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 透 检 测 工 艺 卡
- 格式:docx
- 大小:17.07 KB
- 文档页数:1
磁粉检测工艺卡的编制(通用部分)表1承压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注1:被检表面要求:a、清除并打磨焊缝及热影响区。
b、除去漆层,露出金属光泽。
c、打磨掉工件表面与电极接触处的非电导覆盖层。
d、使用干法检测时:清除油污等,工件表面要干净和干燥。
注2:油基载液使用:A、对腐蚀应严加防止的某些铁基合金(如经过加工面某些轴承或轴承套)B、水可能会引起电击的地方。
C、在水中浸泡可能引起氢脆的某些高强度钢;D、油基载液可填写“LPW-3号煤油”。
注3:偏置芯棒法:交流电I=(8~15)D中D=d+2T,每次有效监测区宽度约为4d,重叠10%。
注4:安全防护:A、检测现场应设灭火器,用于防火。
B、检测现场应有良好的通风,C、进容器内检测,要有进罐作业票,使用电器、照明用电应使用安全电压,并要办用电作业票。
打磨等作业要办动火票。
D、容器外设专人监护。
表2承压设备磁粉检测操作要求及主要工艺参数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制(例题)有一低温贮罐,如图所示,基本情况如下:1)设计压力:1.78MPa2)材质:09MnNiDR3)工件规格:φ2800×8000×18(mm)4)介质:丙烯5)设计温度:-45℃6)焊后要求整体热处理、水压试验和气密试验按JB/T4730.4-2005标准对A、B1、B2、C、D五道焊接接头进行磁粉检测,验收级别:Ⅰ级自选条件:CJE交流电磁轭、CXE交叉磁轭、标准试片(A1-15/100、A1-30/100、A1-60/100)、Fe3O4黑磁粉,YC2荧光磁粉,LPW-3号煤油。
编制承压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号:MT-01产品或工件名称低温储罐材料牌号09MnNiDR规格尺寸φ2800×8000×18mm热处理状态/检测部位A、B1、B2、C、D焊缝及热影响区,100%检测被检表面要求清除并打磨焊缝及热影响区表面检测时机热处理后检测设备CXE交流电磁轭CXE交叉磁轭标准试块(片)A1-30/100检测方法荧光、湿法:连续法光线及检测环境黑光福照度≥1000μW/cm2;环境光照度≤20Lx缺陷记录方式采用照相法、录像法和可剥性塑料薄膜等方式,并应用草图记录缺陷标示磁化方法磁轭法交叉磁场法电流种类磁化规范AC提升力≥45N提升力≥118N ,间隙0.5mm磁粉、载液及磁悬液配制浓度YC2荧光磁粉;LPW-3号煤油0.5g/L~2g/L磁悬液施加方法浇法/喷法质量验收标准JB/T4730.4-2005合格级别Ⅰ级磁粉检测质量评级要求1)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2)不允许存在任何线性缺陷磁痕3)圆形缺陷磁痕(评定框35mm×100mm)长径d≤1.5mm,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1个磁化方法示意图:磁化方法附加说明:1)A 焊缝用交叉磁轭磁化2)B1、B2焊缝用交叉磁轭磁化,由上而下行走。
1.总则:1.1目的规范和指导公司所进行的渗透检测。
1.2适用范围适用于钢结构无损检测的渗透检测项目。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采用ⅡC-d型方法用以检查金属或非金属的表面开口缺陷。
粉末冶金或多孔材料不采用此法。
ⅡC-d型方法是指使用溶剂悬浮湿式显像剂进行的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探伤方法。
1.3编制依据1)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2)JGJ 81-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3)GB 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4)JB/T9218-201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方法》5)GB∕T12604.3-2013《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6)NB/T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7)有关的程序文件。
8)相关的作业文件。
9)有关的工程和制造标准。
10)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11)顾客和供方指定的特殊特性。
12)人、机、料、法、环的特定条件。
13)统计过程控制要求。
14)过程的输入条件。
15)过程的输出要求,过程的目标。
2.渗透检测工艺流程3.检测准备3.1工艺准备3.1.1渗透检测方案大型检测项目或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以及本工艺规程未包括的渗透检测项目应单独编制渗透检测方案(或包含在无损检测方案中)。
渗透检测方案由PT-Ⅱ级以上人员编制,无损检测工程师审核,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3.1.2渗透检测工艺卡渗透检测前应编制渗透检测工艺卡。
渗透检测工艺卡由PT-Ⅱ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工程师审核,现场无损检测技术负责人批准。
3.2检测作业人员3.2.1从事渗透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有关部门或者与之相等的检测机构规定的按NDT人员资格认证的程序认可的人员。
经考核合格,并取得渗透检测Ⅰ级或Ⅰ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检测人员担任。
3.2.2Ⅰ级人员应在Ⅱ级或Ⅲ级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渗透检测操作和记录。
Ⅱ级或Ⅲ级人员有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签发检测报告。
渗透检测工艺标准1 适用范围1.1本工艺标准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结构件及其他设备的原材料及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
