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
- 格式:docx
- 大小:37.31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第一篇:《月迹》教学设计三篇篇一:7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图片,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简介作者(幻灯展示)三、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倏忽(shū)锨刃(xiān)袅袅(niǎo)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嫉妒(jìdù)掬着沙(jū)踪迹(zōng)争执(zhí)酥酥(sū)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明确:追求美好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如:“月亮是长了腿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6、文章为什么用“月迹”作为标题?用“寻月”或“赏月”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部编五年级上语文《月迹》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月迹》的基本内容,掌握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的情感,体会人生道理。
2. 教学内容•《月迹》故事的背景和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特点和行为•文学作品的赏析与思考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的形象,引起学生对月亮的兴趣。
2.学习:讲解《月迹》的故事内容,学生跟读故事。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行为表现。
4.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月迹》中的重要情节,引导学生思考。
5.情感体验:通过分角色朗读或小品表演,让学生体验情感表达。
6.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月迹》的主题和人生启示。
二、预习案1. 阅读教材《月迹》•通读《月迹》故事,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理解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2. 背诵课文片段•背诵《月迹》中的精彩段落,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 思考问题•提前思考:为什么故事标题叫《月迹》?故事主题是什么?•设想结局:你觉得故事会怎样结束?为什么?三、课课练合集1. 课前小测•老师提问关于《月迹》的问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 语文练习•阅读理解:针对《月迹》故事的阅读理解题目,考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3. 创作练习•写作练习:请学生根据《月迹》的故事情节编写一个结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
4. 课堂表现•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现突出的同学可获得表扬。
5. 情感体验•情感分享:学生分享对《月迹》故事的感受和体会,促进情感交流和思考。
以上即为部编五年级上语文《月迹》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的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一、课文内容分析《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这篇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
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寻找月亮的踪迹,充满童趣。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呢?在穿衣镜上,在院子里,在河里,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月亮不断变化,充满动态美。
《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文章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月迹》是本单元最后的一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
此外,本文儿童化的语言,充满童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积累。
三、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悄、累、袅、嫦、娥、嫉、妒、瓷”,用多种方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月迹》教案设计4篇篇一:《月迹》学案篇一一、课前预习1、简介作者2、给加点生字词注音倏忽()锨刃()袅袅()粗糙()面面相觑()嫉妒()()掬着沙()踪迹()争吵()酥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请同学们探讨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三、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簇新,经常又什么都不觉满意”,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意了”,为什么?2、孩子们由“不满意”到“满意”,经验了哪些心理改变?这改变过程表现了什么?3、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穷无尽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公开课教案19《月迹》教案设计: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七年级备课组授课者:顾琴芬教学目标⒈ 学问与技能了解月亮的别称;驾驭有关月亮的古诗句。
⒉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改变的过程。
⒊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酷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主动心态,净化心灵。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改变轨迹。
2.难点:培育学生追求美妙事物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夜晚,一轮明月肆意的洒下皎洁的清辉,激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悠悠明月,曾牵动过多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咏月诗句……这些咏月诗文,或抒羁旅怀乡之情;或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感人生短促、时间消逝,真是丰富多彩,以至于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意再写这意蕴无穷的月。
然而贾平凹却另辟蹊径——写月迹。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贾平凹(wā)先生的《月迹》,追寻作者笔下月的踪迹,感受他笔下月亮的独特魅力以及所寄寓的独特感情。
二、简介作者(校对一下所划横线)三、初读课文,自主研学(自由地大声朗读)学习方法小贴士:1、标清节序;2、大声读课文(也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3、结合书下注释或运用字典等工具书给红体字词注音;4、速读课文,划出表示时、地、人的句子,并归纳所写的事情。
《月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迹现象,理解作者通过观察月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内容1.教学文本:《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小时候跟随祖父在农村生活,观察到了月亮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对时间的思考。
2.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迹现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迹现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教学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利用教学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板书课题《月迹》,让学生齐读课题。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月亮的变化及其原因。
3.合作学习(1)分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作者通过观察月迹,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牢固掌握。
(2)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月迹现象。
5.巩固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观察自然现象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月迹》月亮的变化时间的流逝作者的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让学生学会了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月迹》教案+练习及答案(苏教2021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轨迹;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轨迹;难点:1、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2、“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1、导语:我们曾经读过很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很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妙和纯净,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同学背诵。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贾平凹(wā)的《月迹》。
2、同学介绍: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夫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便利,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高校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当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状况三、整体感知课文1、认真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1--4节5--30节31--36节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3、认真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确: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楚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
又进一步在院内查找,发觉一切光滑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觉“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月迹》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认真观察月亮,结合想像或联想把自己心中的月亮生动地描绘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2.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1课时教学要点丰富积累;把握线索,理清寻月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识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初读积累1.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款款:缓慢。
