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18
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5种疾病原因分析[关键词]误诊;原因回顾我院近年来,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5种疾病病历资料,即:①多发骨髓瘤;②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③腰段椎管内肿瘤;④腰椎转移瘤;⑤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分析误诊原因,旨在为基层医院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正确率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1.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女,56岁,主因行路时不慎摔倒后腰痛,即往有慢性腰痛史。
以腰痛收入我院内科,经查常规腰段腰椎间盘CT提示L4~5,L5-S1椎间盘膨出。
诊断为:中医诊断:腰痛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保守治疗无效,疼痛加重,遂转入我科。
经过查体患者疼痛部位位于脊柱及骨盆,无明显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实验阴性,症状及体征与诊断不符,查骨盆x线片及腰椎CT后提示多发性骨髓瘤,后经过行骨髓穿刺后明确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经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15个月后去世。
1.2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女,63岁,平素有慢性腰痛史,于当地个体诊所行腰部按摩后疼痛加重,转侧不能,于疼痛科行针灸理疗治疗无好转,经查常规腰段腰椎间盘CT提示L4~5,椎间盘膨出,L5-S1椎间盘突出,并钙化左侧硬膜囊受压,故收入内科行保守治疗,无好转后转入我科,当时患者卧位疼痛减轻,转侧不能,动则痛甚,汗出,查体受限,经给予PCA自体镇痛术治疗后,查体疼痛点位于T12S1棘突水平,无放射痛,双下肢直腿抬高实验90°,加强实验阴性,左侧脐平面至髂嵴水平皮肤痛觉过敏,经查胸腰段MRI提示T12S1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绝对卧床6周,口服接骨药物后恢复良好。
1.3腰段椎管内肿瘤患者男,46岁,主因右下肢麻木疼痛4年余,右下肢肌肉萎缩2年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患者入院前因经济困难拒绝住院系统检查,曾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于多家医院门诊行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外贴膏药,牵引,按摩等多方法保守治疗,均无效,且逐渐加重。
入院后询问病史患者发病早期有间歇期,咳嗽或用力大便时疼痛加重,且疼痛向下肢放射,呈刀割样,卧位加重,坐位可缓解,后期疼痛逐渐加重,且出现右下肢肌肉萎缩,查体右侧直腿抬高实验30°,加强实验阳性,腰椎CT加强扫描及MRI检查提示腰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鞘瘤,后经手术切除肿瘤送病检,回报为神经鞘瘤。
腰痛的原因及治疗腰疼的原因:1 腰椎间盘病变按程度不同,腰椎间盘突出分为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
不管是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间盘脱出,都会导致腰痛。
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间盘脱出还会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这类患者不在这篇文章讨论范围见下篇。
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等导致腰痛的原因包括:腰椎间盘内压力增高、纤维环破裂、炎症因子刺激窦椎神经等。
此类腰痛的特点为:多见于青壮年、弯腰负重时加重、休息时缓解,腰椎CT或磁共振可确诊。
对于此类腰痛患者,一般的治疗方法包括卧硬板床休息、口服镇痛药物、理疗、牵引等。
有些患者,经过上述治疗仍然无法缓解腰痛,可考虑行微创介入治疗,比如腰椎间盘等离子消融术,可以减轻腰椎间盘内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
2 腰肌劳损腰肌劳损也是导致腰痛的常见原因。
腰肌劳损常见于经常弯腰工作、伏案工作的人群,现在也见于经常熬夜上网的年轻人。
腰肌劳损导致的腰痛的特点为劳累、变天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体检发现腰部肌肉压痛。
较轻的腰肌劳损可以口服镇痛药物、肌肉松弛药物,配合休息卧硬板床治疗,长期的腰肌劳损可考虑痛点注射、射频治疗,效果更为满意。
3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常见于老年人。
骨质疏松特点是腰背部广泛疼痛,夜间明显,体检发现腰背部棘突、棘突间隙广泛压痛,腰椎X线可明确诊断。
其治疗方法包括休息、补钙,但起效慢。
肌注降钙素可抑制破骨细胞、促进骨质钙吸收,快速镇痛。
4 腰椎脊神经后支综合征腰椎脊神经后支从小关节和横突结合处绕行,支配腰背部肌肉、关节,此处容易受到卡压,引起腰痛。
这种类型腰痛的特点为:腰椎X线示腰椎退行性变;腰痛在活动腰部、弯腰、翻身起床时加重;腰椎棘突旁压痛;此型的腰痛在老年人常见。
这种类型腰痛不容易治愈,常规理疗、药物效果欠佳。
对于顽固性腰椎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可考虑行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这种方法无创、安全,是目前唯一可彻底根治此类腰痛的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表者:一、一般体征1 、步态:症状较明显者行走时姿态不自然,较重者行走时身前倾而臀部以向一侧倾斜的姿态下跛行。
2 、脊柱外形:突出物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脊柱为了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在外观上腰椎生理性前突变浅或侧弯,侧弯可凸向健侧也可凸向患侧,此与突出物与压迫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有关。
3 、压痛点:多位于有病间隙的棘突旁,此压痛点并向同侧,臀部及沿下肢坐骨神经区放射区,压痛点的多少和程度不一。
4 、腰部活动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在各方面的活动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5 、下肢肌肉萎缩: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坐骨神经痛使病人行走或站立时就很自然地多用健肢来负重,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二是神经根受压所致肌肉萎缩。
6 、肌力改变,由于神经支配的肌肉营养障碍出现肌力减低。