1.2本工艺标准与有关标准、规范、施工技术文件有抵触时,应以有关标准、规范、施工技术文件为准。
2 施工准备2.1 技术准备2.1.1 标准、规范2.1.1.1 JB/T4730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2.1.1.2 JB/T6064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2.1.1.3 JB/T9213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2.1.1.4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2.1.1.5 施工技术文件要求的其他检测标准2.1.2 施工技术文件中有关渗透检测的规定2.1.3 渗透检测方案渗透检测方案一般包含在安装施工方案中。
大型检测项目或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应单独编制渗透检测方案(或包含在无损检测方案中)。
渗透检测方案由PT-Ⅱ级或PT-Ⅲ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责任师审核,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2.1.4 渗透检测工艺卡渗透检测前应编制渗透检测工艺卡。
渗透检测工艺卡由PT-Ⅱ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责任人员(师)审核,现场无损检测技术负责人批准。
2.2 检测作业人员2.2.1 渗透检测工作应由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核合格,并取得渗透检测I级或I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检测人员担任。
2.2.2 Ⅰ级人员应在Ⅱ级或Ⅲ级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渗透检测操作和记录。
Ⅱ级或Ⅲ级人员有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签发检测报告。
2.2.3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2.2.4 检测人员的配备每个台班应配备PT-Ⅱ级或PT-Ⅲ级人员两名,辅助人员或PT-Ⅰ级人员一名。
2.3 检测设备与器材2.3.1 渗透探伤剂由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组成。
一般情况使用喷罐式渗透检测剂。
1、检测对象在制PTA结晶器如图1所示,规格尺寸:Φ3600×(14+3)×8600设计压力0.71MPa,试验压力0.89 MPa,设计温度165℃,工作介质:PTA水溶液+PTA悬浮晶体,焊缝系数1.0,一类容器,材质16MnR/06Cr19Ni10,工件温度:3℃。
2. 检测技术要求:(1)渗透检测方法确定:IIC-d;(2)渗透检测方法标准及验收等级:NB/T47013.5-2015/I级;(3)渗透检测重点:焊接接头表面裂纹、气孔等;(4)渗透检测灵敏度要求:C级;(5)渗透检测比例:内表面焊接接头和外表面角接接头进行100%。
(6)渗透检测剂:自选3. 现有检测设备及器材(不限于此):水源、电源、黑光灯、黑光辐照计、照度计、A型铝合金试块、B型镀铬试块、电动钢丝刷、钢丝刷、压缩空气、红外线测温仪、角向磨光机、喷砂设备、干净不脱毛棉布等。
4. 答题要求:请对《实际操作步骤及过程》进行修改及完善:对于错误的地方用下划线方式划出,在其右边修订内容栏中填写正确内容;对于缺少的内容,请补充完善;如认为原填写内容正确,则不作任何修改,并在其右边修改栏中划“√”。
实际操作步骤及过程专业综合题(50分)某在役加氢反应器R-301结构如下图。
设计压力19.0MPa,设计温度427℃,III类容器,规格 3000×27622×(200+8)mm,材料2.25Cr1-Mo,壳体及凸台堆焊材料为TP309L+TP347。
冷氢凸台表面堆焊层经机加工处理,要求停车开罐检验时对所有冷氢凸台及其拐角部位进行渗透检测,反应器器壁温度45℃。
按NB/T47013.5-2015选择高检测灵敏度。
1、回答下列问题(30分)(1)请写出对该加氢反应器进行渗透检测所依据的法规、标准和规定?(6分)答、依据TSG21-2016 NB/T47013.5-2015,GB150-2011,本厂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操作指导书,本厂质量管理文件,历次检验报告以及设计文件和图纸。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1.1 本工艺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1.2 本工艺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快干式显像的渗透检测方法。
适用的温度范围为10~50℃.当工件温度低于10℃或高于50℃,应作对比试验,工艺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3 本工艺参照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和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制订.1对检测人员的要求2.1 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渗透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渗透检测工作。
2.2 渗透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并每年检查一次.2.3检测报告由具有超声波Ⅱ或Ⅲ级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和签发.2。
4 检测人员应严格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和其它安全防护规定,确保安全生产。
2检测程序3。
1根据工程特点和本工艺编制具体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案》。
3.2 受检部位经外观检查合格后,由现场监理开据《无损检测指令单》。
3.3 检测人员按指令单要求进行检测准备,技术人员按实际情况编制《探伤工艺卡》.3。
