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属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六章“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的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日本的大化改新,使学生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事件,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它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分析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其能够对日本大化改新进行客观评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的背景: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 大化改新的内容:掌握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如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推行汉字文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 大化改新的意义:认识到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包括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变、促进文化的发展等。
2. 教学难点- 大化改新的原因: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会进行大化改新,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数据来说明。
- 大化改新的具体措施:学生可能对大化改新的具体措施理解不清晰,需要通过图表、案例等方式进行解释。
- 大化改新的影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和其他国家的封建社会变革进行联系。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电脑、白板、历史地图、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软件。
- 课程平台:学校学习管理系统、历史教学论坛、在线历史学习资源库。
- 信息化资源:大化改新的相关视频资料、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电子版本。
-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历史地图绘制、电子问卷调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见学生36页)一、日本国家的出现和大和统一日本1.国家出现:公元__1__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
2.统一:公元5世纪时,__大和__国家统一了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为__大王__,后来改称__天皇__。
二、大化改新1.背景:(1)国内因素:①经济上,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__世袭大贵族__经济实力强大。
②政治上,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致使皇权旁落。
③推动力量:曾经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变革,建立“__法制完备__”的新国家。
(2)国外因素:日本周边,当时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这一现实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
日本的皇室和的__天皇__制中央集权国家。
(3)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5.改革的局限性:(日本庄园和武士阶层的形成)(1)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__国家__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建起自己的__庄园__。
(2)庄园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争相蓄养武士,到10世纪,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__武士__阶层,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大化改新后的中日文化交流(1)教育: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__太学__,在地方设国学。
(2)宗教:佛教经中国、__朝鲜__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
(3)美术和文学: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
(4)建筑:710年,日本仿照唐都__长安__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
1.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往来:(1)据史书记载,大约2200年前,中国的徐福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很多人认为他去的就是日本。
(2)公元57年,居日本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者到中国,中国皇帝赐使者印绶。
(3)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
日本的大化改新1教学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和情景设置,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其内容和影响。
把握改革过程中与唐朝的联系。
2、了解古代中日之间交流的史实,进一步感悟中日文化渊源。
3、对比大化改新和当今日本,理解日本民族特性,激发探讨对当今中华民族发展。
2学情分析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日本历史有所了解,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兴趣。
教师利用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强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重点难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从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世博会遣唐使船播放视频《世博会遣唐使船》。
2010年5月中国上海世博会期间,由日本在中国上海建造1:1的“遣唐使船”亮相在日本馆。
看了这段视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感概?活动2【讲授】中大兄皇子与大化改新(二)、讲授(1)、日出之国——日本的发展历程在讲日本大化改新之前,和学生一起了解下中大兄皇子生活国度——古代日本的发展历程。
给大家时间阅读书本资料,找出重要的时间点。
1、出现国家的时间;大和统一日本的时间?师:在公元3世纪中叶,日本兴起了一个叫大和的国家,那么这个大和什么时候统一日本的?现在的日本是什么民族(大和民族)2、自主探究:再给大家时间,阅读书本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你了解日本天皇吗?请阅读课本和资料,了解天皇的由来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7世纪初,日本首次使用“天皇”称号。
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尊称,是由大和国最高统治者“大王”改称而来,传说是天照大神的后裔。
(2)、逆天改命——大化改新的背景1、内部压力: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不安。
材料一: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贵族们之间连年征战不断(其原因当然还是为了兼并土地),对朝廷的上供也日益怠慢。
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最突出表现在朝臣贵族和皇室成员的斗争上。
材料二:626年,日本发生大灾荒,饿莩遍野,人民群众群起而反抗统治阶级。
《日本大化改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古代历史发展,知道最高统治者天皇的由来。
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和情景设置,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其内容和影响。
把握改革过程中与唐朝的联系。
了解古代中日之间交流的史实,进一步感悟中日文化渊源。