7 、感觉减退:可以是主观麻木,也可以是客观麻木,皮肤感觉下降。
如针刺皮肤病人亦不觉疼痛等。
8 、反射改变:患侧有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膝反射的减弱是于腰 4 神经根受侵犯,多为腰 3 4 椎间盘突出所致,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由于骶 1 神经损害所致。
二、各种特殊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坐骨神经痛的体征检查:压痛:腰部压痛,诱发下肢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
Lasegue 征:患者仰卧,患肢屈髋屈膝各 90 度,逐渐伸膝,至任何角度发生疼痛为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膝伸直位屈髋关节至任何角度产生沿坐骨神经走向疼痛为阳性。
Bragard 征:即加强试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保持抬高角度,医生一手托患者小腿,另一手使其足背伸,疼痛加剧为阳性。
坐骨神经张力试验:又称弓弦试验,患者端坐检查台边缘,屈膝 90 度,小腿下垂,检查者一手提小腿使膝关节逐渐伸展,有疼痛时稍回屈少许,以另一手指腘窝中央,剧痛为阳性。
仰卧挺腹试验:对于一些关节韧带松驰者,直腿抬高到 90 度时,往往仍不受限且无疼痛,此时病人仰卧,作抬臀挺腹的动作,使臀部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放射痛即为阳性。
临床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重点评价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疗效总结概述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与脊柱退变和/或椎旁肌肉韧带等急慢性损伤相关。
根据病变位置不同(颈、胸、腰、舐段脊柱),表现为头面部、颈肩背、腰能臀部的疼痛及围绕脊柱区的放射痛/牵涉痛。
发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椎小关节病变引起相关疼痛的发病率:腰部10%〜15%,胸背部40%〜5096,颈部45%〜55%,但未查阅到整体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发病率的文献报道。
微创治疗技术已成为慢性疼痛常用的有效临床治疗手段。
脊神经后支解剖学特点脊神经后支共31对,属于混合性神经纤维。
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后行,至相邻横突间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CKS4〜5及尾神经除外)。
通常后内侧支走行于小关节连线与后正中线之间,后外侧支走行于小关节连线外侧。
因脊神经后支多走行于脊柱后方的骨骼、肌肉、韧带和筋膜之间的骨纤维管中,这是其容易受到刺激、卡压/损伤,进而产生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的解剖学基础。
1.颈脊神经后支分布至颈项区、顶枕部皮肤和深层肌。
C2后内侧支为枕大神经,分布于上项线至颅顶部的皮肤。
如图1所示,枕大神经在其分出起始处、走行中及穿出上项线时,均易受到痉挛的肌肉或腱膜卡压,此为C2后支相关性疼痛的解剖学基础。
2.胸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胸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后行,经上下两横突之间、肋横突前韧带及横突间肌之间,分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支配椎旁肌群的运动和背部皮肤的感觉在胸段,脊神经后支分支及走行解剖变化较多,后内侧支不但支配该神经所在的小关节,还支配它下方的一个小关节。
但是后内侧支在胸椎椎板中点偏外侧处位置较为固定,可以作为治疗靶点。
3.腰脊神经后支分布至腰区、臀区的皮肤和深层肌,1.1~1.3后外侧支参与组成臀上皮神经,跨越潞靖后部达臀区上部;舐、尾脊神经后支分布至能骨背面和臀区的皮肤。
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价值研究1. 引言1.1 背景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但传统的注射方法存在局限性,如穿刺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的不稳定性。
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超声引导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穿刺过程,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能够明确的显示注射药物的分布情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治疗而言,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对于该技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仍缺乏充分的临床研究支持,因此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具体目标包括:1. 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在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中的效果和安全性;2.比较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与传统方法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差异;3. 探讨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和决策依据;4. 增进对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治疗的理解,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治疗信息,从而提高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颈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超声引导下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的操作技术及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还可以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疾病的治疗中。