掬(jū):两手捧(东西)。
粗糙(cāo):不精细,不光滑。
争执(zhí):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倏忽(shū):很快地,忽然。
袅袅(niá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面面相觑(qù):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看,瞧。
2.积累叠词。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袅、嫦”等生字,正确读写“款款、累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怀,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天空,常常能看到那一轮皎洁的明月。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描绘的对象,它承载着人们无尽的遐想和情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月迹》,看看在他的笔下,月亮有着怎样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袅、嫦、娥、嫉、妒”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3、思考: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些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默读课文,找出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盼月——寻月——议月2、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
(1)盼月时:“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孩子们盼月时的心情是急切的。
(2)寻月时:“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月迹》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认真观察月亮,结合想像或联想把自己心中的月亮生动地描绘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2.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1课时教学要点丰富积累;把握线索,理清寻月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识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初读积累1.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款款:缓慢。
掬(jū):两手捧(东西)。
粗糙(cāo):不精细,不光滑。
争执(zhí):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倏忽(shū):很快地,忽然。
袅袅(niá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面面相觑(qù):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看,瞧。
2.积累叠词。
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叠词。
(1)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___的桂树,___的枝,___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___的骨朵儿了。
(2)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___,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___的___的感觉。
3.积累动词。
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动词。
(1)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___的,墙该是玉___的。
(2)我们都___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___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___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___,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三)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怎样的事情?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件——盼月(第1~4段)寻月(第5~30段)议月(第31~36段);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
三、把握线索,探寻月迹1.散文在结构上看是自由的,可是在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的含义)明确:“月迹”是文章的线索。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
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就是孩童认知发展的过程。
它既是月的变化轨迹,又是孩童成长的轨迹。
2.说说寻月的过程。
明确:(1)中堂里,镜电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2)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知道还有人。
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
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3)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4)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3.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明确:——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小结: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
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第2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体悟情感1.夜晚,当一轮皎洁的明月爬上树梢,把它那银色的光芒洒向大地的时候,老师相信,当你们仰望那皎洁的月亮时,内心深处会有许多的感触,愿意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学生自主表达,教师聆听。
)参考:当我看到月亮时,我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吟诵)因为我的爸爸总是出差,我想他一定会很想家,想和我一起看月亮。
我会想起好吃的月饼,还有一家人围在一起赏月的快乐时光。
我会想起嫦娥奔月的传说。
我想登上月球看一看。
……老师小结:的确,同样的一轮明月会带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感受,那么,这一轮明月寄予了贾平凹怎样的思想感情呢?2.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用自己的符号标出。
如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标上“?”。
3.分组讨论:月亮象征着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呢?从中感悟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激励学生各抒己见,相机引导,点拨提高。
)明确:月亮象征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美好的情感。
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事物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美好的世界。
同时能体会到作家时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指导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作者感情。
)二、质疑探究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解答。
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沭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2.院中的月亮大而圆,玉玉的,银银的,“我”疑心花骨朵儿是繁星变的,“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心?明确:院子里没有满月,只有银色的月光。
为找月亮,看到了像星星一样闪着荧荧银光的花骨朵,疑心这是繁星变的,抬头寻星,才看见了头项的一轮明月。
因此“我”才有这样美好而奇妙、充满幻想的联想。
3.“我们”争执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为什么要争?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心理?明确:因为月亮里边有漂亮的女子,而三妹却想独自占有这个美好的东西。
因此引发了“我们”的羡慕和嫉妒,“我们”也要拥有这个好东西,所以争执起来。
这表现了孩子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占有的心理,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4.“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5.怎样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明确:一轮圈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么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6.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们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学生自主设疑提问,生生对话,教师点拨、提升。
)三、寻章摘句,细品情味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和美感。
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
例如:在孩童们那里,月亮“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时,“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本文的语言概括说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地方色彩较浓,喜用叠字形容事物,儿话音较多,具有口语化的倾向。
2.注意词语的锤炼。
使形象性加强,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
3.某些语言在服从内容整体要求的同时又蕴有哲理意味。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以上三个特点的语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说明,教师点拨总结。
)1.地方色彩较浓。
作者为陕西作家,所用语言富有陕西方言的某些特征:喜用叠字形容事物,儿话音较多,具有口语化的倾向。
例如:“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1)儿化音的使用。
全文共有二十多处用了儿化音,使文章语言有了口语化、方言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自然。
(2)叠词的大量运用。
全文共有十多处使用了叠词,写出了各处的月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玉玉的,银银的”,月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虽是作者临时自造的,但并不觉生硬不通,而是增强了细腻感和亲切味。
“疏琉的”,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