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1教案-人教版八上:农业(第2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8.11 KB
- 文档页数:4
《农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本课重点是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并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本设计试图通过“设计地图”、“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现状,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2.理解在遵循自然规律下的工作热情才是最有价值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1.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2课时【课程引入】师:(提问引导)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如何解决粮食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呢?生:提高粮食收入,控制人口数量。
师:我们现在一般家庭的饮食结构如何呢?生:粮、肉、蛋、奶、菜等。
师:一些地方为增加粮食收入,“一刀切”全用来发展农业(耕作业),能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呢?生:不能。
师:那么应该怎样发展农业生产呢?生: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
板书: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讲授新课】师:农业的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当时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等)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的有利的地区。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4.2 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结合图文资料,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农业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难点:我国农业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农业选择的智慧,请同学们观看的同时,思考不同区域农业类型、作物种类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第二课时。
新课讲授: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因地制宜的重要含义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找出因地制宜的内含。
因地制宜:把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
2.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了解农业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构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活动: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初步了解在不同的地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地形陡峭处“宜林”;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处“宜粮”;降水较少处“宜牧”;河湖众多处“宜渔”。
4.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活动:阅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不仅包括自然条件,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这也是“因地制宜”的重要表现。
练一练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A处距离城市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B处距离城市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C处是山地,坡度较陡,可发展林业。
D处是水域,可发展渔业。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了解了地理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认识。
但农业知识较为繁杂,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农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定义、分类。
2.农业的重要性。
3.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案例,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联系实际法:联系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材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和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图片和数据。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农业的丰收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和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PPT 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使学生对农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农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5.拓展(10分钟)联系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
《农业》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能将我国土地类型与农业部门的分布相联系,学会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 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3. 知道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 知道我国畜牧业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牧区的主要畜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2.知道我国畜牧业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牧区的主要畜种。
【教学难点】1.学会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知道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国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生:耕地、林地、草地和难以利用土地等。
【新课展开】师:没错,不同的土地类型适宜的农业部门是不一样的,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我国农业部门与土地类型的关系。
生:种植业分布在耕地;畜牧业分布在西部草地中;林业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林地;渔业则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
师:回答得很棒,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讲种植业和畜牧业。
在这幅图上,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我们可以发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而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季风区,所以我们可以用“东耕西牧”来概括我们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布情况。
(板书)一、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耕地;畜牧业——草地;林业——林地;渔业——江河湖海(过渡)现在我们来学习种植业的主要农产品分布情况。
师:种植业部门的农产品可以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请判断下面农作物,哪些是粮食作物?生:粮食作物有小麦、土豆、水稻、红豆、玉米,其他事经济作物。
师:粮食作物是我们食物的基本来源,以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为主。
(板书)二、主要农作物分布1.农作物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过渡)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想想,我们南方和北方的主食是一样的吗?生:不一样!师:南方和北方因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1)哪一幅图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图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他们的主食各是什么?(2)中国北方居民与南方居民的主食不同,跟当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关。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课程目标】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3.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大家知道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稻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分布地区:我们知道水稻一般分布在平原上,但是有的地区的水稻却是梯田的形式,还有同样都是降水较少的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分布畜牧业,有的地区就不可以呢?元阳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2.引导提问,导入课题:如果你是一农场主,你的农场很大,有山地,有平原,你会在平原发展什么农业?在山地发展什么农业?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问:想一想如果你要发展农业,你会怎么选址?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
《农业》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2.了解我国农业走科技强农之路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2.走科技强农之路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读图分析、活动总结。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温故知新: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及部门?(基础产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有何差异?(南北差异、东西差异)下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农业》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学习(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发展农业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举例:宜林则林:如我国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宜粮则粮:如我国东部平原宜牧则牧:如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北、以西地区宜渔则渔: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视频:桑基鱼塘2.因地制宜要考虑的因素(1)自然条件阅读材料: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光照:农作物生长离不开光照。
不同农作物对于光照的需求是不同的。
例如,瓜果生长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而多汁的牧草则可以在光照较差的条件下旺盛生长。
