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3.42 KB
- 文档页数:5
胶原酶溶解术一、定义:病变的椎间盘中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蛋白,利用胶原酶可选择性溶解胶原纤维蛋白的三维螺旋结构,而对其他组织不起作用的特性,采用介入方法,将胶原酶注入突出部位,将突出物溶解、吸收,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作用原理:椎间盘髓核主要由粘多糖、胶原蛋白构成,而胶原酶利用其对胶原蛋白特异而专一的降解作用,而对其它非胶原蛋白无水解作用,对椎间盘髓核组织进行溶解,并分解为可吸收的氨基酸,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三、颈椎间盘突出因颈椎间盘容量较小,注入时增加间盘压力,且退针后因颈椎活动,会加重症状,胶原酶流出引起颈部不适一般少用。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四种操作方法,1、盘内注射胶原酶溶解术,(1)从侧方入路,L34、L45术前标记椎间隙位置,沿标记线棘突患侧旁开8-12cm,与冠状面30-45º夹角将导针刺入椎间盘内的后1/3处,因突出的髓核一般椎体后1/3处尽量接近突出物。
注意(导针进入椎间盘后,要经正侧位透视下确认导针在间盘内无误),注入胶原酶600单位,1-2毫升(2)从后方入路,L5S1椎间盘突出,因髂骨阻挡经侧方如路困难需从后方入路,在CT监测下进行。
从小关节内侧进针穿过黄韧带后观察针与硬膜及神经根的关系,避开。
进入椎间盘内,注入造影剂观察有无进入蛛网膜腔或注入利多卡因5毫升观察有无脊髓麻醉症状,确认后注入胶原酶注入胶原酶600单位,1-2毫升2、盘外注射,(1):硬膜外溶解术椎间孔、棘突间、骶裂孔,因方法较多可以用其他方法替代较少用3、重叠(切吸+盘内压管溶解、后纵韧带下溶解、硬膜外椎间孔溶解),另外介绍。
四、适应症选择经影像和病史、体征、造影确认的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五、禁忌症(1)、既往有腰椎手术史,特别是伴有术后硬脊膜纤维化。
(2)、穿刺部位及其周围有软组织的感染。
(3)、腰椎退行性变严重者,如椎间隙严重狭窄、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小关节严重退行性变六、注射胶原酶治疗的并发症过敏反应:临床使用必须采取抗过敏措施,对同一病人重复使用宜慎重。
留守海.硬膜外腔注射药物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213倒总结.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4,2(1):9支满霞.硬膜外腔注射药物治疗顽固性腰腿痛.中国骨伤,1993,6(1):29扬留才,李玉华,万宝瑜.骶管用药PH值测定及其意义.颈腰痛杂志。
2000,21(11):35-36橱堆琦,李世和.腰椎阃盘宪出症与磷脂酶^2的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0,21(3):220孝惠芳,来世和,扬文燕,等.加碱性药物硬膜外腔阻滞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颈腰痛杂志,2001,22(1)27—28张过民,王抚民,李文献,等,胶原酶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中国骨伤,1997,10(6):3李育才,解强.胺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210例.中国骨伤,1999,12(2):32律德利,张洪战。
律束明,等.高浓度庚大霉素误注椎管内致脊髓损伤截瘫一例报告.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57李荚,钟贵诚,张增容.硬膜外腔封闭引起心脏骤停1例报告.颈腰痛杂志,2000,2I(3):246膳淑亭,侯玉彬.骶管注射致月经紊乱5例报告.颈腰痛杂志,2000,21(1):58林翔.骶管封闭致右眼视力减退1侧.颈腰痛杂志,2000,21(2):168胡兴才.胶愿肆致脊神经损伤1倒报告.颈腰痛杂志,2000,21,(4):282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滕蔚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200092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限手术,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的椎间盘中或突出髓核周围,通过该酶催化降解髓核的胶原成分,降低髓核内的压力,使突出的椎间盘回复或缩小,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消除或缓解症状的目的。
196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Sussman首先提出用胶原酶替代木瓜凝乳蛋白酶溶解突出椎间盘“7。
本文对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实验与l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药理实验研究1.1作用机理1953年InesMandl等报道从溶组织梭状芽孢秆菌(clostridiumhistolyticum)中制备分离出胶原酶,并证实胶原酶能特异性地催化降解天然未变性的胶原嘲。
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胶原是人体主要的结构蛋白,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胶原为原料的材料因其天然的止血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免疫原性及可控的生物降解性等性能,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胶原类创面材料的特点、作为支架材料和创面覆盖物应用的机制,并就其临床适应证、推荐使用方法、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形成较为规范、统一的专家共识,以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胶原类创面材料。
胶原是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具有独特的三螺旋结构,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皮肤、骨骼、内脏细胞间质及肌腔、韧带、巩膜等,约占体内蛋白质总量的1/3。
胶原与组织的形成、成熟,细胞间信息的传递,细胞增殖、分化、运动,细胞免疫,肿瘤转移以及关节润滑,伤口愈合,钙化作用和血液凝固等有密切关系,也与一些结缔组织胶原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说,胶原在生长发育、伤口愈合、血小板活化和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3]。
在外科应用的生物聚合材料中,胶原基材料来源于天然高分子,因其天然的止血性,良好的促细胞生长、趋化性能、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免疫原性及可控的生物降解性等性能,备受人们关注[4,5]。
其中用于创面的胶原类材料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临床使用历史,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创面修复、整形创面修复、慢性创面修复等。
目前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可用于创面的胶原类材料主要为Ⅰ型胶原产品,按类型可分为单层型胶原支架海绵、复合型胶原支架海绵和膜型胶原类材料,主要包括胶原蛋白海绵、可吸收性敷料、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医用胶原膜等。
尽管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广泛,但是在临床上存在认识不统一、方法各异的现象。
