩散性疼痛:从一个神经扩散到另一个神经。
(2)感觉过敏(3)感觉异常2、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1)周围神经:损伤后表现为手套和袜子感。
(2)脊神经后根:剧烈的根性疼痛。
注:脊髓前根管运动,后根管感觉,后根损害就会感觉障碍,表现为剧烈的根性疼痛。
(3)脊髓:受损平面以下感觉障碍,伴有肢体瘫痪(运动、感觉全没了)。
(4)脑干:(5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都障碍)。
(6)皮质:这里讲感觉障碍,就是指中央后回管(管感觉)损害①②如果受到破坏→对侧单个肢体感觉障碍,即单瘫。
3、运动系统损害:(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中枢性/痉挛性瘫痪;(老子强硬,硬瘫)(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周围性/弛缓性瘫痪;(儿子软弱,软瘫)典型疾病小儿麻痹症→出现肌肉萎缩,但这是运动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二、运动系统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注意:老子的根据地在中央前回,儿子的根据地在脊髓前角细胞。
与运动有关的都是在前的。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解剖生理。
2.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引起的是硬瘫(老子强硬)。
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定位诊断:注意与感觉障碍相联系。
(1)皮层:病变部位在●中央前回。
①受损:对侧单瘫:表现为对侧的一边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
②刺激:杰克逊癫痫:刺激性病灶还可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
(2)内囊:对侧三偏征。
(3)脑干: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还有个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临床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重点评价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疗效总结概述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与脊柱退变和/或椎旁肌肉韧带等急慢性损伤相关。
根据病变位置不同(颈、胸、腰、舐段脊柱),表现为头面部、颈肩背、腰能臀部的疼痛及围绕脊柱区的放射痛/牵涉痛。
发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椎小关节病变引起相关疼痛的发病率:腰部10%〜15%,胸背部40%〜5096,颈部45%〜55%,但未查阅到整体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发病率的文献报道。
微创治疗技术已成为慢性疼痛常用的有效临床治疗手段。
脊神经后支解剖学特点脊神经后支共31对,属于混合性神经纤维。
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后行,至相邻横突间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CKS4〜5及尾神经除外)。
通常后内侧支走行于小关节连线与后正中线之间,后外侧支走行于小关节连线外侧。
因脊神经后支多走行于脊柱后方的骨骼、肌肉、韧带和筋膜之间的骨纤维管中,这是其容易受到刺激、卡压/损伤,进而产生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的解剖学基础。
1.颈脊神经后支分布至颈项区、顶枕部皮肤和深层肌。
C2后内侧支为枕大神经,分布于上项线至颅顶部的皮肤。
如图1所示,枕大神经在其分出起始处、走行中及穿出上项线时,均易受到痉挛的肌肉或腱膜卡压,此为C2后支相关性疼痛的解剖学基础。
2.胸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胸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后行,经上下两横突之间、肋横突前韧带及横突间肌之间,分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支配椎旁肌群的运动和背部皮肤的感觉在胸段,脊神经后支分支及走行解剖变化较多,后内侧支不但支配该神经所在的小关节,还支配它下方的一个小关节。
但是后内侧支在胸椎椎板中点偏外侧处位置较为固定,可以作为治疗靶点。
3.腰脊神经后支分布至腰区、臀区的皮肤和深层肌,1.1~1.3后外侧支参与组成臀上皮神经,跨越潞靖后部达臀区上部;舐、尾脊神经后支分布至能骨背面和臀区的皮肤。
脊神经第一节脊神经一、概述(一)脊神经的数目和区分脊神经spinal nerves共31对,左右对称,包括8对颈神经cervical nerves,12对胸神经thoracic nerves,5对腰神经lumbar nerves,5对骶神经sacral nerves,1对尾神经coccygeal nerve。
在31对脊神经中,第1对颈神经干在寰椎与枕骨之间出椎管;第2~7对颈神经干分别通过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第8对颈神经干经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以下各对脊神经干分别经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
(二)脊神经的组成和纤维成分脊神经借前根anterior root和后根posterior root与脊髓相连。
前、后根均由许多根丝构成,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两者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故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
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一椭圆形膨大,称脊神经节spinal ganglion。
脊神经节内含假单极感觉神经元,其中枢突组成后根入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分布于皮肤、肌、关节以及内脏的感受器等,将躯体与内脏的感觉冲动传向中枢。
由脊髓灰质的前角、胸腰部侧角和骶副交感核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的运动纤维形成前根,经脊神经分布于骨骼肌、平滑肌和腺体(图6-7)。
因此,根据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其纤维成分可分为如下4类: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将皮肤的浅部感觉(痛、温觉等)和肌、腱、关节的深部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导来自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感觉神经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和心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运动神经纤维图6-7脊神经的组成和分布模式图(三)脊神经的分支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①脊膜支细小,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和脊柱的韧带等;②交通支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③后支posterior branch较细,是混合性的,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向后行走(骶部的出骶后孔),主要分布于人体正中线附近的项、背、腰、臀部皮肤和肌,其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④前支anterior branch 粗大,也是混合性的,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皮肤和肌(图6-7)。
