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92.38 KB
- 文档页数:2
肠系膜静脉栓塞的健康宣教
一、肠系膜静脉栓塞的定义:
二、肠系膜静脉栓塞的症状:
1.腹痛:常为剧烈腹痛,发作性加剧,疼痛常常无规律地从不同部位转移。
2.恶心、呕吐:常为顽固性呕吐,反复呕吐。
3.腹胀:腹部肿胀感明显,常伴有食欲减退。
4.便血:严重病例出现黑便或血便。
5.腹膜炎症状:高热、白细胞增高、腹痛加剧。
三、肠系膜静脉栓塞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检查,可以观察到肠系膜静脉血栓及其引起的肠道缺血改变。
2.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炎症指标、肝功能等。
四、肠系膜静脉栓塞的治疗:
1.恢复血流: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尽快清除肠系膜静脉中的血栓。
2.抗感染治疗:使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及控制感染的发生。
3.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五、肠系膜静脉栓塞的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高脂食品,增加膳食中的蔬菜、水果等纤维素含量,保持肠道通畅。
2.适度运动:增加身体活动,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并治疗可能存在的潜在疾病。
4.控制危险因素:不吸烟、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总之,对于肠系膜静脉栓塞这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提高公众的认知和预防意识非常重要。
了解疾病的定义、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
同时,定期体检、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危险因素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预防肠系膜静脉栓塞的重要手段。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与查房知识一、病情概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SMVT)是指肠系膜上静脉及其分支发生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肠道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的一种疾病。
该病病情进展迅速,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
二、临床表现1. 急性腹痛:为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部。
2. 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
3. 腹泻:水样便或血便,严重时可出现脓血便。
4. 腹部包块:由于血栓导致肠道缺血、坏死,可形成腹腔包块。
5. 休克: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症状。
三、护理措施1. 急性期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报告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2. 腹痛护理:给予患者舒适体位,如半卧位,减轻腹肌紧张。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注意观察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3. 恶心、呕吐护理:保持呕吐物干净,及时清理呕吐物。
给予止吐药,观察止吐效果。
4. 腹泻护理:保持肠道通畅,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预防脱水。
观察大便性状,如出现血便、脓血便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5. 腹部包块护理:观察包块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避免揉搓、压迫包块。
6. 休克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扩容、升压药物。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7. 心理护理: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解答疑问,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信心。
四、查房知识1. 查房时间:每日至少查房一次,特殊情况下需增加查房次数。
2. 查房内容:a.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疼痛程度等。
b. 评估患者腹部体征,如腹部包块、腹膜刺激征等。
c.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
d.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
3. 查房注意事项:a. 查房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及家属。
b. 查房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指南
什么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PVT)?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肠系膜上的静脉血管中形成血栓。
它通常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下,导致肠系膜静脉内的血流减慢或阻塞。
查房指南
1.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和病史
- 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 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手术史、肝脏疾病、炎症性肠病等。
2. 进行体格检查
- 检查患者的腹部,观察是否存在腹胀、压痛、肠鸣音减弱等症状。
- 检查患者的肝脏、脾脏是否有肿大。
3. 进行实验室检查
- 抽取患者的血样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影像学
- 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观察肠系膜上的静脉血流情况和是否存在血栓。
- 如有需要,可以进行CT扫描或MRI检查进一步确认诊断。
5. 管理和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 给予抗凝治疗,如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
- 控制疼痛和恶心的症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缓解。
- 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复查。
6. 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支持
- 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 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焦虑。
以上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护理查房中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问题
问题描述
在护理查房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请
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和治疗策略。
背景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肠系膜上的静脉发生血栓形成的情况。
它通常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高凝状态或其他原因引
起的。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肠道组织缺血、坏死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治疗策略
针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或华法林,来防止血栓的
进一步形成和扩大。
抗凝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
议来确定剂量和疗程。
2. 改善血液循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包括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
及避免长时间的卧床。
3. 疼痛管理: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剧烈的腹痛。
在
疼痛管理方面,可以考虑使用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
药物。
然而,在选择药物和剂量时,需要考虑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
建议。
4. 手术干预:对于严重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能需要进
行手术干预。
手术的具体方式取决于血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病情。
5. 预防复发:对于已经发生过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预防复发非常重要。
这包括定期监测血液凝血功能、合理使用抗凝
药物以及积极处理潜在的血液高凝状态。
以上是在护理查房中处理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问题的一些常
见策略。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
行制定。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护理与查房教程背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常见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患者。
它会导致肠道缺血、门脉高压和腹水积聚等严重并发症。
护理与查房对于PVT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护理措施1. 监测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包括腹痛、呕吐、腹胀、腹水等。
