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茶与禅的关系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4.33 KB
- 文档页数:3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禅宗的环境与茶道的普及其次,茶道的推广得力于禅门僧侣。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里有句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这种兴盛不仅是南朝,北朝也一样,南北朝直至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寺庙林立、僧侣众多。
而人们常说: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
由于僧人对茶叶的需求,从南北朝开始,茶就通过分布在南北各地的名山胜迹中由僧侣传播开来。
中唐之后佛教的八大宗派[v]中除了禅宗和净土宗外,其他宗派都走向衰微,而那时天下寺院多半都属于禅宗的道场。
茶道的初始若以唐代陆羽的《茶经》为标志的话,从这点来定论茶道的推广得力于禅宗也无不可(因为禅宗的确立也是在唐代)。
禅宗特有的山林禅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使得禅宗的各大门派兴盛的同时也带动了僧侣对茶道的进一步推广。
禅宗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一直延续着朴素的山林禅风,这种山林禅风为避免统治者对宗教信仰的干涉,也为修禅打坐提供上佳的环境,通常选择远离城市的山林居住。
而这样的环境对于茶叶的培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另外出家人离开了政府官宦的支持,势必要有自给自足的经济作为保障。
出家人由于信仰的限制,还要考虑到经济收入的方式不能与戒律相违背,培植茶叶无疑就成了最好的收入方式之一。
僧人所住的环境大多是云雾袅绕之壑谷,或是清泉竹林之山涧,无一不透露着幽雅脱俗之气,这在很多茶诗中就有所表现,如唐朝灵一禅师在《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中描写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宋代永颐禅师在《食新茶》说到:自向山中来,泉石足幽弄饱此岩壑真,清风愿暇送。
当然,佛门清静优雅之环境还只是茶道的外在条件,因为真正的茶道还必须具有深邃高远的禅意。
二、禅宗的坐禅与茶道的药理关系出家人讲修行,而修行的根本是戒律的秉持,在戒律的基础上出家人的必修功课就是打坐修禅,虽然禅宗里对于禅的表现可以不拘于任何的行式,即所谓的担柴运水皆是道,但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达到那样的根基,所以禅宗道场还是设有专门供人打坐的禅堂,还必须以打坐的形式来修炼定。
禅宗与中国茶道关系的关系禅宗与中国茶道的关系禅宗与中国茶道有着深厚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禅宗和茶道都起源于中国,其思想理念和修行方式有许多相通之处,互为补充,共同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和核心教义、茶道的发展和传承,以及禅宗和茶道的共同点与相互影响等方面来探讨禅宗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一、禅宗的起源与核心教义禅宗,又被称为“禅Buddhism”,是佛教中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期。
它以达摩祖师为创始人,强调默念参悟、直指人心,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觉悟的境地。
禅宗的核心教义是坐禅修行(Zazen),通过打坐的方式,与内心对话,以消除杂念,觉悟真性。
它强调“即此即彼”的理念,即现实与超越现实的统一。
禅宗主张直接体验,超越言语和思维的束缚,寻求内心的洞察和觉悟的智慧。
二、茶道的发展和传承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8世纪的周代。
茶道强调茶的品质、泡茶的技艺和茶文化的陶冶人心。
茶道的发展经历了宋代的煮茶法、明代的煎茶法和清代的点茶法等不同的阶段。
茶道的传承依赖于家族和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传统的茶道仪式中,寻求身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是关键。
三、禅宗与茶道的共同点与相互影响禅宗和茶道有着深入的共同点和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修身养性:禅宗和茶道都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通过打坐修炼和品茗泡茶,人们可以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态度,提高专注力和洞察力。
2. 艺术修养:禅宗和茶道都追求艺术的修养。
禅宗强调“禅味”和“画境”,追求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感觉共鸣。
茶道注重茶艺的礼仪和品味,倡导简约、雅致、恬淡的茶道精神。
3. 自然观念:禅宗和茶道都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禅宗强调观察自然的变化和万物的规律,茶道注重体验大自然的恩赐和生命之美。
在禅园和茶园中的修行,人们可以更加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和生机。
4. 心灵抚慰:禅宗和茶道都能够抚慰心灵和减轻压力。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中国茶道与禅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通过茶的煮、沏、闻、品的过程,融入了禅宗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在禅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传统。
茶道起初是贵族阶层的享受,后来逐渐普及至庶民,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茶道的主要内容包括茶叶的选取、煮茶、沏茶、品茶以及茶具的使用。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煮茶的方法,更包含了精神修养和审美追求。
二、禅文化的发展与影响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佛教,并在中国得到发展和演变。
禅宗强调内心的静默和思想的超越,主张通过冥想和禅修来达到对真理的领悟。