脊神经后支神经痛诊治及其解剖学基础谢培邦;苑继承;许凤琴;樊永卫;金绍岐【摘要】目的介绍脊神经后支神经痛诊断与治疗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软组织门诊诊断为脊神经颈、胸、腰段后支神经痛62例,诊断仅靠检查皮肤痛觉决定,治疗皆采用强的松龙加局部麻药依据其解剖学基础,药物注射至神经穿出斜方肌或背阔肌的肌性部或其腱膜处,注射部位在颈、胸、腰段各有不同.在注射后5~10 min内止痛,可以立即判断诊断无误.结果 62例皆在注射后5~10 min疼痛消除,治疗后痊愈49例,经第2次注射后痊愈11例,经第3次注射后痊愈2例,注射时间间隔1周.结论对于确诊为脊神经后支神经痛的病例,按颈、胸、腰段不同部位注射强的松龙加局部麻药的方法,紧密结合其解剖学基础,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不失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期刊名称】《局解手术学杂志》【年(卷),期】2011(020)003【总页数】2页(P319-320)【关键词】脊神经后支;神经痛;强的松龙;局部注射【作者】谢培邦;苑继承;许凤琴;樊永卫;金绍岐【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门诊部,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门诊部,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门诊部,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门诊部,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门诊部,陕西,西安,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85;R745脊神经后支神经痛较常见,尤其是骶神经后支臀中皮神经痛,有时还造成误诊[1-2]。
有关脊神经后支神经痛诊治效果及其解剖学基础,目前报道甚少。
本文收集我院软组织门诊2001年10月至2009年9月诊断为脊神经后支神经痛者228例,回顾性分析脊神经后支神经痛患者诊治效果及其解剖学基础,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62例,年龄30~70岁,女性21例,男性41例。
其中颈神经痛6例,胸神经痛17例,腰神经痛10例,骶神经痛21例,骶及尾神经丛8例。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脊髓和及神经解剖1、髓节、体节、骨节、皮节、肌节概念:①、髓节(脊髓节段):从脊髓发出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被称为脊髓节。
②、体节: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沿身体前后轴形成一定数目的暂时性结构称为体节。
随着胚胎的继续发育每个体节分化成为生骨节、生皮节和生肌节。
③、体节腔:体节的横断面呈三角形,中央有一腔隙称为体节腔。
④、生骨节:为体节腔的内侧壁和腹侧壁。
其细胞迁至脊索和神经管并包绕这些结构,分化为脊椎骨。
⑤、生皮节:为体节腔的外侧壁。
将分化为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
⑥、生肌节:在生皮节分化之前,在其内侧产生一层新细胞,称为生肌节。
将分化为四肢和体壁的骨骼肌。
每个皮节和肌节的衍化结构无论距离其来源皮节和肌节多远,都会保持其来源皮节和肌节的神经支配。
因此:可根据某一皮区或某块肌肉的体节来源而推断其神经支配。
2、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在脊髓对应一个脊髓节段。
2.1、脊髓外观:①脊髓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cm,外观为前后扁圆形柱状,上端较大,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脊髓下端变尖成为脊髓的圆锥,成人脊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
再向下为终丝(由软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一条无神经组织的细长索状物,其上段悬浮于蛛网膜下腔内,称为内终丝;下段被硬脊膜包裹,称外终丝。
外终丝与硬脊膜一起附着于尾骨)。
L1以下无脊髓,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穿出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下行较长一段距离,它们围绕终丝成为马尾。
②脊髓全长粗细不均,有两处膨大:•颈膨大(C5-T2)由控制上肢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
•腰膨大(L2-S3)由控制下肢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
2.2、脊髓的被膜:•软脊膜:脊髓末端延续为终丝。
软脊膜向两侧伸出的三角形结构被称为齿状韧带,冠状位介于前后根之间。
•蛛网膜:蛛网膜下腔在L1-S2椎体之间高度扩大称为终池,内容马尾和终丝。
•硬脊膜:向外侧延续为脊神经鞘。
2.3、脊髓的内部大体结构:①、脊髓前角:•脊髓灰质横切面呈“H”型,两侧前段膨大部称前角(柱)。
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类型等类型颈椎病疾病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颈椎病分类方法主要依据于症状学和病理学两个方面,临床上较实用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特点进行分类,该分类方法对医生和患者均具有指导作用。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一)临床症状1.根性痛。
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
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为多见。
2.根性肌力障碍。
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征。
其受累范围也仅局限于该脊神经所支配的肌组。
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为明显。
3.腱反射异常。
早期呈现腱反射活跃,而中、后期反射逐渐减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较。
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同时受累。
4.颈部症状。
明显的颈部疼痛,颈旁可有压痛。
压迫头顶时可有疼痛,棘突也可有压痛。
5.特殊试验。
当有颈椎间盘突出时,可出现压颈试验阳性,脊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尤以急性期及后根受压为主者。
检查方法是令患者坐好,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颈部,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两手呈反方向牵拉,若患者感到手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
这是由于臂丛受牵拉、神经根被刺激所致。
6.X线检查。
一般表现为椎节不稳(梯形变),颈椎生理曲度减少、变直或成“反曲线”,椎间隙变窄,病变椎节有退变,椎体前后缘有骨刺形成。
7.CT和MRI检查。
CT检查可发现病变节段椎间盘侧方突出,或后方骨质增生,并可以判断椎管矢状径。
MRI检查可发现椎间盘变性、髓核后突,椎体及椎间隙后方对硬膜囊和神经根有无压迫。
(二)定位诊断典型表现为受累神经根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的改变(图3-2-2-1),临床常常以此变化作为神经根病变定位的依据。
因臂丛神经分支的变异所致,判断颈肩痛患者的受累神经根有时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