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化改新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属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六章“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的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日本的大化改新,使学生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事件,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它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分析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其能够对日本大化改新进行客观评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的背景: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 大化改新的内容:掌握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如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推行汉字文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 大化改新的意义:认识到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包括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变、促进文化的发展等。
2. 教学难点- 大化改新的原因: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会进行大化改新,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数据来说明。
- 大化改新的具体措施:学生可能对大化改新的具体措施理解不清晰,需要通过图表、案例等方式进行解释。
- 大化改新的影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和其他国家的封建社会变革进行联系。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电脑、白板、历史地图、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软件。
- 课程平台:学校学习管理系统、历史教学论坛、在线历史学习资源库。
- 信息化资源:大化改新的相关视频资料、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电子版本。
-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历史地图绘制、电子问卷调查。
日本的大化改新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教学设计设计者:宋央青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其内容和重大影响。
2、了解古代中日之间交流的史实,进一步感悟中日文化渊源。
3、对比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并联系当今日本,理解日本民族特性,激发探讨对当今中华民族发展的启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化改新难点:古代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欣赏《日本的风土人情》图片和歌曲猜猜这是哪个国家?(日本)(二)讲授:【远古走来的日本】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年代尺。
日本________ ___________中国__________ ___________得出结论:日本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开放交流的日本】出示历史地图与文字资料,让学生感悟中日文化渊源。
图片一:秦朝徐福出海寻仙药图片二: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汉倭奴国王”金印图片三及文字资料:日本西来——遣隋使、遣唐使得出结论:古代日本发展深受中国的影响过渡:出示两则文字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7世纪,日本仍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权势很大。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
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
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
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1)结合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当时的社会状况(2)如果你是当时从中国归国的大和国遣唐使,面对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你会怎么办?【改革创新的日本】——大化改新1、大化改新的背景: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你能概括出大化改新的背景吗?国内因素:7世纪中期(1)社会状况: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2)经济上:世袭贵族经济实力强大(3)政治上:地方贵族威胁中央统治国外因素:(4)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一些国家蒸蒸日上。
《日本大化改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理解大化改新前日本的阶级矛盾;培养学生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大化改新的内容的学习基础上,通过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对比,来培养学生分析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到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流血牺牲的,培养学生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对比大化改新和当今日本,理解日本民族特性,激发探讨对当今中华民族发展的启发。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史料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及影响,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难点:日本的大化改新与唐朝的联系;通过学习大化改新,了解改革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用多幅日本的图片配以樱花飘落的动画,引出“日本”这个国家。
教师追问:今天我们所熟悉日本这个名字是从大化改新以后才改的,那么改革前的日本叫什么呢?它又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早期日本历史发展年代尺。
师:大家知道古代日本最高统治者是谁吗?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象征了什么?(设计意图:图片导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二)新课学习展示学习目标:(1)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内容及其影响(重点);(2)武士集团与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及发展历程(3)日本大化改新后还效仿学习了中国哪些方面?第一篇大和兴起,一统日本(1)出示地图,日本自古以来就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2)出示资料:大化改新前的日本资料一: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学生通过上述材料,体会到日本的落后和唐朝的先进。
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学生通过上述材料,体会到日本的落后和唐朝的先进。
《日本的大化改新》教学设计1.课程标准:2-1-8 描述欧亚古代历史进程中的几个区域文明,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古代不同文明各自发展、相互碰撞与交融的概况。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知道天皇的由来。