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和体温,以及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
2. 给予抗凝治疗:如果患者无明显出血风险,应开始抗凝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抗凝剂,如肝素或华法林,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3. 控制疼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
同时,关注患者的肠道功能,如有需要可给予肠道解痉药物。
4. 管理并发症: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腹水积聚、肠道缺血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腹水引流、输液、抗感染治疗等。
5. 提供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肠道功能和营养状况,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
如有需要,可考虑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营养支持。
查房教程1. 了解患者病史:在查房前,仔细研读患者的病历和相关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病史、诊断和治疗情况。
2. 观察患者症状:询问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皮肤黄疸等情况。
3. 检查体征: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仔细观察患者的腹部是否有压痛、腹水等征象。
4. 评估肝脏功能:根据患者的肝功检查结果,评估肝脏功能情况。
关注患者的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
5. 观察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发生,如腹水积聚、肠道缺血等。
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情况。
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发展。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病情、给予抗凝治疗、控制疼痛、管理并发症和提供营养支持。
查房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和肝脏功能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及早干预和综合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吃什么药。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诊断本病后,除了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外,应进行抗凝治疗。
同时密切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
疑有肠坏死时,应立即剖腹探查,将坏死肠管连同含有静脉血栓的全部系膜切除,以免血栓继续蔓延,累及其他肠管。
术后仍应继续抗凝治疗6~8周。
*二、中医*1、中医疗法1 腹痛患者的治疗严密观察,病情较重者禁食,随时做腹部触诊检查,观察腹部体征变化。
酌情用蝮蛇抗栓酶0.25~0.75U 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
以上3钟药物每日1次,待病情好转后可将蝮蛇抗栓酶用量减至每日0.25U。
治疗7日后复查。
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仍存有血栓者,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药方组成:赤芍15g,丹皮10g,桃仁l0g,当归20g,红花6g,刘寄奴10g,黄芪30g,地龙10g,三七粉6g,玄参20g,丹参30g,牛膝15g,金银花15g,炮穿山甲10g,干草6g,水蛭6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周。
超声检查血栓完全消失者,可停用静滴药物,仅服用中药,每日1剂,连服3~5日。
2 无腹痛患者的治疗其血栓形成量相对较少,没有将肠系膜上静脉完全栓塞,血流仍能部分通过,所以常常无症状,仅能依靠超声(或血管造影)发现血栓。
为消溶血栓,并进一步增加阻塞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量,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日1次;另加服中药,每日1剂,治疗7日后复查超声(或血管造影)。
血栓消失者可停止治疗,仍存有血栓者可仅服用中药至血栓消失,每日1剂。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怎么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与查房知识
什么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肠系膜上的静脉发生血栓形成的病症。
它通常是由于血液在肠系膜上静脉内凝固所引起的,可能导致血栓阻塞或栓塞。
护理措施
1. 早期预防:提醒患者在手术后尽早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促进血液循环。
2. 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3. 高风险患者: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例如长时间卧床、肥胖、高龄等,应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剂等药物。
4. 促进血液循环:推荐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上下床、走动等,帮助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5. 定期转位: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转位,避免长时间压迫肠系膜上静脉。
6.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包括高蛋白、高纤维的饮食,
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查房知识
1. 观察病情:仔细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心率、血压等
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询问症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
3. 检查腹部:进行腹部检查,观察有无压痛、包块、腹胀等症状,注意腹部肌肉紧张情况。
4. 观察尿量:观察患者的尿量情况,若出现尿量减少或血尿等
异常情况,可能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5. 了解用药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正在接受抗凝剂或其他相关药
物治疗,了解用药情况对病情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查房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要点与特别提醒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thrombus of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病因包括肝硬化、肝癌、腹腔感染、骨髓增生性疾病、手术、高凝状态等。
病理改变是肠壁水肿、点状出血、梗死,受累肠管内及其邻近多发积液。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血便,甚至便秘、腹泻等。
【诊断要点】
1.肠壁增厚、肠管扩张、积气与积液、肠壁内积气、肠系膜密度增高及血管增粗、腹水,部分见SMV密度增高。
SMV增粗、腔内充盈缺损(图1)。
2.原发病,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胰腺炎、憩室炎、阑尾炎等疾病征象。
【特别提醒】
与SMA病变不同的是,本病小肠管壁增厚及肠系膜病变更明显、积液较多。
图1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
男,27岁。
SMV部分充盈缺损(白箭),小肠扩张与积液(白燕尾箭头)。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 年3月间收治的15例A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2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84 h。
手术前诊断6例,9例根据手术所见作出诊断。
2例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
平均切除肠管300 cm,4例行局部溶栓治疗。
住院死亡4例, 2例遗留短肠综合征。
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和及时恰当的手术是改善AMVT患者预后的根本措施。
可能存在的高凝状态和与体征不符的腹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彩色多普勒、CT是敏感的检查方法。
局部溶栓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有计划的再剖腹是最大程度地保留有生机肠管的必要步骤。
电视腹腔镜技术在AMVT的诊断与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2-0051-02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 AMVT)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症状体征,多数患者在出现腹膜炎甚至剖腹后始作出诊断,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我们自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AMVT患者15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8例。
年龄26~87岁,平均42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24~168 h,平均84 h。
主要临床症状:腹痛、腹胀15例(100%),恶心呕吐5例(33%),血便7例(47%),发热5例(33%),血压降低(收缩压<90 mm Hg)6例(40%),有腹膜刺激征的11例(73%)。
本组患者中有可疑易患因素者8例,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3例、围产期2例、脾切除门体静脉断流术后1例。
6例术前作出诊断,均为2001年以后的病例,其中2例保守治疗成功。
术中诊断9例。
术前误诊为出血性胰腺炎3例、肠梗阻3例,腹膜炎3例。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导读: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是指沿SMV主干的血栓形成及其蔓延,这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急腹症。
