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悬吊运动疗法(20200730085252)
- 格式:pdf
- 大小:9.10 MB
- 文档页数:50
悬吊训练练习方案方案一:腰腹核心稳定性练习锻炼部位:腰、臀部、大腿后群等背侧肌群。
起始姿势:仰卧,双手抱于胸前,双脚悬吊,双肩支撑。
动作描述:向上伸展髋部,缓慢外展双腿。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肩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悬吊一侧的腰、臀部、大腿后群等背侧肌群。
起始姿势:仰卧,双手抱于胸前,单脚悬吊,双肩支撑。
动作描述:向上伸展髋部,缓慢外展未悬吊一侧下肢。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肩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腹部、大腿前群等腹侧肌群。
起始姿势:俯卧,双肘支撑,与肩同宽,双(单)脚悬吊。
动作描述:向上伸展髋部,缓慢外展双腿。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肘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悬吊一侧的侧腹、臀、大腿外侧肌群。
起始姿势:侧卧,双手环抱,靠近地面一侧下肢悬吊,肩部支撑。
动作描述:向上伸展髋部,缓慢外展未悬吊一侧下肢。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肩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悬吊一侧的转髋肌群。
起始姿势:侧卧,双手环抱,靠近地面侧下肢悬吊,肩部支撑。
动作描述:向上伸髋,外展未悬吊一侧下肢,缓慢旋转髋部。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肩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动态腹肌稳定性练习。
起始姿势:俯卧,双肘支撑,与肩同宽,双(单)脚悬吊。
动作描述:向上伸髋,缓慢屈髋、屈膝,使大腿尽量靠近躯干。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肘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侧腹、旋转髋部的肌群起始姿势:俯卧,双肘支撑,与肩同宽,双(单)脚悬吊。
动作描述:向上伸髋,缓慢屈髋、屈膝,同时腰部向一侧旋转。
悬吊康复训练方法悬吊康复训练方法悬吊康复训练是一种通过悬挂身体来进行训练的方法,可以帮助恢复运动能力和促进身体康复。
该方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和损伤,包括脊髓损伤、脑损伤、肌肉萎缩、关节疾病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悬吊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悬吊康复训练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如悬挂系统、支架等。
在选择设备时,应考虑其稳定性、安全性和适用范围。
2.确定治疗目标:在进行悬吊康复训练前,需要确定治疗目标,如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提高运动灵活性等。
3.评估患者情况:在进行悬吊康复训练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运动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二、操作步骤1.安装设备:根据设备说明书,安装悬挂系统或支架,并确保其稳定可靠。
2.调整高度:根据患者身高和治疗目标,调整悬挂系统或支架的高度。
一般来说,悬挂点应该在患者的肩部或胸部位置。
3.穿戴装备:让患者穿戴合适的装备,如背心、腰带等,以确保安全和舒适。
4.开始训练:根据治疗目标,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动作。
常见的训练方法包括站立、行走、跑步、跳跃等。
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训练强度和时间,并根据患者反应进行调整。
5.结束训练:当完成训练后,要缓慢降低悬挂系统或支架的高度,并帮助患者下地。
在结束训练后,要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
三、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在进行悬吊康复训练时,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确保设备稳定可靠,并随时监测患者的反应和状况。
2.个性化训练: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目标都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案。
3.控制训练强度:在进行悬吊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训练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或受伤。
4.合理安排时间:悬吊康复训练的时间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目标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来说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5.定期评估效果:在进行悬吊康复训练时,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效果达到预期。
幼儿悬吊运动教案
教案标题:幼儿悬吊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悬吊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帮助幼儿培养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3. 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 悬吊运动的基本动作和要领。
2. 幼儿在悬吊运动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准备:
1. 悬吊运动相关的道具和设备,如吊环、吊绳等。
2. 适合幼儿进行悬吊运动的场地和环境。
3. 针对幼儿的安全保障措施,如垫子、护具等。
教学过程:
1. 介绍悬吊运动的概念和意义,让幼儿了解悬吊运动对身体发育的重要性。
2. 示范悬吊运动的基本动作,引导幼儿跟随动作练习。
3. 分组进行悬吊运动练习,鼓励幼儿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 强调悬吊运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教导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吊环、吊绳等设备,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意外伤害。
5. 结合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悬吊运动中感受快乐和成就感。
教学扩展:
1. 鼓励幼儿在家中进行简单的悬吊运动练习,培养自主锻炼的习惯。
2. 组织悬吊运动比赛或表演,让幼儿展示他们的成果和进步。
教学评估:
