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set
- 格式:ppt
- 大小:13.70 MB
- 文档页数:22
SET悬吊训练系统对患者的评估及训练应用在正式测试和治疗前,先检查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屈、伸、侧屈、旋转),以及单脚站立下蹲、单腿跳等。
患者仰卧位摆好姿势后,行嘱其主动抬髋3次,观察其能否完成该动作,再开始正式测试。
测试顺序通常为:仰卧位测试伸髋,侧卧位测试侧屈,俯卧位测试屈髋,然后仰卧位测试外展和旋转,最后侧卧位测试内收。
进行腰椎处展、旋转的测试和训练时,双臂应上举于头后抓住支持物,增加稳定性。
若抱于胸前,则难度增加。
于仰卧位进行测试和训练时,应注意将腰椎置于中立位,该位置时训练效果更好。
许多动作中,要求双手抱肩,一方面可以减少手臂对身体的支撑,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不稳定性。
调整难度的主要方法有:调整悬吊带在肢体的位置,调整悬吊点相对身体的位置,加减支持带、枕头,施加震动等。
伸髋肌群—弱链测试第一级摆位:患者仰卧位,头部加枕,双臂抱于胸前。
于膝关节稍下方放置钢性悬吊带,于髋部加放弹性支持带。
动作:患者努力伸膝伸髋、抬臀。
第二级:摆位:患者仰卧位,头部加枕,双臂抱于胸前。
于被测试腿的膝关节稍下方放置钢性悬吊带,另一腿不加支持,于髋部加放弹性支持带。
动作:患者努力伸膝、伸髋、抬臀、抬未悬吊腿,双腿分开一定距离,且尽力保持骨盆水平,不倾斜。
注意:被悬吊腿主要收缩。
如果能保持双腿平行,骨盆水平,则该难度下的测试为阴性。
如果不保持,骨盆侧翻,则为阳性。
如果悬吊带放于小腿时,患者仍不能保持平衡,则记录悬吊带下缘与内踝之间的距离。
难度:将被吊腿的悬吊带放于小腿、膝、踝,难度依次增加。
当悬吊带放于小腿时,由于腘绳肌参与收缩,难度会降低。
当悬吊带放于踝关节时,由于力臂和不稳定性均增加,难度最大。
要求双腿分开,可增加难度。
伸髋肌群—训练激发摆位:患者仰卧位,头部加枕,双臂抱于胸前。
于膝关节稍下方分加放置钢性悬吊带,于髋部加放弹性支持带。
动作:治疗师引导患者骨盆后倾,使腰曲消失,腰椎处于其中央区,然后伸髋、伸膝、抬臀,双腿分开一定距离,并保持此姿势,坚持至疲劳或疼痛出现,然后放松。
悬吊运动治疗既速效又安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悬吊疗法转自既速效又安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悬吊疗法北京康复中心、北京工人疗养院康复部宁煜一.悬吊运动训练(S-E-T)简介悬吊运动训练(S-E-T)是基于现代康复理论最新成果的训练技术。
它最初用于骨科术后和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疾病的康复,训练器由挪威REDCODE公司研发;这项技术已覆盖挪威90%的康复机构,且北欧及日本、韩国目前都已开展,2000年以来已扩展到伤后康复训练和运动员体能训练。
S-E-T包括诊断和治疗系统。
诊断系统的核心是弱链测试。
患者首先在闭链运动中接受测查,负荷逐渐增大直至不能正确做动作或者感到疼痛为止。
如果发生上述这种情况或者左右两侧的负荷量有明显差别时,说明存在一个或多个"薄弱环节"。
用开链运动检测各块肌肉以确定薄弱处。
涉及肌肉耐力的测定,则是通过不断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实现的。
治疗系统包括如下部分:肌肉放松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牵引、关节稳定性训练、感觉运动的协调训练、肌肉势能训练等。
S-E-T还拥有自成体系的训练软件,通过软件可以进行个性化训练设计,可以不断修改调整训练计划,使训练和治疗更明确更具体。
通过牵引、减重、和放松技术使紧张的大肌肉(Global muscles)松弛、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再进行以局部稳定肌(Local muscles)为目标的关节稳定性训练和运动感觉综合训练,后期则通过巧妙的悬吊技术利用自身体重进行渐进的肌肉力量训练。
悬吊运动训练突出了运动感觉综合训练,强调在不平稳状态下进行闭链运动以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
S-E-T可加强中央躯干、骨盆和髋部深层肌肉力量,这种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激发躯干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悬吊训练通过强化躯干肌肉及非主导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加强神经和肌群之间的反馈、统合功能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悬吊训练(SET)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和肌肉功能性康复方法,已经在体育领域和康复医学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悬吊训练对特定人群进行实验,评估其效果,为悬吊训练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悬吊训练对特定人群(如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等)的康复效果。
2. 分析悬吊训练对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感觉运动控制等方面的影响。
3. 评估悬吊训练在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符合实验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设备:悬吊训练系统、海绵橡胶垫、平衡板、充气的橡胶垫枕等。