禅宗对于艺术、文化、哲学等领域的影响十分深远,也对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强调此时此地的真实体验,茶道的沏茶过程与禅宗的禅修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茶道的煮、沏、闻、品的过程,人们可以沉浸在当下的完美状态中,感受茶香的芬芳,体验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三、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茶道与禅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哲学、内涵和形式上都有相通之处。
茶道强调此时此地的真实体验,与禅宗的“只此一念”的理念相符。
无论是禅宗的冥想还是茶道的品茶,都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静默。
在茶道中,沏茶的过程需要专注和敏锐的感受,与禅宗中的静思观想相似。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体验到茶香悠扬,味道醇厚,这些又与禅修中的内观体验相呼应。
茶道的独特氛围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感受当下的美好。
四、茶道与禅文化对个人的启示茶道与禅文化的结合为个人的成长与修养带来了启示。
茶道需要人们在煮茶、沏茶、品茶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细致入微地感受每一个细节。
而禅宗也要求人们保持专注,清除杂念,专注于当下。
通过茶道与禅修的结合,人们可以培养专注力、耐心和谦逊之心。
茶道与禅宗的结合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自然相融的方式。
中国茶道文化与禅意茶道,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传统,融合了禅宗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它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寂静,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修行。
通过茶道,人们可以感受到禅意的深沉和内心的宁静。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以及茶道的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相传茶的发现始于西汉时期。
据说,当时有一位叫神农的皇帝在采草时,偶然将一片茶叶放入嘴中,觉得其味甘美,于是茶就被人们发现并开始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渐渐被人们用于祭祀、医疗和养生等方面。
而茶道的形成则是在唐代,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了茶道的重要经典,确立了茶道的基本原则和礼仪。
茶道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人甚至将茶与禅宗相结合,开创了茶与禅的新纪元。
茶道开始注重内心的宁静与默默,追求饮茶时的专注和沉思。
从此,茶道不仅仅是一种品味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感悟生命的方式。
二、茶道与禅宗的关系茶道和禅宗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可谓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茶道的精神和禅宗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共通之处。
茶道注重的是此时此地、一心一意,与禅宗追求的禅定与觉悟相契合。
禅宗注重的是内心的静谧和顿悟,茶道则通过饮茶的仪式和态度来实现这种追求。
在茶道中,泡茶的过程就如同禅修一般,需要专注的态度和仔细的观察。
泡茶要求参与者内心平静,抛却杂念,将全身心的注意力放在茶的冲泡上,以达到内心的深层宁静。
禅宗的清净寂静与茶道的独自沉思相互呼应,使人在品茗的过程中产生舒缓和平和的心境。
三、茶道的核心思想茶道的核心思想体现在茶道的仪式、礼仪和审美观念中。
茶道强调的是尊重、谦虚、和谐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茶道注重的是个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协调,反对过度的张扬和浮躁。
茶道鼓励人们在茶道的世界里找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远离世俗的喧嚣与浮华。
茶道的审美观念强调简约、素雅和自然,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之处。
中国历史茶与禅的关系是什么茶与禅有共同之处,那么你们知道茶与禅的关系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与禅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与禅的关系“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
“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
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
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可以说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茶是僧人坐禅修行不可缺少的饮料,两者密切相关。
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又说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为不发之药。
它有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不世之功。
茶之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起始是因为健胃和提神。
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惟许饮茶。
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心灵净化,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
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
晶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