观察幼儿在悬吊运动中的表现,包括动作的规范性、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鼓励幼儿对自己和同伴进行互评和自评,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悬吊训练方法的运用(1)悬吊曲臂上拉训练具体训练方法:练习者中学生的身体以仰卧的姿势仰卧在体操垫上,中学生两只手臂伸展并握住上面的悬吊训练带,两条腿并拢,缓慢进行曲臂拉伸练习,并将身体向上拉起,在身体和地面之间的夹角位于50-70度时,缓慢伸臂,将身体还原到最初的姿势。
由于中学生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具体的练习中要合理控制强度与负荷,首次训练可将身体与地面的夹角控制在50度,随着训练的不断进行,逐渐加大训练难度、训练强度与负荷,可将根据实际情况将夹角增长至60-70度。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者要保持双臂用力,并且用力均匀,上拉的动作结束1-2秒左右,还原时间可以控制在2-3秒。
(2)悬吊双腿俯卧撑训练具体训练方法:练习者的身体呈自然仰卧的姿势,并将悬吊扣套在两腿之上,两只手臂伸直支撑在体操垫上,维持身体俯卧的姿势。
在起始姿势之后,练习者的上肢呈弯曲状态,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将身体下压,完成俯卧撑的动作,在动作完成中通过自身的感知感受悬吊带对自身的牵引,在俯卧撑动作完成之后将身体还原到最初的状态。
在完成俯卧撑动作1-2秒,2-3秒还原。
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需要一直维持身体的直线姿势,而在这个过程中腿部不发力。
另外,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要维持良好的节奏与速度,屈肘的速度快,而还原动作时要稍微控制一下速度。
(3)悬吊双臂前倾上摆训练具体训练方法:练习者的两只手臂向前伸展,双手将悬吊绳的环扣握住,将身体稍微向前倾斜。
练习者的两条腿呈开立状态,在维持手臂直伸的基础上身体缓慢向前倾斜,两只手臂随之向上摆动,直至手臂和身体在一条直线上,在动作完成之后将身体缓慢还原到最初的姿势。
练习者在完成动作中,不仅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同时也要注意动作完成中的节奏与速度。
前倾的动作维持1-2秒左右,而还原动作所用时间在2-3秒。
此外,在动作完成中,练习者要注意借助双腿维持身体姿势,并且要维持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
(4)悬吊双臂跪立内收训练具体训练方法:练习者的身体呈跪的姿势,两条腿呈自然开立的状态,身体稍微向前倾斜。
JANLEN悬吊训练康复疗法应用于儿童康复1 悬吊训练系统S-E-T (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是悬吊训练系统的英文缩写。
在90年代初期,由康复医生和PT师与其他国家的康复工作者共同提出了悬吊运动治疗的理念与原则,1999年正式提出S-E-T概念用于骨骼肌器官的疾病的主动治疗和运动中,2000年以来已扩展到伤后康复训练和运动员体能训练。
其已有14年的经验,其来源于大量的临床实践与总结,在骨关节疾病、慢性疲劳损伤的防治和神经肌肉反馈重建等运动康复领域均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与治疗案例。
它是一项重大的创新。
S-E-T悬吊训练技术应用与儿童康复,就是将患儿身体的一部分悬吊在固定的绳索上,通过主动干预技术早期激发神经网络建立正确控制功能区,恢复平衡功能,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支配能力,来渐进地解决大脑控制失常所产生的不正常用力和异常姿势。
通过悬吊的无重和不稳定的锻炼机制来降低肌张力,缓解全身痉挛状态,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通路重建功能。
简而言之,就是它可以提供感觉运动控制能力、增强稳定性、锻炼肌力。
悬吊训练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它包括了诊断、治疗和在处方系统支持下对患儿进行规范指导锻炼等内容,它强调在不稳定的条件下能够唤醒和调动机体潜在的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诊断是指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并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治疗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活动肌动力训练、健体运动、小组训练、伴有长期随访的个体化家庭训练以及用来制定和修改运动计划的计算机软件等。
悬吊技术和传统的训练是有一些不同的,归纳起来大概有三个方面,一个就是悬吊训练它有很好的依从性,这种依从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成熟、规范的治疗技术,安全、舒适,是“无痛性治疗”,不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第二个它具有娱乐性,这种娱乐性可以很多孩子在一起训练,具有一种在玩耍过程中就把训练的过程和训练的科目实现,第三个它有很好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除了我们的治疗师要积极的对孩子进行一些训练和参与之外,家长也是最大的参与者,因此,悬吊技术与传统的训练技术相比较,它的训练效果在单位时间内是比较好的,可以增强医患信心。
悬吊训练疗法定义悬吊训练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也称悬吊疗法,是以神经-肌肉激活技术为基础,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主动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
SET发展历程•源于二战康复治疗•自20 世纪60 年代起,吊带在挪威被用于治疗肩关节和髋关节疾病•90 年代初期,挪威康复工作者提出了悬吊训练疗法理念与原则•1999 年正式提出SET概念用于骨骼肌器官的疾病的主动治疗和运动中•自2000 年起,已扩展到伤后康复训练和运动员体能训练SET适用范围SET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应用于运动系统疾病,尤其是颈肩腰背疼痛的治疗,并进一步推广用于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以及脑瘫儿童、儿童发展训练等方面。
SET目的•减轻运动负荷•提供助力•提供不稳定支撑SET疗效•放松肌肉•增加关节活动度•使稳定肌得到锻炼•提高机体平衡功能•提高运动控制能力生物力学与运动学基础首先回顾几个概念,如下图:在肌肉的分类中,除去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等,还有一些肌肉被称为整体原动肌(整体肌)和局部稳定肌(局部肌)。
•整体肌、局部肌及核心稳定局部肌(global muscle)通常位于脊柱深部,起于脊椎,多呈腱膜状,具有单关节或单一节段分布的特点,以慢肌为主,耐力性活动时被激活,局部肌主要有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多裂肌等。
这些肌群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对执行正确的功能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整体肌(local muscle)一般位于脊柱周围的表层,呈梭状,具有双关节或多关节分布,以快肌为主,在爆发性活动时被激活,通过向心收缩控制椎体的运动,如背阔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及腰部的腰大肌等。
可见,脊柱稳定性的控制是依靠整体肌和局部肌共同作用下来实现的,从而也实现了躯体的核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