3. 实验步骤:a. 实验组进行悬吊训练,包括骨盆抬升、收腹提肛、缩紧阴道等动作,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b. 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按摩等,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c. 治疗周期为8周,治疗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估。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感觉运动控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实验组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3. 悬吊训练在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较高,患者依从性良好。
五、实验结论1. 悬吊训练可有效改善特定人群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感觉运动控制等方面,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2. 悬吊训练在康复治疗中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康复训练方法。
六、实验讨论1. 悬吊训练是一种基于现代康复理论的新型训练方法,通过在高度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力量练习,可增强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提高体能水平及运动能力。
2. 悬吊训练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感觉运动控制、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从而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3. 本研究结果表明,悬吊训练对特定人群的康复效果显著,为悬吊训练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七、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悬吊训练对不同人群的康复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广泛的参考。
悬吊训练疗法定义悬吊训练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也称悬吊疗法,是以神经-肌肉激活技术为基础,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主动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
SET发展历程•源于二战康复治疗•自20 世纪60 年代起,吊带在挪威被用于治疗肩关节和髋关节疾病•90 年代初期,挪威康复工作者提出了悬吊训练疗法理念与原则•1999 年正式提出SET概念用于骨骼肌器官的疾病的主动治疗和运动中•自2000 年起,已扩展到伤后康复训练和运动员体能训练SET适用范围SET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应用于运动系统疾病,尤其是颈肩腰背疼痛的治疗,并进一步推广用于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以及脑瘫儿童、儿童发展训练等方面。
SET目的•减轻运动负荷•提供助力•提供不稳定支撑SET疗效•放松肌肉•增加关节活动度•使稳定肌得到锻炼•提高机体平衡功能•提高运动控制能力生物力学与运动学基础首先回顾几个概念,如下图:在肌肉的分类中,除去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等,还有一些肌肉被称为整体原动肌(整体肌)和局部稳定肌(局部肌)。
•整体肌、局部肌及核心稳定局部肌(global muscle)通常位于脊柱深部,起于脊椎,多呈腱膜状,具有单关节或单一节段分布的特点,以慢肌为主,耐力性活动时被激活,局部肌主要有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多裂肌等。
这些肌群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对执行正确的功能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整体肌(local muscle)一般位于脊柱周围的表层,呈梭状,具有双关节或多关节分布,以快肌为主,在爆发性活动时被激活,通过向心收缩控制椎体的运动,如背阔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及腰部的腰大肌等。
可见,脊柱稳定性的控制是依靠整体肌和局部肌共同作用下来实现的,从而也实现了躯体的核心稳定。
S-E-T技术文章汇总1楼. 悬吊运动治疗(S-E-T)2楼. S-E-T治疗技术的理论与临床运用3楼. 浅谈现代骨科康复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治疗技术4楼. 用于十字韧带缺损患者的本体感觉促进法5楼. 医学小常识下腰痛6楼. 悬吊训练对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平衡能力、踢球速度和躯干(肌肉力量)稳定性的改悬吊运动治疗(S-E-T)一种用于骨骼肌疾病的运动和主动治疗的概念Gitle Kirkesola ,B.Sc物理治疗师手法治疗的专家运动医学的物理治疗师悬吊运动治疗是以骨骼肌疾病得到持久的改善为目的的主动治疗和运动的一个总的概念。
这种模式建立训练和康复的关键要素是什么的基础之上(这在本文中将予以描述和证实)。
这种理念已经在挪威发展了8年多他神经病的治疗中,还用来达到儿童发展训练以及健康体能运动的目的。
本文集中讨论骨骼肌疾病的治疗。
悬断和治疗系统。
诊断系统涉及肌肉耐力的测定,通过不断增加开放式和闭锁式动力链的负荷来实现。