热量:农作物的旺盛生长必须满足一定热量条件。
热量条件不同,农作物的产量、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也不相同。
水分:农业生产离不开水。
水分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种植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比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
地形和土壤: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壤的性质和肥力不同,其适宜种植的作物和生产力也不同。
根据刚才的资料分析,因地制宜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2)社会经济条件读图分析:因地制宜要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市场需求、国家政策、技术水平、交通运输)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图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
八年级地理上《农业》教学设计(第2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通过阅读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教学策略根据标要求,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地图、图片、阅读资料、活动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文。
五、教学过程讲授新──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示意图,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请你当农业设计师,如何合理布局农业。
教师:图中四个地方:A、B、、D,选择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并说出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A:山地,林业,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B:草地,畜牧业,牧草生长良好,可以饲养牛羊。
: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D:河流沿岸,渔业,河湖较多,可以养殖水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农业生产活动类型的选择,复习前一节学过的关于农业的经济部门的知识。
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回顾前面学过的关于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生产时,又会考虑哪些因素呢?学生回答预设:交通、市场需求、技术水平。
【设计意图:引出农业生产还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
】过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可以说农业就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教师:介绍杂交水稻、温室大棚、机械化设备等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节农业(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农业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农业(第2课时)主要讲述了农业的发展、布局和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农业的定义、类型、生产活动、发展历程以及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了解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农业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其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农业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农业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定义、类型、生产活动、发展历程以及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学会分析农业发展的问题,提高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的定义、类型、生产活动、发展历程以及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
2.难点:农业发展规律的把握,农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农业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2.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农业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发展的案例材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农业发展问题等。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案例展示和讲解。
3.准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较为系统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是,对于农业这一领域,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对其认识相对较少,理解也较浅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农业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掌握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定义和分类。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农业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农业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的发展和问题。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和图片,用于教学演示和分析。
2.准备农业的相关资料,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你们知道农业吗?农业有什么重要性?”2.呈现(10分钟)呈现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让学生对农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农业知识。
如:“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农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巩固。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读图(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农业第一、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的发展措施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是《农业》的第一、二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与农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对农业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农业的具体分类、生产过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深入探讨农业的发展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2.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农业实例,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发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探究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资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2.准备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相关资料,如气候、水资源、地形等。
3.准备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方向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2.呈现(10分钟)呈现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水资源、地形等。
八年级地理上《农业》教学设计(第2课时)八年级地理上《农业》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通过阅读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地图、图片、阅读资料、活动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讲授新课──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示意图,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请你当农业设计师,如何合理布局农业。
教师:图中四个地方:A、B、C、D,选择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并说出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A:山地,林业,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B:草地,畜牧业,牧草生长良好,可以饲养牛羊。
C: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D:河流沿岸,渔业,河湖较多,可以养殖水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农业生产活动类型的选择,复习前一节课学过的关于农业的经济部门的知识。
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回顾前面学过的关于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生产时,又会考虑哪些因素呢?学生回答预设:交通、市场需求、技术水平。
【设计意图:引出农业生产还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过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可以说农业就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投影打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过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
那么,谁愿意利用这副中国地形图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分布情况呢?(老师对参与学生给以评价、鼓励)
(过渡转折)由以上活动,我们又一次明白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五种陆地地形我国全都俱备,沿海还有广阔的大陆架,南北、东西在气温和降水上相差也很大。
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类型提供了条件。
(分组讨论)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一个农业决策者,让你在以下不同地区选择农业类型,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用投影打出:内蒙古草原、成都平原、太行山区、长江沿岸等)学生分析后,老师评价。
(总结归纳)由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与不足,在选择农业类型时必须考虑地域特点,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
即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制宜。
(板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讲授新课]
(读图分析)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这要求同学们必须先搞清什么样的自然条件适合什么样的农业。
请同学们利用图4.16,分析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考虑,哪些地方适合农?哪些地方适合林?哪些地方适合渔?哪些地方适合牧?