4 现场检测人员按本工艺规程和《探伤工艺卡》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检测。
3。
5 根据检测结果和指令单,填写相应的回执单.若有返修,还应出据《返修通知单》,标明返修位置等。
将回执单和返修通知单递交监理,同时对受检部位进行检验试验状态标识。
3。
6 返修后,按要求重新进行检测。
3.7在检测过程中Ⅱ或Ⅲ级人员应在现场,所有的检测工作完成后,由具有渗透Ⅱ或Ⅲ级人员出据《渗透检测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
3渗透检测剂4.1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压力喷罐式,主要包括清洗剂、渗透剂和显像剂。
4。
2 渗透检测剂应存放在阴暗通风处,防止变质失效.4.3 渗透检测剂在使用前应用铝合金标准试块试验其有效性。
4试块5.1 对比试块采用A型铝合金标准试块。
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目的为规范渗透检测工作,明确各有关责任人的职责,保证检测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2范围2.本1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等。
本规程依据标准的要求编写,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制品在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满足《容规》和的要求。
本规程采用一《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一湿式显像剂》的着色渗透检测方法,使用的温度范围为3-50℃,当工件温度超出上述范围时,应作对比试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级人员按合同要求编写。
3职责3.检1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从事压力容器检测必须取得锅炉压力容器检测的资格证书。
3.检2测人员必须每年检查一次身体,其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
3.检3测操作人员对检测结果和检测部位的正确性负责。
4要求5.材1料和工具4.1渗.透1检测剂5.1.渗1透.检1测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表1的渗透检测剂供选用。
注:同一检测件,不同类型的检测剂禁止混用。
4.1.渗1透.检2测剂的鉴定生产厂应对每批渗透检测剂的灵敏度和主要性能进行检验,不合格品不能出厂。
进入本所的检测剂应低温避光处存放,并经对比试验合格方可使用。
对镍基合金材料检测时,应有生产厂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超过%的合格证明;对奥氏体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检测时,应有生产厂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超过1%的证明。
4.1对.比2试块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性能和确定检测工艺参数,选用两种对比试块。
铝合金对比试块(见图):主要用于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的优劣。
4.1.对2比.试2块的清洗和保存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
清洗通常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例1:1)的密封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等效方法保存。
4.1其.它3材料加工4.1.不3锈.钢1刷子:对镍基合金、奥氏体不锈钢或钛及钛合金检测,清理金属表面时需用不锈钢刷子。
射线探伤操作规程1目的该项操作规程,对压力容器产品的射线探伤实施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对压力容器进行无损检测射线探伤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和射线探伤中全过程的管理。
3选择的前提对给定工件进行射线探伤时,应根据有关规程和标准要求选择适当的探伤条件。
应以国标GB3323-87为选择条件的依据,焊缝透照按底片影像质量由低而高的要求分A级、AB级和B级三种检验等级。
压力容器焊缝的射线探伤,至少应满足AB级的要求。
不同的象质等级对底片的黑度、灵敏度与不清晰度有不同的规定。
要满足规定等级的象质要求,从探伤器材、方法、条件及程度等各个方面都要预先进行全面地部署。
4照相规范的确定在照相过程中,除了合理地选择透照方法外,还必须选择好透照规范,使小缺陷能够在底片上明显地辨别出来,从而达到高灵敏度。
有关规范的选择:1)射线源的选择,应选择小尺寸的射线源;2)透照距离的选择。
在透照中,焦距选择大多在600~700mm间;3)胶片与增感屏的选择。
通常照相时将原度为0.01~0.13mm的铅箔增感屏与非增感形胶片一起使用。
5几何参数的选择几何参数是影响射线照相灵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与合理选择。
1)焦点或射线源尺寸:焦点大小对缺陷影响在射线底片上的显示对比度和清晰度都有很大影响;2)焦点尺寸和几何布置会引起的影像模糊及放大;3)焦点尺寸与射线底片对比度;4)照射场内的X射线强度分布;5)透照距离L1的选择——对Uy值和满足K值的有效长度要综合考虑。
6曝光条件的选择及修正为得到满足射线透照应该具备的条件与象质良好的底片,通常要选择能够得到适当黑度和灵敏度的曝光条件进行透照。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曝光因子;2)曝光条件的选择;3)曝光条件的修正;4)底片黑度达到确定的范围。
6透度计为了评定底片的灵敏度,需要采用透度计,透度计是用来检查透照技术和胶片处理质量的。
我国GB3323-87《钢熔化焊时对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标准规定使用粗细不同的几根金属丝等距离排列做成的线型象质计,用底片上必须显示的最小钢丝直径与相应的象质指数来表示照相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