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疗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悬吊训练练习方案方案一:腰腹核心稳定性练习锻炼部位:腰、臀部、大腿后群等背侧肌群。
起始姿势:仰卧,双手抱于胸前,双脚悬吊,双肩支撑。
动作描述:向上伸展髋部,缓慢外展双腿。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肩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悬吊一侧的腰、臀部、大腿后群等背侧肌群。
起始姿势:仰卧,双手抱于胸前,单脚悬吊,双肩支撑。
动作描述:向上伸展髋部,缓慢外展未悬吊一侧下肢。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肩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腹部、大腿前群等腹侧肌群。
起始姿势:俯卧,双肘支撑,与肩同宽,双(单)脚悬吊。
动作描述:向上伸展髋部,缓慢外展双腿。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肘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悬吊一侧的侧腹、臀、大腿外侧肌群。
起始姿势:侧卧,双手环抱,靠近地面一侧下肢悬吊,肩部支撑。
动作描述:向上伸展髋部,缓慢外展未悬吊一侧下肢。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肩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悬吊一侧的转髋肌群。
起始姿势:侧卧,双手环抱,靠近地面侧下肢悬吊,肩部支撑。
动作描述:向上伸髋,外展未悬吊一侧下肢,缓慢旋转髋部。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肩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动态腹肌稳定性练习。
起始姿势:俯卧,双肘支撑,与肩同宽,双(单)脚悬吊。
动作描述:向上伸髋,缓慢屈髋、屈膝,使大腿尽量靠近躯干。
增加难度:增加悬吊高度;增加悬吊距离;肘部加气枕。
重复次数:5—10次/组;3—5组间歇时间:至少1分钟锻炼部位:侧腹、旋转髋部的肌群起始姿势:俯卧,双肘支撑,与肩同宽,双(单)脚悬吊。
动作描述:向上伸髋,缓慢屈髋、屈膝,同时腰部向一侧旋转。
悬吊系统康复核心训练方法
悬吊系统康复核心训练方法是一种集运动感觉与协调性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系统。
以下是其训练方法:
1. 患儿取坐位或站立位于海盗船上,治疗师通过晃动海盗船,为患儿创造动态、不稳定环境,同时引导患儿进行击掌、握手或传递物品等活动。
2. 患儿仰卧于悬吊带上,悬吊带置于髋部,双上肢扶于花生球上,引导患儿主动进行躯体前后摆动训练并进行主动控制,并维持数秒。
3. 在输入感觉刺激的同时,给患儿分配一定量的任务,比如跪位与秋千上进行搭积木活动等。
4. 团体活动:可以多人小组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改善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如轮流进行蹲起活动或物品传递活动。
此外,这种训练方法主要通过增强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来提高体能水平及运动能力,其突出运动-感觉综合训练,强调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开、闭链运动以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神经-肌肉激活),加强核心稳定和控制、协调,不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更加突出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身体平衡与不平衡的快速转化,可有效提高神经肌肉的能力、神经肌肉-本体感受性功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理疗专家。
悬吊训练诊疗常规一、概述悬吊是一种运动感觉综合训练系统,把人体某些部位悬吊起来,使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通过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达到恢复感觉和运动的控制能力、肌力、耐力及心血管功能,最终达到提高运动系统整体功能的方法。
基本理论:悬吊利用带将身体部分或全部悬吊起来,通过悬吊带形成的支撑反作用力不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迫使身体不断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而不断募集不同的运动单位,从而提高神经一肌肉本体感受性功能。
悬吊运动治疗中对于患儿的核心肌群、感觉、运动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改善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核心肌群在整个人体运动过程中不仅发挥着稳定姿势的作用,同时也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协调四肢发力,对于人体动作完成的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二、适应症及禁忌症(一)适应症儿童脑瘫、各种脑炎后恢复期、骨折恢复期康复治疗;儿童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肌,肌张力异常康复治疗;儿童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康复治疗;高危儿早期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康复治疗。