(师生总结)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适合发展耕作业。
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区等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优越。
2.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
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
3.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
4.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渔业。
“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四大原则,违背这些原则不合理利用土地或利用过度都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讨论归纳)让学生结合以上分析,总结因地制宜的概念。
(板书)因地制宜概念、原则
学生归纳后用投影打出因地制宜概念: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方。
(事例分析)用投影打出以下例子,让学生明白不同农耕区、林区,只要存在一方面自然条件差别都有可能导致农作物品种、林种的差异。
事例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为什么?(土壤差异、气候差异)
事例2:我国海南岛上香蕉树、四川盆地柑橘树、山东丘陵苹果树。
为什么?(热量条件的差异)
事例3: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为什么?(水源条件差异)
(教师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仅要合理选择农业生产部门,还要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的品种。
(事例巩固)投影打出以下资料
事例1:贵州麻江成为“锌硒米之乡”
贵州省麻江县是一个苗族占80%的内陆山区农业县,由于该县土壤富含锌硒元素,近几年,他们大力开拓特色米产业,经科技专家的指导,目前,“锌硒多元素米”已成为该县的特色产业。
麻江县也由此成为“锌硒米之乡”。
据测定,麻江锌硒米平均含硒量达0.04 mg/kg,能满足人体每天摄入量的要求,此外,麻江锌硒米的其他十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高于一般大米,使这一锌硒米成为一种优质保健米,为山区群众增收创出了一条路子。
(引导分析)为什么麻江能成为优质保健米“锌硒米之乡”?(这里的土壤富含锌硒元素,适合该种米的生长)(学生讨论)
事例2: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给学生放出照片。
提问: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鱼塘周围植桑、种甘蔗,这种做法对不对?(对。
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有许多地势低洼的地方,每逢暴雨便积水不退。
后经人工改造,把洼地深挖成池塘养鱼,挖出的泥土堆在四周成“基”。
“基”既可在暴雨洪水时防止塘水泛滥,又可在“基”面上栽培桑树、甘蔗、果树等。
树叶等投入池塘可成为鱼的饵料,鱼类及微生物分解后的塘泥又成为“基”面上作物的肥料,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利用构成基、塘互养的水陆物质循环体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改造自然的突出典型。
事例3: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湿地,包括一类保护珍禽黑颈鹤在内的140多种候鸟在此越冬。
草海周围居住着3万多农民,人均不到5分耕地,农民生活贫困,人鸟争地,矛盾尖锐。
历史上的草海,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围湖造田,水域面积减小到5平方公里。
80年代重新筑坎蓄水,草海水域面积有所恢复,农民弃田上岸,骤感生计艰难。
(学生讨论)草海地区农民围湖造田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不合理,这种做法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破坏了草海地区的生态平衡)草海地区农民该怎么办?请你为他们出主意?(开放式讨论,教师给以归纳)
(学生交流)因地制宜或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例子可以说有很多,相信大家也收集了许多成功与不成功的例子。
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大家自己收集的案例成功与不成功之处在哪?(事先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根据课堂时间分析几个案例)
(提问启思)由以上对各种案例的分析,大家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人们不合理的行为最终必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师总结)大家谈了很多成功、不成功的例子,由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资料分析)用投影打出资料3: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
到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
(问题)苹果种植规模的扩大及后来的滞销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量)
(承转过渡)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业品种选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但同时农业生产还受市场需求等一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做出科学的、合理的决策。
(板书)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见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析讨论“活动3”:图中A为城市中心区、B为城市郊区、C为远离城市的地区。
面对如下两种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种植蔬菜,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B、C应选哪一项?为什么?如果当地气候条件允许,种植果树,该在什么地方?用字母D标出。
(分析归纳)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归纳:B处种植蔬菜、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因为B
处靠近城市中心区,这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C处选择种水稻、小麦、玉米。
这里远离城市,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水源充足。
在山区可发展林业,栽种果树。
(提问启思)该活动中考虑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地形、气候、水源等)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哪些?(市场需求量、距离城市的远近、交通等)
(学生交流)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许多,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并说明主要受哪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交流过程中教师板书所提到的社会经济因素并补充学生没提到的影响因素。
[课堂总结]
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说明要综合考虑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促使农业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有一个山村,周围的土地大多易受风沙、洪水侵蚀,农作物产量一直很低。
从因地制宜的角度考虑,该地方应该继续耕种,还是应该采取其他对策?请你写一篇小短文,谈一下你的想法,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2.交流讨论学生收集的进行农业生产合理或不合理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