治疗系统包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系统、感觉运动的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制动肌的动力训练,动,伴有长期随访的家庭个别化运动以及用来制定和修改运动计划的计算机软件。
由于目前对骨骼肌疾病的主这个概念已经发展开来。
虽然有临床经验证明悬吊运动治疗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仍然缺乏科学依据。
所以特别性背痛的患者家庭个人锻炼的效果的随机研究和在挪威的两个公司做的关于主动治疗和个人锻炼的效果的试点度屈伸损伤有关的疾病的治疗的随机研究于1999年完成。
近年来在关于老年人的训练效果及在治疗室做主动治合使用的效果的研究中,肩关节不稳的运动治疗和运动员的训练的研究将启动。
吊带用于治疗和锻炼患者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德国医疗器械的先驱,schlingentisch(吊带桌)前由德国巴德洪堡的Thomsen教授发起的,所以被称为“Thomsen-Tisch”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吊带伤的战士。
set儿童悬吊训练案例一、案例主角。
我家那调皮捣蛋的小侄子,小名球球,今年5岁啦。
这小家伙精力超级旺盛,但是身体协调性有点差,跑步的时候像个小醉汉,东倒西歪的,而且还老是摔跤。
这可把全家人急坏了,后来就带他去做了儿童悬吊训练。
二、训练前的状况。
1. 平衡感差。
就像我刚刚说的,球球走路、跑步的时候平衡感超级差。
在公园里玩那种简单的平衡木,别的小朋友都能慢慢走过去,他刚上去没两步就掉下来了。
感觉他就像在一艘摇晃的小船上,随时都可能翻倒。
2. 肌肉力量弱。
他的小胳膊小腿看起来肉嘟嘟的,可实际上没什么力气。
让他拎个小水壶,没一会儿就喊累,爬个楼梯也是气喘吁吁的,感觉就像背着个重重的壳的小蜗牛。
三、悬吊训练开始啦。
1. 第一次训练。
刚到训练场地,球球就被那些五颜六色的悬吊设备吸引住了。
训练师先让球球做了个简单的热身,然后把他放到了一个像秋千一样的悬吊装置上。
球球一坐上去,那小眼睛就放光,还以为是在玩呢。
训练师让球球双手抓住两边的绳子,然后慢慢地晃动身体,就像在摇一个超级大的拨浪鼓。
一开始球球晃得特别猛,差点就从上面翻下来了,吓得他小脸都白了。
不过训练师在旁边一直耐心地指导他,告诉他要慢慢地、有节奏地晃。
慢慢地,球球掌握了一点技巧,能比较平稳地晃动了。
这第一次训练主要就是让他适应这个悬吊的感觉,大概持续了20分钟,球球下来的时候还意犹未尽呢。
2. 随着训练深入。
经过几次训练之后,训练的项目也变得复杂起来了。
有一次,训练师把几个悬吊装置组合在一起,让球球像小猴子一样在上面攀爬。
球球一开始有点害怕,不敢动。
训练师就鼓励他说:“球球,你看你就像超级英雄一样,要穿越这个障碍才能拯救世界哦。
”这小家伙一听,一下子就来了劲儿。
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抓住前面的吊环,然后把脚慢慢地挪过去。
虽然过程中还是晃悠了几下,但最终成功地通过了这个组合装置。
还有一次,训练师让球球在悬吊的板子上做单脚站立的动作。
这对于平衡感不好的球球来说可太难了。
悬吊训练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SET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
前者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并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后果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活动肌动力训练、健体运动、小组训练、伴有长期随访的个体化家庭训练以及用来制定和修改运动计划的计算机软件等。
使用悬吊装置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使用简易的悬吊装置用来治疗受伤的战士。
现在的悬吊装置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或是立于地面上,或是吊在天花板上。
在巧妙的悬吊系统的帮助下,身体的某部分或整个身体都可以悬挂在器械上。
治疗和训练时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摆脱重力的影响。
在挪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吊带就已被用作治疗肩关节和髋关节疾病。
在九十年代初期,挪威的物理治疗师和医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促进了悬吊运动治疗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广泛的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挪威康复工作者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训练理念与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展出全新的悬吊运动治疗 (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的体系,初期大量应用于运动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颈肩腰背疼痛的治疗,以运动系统疾病得到持久的改善为目的,目前已经进一步推广用于脑卒中和其他神经病的治疗中,还用来达到儿童发展训练以及健康体能运动的目的。
本文集中讨论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
现在已证实运动组织的慢性疾病与身体的生理改变有关,如感觉和运动的控制能力失调以及肌力下降。
最重要的改变包括:感觉和运动的控制能力失调;稳定肌的力量和耐力降低;协同肌和拮抗肌的力量和耐力降低;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减退。
悬吊运动治疗旨在恢复感觉和运动的控制能力、肌力、耐力及心血管功能以提高运动系统的整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