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 格式:doc
- 大小:35.01 KB
- 文档页数:4
脊神经的典型分支:脊神经干出椎间孔后分为4支,即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1) 脊膜支:也称窦椎神经(sinuvertebral nerves),每条脊膜支穿出椎间孔,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入椎管,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椎间盘等处。
2) 交通支: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其中发自脊神经连于交感干的为白交通支;发自交感干连于脊神经的称为灰交通支。
主要与内脏神经有关。
3) 后支:为混合性,较细,肌支: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深层肌;皮支:分布于枕、项、背、腰、骶、臀部的皮肤。
C2后支:粗大-枕大神经4) 前支:粗大,为混合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
人类胸神经前支保持原有的节段性走行和分布,但其余各部脊神经前支分别交织成丛,形成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骶丛L4-L5-腰骶干全部S,C0由第4腰神经前支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组成。
骶骨前面、梨状肌前面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阴部神经臀上神经(L4~S1)出梨状肌上孔,行于臀中、小肌之间,分上、下两支支配臀中、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L5~S2)出梨状肌下孔,分布于臀大肌。
阴部神经(S2~4)出梨状肌下孔,绕过坐骨棘经坐骨小孔进入坐骨直肠窝,主要分支有:肛神经、会阴神经、阴茎(阴蒂)背神经,分布于会阴部、外生殖器和肛门的肌肉和皮肤。
坐骨神经(sciaticnerve)(L4~S3)是全身最粗、最长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后,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下行至股后区,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大终支。
在股后区发出肌支分布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分支:胫神经(tibialnerve)腓总神经腓总神经(commonperoneal nerve)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腓浅神: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
腓深神:分布于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
胫神经(tibialnerve) 胫神经发出的分支:1.肌支分布于小腿后群诸肌;2.皮支主要有腓肠内侧皮神经伴小隐静脉下行,在小腿下部与腓。
脊髓综合症—搜狗百科展开全文脊髓前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脊髓前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位于头颅与胸廓之间,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
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
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脊髓本身疾病、肿瘤、颈椎病所致的脊髓受压及椎管测量等;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
脊柱解剖之脊神经(值得收藏)脊神经解剖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脊神经分支1.颈丛由第1-4 颈神经前支组成。
发出皮支和肌支。
皮支分布到颈前部皮肤。
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肌支有:膈神经、颈神经降支和颈袢。
2.臂丛由第5-8 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
可分为根、干、股、束四段,并发出许多分支,在腋窝臂丛形成三个束,即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分别位于腋动脉外、内和后侧。
臂丛的分支: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胸内外侧神经、胸背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一)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支配着臂前群肌。
(二)正中神经由内侧束和外侧束各发出一根合成,支配着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鱼际肌及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指的皮肤。
(三)尺神经由内侧束发出、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侧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鱼际肌和手肌中间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侧一个半指和手背面尺侧二个半指的皮肤。
(四)桡神经发自后束,支配臂及前臂后群肌、臂及前臂背侧面皮肤和手背面桡侧二个半指的皮肤。
(五)腋神经由后束发出,支配三角肌、小圆肌及三角肌区和臂外侧面的皮肤。
3.胸神经胸神经前支共12对,其中第1-11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缘,叫肋下神经。
4.腰丛由第12 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组成。
位于腰椎两侧,腰大肌的深面,主要分支有:(一)股神经经腹股沟韧带深面下行至股部、支配股前群肌和肌前部、小腿内侧部和足内侧缘的皮肤。
(二)闭孔神经经小骨盆穿闭膜管至股内侧部,支配股内收肌群及股内侧面的皮肤。
5.骶丛由第4 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与第5 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以及骶、尾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骶骨和梨状肌前面,其主要分布有:(一)骶丛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肛神经、会阴神经阴蒂(阴茎)背、股后皮神经。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