绝大部分病例仅靠剖腹探查得以明确诊断,病死率高达20%~50%。
……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无明显特异性,术前要明确诊断比较困难,绝大部分的患者是通过剖腹探查得到证实。
结合我院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出以下几点诊断依据:(1)进行性加重的腹痛和腹胀。
腹痛大多呈绞痛,患者难以忍受,往往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
腹痛以全腹痛为主,无固定性,继而出现的腹胀常提示由于血供障碍所致的肠麻痹存在,腹胀明显者全腹可膨隆。
(2)腹膜刺激症状。
患者有压痛及反跳痛,但腹肌紧张不甚明显,与其剧烈腹痛的主诉不相符,尤其是妇女或老年人,表现为全腹软,甚至无肌卫。
(3)肠梗阻的症状。
除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外,病程后期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
腹部X光平片一般无特殊的阳性发现,血便少见。
(4)腹腔穿刺可见血性腹水。
穿刺往往作为手术探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某些妇科疾病等鉴别。
(5)中老年患者,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反复肠道感染、门静脉炎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史。
SMV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是随着病变的发展而产生的。
血栓一旦形成,不管是由SMV主干向远端蔓延,还是由小肠系膜静脉的血栓向SMV主干蔓延,首先影响静脉回流,造成受累肠段的充血、渗出、水肿,甚至出血。
当病变累及到肠系膜动脉后,其症状和体征才会比较明显,肠管的坏死将不可避免。
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症相比,SMV血栓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临床表现也不如前者急剧和凶险。
因此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要谨慎,过早或过晚手术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本组有1例在发病后1 d剖腹探查,由于血栓形成尚未定型,给术中小肠切除范围的判断带来很大困难,术后3 d再手术时小肠已大量坏死,并伴有中毒性休克,显然在手术时机上又过晚,手术风险极大。
护理查房: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目标本文档旨在介绍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方法,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护理查房工作。
简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的处理和护理。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处理策略,旨在提供最佳护理结果。
护理处理策略1. 给予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给予适当的抗凝药物,如肝素或华法林,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或再生。
2. 观察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不良症状。
3.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或使用其他非药物方法进行疼痛管理,如冷敷或按摩。
4. 促进血液循环: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活动,避免长时间的卧床,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预防血栓形成。
5. 提供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对疾病的压力和焦虑,并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
注意事项1. 在实施抗凝治疗时,要注意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以避免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2. 在观察患者病情时,要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并随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
3. 在疼痛管理中,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疼痛程度,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4. 在促进血液循环方面,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和活动方式。
5. 在提供心理支持时,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以上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方法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随时向医生或上级咨询。
谢谢!。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张建坡;程飞;高宪平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刊》
【年(卷),期】2006(033)021
【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15例MVT的诊治经验,从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初诊多数表现为急腹症,症状和体征不相符.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术前确诊,3例误诊,7例治愈,2例死亡.6例急性MVT诊断确立后立即采用抗凝溶栓等保守治疗,5例治愈,1例中转手术治愈.结论该病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诊断更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彩色超声多普勒、CT、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发现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子征象来确立.急性MVT在肠缺血尚未导致透壁性肠坏死、肠穿孔时,抗凝溶栓治疗可行,如有急性腹膜炎时中转
手术.在肠坏死时,早期切除坏死肠段,包括静脉阻塞的肠系膜部分,术中、术后抗凝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总页数】2页(P7-8)
【作者】张建坡;程飞;高宪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郑州,450000;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郑州,450000;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J], 崔春吉
2.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J], 杨林
3.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 [J], 李世权;康振华;闫国强;李晨瑶;刘涛
4.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附4例报告) [J], 李道坤;林立勋;李冬青
5.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肠坏死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 [J], 吕瑞光;杨秀峰;白化天;陈浩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52例治疗分析作者:廉迎冬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00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01-03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SMVT)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肠缺血性急腹症。
肠缺血性疾病分为4型: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阻塞性肠缺血,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VT约占整个肠缺血性疾病的5%-15%[1],大都为急性血栓形成,约占急性肠缺血的3%-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累及肠系膜下静脉者十分少见。
该病起病多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且常表现为与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加之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很难早期得到诊断,常容易误诊及漏诊,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经发生肠坏死,病死率约为20%-50%[2]。
尤其对于从事急诊工作的医生,因患者就诊时病情危急,且受医疗机构条件限制,尤其夜间难以行确诊检查,故临床应高度重视,以免误诊,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我们现对我院消化内科、普外科1992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52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误诊率、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199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急诊科、普外科诊断为ASMVT的住院病人,将其中病史资料完整的52例患者纳入研究范围。
52例患者全部经腹部彩超、计算机X线断层静脉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CTV)、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剖腹探查术证实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排除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缺血等疾病。