腰1、2、3脊神经后支+髂嵴骨纤维管道脉冲射频治疗臀上皮神经综合征的疗效分析李贺;肖思;韩卫东;刘纪文;张怀奇【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腰1、2、3脊神经后支+髂嵴骨纤维管道脉冲射频方法治疗臀上皮神经综合征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臀上皮神经综合征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腰1、2、3脊神经后支+髂嵴骨纤维管道脉冲射频治疗)和对照组(行臀上皮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参数(日常活动干扰参数、情绪干扰参数、睡眠干扰参数),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3、6个月内患者臀腿部疼痛的复发情况.失访3例患者.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评分(2.8±0.6)分比(3.3±0.4)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2.7±0.4)分比(3.7±0.5)分,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一过性的臀腿部麻木不适,48 h内缓解.患者无感染,无脊髓损伤、血管、内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术后复发率小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腰1、2、3脊神经后支+髂嵴骨纤维管道脉冲射频术对臀上皮神经综合征的治疗安全有效,治疗后疗效持续时间长,复发率低,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8(022)008【总页数】4页(P1526-1529)【关键词】脊神经后支;骨纤维管道;脉冲射频;臀上皮神经综合征【作者】李贺;肖思;韩卫东;刘纪文;张怀奇【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疼痛科,广东深圳518033;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疼痛科,广东深圳518033;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疼痛科,广东深圳518033;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疼痛科,广东深圳518033;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疼痛科,广东深圳518033【正文语种】中文臀上皮神经综合征,又被称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臀上皮神经自腰部脊神经后外侧支发出后,在经过髂嵴部位骨纤维管道下行进入臀部的行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管道缩窄、变形[1],导致该神经受到压迫所出现的腰臀部感觉异常及弥散性疼痛为特点的一种疾病。
龙源期刊网
外科封闭阻断脊神经后支主干治疗脊神经后支综合征93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明张彩雯张虎杨举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是由于腰部软组织或骨及骨关节的异常致腰脊神经后支受刺激或压迫出现的急慢性腰、臀、腿的疼痛,腿痛仅局限于大腿,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过去常被忽视。
2014-2018年,我们外科采用经皮封闭阻断脊神经后支主干治疗脊神经后支综合征93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3例,男62例,女31例,年龄35-72岁,病程1周-5年,平均7月。
其中左侧腰腿痛72例,右侧61例,双侧腰腿痛56例。
1.2 诊断标准[1,2,3,5]
1.2.1 病史
多为中老年人。
有腰部外伤、受凉或受潮史;病程长短差异较大,可数月至数年,期间病情时轻时重。
偶有自愈倾向。
1.2.2 症状
患侧急、慢性腰臀部、腹股沟区、髋部及大腿后侧痛,一般腿痛向下不超过膝关节,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或钝痛。
1.2.3 体检
腰椎旁肌肉紧张、僵硬,腰部活动受限,腰臀腿可有多个压痛点,主诉痛区上行2-3个椎节节段的棘突或脊旁有压痛点(即邵压点),髂嵴后入臀处可触及索状物,并有压痛。
无下肢感觉,反射和肌力异常。
1.2.4 放射学检查
脊柱X线、CT、MRI检查正常。
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概况非特异性腰痛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方法多样。
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脊柱不稳定性腰痛是最常见的三大类非特异性腰痛。
治疗该类腰痛主要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微创治疗、运动疗法、中医中药治疗等。
笔者对NSLBP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进行概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非特异性腰痛;病因;治疗方法;综述The Status of Treatment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ZHANG Hao1LIANG Xiao1XU Hao1LI Tao1CHI Leiting2*1.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075,China;2. Sichuan 2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031,ChinaAbstract:The etiology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is unclear yet. Treatment methods were varied. The most common three major types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are spinal cord posterior branch,discogenic pain,an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After the treatment of this kind of low back pain mainly adopts spinal nerve block,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exercise therapy,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etc.In this paper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ptions of the disease were outlined,hope to help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Keywords:NSLP;Etiology;Treatment Methods;Summary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后背的腰、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可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