(二)禁忌症严重精神、意识障碍者;急、危重症以及病情不稳定的,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的患儿;长期卧床的患儿;骨折未治愈者。
三、操作流程(一)康复患儿在明确诊断后应根据患儿病情、功能障碍、承受能力、主动意识等方面考虑,并结合康复评定,确定适合进行悬吊训练治疗。
(二)悬吊训练均有经过卫生系统认证的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的治疗师进行,所有治疗师在上岗前均经过严格的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培训。
(三)在开始悬吊运动训练治疗前,应观测患儿生命体征,确定有无悬吊训练禁忌症,详细介绍悬吊训练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在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并对患儿进行专业评定后,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设计完整科学的治疗方案后方可进行悬吊训练。
(四)在进行悬吊训练过程中,仔细观察患儿面部表情和身体情况,发现异常,立刻停止治疗,及时进行处理,记录并进行上报。
(五)训练结束后,患儿休息十分钟后,家属检查患儿情况,确认无损伤后进行登记并签字。
四、注意事项(一)根据患儿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训练强度,避免造成过度疲劳或训练不当引发二次损伤。
悬吊康复训练方法介绍悬吊康复训练方法是一种常用于运动损伤康复和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
通过将身体的一部分或整个身体悬挂在空中,可以减轻身体自身重力的影响,从而实现训练特定肌肉或关节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悬吊康复训练方法的原理、常用的器械以及训练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原理悬吊康复训练方法的原理基于重力的影响。
在悬吊状态下,重力对身体的作用力减小,从而降低了肌肉和关节的负荷。
这使得悬吊训练成为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可以在减少运动损伤的同时增强肌肉力量和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器械悬吊绳索悬吊绳索是一种常见的悬吊康复训练器械,通常由一根坚固的绳索和悬挂点组成。
悬吊绳索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身高和训练难度的要求。
悬吊框架悬吊框架是一种提供悬吊训练支撑的器械,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具有稳定的结构和可调节的高度和角度。
悬吊框架可以用于支撑整个身体或特定身体部位的悬吊训练,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悬吊带悬吊带是一种用来悬挂身体的软质材料,通常由尼龙或帆布制成。
悬吊带可根据个体需要进行调整,提供支撑和稳定,适用于特定肢体或关节的悬吊训练。
训练步骤和注意事项步骤1.确定训练目标:在开始悬吊康复训练之前,需明确训练的目标,例如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或康复运动损伤等。
2.选择合适的器械:根据训练目标选择合适的悬吊器械,如悬吊绳索、悬吊框架或悬吊带。
3.调整姿势和悬挂点:根据训练需求调整身体的悬挂点和姿势,确保悬挂的部位符合训练目标。
4.进行悬吊训练:根据训练计划进行悬吊训练,可以包括静态悬挂、动态悬挂和运动组合等。
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在进行悬吊训练之前,确保悬挂器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2.逐步增加难度:根据个体情况和训练进度逐步增加悬吊训练的难度,避免过度负荷导致损伤。
3.控制训练时间和频率:开始时可以进行短期的悬吊训练,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频率,同时注意适当休息和恢复。
4.结合其他训练方法:悬吊康复训练可以与其他康复训练方法结合使用,如理疗、康复运动等,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康复训练】流行的康复疗法:悬吊训练悬吊训练(SET),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力量训练、肌肉功能性康复方法!不仅应用在体育领域,而且也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界!悬吊运动训练是一种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系统,是基于现代康复理论最新成果的训练技术。
北京体育大学已经引入了该训练设备,国内体育科学与医学界对SET也颇为重视。
SET包括诊断和治疗系统,强调在不平稳状态下进行闭链运动以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