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日文字、服饰、唐长安和平城京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进而分析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效仿隋唐封建制度,实现了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认识先进文化和国际交流对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性;3.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4.教学难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国庆刚过,——;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庆节,庆贺方式各不相同。
比如日本,它是以当今明仁天皇的生日,12月23日,作为国家的节日。
日本皇室庆祝天皇生日的传统做法是,当天天皇和皇后在皇宫接受国民进宫朝贺。
多媒体展示:国民朝贺日本天皇(09年76岁生日时)。
师:中国皇帝称“天子”,上天的儿子;日本天皇又是谁的子孙?(天照大神)师:日本人特别崇拜太阳神,古代日本是神道国家。
(神道类似政教合一)设计意图:以国庆节的庆贺方式导入,应景、直接;对日本神道,天皇和神社都是好的切入点,但靖国神社过于敏感,容易偏题。
环节一:大化改新的背景在神社里负责祭祀的叫神官,在日本的历史上,有一位神官,投身政治,成为最高级别的官员,并得到天皇的赐姓,这就是中臣镰足。
我们将从藤原家族的发迹史来了解大化改新。
藤原氏的始祖——中臣镰足(大化改新的背景)结合P40第2-4段,思考大化改新的背景:(从经济、政治、外部环境等方面考虑)经济上: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及部民(书上简单写劳动者,无法说清其奴隶的身份)(部民是被征服的部落成员或外来移民。
第10课《日本的大化改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结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实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正是因为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
擅长学习与模仿他人是提升自身的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难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进入课堂,用眼睛环视全场师问: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导入新课:师:上课,请同学们看屏幕师问:有谁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文字吗?生:日本师再问:又有谁知道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生:师承:看看日本的文字与中国的汉字很相似。
没错,日本就是学习中国的汉字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平假字、片假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理解日本是如何向先进国家学习的。
首先,我们理解一下日本的兴起。
教学过程:一,日本的兴起(板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0,自主完成导学案任务一。
个别学生回答师:从学习中,我们理解到中国比日本先进了整整2千多年的文明史。
那么,中日之间最初的交往是何时开始的?师:对。
从秦汉开始,日本就踏上了漫长的学习中国文化的历程。
那这种学习在什么时期达到了顶峰?出示:遣唐使航海路线图。
温故而知新:观察以下列图,结合七年级知识,谈谈日本的地理特点?让学生想象一下以当时的社会条件,日本来中国学习的艰难情况。
师:为何那时的日本要排除万难,远隔重洋来到中国学习?引导学生从资料三得出目的师:这些人回国后对日本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引导学生从材料或资料三得出。
师:在日本疯狂吸收隋唐文化的过程中,最为典型的历史事件就是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板书)师:学习一个历史事件,需要我们掌握三要素:背景、经过、结果、(板书)。
刚刚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这场改革的外在要素,即隋唐先进的文化刺激了当时的日本要发愤图强。
第3课日本的大化改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和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根据中日两国古代交流的史实,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日本的民族精神──“神道”、“武士道”精神,树立求同存异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
难点: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过程:。
《日本的大化改新》参考教案2【课标要求】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和伊斯兰教创立者的名字,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文与日文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接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汉字和日文两种文字共性的归纳,学习比较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效仿隋唐封建制度,实现了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认识先进文化和国际交流对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备课(包括读课标、习教材、研教参、了解学情,收集信息,编写教案),制作教具;学生预习,收集有关日本的有关信息。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问题探究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小黑板、地图册等。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引导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上古亚非文明,知道了产生于亚洲和非洲大河流域的几个神奇辉煌的古代文明,今天我们将和同学们一道,继续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中古日本,也就是封建时代的日本。
学习新课:一、日本大化改新(教师引导过渡)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一次成功改革。
当时的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有哪些具体内容?改革收到了什么效果?我们下面逐一探究,先看背景。
(教师板书第一个小标题)㈠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教师出示《古代日本》地图,帮助学生弄清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并结合P15小字对改革前的日本情况做概略介绍)日本位于亚洲东北部,是西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其领土同我国大陆最近处仅相隔400余海里,同台湾岛更仅相隔100多海里,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
日本列岛很早就有居民活动。
公元前1世纪前后,日本出现奴隶制国家。
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日本,国王最初称“大王”,以后称“天皇”。
八年级上册《日本大化改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古代历史进展,知道最高统治者天皇的由来。
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初步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和情景设置,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其内容和影响。
把握改革过程中与唐朝的联系。
了解古代中日之间沟通的史实,进一步感悟中日文化渊源。
对比大化改新和当今日本,理解日本民族特性,激发探讨对当今中华民族进展的启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日本学习与仿照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日本成为依靠“律令”进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同时让同学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形成擅长学习与仿照他人是提高自身的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样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影响2.难点: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三、教学策略1.采纳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争论法,指导同学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争论。