对比大化改新和当今日本,理解日本民族特性,激发探讨对当今中华民族发展的启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日本成为依靠“律令”进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同时让学生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形成善于学习与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样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影响2.难点: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唐朝的相关制度和大化改新中代表人物的补充资料。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等途径查询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一衣带水”,古代时期,日本的发展长期落后于中国。
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推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把日本带入了一个新时期,引出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的背景首先出示古代日本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特征:它是个岛国,自然灾害频发,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引出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使得日本人常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另外内部矛盾必须自己来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所以自身的改革极其必要。
接着用比例尺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古代日本的发展史,立即引到日本为什么要进行大化改新?引用两则材料:材料一:大化前夕,上自王族,下至豪强,不但占领“国县山海林野池田”,平民百姓无立足之地,大批劳动力成为王族、豪族等有势之家的私有民。
课题: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1课时)姓名:班级:时间:月日等级:一、学习目标:1.了解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知道最高统治者天皇的由来。
2. 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3.了解中日两国古代交流的史实,知道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分析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难点: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三、自主学习: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本州中部的国家最为强大。
世纪时它统一了日本,其最高统治者称为,后改称为。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
改革后不久,日本历史进入了时代。
10世纪后,日本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该阶层在以后日本的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646年,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
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收归国有,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作为治国的基础。
四、课堂学习:(一)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1世纪 3世纪 5世纪 7世纪 10世纪(二)“大化改新”:1.背景分析:阅读教材P40第二、三、四段和P41第二段,分析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
(划在书本上)2.阅读教材P41最后一段,划出“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并说出以下材料分别属于哪方面的改革?1)材料一:“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建立中央集权体制”;2)材料二:实行“颁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颁给农民,六年一颁;3)材料三: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4)材料四:土地属于国家;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
3.分析“大化改新”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1)积极影响:2)局限性:(三)日本与中国的交流:阅读课文P41阅读卡和P42两则资料,回答问题:1.日本与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交流的?你的依据是什么?2.日本与中国在哪些领域存在着广泛的交流?请举例说明(划在书本上)3.日本人自觉地大量引进先进的文化,这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点?(四)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五、课后反思:六、课后作业:。
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和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根据中日两国古代交流的史实,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日本的民族精神、“武士道”精神,树立求同存异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图表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是哪个国家在服装、建筑、艺术等方面和我们国家的文化非常相似?(日本)师:到底是谁学习谁的文化呢?(日本)没错,古代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日本仿照中国的制度,推行了一次重要改革,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的时代。
这次重大改革就是什么改革呢?(大化改新)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日本的历史,了解日本的发展历程和大化改新。
(点题)(二)新授师:同学们,请看古代日本地图,回顾日本的位置。
(太平洋西岸,是一个岛国,亚洲的东部)师:再观察“日本”与中国的在地理上有何关系?(很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师:正因为中日两国位置很近,方便了两国的交流,中日之间自古就有交往。
请看P41的阅读卡说说中日之间自古就有交往的史实。
(2200年前徐福带童男童女如海求仙,认为去的就是日本;公元57年中国皇帝赐倭奴国使者印绶;公元1世纪后,中日交流有了更大的发展;到了中国的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师:看图2-10遣唐使航海路线图,当时日本派往唐朝使者的航海路线是多条还是一条?(多条)说明了什么?(次数很多)据史书记载达19次,中日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日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同学们阅读书本第一段,说说日本的发展历程。
(板书)日本的发展历程1.______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认识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实论证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二、教学内容1. 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日本社会矛盾尖锐,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a.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立国、郡、里三级行政单位,国家派遣官吏治理。
b. 经济方面: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c. 文化方面:学习中国唐朝的文化,推广汉字。
3. 日本大化改新的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日本大化改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日本社会在奴隶制度下的矛盾和问题。
2. 讲解背景:讲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日本社会的状况。
3. 讲解内容:分别讲解日本大化改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
4. 分析意义: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意义,让学生认识这次改革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认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日本大化改新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要通过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对国家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在互动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日本的大化改新》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