基于此背景,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胶原类创面材料,特组织临床专家汇集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及专家同行经验,共同制订《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以形成较为规范统一的胶原类创面材料使用规范,供临床使用时参考。
《海南医学》2008年第19卷第9期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是采用胶原酶注射选择性溶解髓核内的胶原纤维的一种微创介入疗法,为国内外一致公认的免除开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微创治疗方法。
我科从2004年5月~2007年10月间采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6例,经术前、术后的护理,随访5个月至2年零3个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536例经过CT 和/或MRI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患者,男275例,女261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2~11年,平均5.6年,所有病例溶解术前均有系统保守治疗史,但无缓解或缓解后反复发作史。
2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颈肩头部垫一薄枕,常规消毒手术区域皮肤,局部麻醉,在c 臂X 线引导下穿刺进入椎间盘,当有砂砾感或突破感时停止进针,用碘海醇造影定位,确认针尖在椎间盘内用生理盐水1ml 稀释胶原酶600单位注入椎间盘内观察患者无异常,调整进针方向穿刺到硬膜外前间隙,碘海醇定位后用生理盐水5ml 稀释胶原酶1200单位注入[1]。
3护理3.1术前护理3.1.1患者的准备:常规检查血、尿、便、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排除脊柱畸形,评估过敏史。
3.1.2体位练习:手术体位一般采取俯卧位,术后需俯卧6小时,长时间患者固定不动会感觉不适,甚至难以忍受,所以术前的体位训练较为重要,护理人员应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体位练习,帮助患者提高手术中的耐受性,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垫一软枕,直至能坚持1小时左右。
3.1.3术前的健康指导:此手术目前在国内开展相对比较是一种新微创介入治疗,患者对手术的疗效及成功持怀疑态度,担心手术失败加重病情,因而易产生恐惧及焦虑情绪,应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
3.1.3.1向患者讲解胶原酶化学溶解术的目的、疗效、适应症、常规的操作过程、术中可能会有的异常感觉及治疗优点,应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还应通过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亲人的关怀和鼓励,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对身体及心理的康复是不可缺少的。
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
腰椎间盘主要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构成。
由于年龄、遗传、机械应力损伤、环境等因素导致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时,型胶原蛋白减少而型胶原蛋白增多,椎间盘弹性下降,缓冲外力能力下降,因而更容易受到损伤而最终发展为LDH。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LDH发病率越来越高。
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以及中医治疗等。
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通常能更快及更大限度地改善症状。
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性手术与微创手术,其中胶原酶溶解术是常用的微创术式之一。
近年来,尽管微创技术不断发展,胶原酶溶解术在LDH 的治疗中仍占据重要位置。
二、胶原酶溶解术介绍
1. 胶原酶溶解术的定义
胶原酶溶解术是将胶原蛋白水解酶(简称胶原酶)注入病变椎间盘的突出
物内或/和其周围,依靠胶原酶分解胶原蛋白的药理作用来溶解胶原组织,使突出物减小或消失,以缓解或消除其对神经组织的压迫,并可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从而使病人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2. 胶原酶溶解术的作用机制
胶原酶是一种高度特异性作用于胶原蛋白螺旋结构的酶,能在生理pH值及温度条件下水解天然胶原蛋白。
此外,胶原酶还能抑制神经根致炎物质磷脂酶A2(PLA2) 的活性,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的炎性反应;因此对于临床合并较严重的神经根炎症和水肿的病人,可产生镇痛效果。
3. 适应证
胶原酶溶解术的适应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与CT、MRI等影像所示突出物压迫神经表现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治疗1~4周效果不佳,知情同意接受治疗者。
4. 禁忌证
胶原酶溶解术的禁忌证包括:合并脊髓变性或有明显脊髓及马尾神经损
伤表现者;合并骨性椎管或椎间孔狭窄者;合并腰椎失稳或滑脱者;突出物或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者;对胶原酶过敏者;存在未控制的代谢性疾病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失代偿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未控制的感染性疾病者;孕妇及儿童;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不适合手术者;其他疾病或原因不适合手术者。
三、胶原酶溶解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1. 盘内法
(1)盘内法穿刺路径:
(2)注射剂量:
2. 盘外法
(1)盘外穿刺路径:
(2)局部麻醉药试验:
(3)注射剂量:
3. 术后处理
术后病人需卧床休息及陪护,一般盘外法术后绝对卧床3天,盘内法术后绝对卧床5~7天,具体时间视术式及个体病情变化而定。
4. 不良事件防范及处理
(1)化学性脑脊髓膜炎:
(2)神经根损伤:
(3)椎间隙感染:
四、其他相关应用与展望
1. 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
临床常有将胶原酶溶解术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射频热凝、低温等离子消融、经皮髓核旋切等)联合应用的实践,或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整体疗效。
2. 胶原酶溶解术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国内在胶原酶溶解术广泛应用于LDH的基础上,也开展了其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治疗实践并取得良好疗效。
综上所述,经过40年的发展胶原酶溶解术作为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微创技术,其疗效及安全性已获得了较充分验证。
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严格选择适应证,强化操作技术规范,积极防范不良事件,并注重术后处理和康复指导,从而更好地保障该技术的规范安全使用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