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静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不过这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
不若以茶的本性来论说来得贴切:冷静、思索、理智。
这和禅当下得到宁静的思想宗旨也是一致的。
品茶是一种美的景致,茶道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与禅也的确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
我们不妨静下心,暂且从一天的喧嚣中解脱出来,让心灵步尘赵州和尚一并“吃茶去”。
禅与茶的联系中国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禅宗与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受禅宗的影响。
在禅宗的理念和修行方法的指导下,中国茶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和仪式。
本文将探讨禅宗与中国茶道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为什么禅宗在茶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禅宗是由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佛教流派。
它强调禅修、静坐和寻求内心觉醒。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而非依赖于文字或外在的形式。
这种内心的觉醒和体验与中国茶道的追求精神内在品味的理念相契合。
中国茶道,又称茶艺,是一种通过沏茶、品茗来达到修身养性的仪式。
它注重的是茶的香、色、味和形的和谐统一。
在茶道中,沏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冥想的状态,茶艺师必须全神贯注地沉浸其中。
这种心无旁骛的专注与禅宗追求的内心平静和觉醒的境界相符合。
在禅宗和茶道的交融中,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式对茶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道强调随顺自然、凝神静心,倡导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些观念与禅宗的中心思想相契合,禅宗对茶道的诸多要求和修行方法对于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专注和现在的觉知,茶道也倡导专注在沏茶和品茗的当下。
茶艺师必须把心思集中在每一个步骤上,准备、沏茶、品茗,每个环节都需要专注和全神贯注。
这种专注的状态使得茶道成为了一种冥想的过程,让人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其次,禅宗追求的真实与茶道的“随缘”态度相呼应。
茶道主张随顺自然,不强求。
茶艺师需要根据自然的变化和茶叶的特点,调整沏茶的温度、时间和水量,以达到最佳的沏茶效果。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与禅宗追求的修行境界相通,通过茶道的实践,人们也可以体验到禅宗追求的真实与自然的境界。
此外,禅宗倡导珍视当下,茶道也强调品味茶的当下感受。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闻香、品味、感受,将注意力集中在茶的色、香、味、形上。
这种专注于当下的态度使得人们可以从茶中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也与禅宗的思想相呼应。
总结起来,禅宗与中国茶道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
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式对茶道的发展和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茶与禅宗茶道中的心灵修行茶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茶作为禅宗修行的一部分,融入了禅宗的理念和境界。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沏茶、品茶的过程,实现了心灵的修行与启迪。
本文将探讨茶与禅宗茶道中的心灵修行,并探索这种修行对人们的意义。
一、茶与禅宗的渊源茶起源于中国,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禅宗则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
两者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禅宗大师达摩将禅宗思想与茶道结合,形成了禅宗茶道的基础。
茶与禅宗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相互渗透,茶道成为了禅宗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茶道中的心灵修行1. 内观与冥想在茶道中,冥想是一项重要的修行方式。
当我们冥想时,全神贯注地专注在冲泡和品茶的过程中,减少杂念的干扰。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感受每一个动作的细微变化,体会茶叶的香气、口感和茶汤的温度。
这种专注于当下的冥想,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内观能力,并培养我们对生活感悟的能力。
2. 氛围与意境茶道强调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在茶室的布置、茶器的选择以及对茶艺的细致追求中,创造出一种静谧、美丽、和谐的氛围。
这种氛围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平静与美好情感,帮助我们放下纷扰的思绪,享受当下的宁静。
3. 与自然的连接茶道注重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茶道的修行中,我们不仅要致敬茶树,还要在冲泡过程中模仿大自然的变化。
从水的落差中呈现飞流直下的瀑布景象,到茶汤的涟漪呈现出微风拂面的感觉,茶道中融入了对自然的崇敬,使我们更加关注自然之美,与自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共鸣。
三、茶与禅宗茶道的意义1. 增强专注力在茶道的修行中,我们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冲泡和品茶的过程中。
通过不断地练习,我们的专注力和耐心得到了增强。