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 知道最高统治者天皇的由来; 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 知道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了解中日两国古代交流的史实, 知道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收集资料, 了解日本最高统治者的由来; 通过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的学习, 使学生对于日本大化改新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于日本历史的学习, 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代中日之间的友好交流, 体会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与文明的进步。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史了解甚少,并且不感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导入新课: 通过出示日本的图片设问: 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 日本。
教师叙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了解日本。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教学法,引入到我们本堂课要上的内容。
2【讲授】新课教授。
《日本大化改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古代历史发展,知道最高统治者天皇的由来。
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和情景设置,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其内容和影响。
把握改革过程中与唐朝的联系。
了解古代中日之间交流的史实,进一步感悟中日文化渊源。
对比大化改新和当今日本,理解日本民族特性,激发探讨对当今中华民族发展的启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日本成为依靠“律令”进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同时让学生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形成善于学习与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样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影响
2.难点: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唐朝的相关制度和大化改新中代表人物的补充资料。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等途径查询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一衣带水”,古代时期,日本的发展长期落后于中国。
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推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把日本带入了一个新时期,引出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的背景
首先出示古代日本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特征:它是个岛国,自然灾害频发,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引出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使得日本人常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另外内部矛盾必须自己来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所以自身的改革极其必要。
接着用比例尺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古代日本的发展史,立即引到日本为什么要进行大化改新?
引用两则材料:
材料一:大化前夕,上自王族,下至豪强,不但占领“国县山海林野池田”,平民百姓无立足之地,大批劳动力成为王族、豪族等有势之家的私有民。
豪族之间互相争战,自立为强,并且藐视大王和朝廷,自己修筑宫殿、园陵,进调赋税时,首先满足自己,然后再向朝廷进调。
材料二:607年,日本政府决定派遣隋使,恢复与中国断绝一个多世纪的国交。
前后共派遣隋使4次,派遣唐使19次。
分别说明古代日本与中国的社会现状,引起学生的反思,总结大化改新的国内外的背景。
(三)大化改新的内容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了解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意加以分段梳理(从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注重引导学生对改革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法律上,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基础。
接着让学生回忆唐初的国家制度,可以看出日本的改革的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的模仿。
(过渡)除了这些日本还学习了中国的哪些方面呢?
这一块内容在教材中没有集中讲解,内容比较分散,所以需要教师加以整理和补充。
可以把阅读卡的解读和大化改新的背景衔接起来,展示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说明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让学生结合历史地图和相关资料介绍来中国学习的遣唐使团规模和航海的路线,师生收集当代历史研究成果,了解古代中日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和书本的资料补充中国文化在教育、宗教、文学、建筑、城市布局、服饰、书法、钱币、文字等方面对日本的影响。
(四)大化改新的影响
大化改新的影响主要是由改革的内容得出的,可在讲解改革的重要的意义的时候要结合内容从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进行逐条分析再加一点延伸。
改革以后的日本,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尤其是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步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提炼归纳和表达能力。
(过渡)但是大化改新以后,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
通过图文资料给学生补充日本武士的资料。
(五)小组合作探究
提供三则材料,让小组合作探究:从材料中可以反映了日本民族有什么特点?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已是世界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
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
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
材料二: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
材料三: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赖肖尔《当今日本人》
(六)习题巩固
1.将信息表中的序号填入相应位置
2.选择题
1)模仿与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以下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是()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C.奴隶制民主政治D.种姓制度
2)古代中国光照四邻,日本的大化改新,其实是仿照()
A.中国秦朝制度B.中国汉朝制度C.中国隋唐制度D.中国明清制度
3)下列属于大化改新内容的是()
①建立天皇制封建国家②建立县制
③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④农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新课学习,对于大化改新的学习,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自主探究学生们积极思考,但是学生思考问题,还是停留在表面思考,没有再继续深入,尤其大化改新的影响总结方面。
此外,八年级的学生文言文接触不是特别多,在文言材料的解读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板书设计】
日本的大化改新:
1.历史背景:内因、外因
2.时间
3.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法律
4.历史影响:积极性、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