SET可加强患者中央躯干、骨盆和髋部深层肌肉力量,这种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激发躯干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悬吊训练通过强化躯干肌肉及非主导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加强神经和肌群之间的反馈、统合功能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
一般在悬吊器械上进行训练,也常用到海绵橡胶垫、平衡板以及充气的橡胶垫枕等以增加支撑点的不稳定性来激发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
悬吊训练的定义及康复原理悬吊训练是一种让身体处在高度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各种力量练习,通过增强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来提高体能水平及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挪威的物理治疗师和医生与世界各国的同行共同开发而成,是一种全新的主动治疗和训练方法。
悬吊训练主要解决这三大问题:一、感觉运动控制;二、稳定性(协调);三、肌力问题。
悬吊运动训练突出了运动感觉综合训练,强调在不平稳状态下进行闭链运动以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
SET可加强中央躯干、骨盆和髋部深层肌肉力量,这种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激发躯干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悬吊训练通过强化躯干肌肉及非主导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加强神经和肌群之间的反馈、统合功能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
一般在悬吊器械上进行训练,也常用到海绵橡胶垫、平衡板以及充气的橡胶垫枕等以增加支撑点的不稳定性来激发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
悬吊训练疗法定义悬吊训练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也称悬吊疗法,是以神经-肌肉激活技术为基础,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主动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
SET发展历程•源于二战康复治疗•自20 世纪60 年代起,吊带在挪威被用于治疗肩关节和髋关节疾病•90 年代初期,挪威康复工作者提出了悬吊训练疗法理念与原则•1999 年正式提出SET概念用于骨骼肌器官的疾病的主动治疗和运动中•自2000 年起,已扩展到伤后康复训练和运动员体能训练SET适用范围SET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应用于运动系统疾病,尤其是颈肩腰背疼痛的治疗,并进一步推广用于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以及脑瘫儿童、儿童发展训练等方面。
SET目的•减轻运动负荷•提供助力•提供不稳定支撑SET疗效•放松肌肉•增加关节活动度•使稳定肌得到锻炼•提高机体平衡功能•提高运动控制能力生物力学与运动学基础首先回顾几个概念,如下图:在肌肉的分类中,除去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等,还有一些肌肉被称为整体原动肌(整体肌)和局部稳定肌(局部肌)。
•整体肌、局部肌及核心稳定局部肌(global muscle)通常位于脊柱深部,起于脊椎,多呈腱膜状,具有单关节或单一节段分布的特点,以慢肌为主,耐力性活动时被激活,局部肌主要有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多裂肌等。
这些肌群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对执行正确的功能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整体肌(local muscle)一般位于脊柱周围的表层,呈梭状,具有双关节或多关节分布,以快肌为主,在爆发性活动时被激活,通过向心收缩控制椎体的运动,如背阔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及腰部的腰大肌等。
可见,脊柱稳定性的控制是依靠整体肌和局部肌共同作用下来实现的,从而也实现了躯体的核心稳定。
悬吊康复训练
悬吊康复训练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悬吊装置将患者悬挂在空中,达到减少重力影响、恢复肌力和平衡能力的目的。
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以下人群:
1. 脑卒中患者:悬吊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受损的肌力、平衡和步态功能。
2. 脊髓损伤患者:悬吊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提高下肢肌力、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3. 骨折患者:悬吊康复训练可以帮助骨折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减少疼痛和康复时间。