这种专注力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效率,减少分心和浮躁的情绪,并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美好。
2. 增进情感体验茶道中的冥想和沏茶过程,可以激发我们对美的感知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平淡的生活中,通过茶道的修行,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生活的细节,感受到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
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一、茶事以禅道为宗著名的一休禅师有过这样的论说:茶应合乎佛法妙道。
将禅意移入点茶,为众生而自观心,如是行茶道。
“茶事以禅道为宗”,揭示了茶道的根源。
茶道不是游戏,不能作为慰藉玩乐来学习,而是以此来真正地磨炼自己的心。
茶有礼法,还不止有礼法这形式。
那种礼法归归根结底,贯穿着本来空无的真理。
点茶,点是镇静、休息的意思。
点茶是让心镇静,断除一切烦恼妄想,显出自己的本心、本性,到达本来清净无垢的境界。
“一切茶事所用之处,皆同禅道。
自无宾主之茶,体用露地、数寄、馆乃至其他。
处处无非禅意。
究其详情,应知此意”。
举出茶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词,都从禅语中来。
在茶道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
“无宾主之茶”是指主客都以无心的境界来行茶道仪轨。
“体用露地”,《法华经》:出三界火宅,坐于露地。
《法华经文句》:见惑虽除,思惑犹在,不能名露地。
三界思惑尽,方可名露地。
体用的体是指本体真空,即我们的本心、本性所显露之处。
茶心,也是真空。
茶心什么也没有。
无我无心,并且随时随地地无心点茶,便是妙有的真髓。
关于“数奇”有很多解释:1、是喜欢数寄的发音。
2、数寄的字义有“数多寄心”。
3、数寄的寄取自于奇,不能除尽,是不完整、不匀称的。
4、“数寄屋”称为空屋,是空的意思和本来皆空、本来无一物等禅语相通。
“佗”,表示事物的不足状态。
用禅语来说就是知足。
事物不足之处反面满足,知足而乐。
把一个人简素清寂乐于茶道称为“佗茶”。
佗之茶,以枯淡,朴素以及“和敬清寂”为其精神,而禅的精神蕴涵在茶的形式中。
点茶的极意是了解自性,唯有和茶道成为一心一体,才能进入茶之三味。
茶道中茶三味,并不在于品茶本身的味道,而在于心境达到杂念不起,无我,无心,显露自己本来面日的境界。
茶道与禅的关系中国是茶的故乡。
四川、云南一带的山岳、丘陵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茶的原产地。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的关系茶禅一味。
禅给人一种茶的享受和味道,而茶之中也包含着无限的禅味。
古往今来,形容茶之禅味的诗歌不胜枚举。
例如日本的绍鸥禅师曾引用过一首诗,诗歌大意是:秋风萧萧,黄花谢了,红叶隐了,一片静寂,仿佛回到了原野,这晚秋的景色正同茶味相通。
无独有偶,作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也引过一首诗,大意是:只要见到深山雪野里萌生的小草,你就会感到花香鸟语的春天在你眼前大放光彩。
白雪皑皑的山间,一轮朗日高照,从雪薄冰融处突然发现一点小草的生机,发现一点生命的信息。
一株最先从冬的死寂中挣扎出来的小草的强烈的生命意志,就是动人心魄的禅意。
正如枯木遇风作龙吟一样,禅的定与悟的动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真正的生命,这即是禅的生命,是茶的三味。
禅与茶的联系从中国古代就已开始。
中国古代的茶叶经由高丽传入日本,成为日本的一种文化。
而禅成为茶道,最初是在禅宗寺院中作为一种规则定下来的,即有人到寺院拜访方丈时,或有施主在寺院访问时,作为礼节端茶上来。
在“百丈清规”中,百丈禅师对喝茶的规则、修炼制定了一系列细密的规定。
五代时期,稽山有位禅师。
在投子和尚门下修行时,他担任柴头,负责寺内的柴禾供应。
一日砍完柴后,投子和尚为了表示赞许,倒给他一杯茶。
投子和尚边斟茶边说:“森罗万象,尽在这里。
”他以茶论禅,意思是说杯茶包含了森罗万象,就不是一杯简单的茶,喝得不好是要倒霉的。
这位禅师当仁不让,投子和尚的话音刚落,他已将茶碗砸摔在地,反问其师:“森罗万象,到底在哪里?”禅锋甚是厉害。
投子和尚平静地说了一句:“可惜了这杯茶。
”意思是说,把一杯热腾腾的茶浪费了,这个举动说明他尚欠火候,还没有真正到达化境。
珍惜一杯茶,也就是珍惜生命中的禅机。
只有“杀人刀”,没有“活人剑”,只能说明他没有悟道真正的禅意。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中国茶道与禅文化是两个融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追求。
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禅文化则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禅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茶与禅的起源、共同修行、表达精神追求等方面进行展开。
一、茶与禅的起源茶与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
茶的起源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中国人民发现和利用。
在古代,茶被当作草药具有药用价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饮品。
而禅宗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支,最早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
茶道与禅宗在唐代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互为影响。
佛教寺庙开始在茶园附近种植茶树,僧众将茶叶用于修行之中。
二、茶道与禅的共同修行茶道和禅修都有着共同的修行方式和精神追求。
茶道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敬畏,禅修也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无论是品茶还是禅修,都需要释放杂念,集中注意力,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体验当下的境界。
茶道中的“四忘”,即忘却名利、忘却杂念、忘却过去、忘却未来,与禅修的精神内涵相通。
茶道饮茶的过程也类似于禅修的打坐,都是通过专注的姿势和动作来达到心灵的宁静。
三、茶道与禅的精神追求茶道和禅都追求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追求的是心灵的慰藉和平静。
茶道通过品茶,感受茶香、观察水色和器物的美感,以此来陶冶心性,提升生活品质。