[诊断]
一、临床症状特征:
1.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
2.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
3.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
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
4.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
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
走不受影响;
二、检查特征:
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
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
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
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
三、腰痛定位方法:
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
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
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
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
-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
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X线检查:
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
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
脊椎旋转移位后,椎弓根关节
突连同椎体旋转,一侧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不再重叠,部分椎体边
露出,小关节间隙也不对称,一侧变窄或消失,下关节突关节面朝
向对侧,关节面外露,横突旋转后一侧变短,侧位片旋转椎体由单
一后缘变为双边重影,两侧椎弓根上下缘不再重叠,露出对侧下缘,
有重影。
2.陈旧脊椎压缩骨折:椎体楔形变,多发生在胸12-腰2,局部后凸可能是造成后支在横突上受压引起腰痛的原因。
3.肥大性脊柱炎:中老年腰椎X线照片多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退变,几个脊椎或一个脊椎几处增生并非致痛原因,增生和腰痛定位一致
进才有临床意义,常规X线片对排除峡部裂、脊柱结核、肿瘤、强
直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老年性骨质疏松等同样有重要参考意义。
[治疗原则]
一.脊神经后支阻滞先在腰痛定位点做皮丘(2%利多卡因0.1-0.2ml皮内
注射),在C臂X线透视下换9号心内注射针,穿刺至横突上缘或横突根部,无C臂设备可按后支体表投影,穿刺点在定位平面相当上位棘突下缘外2cm处,垂直刺入3-4cm至横突上缘,病人有触电感或麻痛传至主诉痛区,注射局麻药3-4ml(2%利多卡因),可使疼痛立即解除,腰部活动恢复正常。
急性腰痛多一次治愈,部分慢性腰痛病人药物作用过后仍痛时,可作冷冻治疗或射频电凝治疗。
二.经皮穿刺冷冻脊神经后支为达到长期止痛目的,冷冻较为理想,定位
准确通常只冷冻一处。
本法操作安全,止痛完善,无副作用。
1.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的射频热凝治疗治疗前准备:患者取俯卧位, 根据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确定损伤脊神经后支的部位,皮肤表面放置金属标志物,然后用X光确定损伤的平面位置,在损伤平面用1%的甲紫标记;
治疗过程:常规消毒皮肤, 铺巾。
用2%的利多卡因作穿刺点的局部麻醉。
将射频套针沿甲紫标志处垂直刺入横突上缘(距横突根部2--4mm)。
遇骨质即为横突基底部。
针稍向头端斜,有落空感,证明针在横突的上缘,针稍向内斜,遇骨质即为上关节突外侧缘。
稍提插穿刺针,当出现麻木, 疼痛放散与主诉疼痛的部位一致时,证明针头已触到脊神经后支,即为治疗所需的作用点。
为确定穿刺的准确,可在X光透视下进行。
穿刺完成后, 将穿刺针套管的针芯抽出, 温控的射频针插入绝缘的穿刺针,附近的皮肤置一辅助电极, 用导线连接射频发生器,打开射频止痛仪的开关,进行射频热凝治疗。
治疗参数:用进口或国产射频止痛仪治疗均可。
如用国产DSR92射频止痛仪,选择的治疗参数为:射频频率500KHz, 功率输出10W。
射频针的非绝缘部分长3--6mm。
温度预置80℃, 作用时间预置于30秒;副作用及并发症:早期可有刺到血管,血液从穿刺针中溢出,改变穿刺针的位置即可。
后期可有腰背部的麻木或广泛性疼痛,症状可持续数周,治疗前应该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告诉患者。
腰椎小关节痛的射频损伤治疗
1.体位:患者取俯卧位。
2.定位方法:可用C臂X光机帮助定位。
每一小关节都有两个主要目标点,
需要在X光透视下确认,分别是患处关节上方和下方之横突与椎板的连接处。
皮肤进针点可以标明以便定位。
3.操作程序:
1)皮肤进入点以1%的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2)把射频套针刺入治疗的目标区。
可以在X光透视下确定套针的正确位
置,这时C臂应摆在患侧垂直线外偏45%的佘位,在这个角度可以
看见针尖在经典“苏格兰狗眼“的位置。
3)抽出套针的针芯,再插入温控的射频电极。
4)射频温度预置在80℃,作用时间30秒为一周期,每一部位每次可进行
2~3个周期的治疗。
三.旋转复位(冯天友法)方法简单,不需特殊条件,病人侧卧,健侧在
上,术者在背后一手固定骨盆,一手向后搬肩,使躯干旋后。
与坐位手法有别,不用拇指抵住棘突,手法较轻柔,旋转外力容易控制,手法后病人无疼痛反应,不会引起椎间盘突出并发症,注意旋转方向切勿相反,一般只作一次,不主张反复多次手法旋转,以免造成关节囊韧带松弛,腰痛反复发作。
四.对症治疗
1.药物:急性疼痛剧烈等可见镇痛剂辅助治疗以减轻病人病痛;
2.卧床休息:目的在放松肌肉,起床翻身困难的病人,卧床能减轻疼
痛,但久卧使腰背肌萎缩,一般卧床3d疼痛减轻,可坚持早下地活
动,以缩短康复期。
3.牵引:胸廓用胸带固定作骨盆牵引,牵开椎间隙及附件,有利于恢
复骨关节解剖关系;
4.按摩、推拿:手法缓解肌肉痉挛,改善骨关节关系。
5.体育疗法:急性期过后早期活动,包括走路,锻炼背肌,骑车等有
助于缩短康复时间。
(黄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