4. 老年人:悬吊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老年人恢复肌力、平衡能力和功能独立性,预防跌倒和骨折。
悬吊康复训练通常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或物理治疗师进行指导和监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将通过悬吊装置进行各种肢体运动和平衡训练,以达到康复目标。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促进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独立性。
悬吊训练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SET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
前者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并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后果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活动肌动力训练、健体运动、小组训练、伴有长期随访的个体化家庭训练以及用来制定和修改运动计划的计算机软件等。
使用悬吊装置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使用简易的悬吊装置用来治疗受伤的战士。
现在的悬吊装置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或是立于地面上,或是吊在天花板上。
在巧妙的悬吊系统的帮助下,身体的某部分或整个身体都可以悬挂在器械上。
治疗和训练时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摆脱重力的影响。
在挪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吊带就已被用作治疗肩关节和髋关节疾病。
在九十年代初期,挪威的物理治疗师和医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促进了悬吊运动治疗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广泛的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挪威康复工作者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训练理念与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展出全新的悬吊运动治疗 (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的体系,初期大量应用于运动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颈肩腰背疼痛的治疗,以运动系统疾病得到持久的改善为目的,目前已经进一步推广用于脑卒中和其他神经病的治疗中,还用来达到儿童发展训练以及健康体能运动的目的。
本文集中讨论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
现在已证实运动组织的慢性疾病与身体的生理改变有关,如感觉和运动的控制能力失调以及肌力下降。
最重要的改变包括:感觉和运动的控制能力失调;稳定肌的力量和耐力降低;协同肌和拮抗肌的力量和耐力降低;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减退。
悬吊运动治疗旨在恢复感觉和运动的控制能力、肌力、耐力及心血管功能以提高运动系统的整体功能。
神奇的绳子——悬吊在康复界有一根神奇的“绳子”,它被称为治疗师的“第三只手”,我们给它起了一个生动的名字——悬吊。
它在康复治疗中能极大的提高了康复治疗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市立医院的康复大厅来看一下它的庐山真面目。
悬吊训练疗法又叫”S-E-T”即:Sling Exercise Therap。
S-E-T 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
前者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并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后者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活动肌动力训练、健体运动、小组训练、伴有长期随访的个体化家庭训练等。
这种理念已经在挪威发展了20多年,S-E-T技术不仅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也用于脑卒中和其他神经病的治疗中,还用来达到产后康复训练以及健康体能运动的目的,是康复训练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
通过S-E-T提供的悬吊能使病人在失重的状态下,放松原动肌和拮抗肌,调动和锻炼关节稳定肌功能,使关节保持良好的紧张度,避免原动肌和拮抗肌对稳定肌的代偿作用,产生和人体同步的生物电刺激稳定肌的功能,迅速缓解疼痛。
在S-E-T提供的失重的情况下创造一个不稳定的锻炼环境,进一步锻炼感觉运动控制,对肌肉控制神经元进行恢复重建,重建精确的神经控制回路,提高大脑对肢体各个动作的控制能力。
患者孙某,冻结肩伴冈上肌肩袖轻度损伤,因上肢疼痛,力量较弱,功能受限,影响日常生活,为提高生活质量,到我科行综合物理康复治疗。
我科毛世刚主任经过康复评估后,对患者实施悬吊下患侧上肢前屈、外展主动辅助及抗阻训练,一次治疗后,患侧上肢疼痛明显减轻,前屈和外展角度显著增加。