茶道中的自然精神与禅宗强调的“顿悟”相契合,都是通过静心、净化思想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与放松。
茶道和禅修一样,都强调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茶与自然的结合来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茶道和禅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追求。
茶道以其独特的仪式和艺术形式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参与,而禅文化则以其深远的思想影响和修行方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茶道与禅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总结:中国茶道与禅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中国历史茶与禅的关系是什么
晶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
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静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不过这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
“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
不若以茶的本性来论说来得贴切:冷静、思索、理智。
这和禅当下得到宁静的思想宗旨也是一致的。
品茶是一种美的景致,茶道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与禅也的确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
我们不妨静下心,暂且从一天的喧嚣中解脱出来,让心灵步尘赵州和尚一并“吃
茶去”。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在日的兰溪道隆门下弟子日僧南浦昭
明入宋求法,成淳三年(1267年)辞山归国,带回中国茶典籍多部及
径山茶宴用的茶台子及茶道器具多种,从而将径山茶宴,中国禅院
茶礼系统地传入日本。
到了16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
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得到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
在茶中得到
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
接起来了。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
提高到精神高度。
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在茶宴上,要谈佛经
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教、人生观念都融为
一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说由此产生。
茶与禅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体感受,非深味之不可。
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静、安谧。
参禅要澄心静虑地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
求清逸、冲和、幽寂。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
位一体,水乳交融。
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从
而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在民间茶礼方面,由于宫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它对佛教影响也很大。
自释迦以来,佛教重要修行之一,就是坐禅。
要求独自一人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而睡,90天
为期。
此外,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
于是既有提神醒脑、驱除疲劳困倦,又有清心修行的茶,成为禅僧必不可少的饮料。
禅僧坐禅时,每焚完一支香,就要饮茶,一天多的喝到四、五十碗,饮茶有助参禅、面壁省悟的妙用,为越来越多的僧人所亲身体验和
感受。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泰山灵岩寺降魔藏“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逐成
风俗”。
唐代诗人杜牧的“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
诗句,更生动地描述了老僧参禅烹茶时闭静雅致的情景。
禅境和品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体验和顿悟的归宿。
茶之韵
味千万种,说不清道不明,正如禅宗“拈花微笑”,可意会不可言传。
品茶品出味,是一种悟,是得道,故茶中有道,茶中有禅。
修禅求静,和静怡真,心斋坐忘,涤除玄鉴,澄怀方能悟道;品
茶亦需求静,茶道精神“和、敬、清、寂”,静中方能晶出茶之韵、茶之美。
“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
“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修禅求简,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修禅者要从平凡小事中通过静虑,悟透人生,参破四谛。
品茶亦求简
求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说:“茶道不过烧水点茶而己”,其实
质是要人从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中去感悟宇宙人生。
“禅茶一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禅需茶助修行,而嗜茶之风尚,又促进了茶事发展。
茶禅文化亦交融辉映,合而双利,形成
人与自然的佳缘。
屋外细雨缠绵,屋内禅茶相对,僧盘坐案前,茶具热气成束,袅袅飘去。
让我们在这样一幅静谥、玄机、古朴的画面前,在茶叶的轻舞飞扬中,以禅洗去尘缘,清净思维,体悟人生的无限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