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指导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第4课时单元预习课——《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三篇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掌握文中生字词。
2.找准文中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地球家园的美好,培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一)聚焦主题,谈话激趣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美国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年度风云人物。
评出的这个人,是这一年中在全世界影响特别大的。
但1988年《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却是年度风云行星。
当时结果一公布,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你们想知道评选出的是哪颗行星吗?(课件呈现《时代周刊》的封皮)对,就是濒危的地球。
想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大家谈谈对地球现状的看法。
(二)研读导语,明确主题1.学生齐读单元导语——“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交流:你从中知道了什么?结合生活谈感受。
2.提炼单元主题。
(保护环境)3.教师出示单元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能简洁明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尊重不同的意见。
(3)学写倡议书,掌握倡议书的格式要求,将倡议的内容写清楚,写得有条理。
(三)浏览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1.快速阅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重点要读正确的字词:璀璨、蹚坏、耙、肆虐、盘踞。
重点要理解的词:“慷慨”的本义和在文中的意思。
重点要指导写好的字:裹、蔼。
2.选择默写10个生字词,并批阅。
3.选择文中的几段文字,指名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再次阅读,探讨交流1.读课题,理解题意。
(1)出示三篇文章的题目,齐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抓住“只有”体会这是人类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预示要珍惜。
学习《青山不老》,思考:为什么说青山不老?不老的只有青山吗?在文中还指什么?学习《三黑和土地》,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三黑的身份,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情感。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地形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气候特征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使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地形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难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气候的多样性;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总结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案例;3.制作好课件,准备好板书设计;4.安排好课堂活动,准备好相关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展示中国各地冬季的雪景、夏季的暴雨等。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同时,展示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习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阅读与理解。
2. 预习单的完成与反馈。
3. 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发放预习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3. 检查预习: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写作等,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预习单完成情况:检查学生预习单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习作指导《我经历的一件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表达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启发学生,抓住细节的变化,把事情写真实,把感受写真切。
3、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生活教学难点:抓住细节的变化,把事情写清楚教具准备:课件,实验材料(水袋、铅笔)。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主题师:孩子们,生活是多彩的,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事发生,当然也会给予我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这些事或者使你高兴、或者使你伤心、或者使你震惊、或者使你害怕、或者使你着迷、或者使你厌恶、或者使你感到后悔、或者使你感到庆幸、或者使你受到启发、或者使你受到教育……总之让你非常难忘。
那么如何把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分享给大家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我经历的一件事》(板书)二、学习观察,领悟方法1、我们经历的事那么多,有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想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呢?(提问)(预设:运动会胜利兴奋,课堂上遇蜘蛛害怕,参加故事紧张,同学带来草莓高兴,劳动让教室整洁累并快乐着……)2、老师发现同学们回忆起自己难忘的一件事时,神采飞扬,兴趣盎然,因为这些事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感受。
那么怎样才能让听到的人也都觉得这事确实令人难忘,似乎身临其境呢?首先就需要我们对经历的事件认真地——观察。
(板书:观察课件出示观察是人的第三只眼睛)让我们从一些定格的瞬间发现秘密吧。
3、出示图片,观察人物情绪。
说一说图中人物各是什么情绪,从哪里能看出来?(动作、神态,即人物的身体各器官变化)图片(1)是谁?他的情绪怎么样?哪里看出来的?眼睛、眉毛、嘴、手眼、眉、嘴这些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我们一般称为人物的神态描写;(板书:神态)手用力地举起,伸出两个食指,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板书:动作)就这样通过人物神态和动作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啦。
那我们再不妨想一想,此时刘翔可能在喊什么?他内心又在想什么?(充分的观察和想象就会让一张图片富有活力了吧!)图片(2)她的情绪怎么样?哪里看出来的?眼睛、眉毛、嘴、手图片(3)她的情绪怎么样?哪里看出来的?眼睛、眉毛、嘴、手图片(4)他的情绪怎么样?哪里看出来的?眼睛、眉毛、嘴、手我们再来看图片(5)爱是弯弯的眼睛流露出温柔的爱意,图片(6)厌恶时眼睛是斜视的,嘴是撇着的,头扭向一边,图片(7)这里的“欲”就是想要吃好吃的,所以眼睛是直直地盯着,嘴吧是不由自主地微张着。
《登泰山记》基础练习巩固+预习表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登泰山记》,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预习表格,自主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本阅读技巧的掌握。
2.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句式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登泰山记》的文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预习表格,自主学习课文,解决课文中的基本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基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基础练习的完成情况。
教学课件资料:1. 预习表格。
2. 课文译文。
3.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讲解。
4. 基础练习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预习表格,自主学习课文。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资料,包括预习表格、课文译文、难点讲解和基础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登泰山记》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进行讲解。
3. 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八、教学步骤:1. 回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回顾《登泰山记》的文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预习课教学目标1.识记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阅读同一类文章,大致了解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会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3.多种方式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分享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达到学以致用。
4.有进一步学习课文和相关知识的愿望,能用联系的态度看待所学习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明确主题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
今天我们读几篇和观察发现有关的文章。
二、明确要求,自主学习1.读导语,明要求(1)课件出示第八单元导语。
(2)自读导语,明确要求: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