患者张某,由于长期姿势不良导致腰部反复疼痛并加重,是比较典型的腰肌劳损,于我科进行康复治疗,我科的康复治疗师王洋为其进行全面专业的康复评估,认为其腰背以及臀部肌肉力量失衡,腰部活动略受限,随后为其行悬吊治疗,主要针对性的训练肌肉较弱一侧的肌肉链,并进行腰椎活动训练,增加了腰椎屈伸活动,患者反馈良好。
SET悬吊训练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SET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
前者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并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后果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活动肌动力训练、健体运动、小组训练、伴有长期随访的个体化家庭训练以及用来制定和修改运动计划的计算机软件等。
这种理念已经在挪威发展了8年多,S-E-T技术不仅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也用于脑卒中和其他神经病的治疗中,还用来达到儿童发展训练以及健康体能运动的目的。
是康复训练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
在很多体疗室都可以看到这种装臵及运用。
一、悬吊训练的装臵(一)悬吊网架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装臵。
这种网架安装简单,价格便宜,一般配备了悬吊绳,悬吊带,滑轮,挂钩等。
网架上可以配备多个挂点,移动也较为方便。
(二)泰码(TEMA)公司提供的悬吊装臵泰码公司提供的悬吊装臵除了悬吊的网架,吊绳,悬吊带等配件外,还配有弹力支持带等其他附属配件。
专业的设计和丰富的配件使得该系列产品的使用更为方便。
二、悬吊训练的目的(一)减除运动负荷将肢体悬吊,让患者在水平方向上进行运动可以免除重力的作用,达到减除负荷的目的。
(二)提供助力利用弹性悬吊绳可以提供外力(三)提供不稳定支撑悬吊带作为支点是不稳定的,利用这种不稳定支撑可以进行相应的运动训练。
三、悬吊训练的基本技术(一)悬吊点悬吊点的选择主要有五种方式1、悬点在运动关节上方:在此种悬吊方式下,运动可以始终保持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没有阻力的变化。
2、悬点在运动关节远侧:在此种悬吊方式下,运动在关节与悬点的连线上时,肢体高度最低,向两侧运动时阻力不断增加,返回时有重力的分力提供助力。
运动轨迹为凹形的弧线。
悬吊训练疗法
悬吊训练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SET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
前者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并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后果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活动肌动力训练、健体运动、小组训练、伴有长期随访的个体化家庭训练以及用来制定和修改运动计划的计算机软件等。
这种理念已经在挪威发展了8年多,S-E-T技术不仅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也用于脑卒中和其他神经病的治疗中,还用来达到儿童发展训练以及健康体能运动的目的。
是康复训练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
在很多体疗室都可以看到这种装置及运用。
一、悬吊训练的装置
(一)、悬吊网架
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装置。
这种网架安装简单,价格便宜,一般配备了悬吊绳,悬吊带,滑轮,挂钩等。
网架上可以配备多个挂点,移动也较为方便。
(二)、泰码(TEMA)公司提供的悬吊装置
泰码公司提供的悬吊装置除了悬吊的网架,吊绳,悬吊带等配件外,还配有弹力支持带等其他附属配件。
专业的设计和丰富的配件使得该系列产品的使用更为方便。
二、悬吊训练的目的
(一)、减除运动负荷
将肢体悬吊,让患者在水平方向上进行运动可以免除重力的作用,达到减除负荷的目的。
(二)、提供助力
利用弹性悬吊绳可以提供外力
(三)、提供不稳定支撑
悬吊带作为支点是不稳定的,利用这种不稳定支撑可以进行相应的运动训练。
三、悬吊训练的基本技术
(一)、悬吊点
悬吊点的选择主要有五种方式
1、悬点在运动关节上方:在此种悬吊方式下,运动可以始终保持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没有阻力的变化。
2、悬点在运动关节远侧:在此种悬吊方式下,运动在关节与悬点的连线上时,肢体高度最低,向两侧运动时阻力不断增加,返回时有重力的分力提供助力。
运动轨迹为凹形的弧线。
3、悬点在运动关节近侧:在此种悬种方式下,运动在关节与悬点的连线上时,肢体
高度最高,从两侧向中间运动时阻力不断增加,返回时有重力的分力提供助力。
运动轨迹为凸形的弧线。
4、悬点在运动关节外侧:在此种悬吊方式下,关节向外运动时回没有阻力,并且在重力作用下可向外运动,向内运动有阻力并不断增加。
向外的运动轨迹为逐渐下降的弧线。
5、悬点在运动关节内侧:在此种悬吊方式下,关节向内运动时回没有阻力,并且在重力作用下可向内运动,向外运动有阻力并不断增加。
向外的运动轨迹为逐渐上升的弧线。
(二)、弹力带的使用
弹力带可以作为额外提供的助力,也可作为运动的阻力。
根据所选的弹性不同的弹力带和使用时拉伸的程度,可以给肢体提供大小不同的助力。
同样也可提供不同大小的助力。
(三)、强度阶梯的训练计划