2.采纳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3.老师预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唐朝的相关制度和大化改新中代表人物的补充资料。
4.同学预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等途径查询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一衣带水”,古代时期,日本的进展长期落后于中国。
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推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把日本带入了一个新时期,引出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的背景首先出示古代日本的地图,让同学了解日本的自然特征:它是个岛国,自然灾难频发,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引出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使得日本人常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另外内部冲突必需自己来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所以自身的改革极其必要。
接着用比例尺关心同学理清教材:古代日本的进展史,马上引到日本为什么要进行大化改新?引用两则材料:材料一:大化前夕,上自王族,下至豪强,不但占据“国县山海林野池田”,平民百姓无立足之地,大批劳动力成为王族、豪族等有势之家的私有民。
课题:日本的大化改新
课型新授课时 1课时主备徐燕敏
授课老师班级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和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主
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根据中日两国古代交流的史实,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日本的民族精神──“神道”、“武士道”精神,树立求同
存异的观念。
教学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预习导学:
1、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本州中部的()国家最为强大。
它不断政府扩张,5世纪时统一了日本本土。
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为()。
2、当时,()是日本豪强贵族的代表。
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一举铲除了他们的势力,强化中央政权,随后,()即位,建年号为()。
3、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今日日本你了解多少
民族:大和民族
国花:樱花
国旗:太阳旗
国徽:圆形,绘有16瓣黄色的菊花瓣图案
国服:和服
国名:倭国、东瀛、东洋、日本
二、课堂教学
【提问】日本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国家?
学生:1世纪前后。
【提问】日本什么时候实现统一?
学生:5世纪时大和国统一日本。
【介绍】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后来改称什么?
学生:大王、天皇
【阅读】书40页资料——天皇的来历
【提问】你了解日本天皇吗?请说一下天皇的由来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学生:
补充: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尊称,是由最高统治者“大王”改称而来。
日本史书记载第一任天皇是被神化的神武天皇,传说是天照大神的后裔。
明治维新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天皇是真正的最高统治者。
在当今日本,天皇依然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阅读】书41页阅读卡——古代中日之间的交流
【提问】看了阅读卡,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古代中日之间关系友好,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
【提问】日本统一后,为什么要进行大化改新呢?
学生:..........
【介绍】大化改新的背景:
日本内部:(参考书40页)
(1)社会状况:
(2)经济上:
(3)政治上:
外部影响:
(1)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一些国家蒸蒸日上。
(2)日本留学生倡导改革。
【阅读资料】公元645年(日本皇极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太极殿。
这一天日本朝廷正在接见“三韩”(新罗、百济、高句丽)的使者,举行“受贡”仪式。
随着“嘎吱吱”的一阵响声,宫门全部关闭,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剑刺杀了大贵族苏我氏,在场的许多贵族大惊失色。
原来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改革派为改革而发动的政变。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场宫廷巨变?
学生:
补充:7世纪中叶,苏我氏贵族是日本豪强贵族的代表。
他们独揽朝政,专权跋扈,成为改革的主要绊脚石。
于是中大兄皇子联合改革派发动这场政变。
【提问】之后,皇室和改革派拥立哪一位天皇?年号是什么?
学生:孝德天皇,年号为“大化”。
【提问】改革的主要绊脚石扫除了,就在哪一年进行大化改新?
学生:646年。
【介绍】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3)法律上:701年,日本编订了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学生活动:朗读一遍
【提问】大化改新有什么意义呢?(参考书41页)
(1)改革后,..........
(2)大化改新是一次..........,改革后,..........。
学生活动:朗读一遍
【阅读】书42页资料
【提问】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点?
学生:
归纳:日本民族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具有善于学习、坚忍服从等特点。
【提问】比较一下,平城京与长安街在城市布局方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学生:
归纳:宫城都坐北朝南,都有东西两市、棋盘式街道,朱雀大街名称与走向相同,等等。
平城京的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主持兴建的。
【讲述】大化改新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但后来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出现了庄园和武士阶层。
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阅读资料】武士道在平安时代随武士团的形成而逐渐产生,到武家开始执掌政权的镰仓时代,逐步兴盛和发展起来。
在江户时代,武士道吸收儒家理论道德思想而理论化。
其影响深入日本社会各阶层,与神道一样,形成日本国民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武士道同神道一起,充当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
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
【提问】你认为武士道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学生:
讲解: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的精神。
【提问】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是世界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中你有何启示?
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三、课堂练习
作业本上相关练习
四、课后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上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