(3)小结过渡:单元导语要求我们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启发我们观察并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2.读文,扫除生字词(1)明确学习目标: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2)出示预习单:(二)全班交流展示1.出示词语,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2.出示重点段落,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脚》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的住宅》3.教师点拨指导,重点强调(1)小组汇报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师生交流,教师抓住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指导。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预习单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积极思考,能从不同内容提出问题。
3.分角色朗读,感受童话魅力。
4.品读课文,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蔓、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体会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积极思考,能从不同内容提出问题。
2.品读课文,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蔓、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体会生命的美好。
【写作背景】这个小故事,首先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关于这个小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
这就是我开满了花的花园。
"【教学过程】(建议教学两课时)一、谈话导入,掲示课题1.交流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2.出示课题,了解安徒生。
二、对照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语的识记。
2.结合预习单的反馈情况,相机指导两三个生字的书写。
3.交流课文的整体感知。
(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4.指导学生梳理问题,明白提出问题的方法:“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和“针对全文"。
(1)集体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指导学生将部分类似问题合并,并相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预设1:对个别词语的不理解;预设2: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预设3:在小女孩的眼中,这一粒豌豆为什么可以形成“小花园"?预设4:母亲为什么一开始会“不相信”,进而“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预设5:豌豆开花的日子,小女孩为什么会感觉“这一天像一个节日”?预设6:最后的那粒豌豆为什么是“最了不起的一粒"?…………(预设的2.3就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2)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提出问题的方法: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针对全文……(3)按照不同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分类梳理、整理问题清单。
《诫子书》预习单班级:姓名:学号:(一)任务一:读书信・读家书之韵味XXX当时尽管“聪慧可爱”,但仅有八岁,请你化身为读信人,为XXX朗读家书。
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1.读准字音夫()淡泊()淫()慢险躁()遂()庐()2 .读对节奏①为分句之间标上标点符号,用划分句内停顿,并分享断句的方法。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我的断句小妙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朗读,说说这封家书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出感情说说这封家书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朗读?4 .我们为诸葛瞻朗读了信件,还要向他解释这封信的内容。
请你先用现代汉语为他翻译这封信的内容。
翻译时,先解决以下重点字词。
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淫慢则不能励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不接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守鹿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XXX:。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习作指导课和讲评课教学设计《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习作内容】展开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教材分析】“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内容。
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科学知识展开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教材先为学生展示了三幅图片,如果大脑能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人能在火星上生活,如果你能用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为学生的想象拓展空间,旨在从不丗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科学幻想,激活想象力。
提出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
关于“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是什么”的交流,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明确什么是科幻故事,并借助读过的科幻故事打开习作思路。
关于“故事里写了哪些现实中并不存在,却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的交流,让学生了解科幻故事的特点。
对于“这些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和命运产生的影响”的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有密切的关系。
交流之后大胆设想:人物的生活环境会是怎样的?他们可能运用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技使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怎样的奇特经历?引导学生写故事时,大胆放飞自己的想象,尽可能让故事奇特、新颖。
完成习作后进行交流,看看谁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按要求修改完善习作。
【教学目标】1.能展开想象力,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2. 巧妙构思,加入科学元素,做到自由表达。
【教学重点】放飞想象,大胆设想,写一个神奇的科幻故事。
【教学难点】发挥科学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个科幻故事。
【课前准备】1.阅读科幻方面的书籍《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等,从中找一个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初步感知科幻故事的特点。
2.读科普类的文章,搜集相关的科学方面的知识或资料。
【课时安排】指导习作+完成草稿2课时【教学过程】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课件出示:外星人、大白、机器猫的形象。
他们都来自哪里?他们都有什么本领?过渡: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都来自于科幻故事。
基于预习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摘要:新课改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都是不可取的,要把它全盘否定。
比如,传统的教学中所提倡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及时复习的四步法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通过教学经历谈谈对课前预习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课前预习;有效预习;教学设计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趋增长,主动寻求和获得知识将更有意义。
学会学习成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了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未来的成功者必须是会学习的人、是具备学习能力的人。
学会学习必须要善于自学,自主学习是各种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创造力的核心。
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通过预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品质,掌握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一生幸福地成长。
由此可知,预习是学生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可以帮助学生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的效果,巩固已学知识,发展自学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本文是为了让我校教师更加认识到加强预习可提高教学效益的道理。
基于本校,想通过观察、调查、统计、分析来找出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到底是教师的指导不当还是学生自身的习惯、态度的问题。
为此在全校开展两个层面的调研。
【调研1】从有没有老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预习任务的形式、学生对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态度、学生对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效果的四个方面,对本校五个专业中选取的20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了解学生预习实施情况。
【调研1结果】调查结果显示,200名学生中,认为只有70%的教师会布置预习任务;预习任务通常是问答题的形式,并要求在书中画出答案所在位置;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只有30%的学生完成,没完成的学生还以答案都在书上或忘记了等作为理由。
四年级下册十三课预习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十三课是夜莺的歌声,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夜莺的呢?从哪些角度描述它的歌声?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十三课预习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十三课预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