强度阶梯训练计划是运动训练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根据评定的结果,给患者提供什么强度的训练,这就是不同阶梯强度的计划内容。
在悬吊训练中,阶梯强度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
1、悬吊点的选择:悬吊点的位置可以决定运动是无阻力、有阻力还是有助力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悬点可以改变运动的强度。
2、弹力带的悬着与运用:弹性悬吊带可以给予额外的助力。
助力的大小可以改变运动的强度,甚至通过施加阻力来增加强度。
3、肢体的悬吊位置与悬吊高度:悬吊带悬吊于肢体的近端或是远端,其杠杆力是不同的,可以通过调节悬吊肢体的位置来调节运动强度。
4、运动时间:时间的长短决定了运动强度的高低。
5、运动的范围:运动的范围与强度密切相关。
范围越大,强度越大。
6、同时进行其他运动:在进行某一肢体运动时,同时要求其他肢体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训练难度和强度。
7、施加阻力:通过人工的或者其他方式给予施加阻力,调节强度大小。
(四)、开链运动与闭链运动
开链运动(Open Kinetic Chain):远端不负重或者仅部分负重;远端游离。
开链运动主要训练单独的肌肉或肌群,即主动肌和拮抗肌。
闭链运动(Closed Kinetic Chain):远端负重;远端闭合。
闭链运动则是主动肌,固定肌,协同肌以及拮抗肌的同时收缩,主要在于功能训练,提高关节稳定和运动的稳定性。
(五)、薄弱环节
是指肌肉过于薄弱而出现不能正常执行其应有功能。
肌肉的功能以及感觉运动功能可以在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模式中体现。
所以通过进行开链和闭链运动的测试可以确定薄弱环节的存在。
薄弱环节的形成主要由于肌肉的无力萎缩、感觉运动功能的减退等。
1、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在运动系统中,有一些肌肉具有一些特殊的稳定功能以稳定关节,这些肌肉主要是分布在关节周围的小肌肉,有人称之为“local muscles”(局部肌肉)或者“core muscles”(核心肌肉)。
这些局部肌肉是关节稳定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肢
体高效运动的重要保证。
相对于局部肌肉的概念,有人提出了“global muscles”(周边肌)的概念,认为肢体运动的产生是这些肌肉的主要功能。
在任何的肢体活动发生之前,“前反馈”机制使这些局部肌肉就提前兴奋,为将发生的肌体运动提供稳定的支撑和基础。
局部肌肉薄弱导致稳定性降低可能是慢性腰背疼痛的原因。
2、感觉运动功能:感觉运动功能是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反馈调节机制。
任何的肌肉、肌腱等的损伤,废用等都可以导致运动感觉的减退,从而使得运动的协调、稳定、效率等降低,最终损害运动功能。
在S-E-T的辅助下,人体可以在损伤和疾病的早期让肌肉在安全范围内进行运动,而在后期,通过S-E-T提供的不稳定支撑,运动闭链模式运动能很好的改善患者受损的感觉运动功能。
3、肢体运动:肢体运动是在所谓的周围肌作用下产生的。
在瘫痪病人中,不仅会出现局部肌肉的薄弱,周围肌肉的功能降低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S-E-T的悬吊下,除了可以给肢体运动提供良好的支撑以代偿局部肌肉的功能外,还可让患肢能在免负甚至外力辅助下进行训练,可以减轻治疗师的工作强度,提高训练效果。
四、悬吊训练在临床上的运用
悬吊训练是运动治疗的一种方式,在悬吊方式下进行运动训练有很多便捷的地方。
几乎肢体的所有开链与闭链运动都可在悬吊方式下完成,并且有多层次负荷强度可以选择。
(一)、瘫痪病人的运用
这是目前悬吊训练在康复中运用最广的领域。
瘫痪病人由于神经肌肉的病损使得其功能受损,不仅出现外周肌肉功能的降低,也会出现核心肌肉的功能降低,其在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中的功能都受到削弱。
此时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在悬吊的方式下进行训练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悬吊技术还可以对中枢瘫痪的病人进行反射的诱发,尤其是对小儿脑瘫的患者。
利用S-E-T提供的悬吊配件,可以让脑瘫患者在不稳定支撑面上进行反射诱发,OT训练等,也可以利用悬吊装置让患儿在辅助下进行站立训练、平衡训练等。
S-E-T提供的辅助让治疗师在给患者治疗时有更多的空间来辅助、诱导患者进行训练。
(二)、疼痛病人的运用
现在有理论认为,慢性肌肉骨骼疾病将导致局部肌肉稳定性降低,感觉运动功能降低,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心血管功能降低,并导致慢性疼痛。
有研究显示,运用悬吊技术对稳定性进行训练,可以有效治疗腰背疼痛。
目前有循证医学研究显示,运动训练对于非特异性疼痛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
这些运动包括了放松训练、主动的运动训练。
S-E-T治疗方式可以提供丰富的训练方式对患者进行开链或者闭链训练,重建局部肌肉的稳定性,肌力和感觉运动功能,从而有效治疗慢性疼痛。
此外,在悬吊方式下进行关节松动技术也是悬吊的一个用途。
在悬吊下进行关节松动可以让患者充分放松,在利于治疗师进行手法的操作,提高安全性和疗效。
(三)、骨折病人的运用
骨折患者在进行必要的复位和固定后,需要早期的运动以维持和改善功能,这对于骨
折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决定手术的成败。
早期运用悬吊技术,患者可以很安全的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