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1o空k#ng塞s1i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四年级下册十三课预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
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学习提示”,预习课文,《给老师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2、检查预习,读通课文,学会生字。
二、教学过程1、学习“学习提示”,了解训练重点(学会按三项要求预习课文)。
(1)回顾关于“预习”——过去我们学会了什么?(三年级、四年级)(2)自学“学习提示”,同桌议议,然后指名说:什么叫预习?预习有哪三项要求?2、按照预习要求,逐项进行预习:(1)读通课文,快速、轻声、自由地读两遍,读准生字的音。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可注在书上)。
(完成作业本第一题)(3)边读边想,了解课文内容,发现疑难问题。
通过多次默读课文,运用不同符号做标记。
①遇到不理解的句子用“”标出,并打上“?”。
(完成作业本第2题)②难理解的片段用“()”标出,同时打上“?”。
③其他不懂的安排或疑难问题用“——”标出,同时打上“?”。
3、检查第一项预习情况。
指名读课文,全班评议。
(字音有否读准,有无添字、漏字,是否读破句)4、作业:(1)作业本3、6题(课内完成)。
(2)中午写字课听写词语。
(3)上交课本,检查预习习惯的养成情况。
(标注要求规范)(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预备下节课使用。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检查第二项预习情况,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第三项预习情况,归纳疑难问题。
3、给课文分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1、指出学习目标。
2、检查第二项预习情况。
(1)明白检查第二项预习要求,思考一下。
(2)根据预习要求,进行检查:检查学生如何按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懂字、词的意思。
(汇报过程略)3、检查第三项预习情况,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给老师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16.《桥》预习指导教学设计备课人:寿光市古城街道古城小学王伟【课型】预习指导课【教学目标】1. 认识1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6《桥》,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快速地阅读15《金色的鱼钩》。
3.概括《金色的鱼钩》、《桥》的主要内容,体会老班长和老汉的精神品质。
4. 练习快速阅读,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1.概括《金色的鱼钩》、《桥》的主要内容,体会老班长和老汉的精神品质。
2.找出《金色的鱼钩》、《桥》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和描写环境的句子,【教学难点】练习快速阅读,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查阅长征的历史资料、松潘草地的资料、长征故事等。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感知主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预习第四单元的两篇课文,预习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上的“单元导读”内容,思考:这组教材,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呢?编者要培养我们怎样的能力?二、揭示课题,预习课文同学们,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洪水突发的和平时期,我们国家都涌现出了一批批让人敬仰的英雄,他们身上有金子般宝贵的精神,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感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预习《金色的鱼钩》《桥》这两篇课文,感受英雄们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品质。
(大屏幕出示预习要求)预习要求:(1)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能利用手中的字词典解决不理解的词意,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将课文读熟练。
(3)用横线划出《金色的鱼钩》、《桥》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和描写环境的句子。
部编本语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课堂纵横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个人思想历程上的重要选择,弱国子民在海外的奋争,在民族狂热中保持冷静的教师,超越民族感情的师生之情,这些信息相互交汇,共同编织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因此,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介绍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
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在组织材料的方法上很有特点,可先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暗线。
课前准备鲁迅相关资料及藤野先生的照片。
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清文章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产生共鸣,利用主问题及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修饰词语的准确运用。
第1课时教学要点积累词语;了镌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自学课文,理清文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经过了这两年的学习,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都认识了先生笔下的哪些人物呢?今天我们将再来认识一位鲁迅先生笔下的新朋友——藤野先生。
2.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文中作者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习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和背景。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由来和意义。
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名人名言,引发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1.3 教学方法采用视频、图片、故事等形式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目标。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反应,了解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探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示例,阐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学习的意义。
通过提问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认同程度。
收集学生的思考题答案,分析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观点。
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个人学习习惯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培养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3.4 教学评估收集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评估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
第四章:激发学习动力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态度。
4.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培养他们积极学习的情感态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经验等方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和鼓舞,激发学习动力。
散步课文预习教案设计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散步课文预习教案设计(共含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散步课文预习教案设计散步课文预习教案设计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
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
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内容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
(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预习指导课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预习指导课
水南路小学黄继宁
【预习目标】:
初步认识,在数学中,有一个整体的说法,这个整体就叫做单位“1”。
并通过预习,复习分数。
找找生活中的分数。
【预习提纲】
1、阅读课本(P60-62),回忆我们学过的分数,说一说1
4
可以表示什么?说出3
个生活中的例子。
2、思考:什么是单位“1”?它和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预习指导:
首先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这些主题图有什么样的特点?
我们来看1
4
这个分数,大家想到了什么?
通过主题图,说一说1
4
表示什么?
生1:四分之一表示把一个西瓜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这位同学说对了吗?
学生:不对。
师:那么正确的应该如何表达?
生2:应该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法,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后,独立思考。
师:谁来说一说?
生3:我们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这就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生:四个苹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我们现在给这个整体一个新的称呼,我们把这四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我们就说这四个苹果叫做单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